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选修3-3强化作业第十章

文档属性

名称 物理人教选修3-3强化作业第十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4-29 13:09:09

文档简介


基础夯实
1.下列哪个实例说明做功改变了系统的内能(  )
A.热水袋取暖      B.用双手摩擦给手取暖
C.把手放在火炉旁取暖 D.用嘴对手呵气给手取暖
答案:B
解析:双手摩擦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加,感到暖和;A、C、D都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系统的内能,选项B正确。
2.(建陵中学高二期末)物体获得一定初速度后,沿着粗糙斜面上滑,在上滑过程中,物体和斜面组成的系统(  )
A.机械能守恒 B.动能与内能之和守恒
C.机械能和内能都增加 D.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
答案:D
解析:铁块上滑时克服摩擦力做功,铁块损失的机械能转化为铁块和斜面的内能,因此铁块的温度会略有升高,内能增加。此题情景就像冬天两手相互搓搓会感到暖和一样。
3.有一个小气泡从水池底缓慢地上升,气泡跟水不发生热传递,而气泡内气体体积不断增大,小气泡上升过程中(  )
A.由于气泡克服重力做功,则它的内能减少
B.由于重力和浮力的合力对气泡作功,则它的内能增加
C.由于气泡内气体膨胀做功,则它的内能增加
D.由于气泡内气体膨胀做功,则它的内能减少
答案:D
解析:气泡膨胀时,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4.用金属制成的气缸中装有柴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有可能使气缸中的柴油达到燃点的过程是(  )
A.迅速向里推活塞 B.迅速向外拉活塞
C.缓慢向里推活塞 D.缓慢向外拉活塞
答案:A
解析:要使柴油达到燃点,必须使柴油和空气的混合物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可通过做功过程来实现,因此,应向里推活塞,使外界对气体做功。但应迅速推动还是缓慢推动呢?若是绝热气缸,无论迅速推动还是缓慢推动,只要外界对气体做功,其内能一定增大,温度升高,而金属气缸是导热的,要使温度升高,则应迅速向里推活塞,使气体与外界来不及发生热交换。
5.如图所示,瓶内装有少量的水,瓶口已塞紧,水上方空气中有水蒸气,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当塞子从瓶口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用下面三句话解释:甲,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乙,瓶内气体推动瓶塞做功,内能减小;丙,温度降低。三句话正确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因果顺序的进程为:空气推动瓶塞做功——空气内能减小——瓶内空气温度降低——瓶内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即“白雾”,而瓶塞跳起的原因是用打气筒往瓶内打气使气体压强增大所致。
6.一个飞行速度是500m/s的子弹,当它射入物体时,产生热量的一半被子弹吸收,则子弹升高的温度是________。
答案:160℃
解析:设子弹升高的温度为Δt则cmΔt=mv2×,Δt==℃=160℃。此过程中子弹动能的减少的一半被子弹吸收,转化为子弹的内能。
7.冬季,由于温度太低,很难启动摩托车(在农村启动195型拖拉机也会遇到类似情况)。这时驾驶者往往先关闭油门,连续踏下启动摇杆若干次,然后再打开油门,踏下启动摇杆即可启动,运用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连续踏下启动摇杆,活塞不断压缩汽缸里的气体做功,增加气体的内能,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当达到汽油的燃点后,即可启动。
8.(江苏南京模拟)如图所示,绝热隔板S把绝热的汽缸分隔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S与气缸壁的接触是光滑的。两部分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a和b。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可忽略不计。现通过电热丝对气体a缓慢加热一段时间后,a、b各自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试分析a、b两部分气体与初状态相比,体积、压强、温度、内能各如何变化?
