7.5 极地地区
一、选择题
极地科考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同时人类也逐渐意识到保护极地的重要性。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下列对极地地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极地地区环境独特,科考价值高 B.气候变暖会促进南极冰川融化
C.可通过捕杀极地生物以减小其生态压力 D.长城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南极科考站
2.科考队员在南、北两极地区,最可能看到的是( )
A.一群探险家于2月份来到北极地区
B.南极地区黄河站附近有企鹅的行迹
C.因纽特人在北冰洋沿岸捕鱼
D.南极地区长时间电闪雷鸣、倾盆大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北极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北极地区土著居民以因纽特人为主,他们长期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过着渔猎生活。读图,完成下面3-4小题。
3.因纽特人属于( )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人种
4.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低矮而厚实,原因可能是( )
A.抵御暴雨 B.抗寒保暖 C.利于散热 D.通风透气
5.我国南极天文观测基地位于南极冰穹A附近,海拔4087米。另外,我国与智利合作共建的天文观测基地位于阿塔卡马沙漠中的B附近,海拔2900米。读世界局部图及相关文字资料,我国这两个海外天文观测基地选址的共同条件是( )
①降水稀少,晴天多②人烟稀少,空气污染低③极夜时间长,利于天文观测④地势高,视野开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为了科考事业,我国科学家不畏恶劣的自然条件,先后在两极地区建立了五个科学考察站。下图为“我国极地科考站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6-9小题。
6.偶尔会“光临”黄河站的野生动物是( )
A.企鹅 B.袋鼠 C.长颈鹿 D.北极熊
7.我国进行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8.下列科学考察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黄河站 B.昆仑站 C.长城站 D.泰山站
9.下列科学考察站中,处在最北边的是( )
A.黄河站 B.昆仑站 C.长城站 D.泰山站
极地地区是研究地球环境的“天然实验室”,读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完成下面10-11小题。
10.我国南极科考站中,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泰山站 D.昆仑站
11.两级地区的共同特征是( )
A.均在极圈以内 B.均没有长期居民
C.淡水资源缺乏 D.酷寒、多狂风
南极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目前,中国已成为登陆南极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国,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12-16小题。
12.下列照片中,拍摄于南极地区的是( )
A. B.
C. D.
13.根据资料推测,四个科考站中气温最低的是( )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泰山站 D.昆仑站
14.南极地区科学考察一般选择在( )
A.1月 B.5月 C.7月 D.10月
15.南极洲无人定居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缺乏 B.气候酷寒干燥
C.地势崎岖不平 D.地震灾害频繁
16.“除了脚印,什么也不带来;除了回忆,什么也不带走”,下列做法符合极地生态旅游的是( )
A.追逐着企鹅拍照 B.给动物投喂食物
C.品尝当地野味 D.把生活垃圾带走
17.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范围一般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海域
B.降水稀少却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存
C.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的方向都是北方
D.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6﹣9月
据图“南极地区略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18-19题。
18.下列关于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濒临太平洋 B.正式建站时间选择在2月
C.位于南寒带 D.无极昼极夜现象
19.南极大陆旅游注意事项:登陆衣物用具全部吸尘;必须穿用船上统一的鞋子登陆,登陆前对鞋子进行消毒,回船时要踩过消毒池;拍照时,包不可以放地上;不可踩踏植物。旅游注意事项主要反映出南极地区
A.生态环境脆弱,易被破坏 B.动植物资源丰富
C.南极地区降水稀少 D.气候寒冷,旅游者易感冒
20.在南极地区科考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南极纯净的自然环境进行核试验
B.猎捕鲸鱼,获取更多的食物来源
C.大力开采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D.把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带回科考站处理
二、解答题
21.读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此所示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时针方向。(填“顺”或“逆”)
(2)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大洋A____B____大洲D____
(3)写出E点的经纬度:经度是____,纬度是____
(4)南极大陆平均海拔2350米,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有“____”的称号。
(5)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的科考站是____。
(6)南极与北极地区相比____
A.南极地区气温偏高B.北极地区气温偏高C.南极地区动植物较多D.北极地区冰层更厚
22.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中,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站。
(2)从南极点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____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3)当科考队员到达南极洲时,迎接他们的“南极小主人”(代表性动物)是_______。极地地区动物具有_______的特征,能很好地适应极地地区______环境。
(4)当我们遂宁市的中、小学放暑假时,南极地区会出现_______现象(极昼或极夜)。
(5)近年来,北极地区的“白色”面积在逐渐减少,“蓝色”面积却不断扩大,产生这 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海啸 B.气候变暖 C.板块的运动 D.注入的海水增多
(6)爱护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列哪一项做法是正确的_______。
A.为了保护科考人员的安全,对所遇到的海豹应予以猎杀B.大规模开发南极矿产资源
C.把丢弃的垃圾埋在雪地里 D.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
(7)中山站在南极点的_______方向。
(8)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_______站。
23.读南极洲图,回答:
(1)南极洲的代表动物是
(2)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海洋名称A. B. C.
