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比例常考易错检测卷(单元测试)-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一、选择题
1.能与0.5∶4.8组成比例的是( )。
A.0.25∶0.24 B.1∶2.4 C.1∶9.6 D.2∶48
2.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R,且R满足3∶R=R∶4,则这个圆的面积为( )。
A.7π B.7 C.12π D.无法求出
3.a=5b,写成比例式是( )。
A.= B.=5 C.=
4.将一条长2mm的线段画在图上,测量后得到图上长度为4cm,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A.1∶2 B.2∶1 C.1∶20 D.20∶1
5.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A.一定大于 B.一定小于 C.一定等于 D.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
6.小丽每天为妈妈调制一杯糖水,下面四天中,( )的糖水最甜。
A.第一天:糖与水的比是1∶9 B.第二天:20g糖加水调制成200g糖水
C.第三天:糖与糖水的比是1∶10 D.第四天:25g糖和200g水
二、填空题
7.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2.5,另一个外项是( );如果其中一个内项是2,组成的比例是( )。
8.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1,其中一个内项是,另一个内项是( )。
9.某电话手表里有一种精密零件,其实际长度是0.3毫米,画在图纸上的长度是6厘米,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
10.把边长为3cm的正方形按3∶1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边长为( )cm,周长为( )cm。
11.如果(a,b≠0),那么a∶b=( )∶( )。
12.在比例尺是1∶4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8cm,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km。
13.
这是一个( )比例尺,用数值比例尺表示是( )。
14.把下面A长方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B长方形,B长方形中的a等于( )cm。
三、判断题
15.在比例2∶5=0.4∶1中,5和0.4是比例的内项。( )
16.把10克的农药溶入90克水中,农药水与农药的比是9∶1。( )
17.如果,、都不为,那么。( )
18.一张精密零件图纸的比例尺是,在图纸上量得某个零件的长度是25毫米,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125毫米。( )
19.边长3米的正方形按2∶1的比放大后,它的周长与原来的周长的比是2∶1。( )
四、计算题
20.应用比例内项与外项的积的关系,判断下面哪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写出组成的比例。
(1)和 (2)和 (3)和
21.解方程。
70%x-9=12 0.9∶x=6.3∶3.5
五、解答题
22.下图中的每小格表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1)把图中的三角形向右平移5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把三角形按1∶2缩小,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原来的三角形面积与缩小后三角形的面积比是( )∶( )。
(3)在图中画出点A(14,3)的位置。以A点为圆心,以2厘米为半径画出一个圆;再在圆内画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3.一个精密零件的长是3毫米,画在图纸上的长是9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4.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8厘米,在另一幅1∶4000000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厘米?
25.一批零件20人去做需要15天,照这样计算,如果增加5人,几天可以做完?(用比例知识解答)
26.一辆客车从A城经过C城开往B城,如果客车平均每时行驶50km,那么3时能到达B城吗?量一量,算一算。
27.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个城市之间的铁路长是40厘米。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两地出发相对开出,4小时相遇。已知甲车与乙车速度的比是3∶2,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
1.C
【解析】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0.5∶4.8=(0.5×10)∶(4.8×10)=5∶48
A.0.25∶0.24=(0.25×20)∶(0.24×20)=5∶4.8≠0.5∶4.8;
B.1∶2.4=(1×5)∶(2.4×5)=5∶12≠0.5∶4.8;
C.1∶9.6=(1×5)∶(9.6×5)=5∶48=0.5∶4.8;
D.2∶48≠0.5∶4.8;
所以能与0.5∶4.8组成比例的是1∶9.6。
故答案为:C
【点睛】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C
【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外项的乘积和圆的面积=π×半径×半径即可求解。
【详解】由3∶R=R∶4可转化为乘积的形式:R×R=3×4,即半径×半径=12。即圆的面积=π×半径×半径=12π。
故答案为:C
【点睛】灵活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圆的面积公式的是解题的关键。
3.A
【解析】由a=5b得:a×1=5×b,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改写成比例的形式即可。
【详解】因为a=5b即a×1=5×b,所以:=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比例的基本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牢记比例的基本性质。
4.D
【解析】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代入数据即可求得。
【详解】4cm=40mm,40∶2=20∶1。