答案:汽缸和隔板绝热,电热丝对气体a加热,a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体积增大,内能增大;
a对b做功,b的体积减小,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内能增大。
能力提升
1.(2012·新华高二检测)如图所示,活塞将气缸分成甲、乙两气室,气缸、活塞(连同拉杆)是绝热的,且不漏气。以E甲、E乙分别表示甲、乙两气室中气体的内能,则在将拉杆缓慢向外拉的过程中(  )
A.E甲不变,E乙减小 B.E甲不变,E乙增大
C.E甲增大,E乙不变 D.E甲增大, E乙减小
答案:D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甲、乙两气室气体都历经绝热过程,内能改变取决于做功的情况。对甲室内的理想气体,在拉杆缓慢向外拉的过程中,活塞左移,压缩气体,外界对甲室气体做功,其内能应增大;对乙室内的气体,活塞左移,气体膨胀,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应减小。
2.(2012·攀枝花市高三检测)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密封在绝热(即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容器中,容器内装有一可以活动的绝热活塞。今对活塞施以一竖直向下的压力F,使活塞缓慢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后,气体的体积减小。若忽略活塞与容器壁间的摩擦力,则被密封的气体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内能减少
B.温度降低,压强增大,内能减少
C.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内能增加
D.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内能增加
答案:C
解析:向下压缩活塞,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对活塞受力分析可得出气体的压强增大,故C选项正确。
3.如图所示,汽缸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活塞将汽缸分成甲、乙两气室,两气室中均充有气体,汽缸、活塞是绝热的且不漏气。开始活塞被销钉固定,现将销钉拔掉,活塞最终静止在距原位置下方h处,设活塞移动前后甲气体内能的变化量为ΔE,不计气体重心改变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ΔE=mgh      B.ΔE>mgh
C.ΔE答案:B
解析:气体甲体积减小,外界对它做正功,其中包括mgh和乙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力做功W乙,且为正功,ΔE=mgh+W乙。
4.金属筒内装有与外界温度相同的压缩空气,打开筒的开关,筒内高压空气迅速向外溢出,待筒内外压强相等时,立即关闭开关。在外界保持恒温的条件下,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再次打开开关,这时出现的现象是(  )
A.筒外空气流向筒内
B.筒内空气流向筒外
C.筒内外有空气交换,处于动平衡态,筒内空气质量不变
D.筒内外无空气交换
答案:B
解析:因高压空气急剧外溢时,气体来不及充分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可近似看成绝热膨胀过程,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所以关闭开关时,筒内气体温度较外界偏低,再经过较长时间后,筒内外气体温度相同。对筒内剩余气体分析,属等容升温过程,压强要升高,大于外界气压,所以再打开开关时,筒内气体要流向筒外。
5.(辽宁沈阳模拟)如图所示,绝热的容器内密闭一定质量的气体(不考虑分子间的作用力),用电阻丝缓慢对其加热时,绝热活塞无摩擦地上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对活塞碰撞的次数减少
B.电流对气体做功,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可能减少
C.电流对气体做功,气体又对外做功,其内能可能不变
D.电流对气体做功一定大于气体对外做功
答案:AD
解析:由题意知,气体压强不变,活塞上升,体积增大,由=恒量知,气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由能的转化和守恒知,电流对气体做功一定大于气体对外做功,B、C均错, D项正确。由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知温度升高,气体分子与活塞碰一次对活塞的冲量增大,而压强不变;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不变。因此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碰撞次数减少,A对。
6.(2010·绵阳中学高二期末)如图所示,带有活塞的气缸中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不考虑气体分子势能),气缸和活塞均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能。将一个热敏电阻置于气缸中,热敏电阻与气缸外的欧姆表连接,气缸固定不动,缸内活塞可自由移动且不漏气,活塞下挂一沙桶,沙桶装满沙子时活塞恰好静止。现将沙桶底部钻一小洞,细沙缓缓漏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大
B.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小
C.气体的压强增大,体积减小
D.欧姆表的指针逐渐向右偏转
答案:ACD
7.汽车内胎放完气后,气门的温度可达到0℃以下,请你解释一下原因。