(3)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我国两个科学考察站的名称D E D考察站在E考察站的 方向
(4)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四周应该是 方.
(5)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并不是都有人类居住,其中, 地区居住着 人
参考答案:
1.极地地区环境独特,科考价值高,故A正确。气候变暖会促进南极冰川融化,故B正确。捕杀极地生物以减小其生态压力是破坏生态的做法,不可取,故C错误。长城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南极科考站,故D正确。故选C。
2.北极地区的最佳考察时间是7、8月,2月是北极最寒冷的时候,故A错误。黄河站位于北极地区,故B错误。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故C正确。南极地区气候寒冷,降水稀少,不可能有长时间的电闪雷鸣、倾盆大雨,故D错误。故选C。
3.划分人种的主要依据是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体质特征,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北美洲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和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属于黄种人。故ACD错误、B正确,根据题意,故选B。
4.北极地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反映了当地纬度高、气候寒冷,冰层低矮而厚实正是为了抗寒保暖,北极地区气候寒冷,不用担心暴雨的影响,也不是为了散热和通风透气。故ACD错误、B正确,根据题意,故选B。
5.南极洲受纬度因素影响降水稀少,阿塔卡马沙漠受地形和寒流等因素影响降水稀少,由于两地降水稀少,晴天多,视线好,有利于天文观测,①正确;南极洲位于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阿塔卡马沙漠由于气候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两地两地都不适合人类居住,人烟稀少,空气污染低,能见度高,有利于天文观测,②正确;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阿塔卡马沙漠纬度低于66.5°,所以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阿塔卡马沙漠没有极夜现象,③错误;位于南极的天文观测基地海拔4087米,位于阿塔卡马沙漠中的天文观测基地海拔2900米,两地海拔都比较高,视野开阔,有利于天文观测,④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④对应的B正确,③所在的ACD错误。故选B。
6.2001年,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北极熊又叫白熊,栖息在北冰洋的冰山、岛屿、加拿大极地群岛和亚欧大陆北部沿岸地区,许多人把北极熊当做是北冰洋的象征。企鹅是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袋鼠是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长颈鹿生活在非洲草原上,故ABC错误、D正确,根据题意,故选D。
7.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一般选在1、2月份,原因是:此时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此时有极昼现象,气温相对较高。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读图可得,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该站无极昼极夜现象,黄河站、昆仑站和泰山站都有极昼极夜现象。故ABD错误、C正确,根据题意,故选C。
9.选项中的科学考察站中,处在最北边的是黄河站,该站位于北极地区。昆仑站、长城站和泰山站位于南极地区,故A正确、BCD错误,根据题意,故选A。
10.读图可得,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属于南温带,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内的北寒带和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都位于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故选A。
11.两极地区是指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北极地区位于北极圈以内,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内,A正确。南极地区无定居人口,北极地区有定居人口(因纽特人),B错误。南极地区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C错误。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多狂风,北极地区气温比南极地区气温高,气温寒冷,D错误。故选A。
12. A图为斑马,多在非洲热带草原地区,A错误。B图为袋鼠,多在澳大利亚大陆,B错误。C图为北极白熊,多在北极地区,C项错误。D图为企鹅,多在南极地区,D正确。故选D。
13.从图示和图表可知四个科考站中昆仑站纬度最高,海拔最高,所以气温应该是最低,D正确。故选D。
14.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到南极地区考察,应选择11月至次年3月,即我国的冬季,此时段南极地区为暖季,气温较高,且有极昼现象,便于进行科学考察,A正确。故选A。
