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2.7《人民日报社论》
上千万知识青年、下放干部、知识分子和其他城市下放人员要求回城,全国城镇有两千万人等待就业。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9年4月5日)
安徽省4000万农村人口中有3500万以上的人吃不饱肚子!
——李向前《旧话新题:关于中国改革起源的几点研究》
“文革”结束后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困境
思想僵化
经济衰退
就业困难
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后
◎特区成立前,从梧桐山俯瞰深圳
◎特区成立四十年,从梧桐山俯瞰深圳
#深圳特区40年# 时间已经给出答案
深圳的道路是什么样的道路?为何深圳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壹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它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四人帮)他们自吹自擂证明不了真理,大规模的宣传证明不了真理,强权证明不了真理。
——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作者为南京大学政治系教授胡福明
①思想路线: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
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抛弃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③经济路线: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④组织路线: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
(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道路、新理论、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1927年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1935年遵义会议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知识回顾: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2.平反冤假错案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表现: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②国家还纠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落实各项政策。
我们悼念刘少奇同志,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他的遗愿,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全面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使我们党真正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邓小平《在刘少奇追悼大会上致悼词》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召开:1981年6月,在北京举行
(2)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
问题的决议》
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它的主要点,已经可以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得到基本的总结。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4.1982年宪法
(1)过程: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意义:
①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②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
八二宪法 我国当前现行宪法。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行了修正;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改革开放进程
贰
1.对内改革
①农村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渐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还有钱,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平均每人400多元。在当时,对这群“叫花子”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光芒四射的金山。
——马立诚、凌志军著作《交锋》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的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的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易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土地所有制不变,改变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
1978年,先是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机构改革
初步实行
普遍实行
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二、改革开放进程
年代及农业政策 是否改变土地所有制 是否改变土地私有制 突出意义或问题
1950-1952土地改革 地主→农民 没有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53-1956农业合作社 农民→集体 改变 私有→公有 确立了农业的公有制
1958-1983人民公社化 无 提高公有化程度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1978年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无 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或调整
二、改革开放进程
②城市推进: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一
材料二
1985年2月18日,陈云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李瑞环同志在省长会上讲,摆个小摊顶个县官,汽车一响顶个县长,全家做生意顶个总书记,这句话非常形象。”社会上还有“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1984年7月,中国第一家股份国营企业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社”姓“资”的标准,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提出理论
目标确立
基本框架
理论完善
基本建立
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对外开放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1978年我国人均GDP在有数据的137个国家里排名第135位,仅领先尼泊尔和索马里。
1978年深圳农民的年均收入是134元,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却是1.3万港币,相差几乎是100倍!
◎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区
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④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长江沿岸开放城市
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1990年拍摄的陆家嘴全景
一是经济总量,1990年浦东的GDP总量60亿,2007年的时候2751亿,年均增长18.1%,总量是40多倍。浦东的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也从1990年1/12,到去年的1/4。第二组数据反映在财政收入,1990年的财政收入不到10亿,去年已经达到了854亿。第三组数据是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升,到去年年底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4273元,农民的纯收入是12276元。
——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
现如今的陆家嘴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站略倡议。2015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加快互联互通,打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道建设,构建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党十五届五中全会
深度开放
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叁
1.“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4年邓小平
你们与我们之间的战争,三十年了,尚未结束,这是不好的。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当然,再打三十年,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究竟以早日和平解决较为妥善。
(3)实践:港澳回归
①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两岸关系的进展
1992年11月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
2015年11月7日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2005年4月29日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连会
1993年4月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2005年3月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反国家分裂法》
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告台湾同胞书》
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