答案:以内胎中的气体为系统,气体推动周围大气做功,(对外界气体做功)大气的内能增加,内胎中的气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如果在较短时间内做较多的功,气门来不及吸热,气门温度就可达到0℃以下。
8.用5N的力垂直于活塞推动压缩绝热汽缸的气体,活塞的位移为0.1m时,气体内能的变化量是多少?内能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答案:增加了0.5J
解析:外界对气体做功W=Fs=5N×0.1m=0.5J,气体内能增加,增加量为0.5J。

基础夯实
1.当物体的内能增加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一定吸收了热量
B.外界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C.不可能是物体放出热量,同时对外做功
D.有可能是物体放出热量,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
答案:CD
解析:系统的内能增加,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外界对系统做功如压缩乙醚气体实验,会使系统内能增加,系统吸收热量也会使内能增加,反之内能减少,所以系统内能是否增加应看做功和热传递的总效果。故答案为C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本质不同的物理过程:做功使物体的内能改变,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转化;热传递则不同,它是物体内能的转移
B.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大
C.物体向外界放热,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大
D.热量是在热传递中,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向另一部分转移的内能的多少
答案:AD
解析: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不同,因为做功的过程一定是不同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而热传递是同种形式的能量(内能)在不同的物体之间或物体不同的部分之间传递或转移,故A选项正确。而物体的内能的变化取决于做功和热传递两种途径,单就一个方面不足以断定其内能的变化。故B、C选项不正确,D选项正确。
3.二氧化碳对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行星表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到大气以后被二氧化碳截获,最后使大气升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像暖房的玻璃一样,只准太阳的辐射进来,却不让“室内”的长波热辐射出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这种效应叫温室效应。这是目前科学界对地球气候变暖进行分析的一种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以下说法成立的是(  )
A.在地球形成的早期,火山活动频繁,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当时地球的气温很高
B.经过漫长的年代,地壳的岩石和气体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二氧化碳减少,地球上出现了生命
C.由于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的活动,导致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大,地球上的气温正在升高
D.现在地球正在变暖的原因是工业用电和生活用电的急剧增加,使电能和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
答案:ABC
4.物体的内能增加了20J,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20J的功
B.一定是物体吸收了20J的热量
C.一定是物体分子动能增加了20J
D.物体的分子平均动能可能不变
答案:D
解析: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物体内能改变20J,其方式是不确定的,因此A、B错误;而物体内能包括所有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内能由分子数、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三者决定,故C错。
5.(2012·济南模拟)(1)远古时代,取火是一件困难的事,火一般产生于雷击或磷的自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出现了“钻木取火”等方法。“钻木取火”是通过____________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把__________转变为内能。
(2)某同学做了一个小实验:先把空的烧瓶放到冰箱冷冻,一小时后取出烧瓶,并迅速把一个气球紧密的套在瓶颈上,然后将烧瓶放进盛满热水的烧杯里,气球逐渐膨胀起来,如图。这是因为烧瓶里的气体吸收了水的______,温度________,体积________。
答案:(1)做功;机械能 (2)热量;升高;增大
解析:(1)钻木取火是通过做功方式把机械能转变为内能。
(2)将烧瓶放进热水中,烧瓶内的气体吸热膨胀。
6.某同学为测量地表植物吸收太阳能的本领,做了如下实验:用一面积为0.1m2的水盆盛6kg的水,经太阳垂直照射15min,温度升高5℃,若地表植物每秒接收太阳能的能力与水相等,试计算:
(1)每平方米绿色植物每秒接收的太阳能为多少焦耳?
