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1 17:24:47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3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学习活动一:
了解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从晚清到民国
1901-1911年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铁路国有
社会面貌的更新
精英阶层的觉醒
激进分子的活动
皇族内阁
重臣凋谢
列强威胁
革命的酝酿
王朝的覆灭
注定失败,引爆社会
立宪派与革命派合流
军制改革
新式教育
鼓励工商
法制改革
预备立宪
1901-1911年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
从晚清到民国
1901-1911年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为清廷举足轻重的人物
1911年末,清廷与南方革命政府进行“南北议和”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
从晚清到民国
1901-1911年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1911年末,清廷与南方革命政府进行“南北议和”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1月1日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袁世凯同意民主共和,作为条件,袁世凯就任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13日,孙中山辞职,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谈判破裂,孙中山提议北伐,获得同意
◎五色旗
从晚清到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你那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13日,孙中山辞职,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内阁
法 院
参议院多数党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选举 弹劾
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命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任务一:结合所学,画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权力结构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示意图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内阁
法 院
参议院多数党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选举 弹劾
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命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思考1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进行简要评价。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积极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局限性: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思考1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进行简要评价。
1912你那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年,同盟会联合四个小党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党派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国会议席分配表
早期民国政府时期
1912你那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年,同盟会联合四个小党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
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袁世凯听之“愕然”,布置暗杀活动的人“穷究”为国务总理赵秉钧。“宋案”真相公布,全国哗然。
1913年7月-9月,孙中山发动“去袁”的“二次革命”,失败。
1913年10月,袁任正式大总统。
早期民国政府时期
1913年10月,袁任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4日,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
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超长任期
10年
无限连任
提名下任总统
+
+
=
变相
世袭
早期民国政府时期
1913年10月,袁任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4日,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
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1915年8月,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袁世凯同时组织“筹安会”,鼓吹君主制
1915年12月11日,参议院开会,全部拥护“君主制”
“(辛亥革命)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的结果……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
“(中国人)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
“(中国人)无研究政治之能力”
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
(袁世凯亲信梁士诒)收买各方,组织各种请愿团,如京师请愿团、教育会请愿团、妇女请愿团、乞丐代表请愿团、人力车夫代表请愿团……和筹安会的各省请愿团一起,同时向参政院投递请愿书,掀起了请愿实行君主制的风潮。
——李侃 等《中国近代史》
早期民国政府时期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
1915年9月,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15年12月13日,接受百官朝贺
1915年12月,李烈钧策动反袁
1915年12月25日,云南独立,蔡锷组织讨袁的“护国军”
1915年12月31日,下令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1916年1月1日,正式登上帝位
1916年1月27日,贵州独立
1916年1月15日,日本停止支持袁世凯
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唾骂中死去,中国进入长达12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中
袁世凯的复辟之路
思考2
民国初期的政治有什么特点?
一方面,政党政治在民国初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国民党在当时是最具有革命性和影响力的大党。
另一方面,当时中国的实权掌握在袁世凯等旧势力手中,他解散国民党和国会,使得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五色旗
北洋政府(1912-1928):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段祺瑞、黎元洪、
冯国璋、张作霖、徐世昌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唾骂中死去,中国进入长达12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中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唾骂中死去,中国进入长达12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中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925年
国共合作,开始北伐
1926年
4-7月
国民党反革命政变
1927年
张作霖坐镇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
北京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武汉
1926年12月5日,汪精卫在武汉成立武汉国民政府。
南京
1927年9月,宁汉双方达成谅解,并进行合并重组
9月
“宁汉合流”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唾骂中死去,中国进入长达12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中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925年
国共合作,开始北伐
1926年
4-7月
国民党反革命政变
1927年
9月
“宁汉合流”
张作霖坐镇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
北京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
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1928年
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途中惨遭日本炸死。同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27年9月,宁汉双方达成谅解,并进行合并重组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12月29日
“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8年,规定“训政”时间为六年,结束为1935年。
革命程序论: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孙中山认为,只要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1928年,国民党军队占领北京后,即宣布开始“训政”,但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8年,规定“训政”时间为六年,结束为1935年。
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训政纲领》,摘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935年后,国民党中央寻找各种借口一直拖延结束“宪政”时间。
1948年,在解放战争快接近尾声,国民党提出“行宪”,召开“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和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任务二:结合史实说明国民党“训政”时期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学习活动二:
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
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据地
1928年4月底,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上图分别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井冈山会师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
① 宣布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② 实行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①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
②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③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④ 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9月,国共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大反攻前夕的19个抗日根据地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实现三三制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9月,国共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实现三三制
中间分子
共产党员
非党员的
左派进步分子
无产阶级
贫农
农民
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开明绅士
抗日战争时期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第3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任务二:如何评价“三三制”原则?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
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建立大行政区制度。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这个影响现在还是很大的,并将在长时期内存在着,不能很快地消灭),改造自己从旧社会得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不使自己走入反动派指引的错误路上去,并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习活动三: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新中国时期
1949
1954
1957
1966-1976
1982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任务一:梳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
1949
1956
1978
1982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改革开放后
中国十二大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任务二: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脉络。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职能
产生 方式
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思考3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2013
2019
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能够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评价: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课堂小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早期民国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
抗日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
解放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课堂备注
(1)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2)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基础落实
(一)学习活动一: 了解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任务一: 结合所学,画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权力结构图。
2.任务二:结合史实说明国民党“训政”时期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二)学习活动二: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任务一:梳理建国前不同时期共产党的政治制度或政策
时期 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2.任务二:根据教材内容及所学,评价“三三制”。 ☆课堂备注
(三)学习活动三: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任务一:梳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历程。
(可以采用表格,或者时间轴的方式)
2.任务二: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脉络。
(可以采用表格,或者时间轴的方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