故答案为: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比例尺的意义,解答这个问题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另外,本题是放大比例尺,比值大于1。
5.D
【分析】在绘制地图或机器零件等平面图时,需要把实际距离(长度)缩小或放大一定的倍数画在纸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比例尺。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详解】如果是缩小比例尺,如地图等,图上距离一定小于实际距离;如果是放大比例尺,如机器零件等,图上距离一定大于实际距离;还有一种是1∶1的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故答案为:D
【点睛】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比例尺的选择也是多样化的。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大小。
6.D
【解析】要求哪一天的糖水最甜,就看哪一天糖水中的含糖率最高,通过含糖率=糖的质量÷糖水的质量×100%计算出得数,再进行选择。
【详解】选项A:1÷(1+9)×100%
=1÷10×100%
=10%;
选项B:20÷200×100%=10%;
选项C:1÷10×100%=10%;
选项D:25÷(25+200)×100%
=25÷225×100%
≈11.1%
所以第11.1%,第四天的最甜。
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了含糖率类型的题目,解决此题的需要掌握求含糖率的计算方法。
7. 2.5∶2=∶
【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两个外项也互为倒数,根据倒数的意义,两个数互为倒数时,乘积是1;内项之积是1,外项之积也是1,其中一个外项是2.5,另一个外项用两外项之积1除以一个外项2.5,即可求出另一个外项的数值;在根据题意,写出比例式即可。
【详解】1÷2.5=
组成比例:2.5∶2=∶(答案不唯一)
【点睛】本题考查比例的基本性质,倒数的意义,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倒数的意义进行解答问题。
8.
【分析】用外项积÷其中一个内项=另一个内项,据此列式计算即可。
【详解】1÷=
【点睛】本题考查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两外项积=两内项积。
9.200∶1
【分析】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据此解答。
【详解】6厘米=60毫米
比例尺=60∶0.3=200∶1。
【点睛】此题考查了比例尺的意义,注意换算单位。
10. 9 36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边长3cm正方形按3∶1放大,就是把原来正方形边长扩大3倍,边长为:3×3=9cm,再根据正方形周长公式:边长×4,求出扩大后的周长,即可解答。
【详解】边长:3×3=9(cm)
周长:9×4=36(cm)
【点睛】本题考查正方形周长公式的应用以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1. 2 3
【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积等于两外项积,把 和a看作比例的外项, 和b看作比例的内项,转化成比例即可。
【详解】如果(a,b≠0),那么a∶b=∶,化简得a∶b=2∶3。
【点睛】此题考查了比例基本性质,要学会灵活运用。
12.3200
【分析】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代入数据,即可解答。
【详解】8÷=8×40000000=320000000(厘米)
320000000厘米=3200千米
【点睛】本题考查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换算,注意单位名数的换算。
13. 线段 1∶4000000
【分析】比例尺有两种:一种叫线段比例尺;另一种叫数值比例尺,从题中的图可知这种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可求出数值比例尺。
【详解】由分析可知,这是一个线段比例尺。
40千米=4000000厘米
则数值比例尺:1厘米∶4000000厘米=1∶4000000
【点睛】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14.24
【分析】由图可知,把A长方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B长方形,即B长方形的宽∶A长方形的宽,即16∶24=2∶3,由于B长方形的长∶A长方形的长=2∶3,把数和字母代入,即a∶36=2∶3,再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即可。
【详解】16∶24=2∶3
a∶36=2∶3
3a=36×2
3a=72
a=72÷3
a=24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比例的应用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灵活运用。
15.√
【分析】根据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判断此题。
【详解】在比例2∶5=0.4∶1中,5和0.4是比例的内项,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识,要熟记。
16.×
【分析】把10克的农药溶入90克水中,农药水为(10+90)克,根据比的意义,用农药水的质量∶农药质量,化简,即可解答。
【详解】(10+90)∶10
=100∶10
=(100÷10)∶(10÷10)
=10∶1
把10克的农药溶入90克水中,农药水与农药的比是10∶1。
原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比的应用情况,做题时应看清谁与谁比,最后要化成最简整数比。
17.×
【分析】根据比例的性质,把所给的等式5a=4b,改写成一个外项是a,一个内项是b的比例,则和a相乘的数5就作为比例的另一个外项,和b相乘的数4就作为比例的另一个内项,据此写出比例,再进行判断。
【详解】因为,所以,而不是。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把给出的等积式改写成比例式。在改写时要注意:相乘的两个数要做内项就都做内项,要做外项就都做外项。
18.×
【分析】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求出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即可做出判断。
【详解】(毫米)
故答案为:×
【点睛】关键是灵活利用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求出实际距离,再做出判断。