(2)若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每吸收1kJ的太阳能可放出0.05L的氧气,则每公顷绿地每秒可放出多少氧气?(1公顷=104m2)
答案:(1)1.4×103J/(m2·s) (2)700L
解析:据水升温吸收的热量,便可求出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吸收的太阳能,进而可求出每公顷绿地每秒放出的氧气。
(1)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吸收的太阳能为
P==J/(m2·s)
=1.4×103J/(m2·s)。
(2)氧气的体积为V=×0.05L=700L。
能力提升
1.如图所示,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球,分别浸没在水和水银的同一深度内,A、B两球用同一种材料制成,当温度稍微升高时,球的体积会明显变大,如果开始水和水银的温度相同,且两液体温度同时缓慢升高同一值,两球膨胀后,体积相等,则(  )
A.A球吸收的热量较多   B.B球吸收的热量较多
C.两球吸收的热量一样多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两球初末态温度分别相同,初末态体积也相同,所以内能增量相同,但水银中的B球膨胀时对外做功多,所以吸热较多,故选B。
2.有关物体的内能,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g温度为0℃水的内能比1g温度为0℃冰的内能大
B.电流通过电阻后电阻发热,它的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方式实现的
C.气体膨胀,它的内能一定减小
D.橡皮筋被拉伸时,分子间势能增加
答案:AD
解析:0℃的水和0℃的冰分子平均动能相同,但内能并不相同,水结成冰时要放出热量(忽略此过程的膨胀力),说明相同质量的水的内能大(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大),选项A正确。电流通过电阻发热,是由于电流做功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而不是热传递过程,故B选项错误。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但有可能吸收更多的热量,C选项错误。橡皮筋被拉伸时,会产生弹力,此弹力是分子引力的宏观表现,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故选项D正确。
此题A选项中,判断水和冰的内能大小,不宜直接判断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大小,因为体积增大并不能说明分子势能一定增大。应从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角度来分析内能的改变。
3.关于物体的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热水的内能比冷水的内能多
B.温度高的物体其热量必定多,内能必定大
C.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大的物体其内能将减小,内能小的物体其内能将增大,直到两物体的内能相等
D.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量度
答案:D
解析:物体的内能由温度、体积及物体的质量决定,不是只由温度决定,故A、B错;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与物体的内能大小无关,所以完全有可能是内能大的物体内能继续增大,内能小的物体内能继续减小,故C项错;关于热量的论述,D项是正确的。
4.器壁透热的汽缸放在恒温环境中,如图所示。汽缸内封闭着一定量的气体,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可以忽略不计,当缓慢推动活塞Q向左运动的过程中,有下列说法:
①活塞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平均动能增加;②活塞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平均动能不变;③气体的单位分子数增大,压强增大;④气体的单位分子数增大,压强不变。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缓慢推动活塞Q的物理含义,推动活塞Q使活塞对气体做功,本来气体的温度应升高,但是由于缓慢推动活塞,所以使气体增加的内能又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由于环境温度恒定,所以汽缸内气体的温度不变,气体的平均动能不变,①错误,②正确;由于气体被压缩,气体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增大,所以单位面积上,汽缸受到气体分子的碰撞次数增多,因此气体的压强增大,③正确,④错误。
5.(2010·建陵中学高二检测)若对物体做1200J的功,可使物体温度升高3℃,改用热传递的方式,使物体温度同样升高3℃,那么物体应吸收__________J的热量,如果对该物体做3000J的功,物体的温度升高5℃,表明该过程中,物体还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__________J。
答案:1200;放出;1000
解析: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因此物体用做功方式温度升高3℃,如用吸热方式,也使温度升高3℃,应吸收1200J的热量。
如对物体做功3000J,温度升高5℃,而物体温度升高5℃,需要的功或热量应为ΔE,1200J=cm×3,
ΔE=cm×5,所以ΔE=2000J