15.极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南极洲面积约1 4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洲.南.极洲98%的陆地为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1 720米。南极地区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自然条件不适宜人类居住,B正确。故选B。
16.生态旅游的做法,极地地区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是其环境破坏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活动,我们都有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把生活垃圾带走符合生态旅游,D正确。撵着企鹅拍照、给动物投喂食物、品尝当地野味都是错误的做法,不符合生态旅游A、B、C错误。故选D。
17.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存位于南极洲;北极点是地球的最北端,其四周全是南;每年的6-9月是北极地区的暖季,并且此时有极昼现象,便于科学考察,故本题选D。
18.南极地区的第五座考察站定址于太平洋罗斯海的难言岛。位于极圈以内,属于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极考察一般选择南极的暖季,也就是北半球的冬季。
19.南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极易遭受破坏。所有的旅游注意事项,都是为保护南极环境而制定的。
20.《南极条约》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A错误。南极地区因生态环境脆弱,禁止捕杀鲸鱼、企鹅等动物,不开采矿产资源,科学考察不污染环境,BC错误,D正确,故选D。
21.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图中是在南极上空看,是按顺时针方向运动。
(2)读图可得,A是大西洋,B是太平洋,C是德雷克海峡,D是南美洲。
(3)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度数差是30°,E点的经纬度是30°E,66.5°S。
(4)南极大陆平均海拔2350米,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有“冰雪高原”的称号。
(5)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的科考站是黄河站。
(6)南极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气温偏低,北极地区气温偏高,南极地区动植物较少,南极地区冰层更厚。故选B。
22.
(1)读南极地区图可知,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中,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北,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南极点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北极地区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
(3)当科考队员到达南极洲时,迎接他们的“南极小主人”是企鹅,企鹅是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极地地区纬度高,气候酷寒,为适应极地地区寒冷的环境,动物一般具有皮毛厚的特征。
(4)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当遂宁市的中、小学放暑假时,北半球是夏季,此时南极地区是冬季,南极地区会出现极夜现象。
(5)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北极地区冰盖面积缩小,北极地区的“白色”面积在逐渐减少,“蓝色”面积却不断扩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气候变暖,B正确;海啸、板块运动、注入的海水增多与冰盖面积缩小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6)为了保护科考人员的安全,对所遇到的海豹应予以猎杀,大规模开发南极矿产资源,把丢弃的垃圾埋在雪地里这些都会造成南极地区环境破坏,A、B、C错误。爱护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D正确;故选D。
(7)地轴与地球表面有两个交点,叫两极,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与其对应的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站在南极点上,任何方向都是北方。因此可知,中山站位于南极点的正北方向。
(8)2004年中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
23.
(1)读图可知,南极洲的代表动物是企鹅。
(2)读图可知,字母所代表的海洋名称A.是太平洋;B是印度洋;C是大西洋。
(3)读图可知,字母所代表的我国两个科学考察站的名称D是长城站,E是中山站。D考察站在E考察站的西北方。
(4)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四周应该是北方.
(5)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并不是都有人类居住,其中,北极地区居住着因纽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