19.√
【分析】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4a,可知正方形的周长比等于边长比,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边长3米的正方形按2∶1的比放大后,它的周长与原来的周长的比是2∶1。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熟记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20.(1)可以;
(2)可以;
(3)不可以
【分析】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即可写出这个比例式。
【详解】(1)因为,所以和可以组成比例,组成的比例是。
(2)因为,所以和可以组成比例,组成的比例是。
(3)因为,所以和不可以组成比例。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构造比例的能力。
21.x=30;;x=0.5
【分析】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9,再除以0.7;
先把方程左边化简为x,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
先将比例化为方程6.3x=0.9×3.5,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6.3。
【详解】70%x-9=12
解:70%x-9+9=12+9
0.7x=21
0.7x÷0.7=21÷0.7
x=30
解:
0.9∶x=6.3∶3.5
6.3x=0.9×3.5
解:6.3x=3.15
6.3x÷6.3=3.15÷6.3
x=0.5
22.(1)(2)(3)图见详解
(2)4∶1;
(3)8
【分析】(1)根据平移的特征,把三角形的各顶点分别向右平移5格,首尾连结即可得到向右平移5格后的图形;
(2)按1∶2的比例画出三角形缩小后的图形,就是把原三角形的底和高都缩小到原来的,原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4格和2格,缩小后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2格和1格;分别计算出缩小前和缩小后的图形的面积,再相比;
(3)根据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第一个数字表示列数,第二个数字表示行数,即可用数对表示出点A的位置;再根据圆的画法,以点A为圆心,以2厘米为半径画一个圆;再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把两条直径在圆上四个点首位相连,做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就用半径×半径÷2×4计算即可。
【详解】(1)作图如下,图形①就是向右平移5格后的图形;
(2)
原来的图形面积:4×2÷2=4(平方厘米)
缩小后的图形面积:2×1÷2=1(平方厘米)
原来的三角形面积与缩小后三角形的面积比是4∶1;
(3)根据分析作图如下:
2×2÷2×4
=2×4
=8(平方厘米)
【点睛】综合考查了作平移后的图形,数对与位置,画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两个数的比,本题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题目的要求,按照题目的要求答题。
23.30∶1
【分析】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进行分析。
【详解】9厘米∶3毫米=90毫米∶3毫米=30∶1
答:这幅图的比例尺是30∶1。
【点睛】关键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没有单位名称,为了方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作1(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的,常把后项化为1)。
24.10厘米
【分析】图上距离和比例尺已知,依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即可求出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再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即可求出在另一幅图上的图上距离。
【详解】8÷=40000000(厘米)
40000000×=10(厘米)
答:在1∶4000000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相距10厘米。
【点睛】本题考查比例尺应用,牢记“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的公式并灵活运用。
25.12天
【分析】设如果增加5人,x天可以做完。根据这批零件的总量相等即可得出:原来的人数∶增加人数后用的天数=增加后的总人数∶原来用的天数,代入数值计算即可。∶
【详解】解:设如果增加5人,x天可以做完。
20∶x=(20+5)∶15
25x=20×15
x=12
答:如果增加5人,12天可以做完。
【点睛】明确增加人之后和之前的工作总量是不变的,人数与天数成反比例关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不能
【分析】分别测量出从A城到C城的图上距离和从C城到B城的图上距离,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据此求出从A城经过C城再到B城的实际距离,时间=路程÷时间,据此求出需要的时间,与3小时比较即可。
【详解】从A城到C城是2厘米,从C城到B城是3厘米。
(2+3)÷
=5÷
=20000000(厘米)
20000000厘米=200千米
200÷50=4(时)
4>3
答:3时不能到达B城。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换算,明确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换算单位时注意0的个数。
27.120千米
【分析】由题意可知,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是40cm,由即可求出两地间的实际距离,而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4小时后相遇,由“路程=速度×时间”即可求出两车总的速度,再根据甲车与已车的速度比为3∶2,即可求出甲车与乙车各自的速度。
【详解】40÷=80000000厘米=800千米
800÷4=200(千米)
200×
=200×
=120(千米)
答:甲车每小时行120千米。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比与比例尺的应用,解答时要对题意进行正确的分析,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