因此物体应放出1000J的热量。
6.阳光照暖了大地,地面辐射又对地面附近的空气加热,形成暖气团升往高空。于是有人认为高山顶上的气温要比地面的高,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你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答案:把地面附近温度、压强相同的一大团空气作为研究对象(在热力学中称为系统)。这团空气最初在地面附近受热膨胀,密度变小,因而逐渐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其边缘部分和外界空气的热交换对整个气团没有明显的影响,可以认为气团与外界之间传递的热量Q=0,因此气团内能的变化仅与做功有关,即ΔU=W。气团上升时,不断膨胀,对外做功(W<0),内能减少(ΔU<0),温度降低,越高的地方,空气的温度越低。
7.某同学想要估测每秒钟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上的能量,他用一个横截面积S=3.2dm2的保温圆筒,内装有质量为m=0.4kg的水,让太阳光垂直照射t=3min,水升高的温度Δt=2.2℃,已知水的比热容c=4.2×103J/(kg·℃),地球半径为R=6400km,试求出太阳向地球表面辐射能量的功率。
答案:8.2×1016W
解析:太阳辐射到水中的能量:
Q=cmΔt=4.2×103×0.4×2.2J=3.7×103J
太阳光在1s内垂直照射到1m2面积上的功率:
P==W/m2=6.4×102W/m2
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上能量的功率:
P′=P×πR2=6.4×102×3.14×(6400×103)2W=8.2×1016W

基础夯实
1.至今为止,第一类永动机从来没有成功过,其原因是(  )
A.机械制造的技术没有过关
B.违反了牛顿运动定律
C.违反了电荷守恒定律
D.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答案:D
解析: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原因是违背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行驶中的汽车制动后滑行一段距离,最后停下;流星在夜空中坠落并发出明亮的火焰;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条形磁铁在下落过程中穿过闭合线圈,线圈中产生电流。上述不同现象中所包含的相同的物理过程是(  )
A.物体克服阻力做功
B.物体的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C.物体的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D.物体的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答案:AD
解析:这四个现象中,物体运动过程都受到阻力,汽车主要是制动阻力,流星降落是空气阻力,条形磁铁下落过程受到磁场阻力。因而物体都克服阻力做功。A选项对。四个物体运动过程中,汽车是动能转化为内能,流星、降落伞、条形磁铁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内能或其他形式的能,总之是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D选项正确。
3.在一个与外界没有热交换的房间内打开冰箱门,冰箱正常工作,过一段时间房间内的温度将(  )
A.降低 B.升高
C.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取房间内气体及电冰箱(有散热装置)为系统,外界消耗电能,对系统做功,系统总内能增加。
4.(2012·南通市高三期末)如图为某种椅子与其升降部分的结构示意图,M、N两筒间密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M可沿N的内壁上下滑动,设筒内气体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在M向下滑动的过程中(  )
A.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
B.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C.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增大
D.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筒内气体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M向下滑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功,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内能增大,A正确。
5.(2012·青岛模拟)(1)为了将空气装入气瓶内,现将一定质量的空气等温压缩,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该过程中空气的压强p和体积V关系的是________。
(2)在将空气压缩装入气瓶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外界做了24 kJ的功。现潜水员背着该气瓶缓慢地潜入海底,若在此过程中,瓶内空气的质量保持不变,且放出了5 kJ的热量。在上述两个过程中,空气的内能共减小________kJ,空气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的总热量为________kJ。
答案:(1)B (2)5 放出 29
解析:(1)根据玻意耳定律pV=C,故选项B正确。
