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3.7《圆柱与圆锥复习课》示范教学方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3.7《圆柱与圆锥复习课》示范教学方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3-21 20:0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梳理本单元知识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分层次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在练习中及时查漏补缺。
3.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读题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师:第3单元我们学习了圆柱和圆锥,你还记得哪些关于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呢?请你结合下面的提纲,回忆一下吧。
1.圆柱的特征。
师: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圆柱和圆锥来展开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一下这个单元的主要知识。首先,我们来认识圆柱的特征。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1: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生2: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圆柱的侧面是曲面。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生3: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2.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师:我们回顾了圆柱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该如何计算呢?
生1: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生2: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生3: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圆柱=Sh
3.圆锥的特征。
师:和圆柱的特征作对比,圆锥的特征有哪些?
生1: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生2: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4.圆锥的体积。
师:最后我们再来回顾圆锥的体积,你还记得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吗?
生1: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生2: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为V圆锥=Sh。
教师出示课件。
师:大家总结的非常棒,我们一起回顾了本单元的知识点,请大家牢固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引起学生回忆,师生一起总结学过的知识,巩固相关概念,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基础练习
1.判断。
(1)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1条高。 (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 )
(3)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那么它们的表面积也相等。 ( )
(4)圆柱体的底面积不变,高扩大2倍,体积就扩大2倍。 ( )
(5)圆柱的底面直径是3 cm,高9.42 cm,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
2.计算。
(1)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2)计算圆锥的体积。
3.下图中用h表示图形的高,在表示正确的图形下面画“√”,在表示错误的图形下面画“×”。
4.把120 L汽油倒入底面积是25 dm2的圆柱形油桶里,油面高多少分米?
设计意图:在基础练习中帮助学生梳理了已学过的知识,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了巩固,又一次把知识形成了网络,便于记忆和应用。
三、易错练习
1.选择题。
(1)如果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圆柱的高是底面直径的( )倍。
A.3.14 B.6.28 C.π D.2π
(2)在下图中,以直线为轴旋转,可以得出圆柱体的是( ),得出圆锥体的是( )。
(3)做一个圆柱形的无盖水桶,需要铁皮的面积是( )。
A.侧面积 B.侧面积+一个底面积
C.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D.一个底面积
(4)一个圆柱形玻璃容器内盛有水,底面半径是r,把一个圆锥形铅锤浸没水中,水面上升了h,这个铅锤的体积是( )。
A.πr2h B.πr2h C.πr3 D.πr3
2.填表。
3.要制作一个无盖圆柱形水桶,有以下几种型号的铁皮可供搭配选择。(单位:分米)
(1)你选择的材料是( )号和( )号。
(2)你所选材料制成的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4.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积是18平方米,高是1.5米。如果每立方米的沙重1.6吨,这堆沙重多少吨?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本节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易错练习,让学生说出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提醒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科学运用,提高学习能力。
四、拓展练习
1.如果把一个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圆柱体的侧面积是2826 cm2,求正方体的体积。
2.把一个圆锥沿底面直径平均分成体积相等、形状相同的两部分后,表面积增加了120 cm2,圆锥的高是10 cm,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思维的提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