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小石潭记》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29 15:5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一激趣示经柳宗元26.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学习作者的写景手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作者在贬谪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第一课时二、感知独锄 浅层阅读——整体感知1、作者链接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涧记》
《石渠记》
《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2、文体链接“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篁( )竹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 )然
俶( )尔 翕( )忽
差( )互 寂寥( )
幽邃( ) 悄怆( )huánglièchíyǔkānyǐchùxīcīliáosuìchuàng4、重点实词水尤清冽 尤: 冽:
坻: 屿: 嵁:
蒙络摇缀:
可百许头 下澈:
布: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 悄怆:
幽邃: 以其境过清:格外凉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覆盖着;缠绕着;飘动着;连结着。大约直照射水底映在呆呆的样子忽然轻快敏捷的样子交相错杂忧伤的样子深远凄清深层阅读——理解积累心乐之( )
似与游者相乐(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久居( )
水尤清冽( )
以其境过清(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隶而从者( )乐可清从1、一词多义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逗乐大约能清澈凄凉自跟从以其境过清( )
全石以为底( )
卷石底以出( )
记之而去( )
隶而从者( )
潭西南而望( )
参差披拂(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以而差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因为用来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不译,表并列关系不译,作停顿词长短不一交错下见小潭( )
明灭可见(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同游者( )
如鸣珮环( )
竹树环合( )
全石以为底( )
为岩( )见游环为发现看见游动游览玉环环绕作为成为2、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见小潭(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日光下澈( )
俶尔远逝( )
潭西南而望( )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状语,向下名词作状语,在空中名词作状语,向下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折蛇行( )
(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凄神寒骨( )
( )
如鸣珮环( )
心乐之( )
近岸(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寒冷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形容词作动词,靠近3、古今异义①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
②崔氏二小生 古义:
今义:
③闻水声 古义: 今义:
④不可久居 古义: 今义:
⑤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
今义:离开往青年,后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听到用鼻子嗅气味停留住大约许可,可能4、特殊句式①倒装句
例:全石以为底。
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②省略句
例:斗折蛇行。
句前省略了主语“?溪水?”。5、重点句子翻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显现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阳光直照到水底,水底的石头上有鱼的影子,呆呆地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第二课时四、动感炫锄 整体感知1、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小石潭记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3、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幽静4、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深层阅读清、澄(一)文本探究
1、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3、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源、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4、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隔篁竹,闻水声”,用“如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指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3)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里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4)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5)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6)移步换景。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出一幅美妙的图画。(7)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语文积累柳宗元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小石潭记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
游鱼:动静结合
小潭源流 溪身:斗折蛇行
岸势:犬牙差互
潭上气氛— 寂静凄清 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由景及情
情景交融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