(2)将空气压缩装入气瓶的过程中,温度不变,所以内能不变,潜水员背着气瓶潜入海底的过程中,放出5kJ的热量,则ΔU=-5kJ。故两过程减小的空气内能为5kJ,在这两个过程中,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ΔU=W+Q,Q=ΔU-W=(-5-24)kJ=-29kJ,“-”说明放出热量。
点评:本题考查了玻意耳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6.(江苏新海中学高二期中)喷雾器内有10L水,上部封闭有1atm的空气2L。关闭喷雾阀门,用打气筒向喷雾器内再充入1atm的空气3L(设外界环境温度一定,空气可看作理想气体)。
(1)当水面上方气体温度与外界温度相等时,求气体压强,并从微观上解释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
(2)打开喷雾阀门,喷雾过程中封闭气体可以看成等温膨胀,此过程气体是吸热还是放热?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2.5atm (2)吸热
解析:(1)设气体初态压强为p1,体积为V1;末态压强为p2,体积为V2,由玻意耳定律p1V1=p2V2①
代入数据得p2=2.5atm②
微观解释:温度不变,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增加,所以压强增加。
(2)吸热。气体对外做功而内能不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吸热。
能力提升
1.(南通市高二检测)如图所示,某容器内部有被隔板隔开的A、B两部分气体,A的密度小,B的密度大,抽出隔板并加热气体,使两气体混合均匀,设在此过程A、B两部分气体吸热为Q,内能的增量为E,则(  )
A.EC.E>Q D.无法比较
答案:A
2.(2012·淄博市高二质检)给旱区送水的消防车停于水平地面。在缓慢放水过程中,若车胎不漏气,胎内气体温度不变,不计分子间势能,则胎内气体(  )
A.从外界吸热 B.对外界做负功
C.分子平均动能减小 D.内能增加
答案:A
解析:缓慢放水过程中,胎内气体压强减小,气体膨胀对外界做正功,选项B错;胎内气体温度不变,故分子平均动能不变,选项C错;由于不计分子间势能,气体内能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内能不变,选项D错;由ΔU=W+Q知ΔU=0,W<0,故Q>0,气体从外界吸热,选项A正确。
3.如图所示容器中,A,B各有一个可自由移动的轻活塞,活塞下是水,上为空气,大气压恒定。A、B底部由带有阀门K的管道相连,整个装置与外界绝热。原先A中水面比B中高,打开阀门,使A中的水逐渐向B中流,最后达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压力对水做功,水的内能增加
B.水克服大气压力做功,水的内能减少
C.大气压力对水不做功,水的内能不变
D.大气压力对水不做功,水的内能增加
答案:D
解析:由W=P·S·Δh=P·ΔV可知大气压力对A、B两管中水做功代数和为零,但由于水的重心下降 ,重力势能减小,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水的内能增加,D对。
4.如图所示,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直立圆筒形导热的汽缸中,活塞上堆放细沙,活塞处于静止,现逐渐取走细沙,使活塞缓慢上升,直到细沙全部取走。若活塞与汽缸之间的摩擦可忽略,则在此过程中(  )
A.气体对外做功,气体温度可能不变
B.气体对外做功,内能一定减少
C.气体压强可能增大,内能可能不变
D.气体从外界吸热,内能一定增加
答案:A
解析:由于汽缸为导热的,则可与外界进行热交换,细沙减少时,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可能由于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吸热使内能不变。
5.带有活塞的汽缸内封闭一定量的理想气体。气体开始处于状态a,然后经过过程ab到达状态b或经过过程ac到状态c,b、c状态温度相同,如V-T图所示。设气体在状态b和状态c的压强分别为Pb和Pc,在过程ab和ac中吸收的热量分别为Qab和Qac,则(填入选项前的字母,有填错的不得分)(  )
A.Pb>Pc,Qab>Qac B.Pb>Pc,QabC.PbQac D.Pb答案:C
6.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在沸腾时,1g的水由液态变成同温度的水汽,其体积由1.043cm3变为1676cm3。已知水的汽化热为2263.8J/g。求:
(1)体积膨胀时气体对外界做的功W;
(2)气体吸收的热量Q;
(3)气体增加的内能ΔU。
答案:(1)169.7J (2)2263.8J (3)2094.1J
解析:取1g水为研究系统,1g沸腾的水变成同温度的水汽需要吸收热量,同时由于体积膨胀,系统要对外做功,所以有ΔU(1)气体在等压(大气压)下膨胀做功:W=p(V2-V1)=1.013×105×(1676-1.043)×10-6J=169.7J。
(2)气体吸热:Q=mL=1×2263.8J=2263.8J。
(3)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2263.8J+(-169.7)J=2094.1J
7.如图是用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的气体实验装置,开始时封闭的空气柱长度为3cm,此时气压表显示容器内压强为p1=1.0×105Pa,现在将活塞缓慢向下推动,直到封闭空气柱长度变为2cm。g=10m/s2。问:
(1)最终气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2)若快速压缩气体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1.5J,气体放出的热量为1.4J,那么活塞对气体做功是多少?
