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1 17:0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深思熟虑 究根问底
康熙帝抱怨的背后反映了哪些历史史实?又对清朝的历史产生哪些影响?
1718年,年过六旬的清朝康熙帝在谈话中抱怨道:“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毙,必有更换者。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意思是皇帝大权独揽,事必躬亲,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没有人去主动加以“怜恤”,让皇帝“更换休息”。
1644
1840
康熙帝
玄烨
1661—1722
雍正帝
胤禛
1722—1735
乾隆帝
弘历
1736—1796
清朝前中期
晚清
清军入关
顺治皇帝
康乾盛世:帝国时代最后一个“回光返照”的盛世
嘉庆、道光
由盛转衰→衰象更明显
时空坐标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详加过问地方具体事务
要非夜分,不就宴息,如是者岁率以为常,即使出巡外地,也不忘处理政务 ——康熙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详加过问地方具体事务
(二)确立秘密奏折制度
1.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详加过问地方具体事务
(二)确立秘密奏折制度
1.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2.特点:迅速、机密
3.作用:
情境1:阅读材料,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材料:密折是臣下秘密直接达于皇帝的奏章。雍正元年,雍正赋予全体封疆大吏密折权,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密上奏折,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时务,皆许据实敷陈。后来雍正又给提督、总兵官、布政使、按察使及学政全体官员密折权,甚至特许一些“品级卑微”、“无奏对之分”、如道府同知副将之类的小臣径上密折之权。密折可随时随事奏闻,“一切地方之利弊,通省吏治之勤惰,上司孰公孰私,属员某优某劣,营伍是否整饬,百姓之生计若何,风俗之淳浇奚似,即邻近远省以及都门内外,凡有骇人听闻之事,不必待真知灼见,悉可以风闻入告也。”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详加过问地方具体事务
(二)确立秘密奏折制度
1.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2.特点:迅速、机密
3.作用:
(1)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
(2)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的互相监督,进而强化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详加过问地方具体事务
(二)确立秘密奏折制度
(三)设军机处
养心殿
军机处
内阁
情境1:阅读史料,概括军机处设立的原因、职责及实质
材料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清)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2:(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抄写)撰,而不能稍有赞画(指手画脚)于其间也。
——(清)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3:“办理军机处大臣(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内特简,无定员),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清会典》卷三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详加过问地方具体事务
(二)确立秘密奏折制度
(三)设军机处
1.设立: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
2.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简、速、密
4.性质:中枢秘书机构,没有决策权
5.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西汉
隋唐

明清
确立
三公九卿制
巩固
中外朝制
发展
一省两院制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二府三司制

顶峰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雍正设立军机处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详加过问地方具体事务
(二)确立秘密奏折制度
(三)设军机处
(四)频发制造文字狱,严密控制思想文化
材料: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稗类抄·狱讼类八》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二、疆域的奠定
学习任务1:阅读教材页78-79相关内容,梳理清朝经略边疆的具体举措,思考其历史意义。
(一)经略边疆
西藏
东南——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
1683年,康熙以施琅收复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南地区
改土归流
平定三藩
西北、北部边疆:
1757年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
顺治、康熙分别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雍正设驻藏大臣,1793年乾隆朝,颁布《钦定西藏善后章程》
东北边疆:
雅克萨之战
两次雅克萨之战后,康熙朝同沙俄谈判:
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中央:理藩院
二、疆域的奠定
(一)经略边疆
1.举措:
2.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惯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二、疆域的奠定
(一)经略边疆
(二)版图奠定
1.疆域范围: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2.治理:
①内地分立18个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②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勒喀什池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 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二、疆域的奠定
(一)经略边疆
(二)版图奠定
3.意义:
(1)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2)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巩固了边防,开发了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交融;
(4)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疆域的奠定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二、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人口压力与社会动乱
(二)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
1.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考:
我们有过机会吗?
课堂总结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初显
推行奏折制度
设立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治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反击沙俄:《尼布楚条约》等
管辖西北: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等
共治西藏:册封达赖班禅、(改土归流)等
内部危机
外部危机
人口急剧增长
吏治腐败严重
农民起义频发
闭关自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