答案:(1)1.5×105Pa (2)2.9J
解析:(1)缓慢压缩,气体温度不变。
L0=3cm,L=2cm,p0=1.0×105Pa
设压缩后气体压强为p,由玻意耳定律:p0L0S=pLS
解得;p=1.5×105Pa
(2)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
W=ΔU-Q=1.5J-(-1.4J)=2.9J

基础夯实
1.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  )
A.违背了能量的守恒定律
B.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C.机械能不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D.内能不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同时不引起其他变化
答案:D
解析:第二类永动机的设想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却违背了涉及热量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有方向性的规律。故选项A错;在引起其他变化的情况下,热量可由低温物体非自发地传递到高温物体。故B错。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能。
2.下列哪些过程具有方向性(  )
A.热传导过程
B.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C.气体的扩散过程
D.气体向真空中的膨胀
答案:ABCD
解析:这四个过程都是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内涵,它们都是不可逆的,具有方向性。
3.关于热机的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可能达到80% B.有可能达到100%
C.有可能超过80% D.一定能达到100%
答案:AC
解析: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机效率永远也达不到100%。
4.(2012·葫芦岛市一中高二检测)关于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温度可以降到0K
B.物体从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可全部用于做功
C.吸收了热量的物体,其内能一定增加
D.压缩气体总能使气体的温度升高
答案:B
5.下列宏观过程能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的是(  )
A.大米和小米混合后小米能自发地填充到大米空隙中而经过一段时间大米、小米不会自动分开
B.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会均匀扩散到整杯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墨水和清水不会自动分开
C.冬季的夜晚,放在室外的物体随气温的降低,不会由内能自发地转化为机械能而动起来
D.随着节能减排措施的不断完善,最终也不会使汽车热机的效率达到100%
答案:BCD
解析:热力学第二定律反映的是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的方向性的规律,A不属于热现象,A错;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B、C、D正确。
6.如图所示,为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压缩机工作时,强迫制冷剂在冰箱内外的管道中不断循环,在蒸发器中制冷剂汽化吸收箱体内的热量,经过冷凝器时制冷剂液化,放出热量到箱体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量可以自发地从冰箱内传到冰箱外
B.电冰箱的制冷系统能够不断地把冰箱内的热量传到外界,是因为其消耗了电能
C.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D.电冰箱的工作原理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答案:BC
解析:热力学第一定律是热现象中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规律,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具体表现,适用于所有的热学过程,故C正确,D错误;再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必须借助于其他系统做功,A错误,B正确,故选B、C。
7.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为什么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造成?
答案:能够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原因是因为机械能和内能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尽管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能,但内能却不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8.制冷机是一种利用工作物质,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的装置,通过制冷机的工作可以使一定空间内的物体温度低于环境温度并维持低温状态。夏天,将房间一台正在工作的电冰箱的门打开,试分析这是否可以降低室内的平均温度?为什么?
答案:不会降低室内的平均温度。若将一台正在工作的电冰箱的门打开,尽管可以不断向室内释放冷气,但同时冰箱的箱体向室内散热,就整个房间来说,由于外界通过导线不断有能量输入,室内的温度会不断升高。
能力提升
1.如图中汽缸内盛有定量的理想气体,汽缸壁是导热的,缸外环境保持恒温,活塞与汽缸壁的接触是光滑的,但不漏气。现将活塞杆与外界连接,使其缓慢地向右移动,这样气体将等温膨胀并通过杆对外做功。若已知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是从单一热源吸热,全用来对外做功,因此此过程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B.气体从单一热源吸热,但并未全用来对外做功,所以此过程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C.气体是从单一热源吸热,全用来对外做功,但此过程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D.ABC三种说法都不对
答案:C
解析:热力学第二定律从机械能与内能转化过程的方向性来描述是: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本题中如果没有外界的帮助,比如外力拉动活塞杆使活塞向右移动,使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导致气体温度略微降低,是不可能从外界吸收热量的,即这一过程虽然是气体从单一热源吸热,全用来对外做功,但引起了其他变化,所以此过程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2.我们绝不会看到:一个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靠降低温度,可以把内能自发地转化为动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其原因是(  )
A.这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B.在任何条件下内能都不可能转化为机械能,只有机械能才会转化为内能
C.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是有条件的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答案:C
解析:机械能和内能可以相互转化,但必须通过做功来实现。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内能不可能全部转化成机械能,同时不引起其他变化。
3.(德州高二检测)关于第二类永动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冷凝器,只有单一的热源,能将从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叫做第二类永动机
B.第二类永动机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所以不可能制成
C.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说明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能,内能却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
D.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说明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能,内能却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同时不引起其他变化
答案:AD
解析:根据第二类永动机的定义可知A选项正确,第二类永动机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而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以B选项错误。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能,内能在引起其他变化时可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所以,该题的正确答案是A、D。
4.有以下说法:
A.气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
B.即使气体的温度很高,仍有一些分子的运动速度是非常小的
C.对物体做功不可能使物体的温度升高
D.如果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则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
E.一由不导热的器壁做成的容器,被不导热的隔板分成甲、乙两室。甲室中装有一定质量的温度为T的气体,乙室为真空,如图所示,提起隔板,让甲室中的气体进入乙室,若甲室中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则提起隔板后当气体重新达到平衡时,其温度仍为T
F.空调机作为制冷机使用时,使热量从温度较低的室内送到温度较高的室外,所以制冷机的工作是不遵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G.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当其温度降低时,速度大的分子数目减小,速率小的分子数目增加
H.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全部变成有用的机械功是不可能的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答案:ABEG
5.热力学第二定律常见的表述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第二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a)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一种表述画出的示意图;外界对制冷机做功,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请你根据第二种表述完成示意图(b)。根据你的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是______。
答案:如图所示,
实质: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6.一种冷暖两用型空调,铭牌标注:输入功率1kW,制冷能力1.2×104kJ/h,制热能力1.3×104kJ/h。这样,该空调在制热时,每消耗1J电能,将放出3J多热量,是指标错误还是能量不守恒?
答案:都不是。空调制冷(制热)靠压缩机做功,从室内(室外)吸收热量放到室外(室内)。在制热时,放出的热量等于消耗的电能与从室外吸收的热量之和,完全可以大于电能消耗。这既不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也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

基础夯实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的转化是可逆的
B.气体向真空的自由膨胀是可逆的
C.如果一个“宏观态”对应的“微观态”比较多,就说明这个“宏观态”是比较有序的
D.如果一个“宏观态”对应的“微观态”比较多,就说明这个“宏观态”是比较无序的
答案:D
2.(2012·武汉模拟)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每次碰撞对容器壁的作用力增大,压强一定增大
B.体积减小,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增多,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大
C.绝热压缩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时,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压强一定增大
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向真空自由膨胀时,体积增大,熵减小
答案:C
解析: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温度升高,但如果气体体积增大,压强不一定增大,A错;体积减小,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增多,但如果对外放热,气体的内能可能减小,B错;孤立系统总是从熵小的状态向熵大的状态发展,D错。只有C对。
3.下列关于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熵值越大,意味着系统越“混乱”和“分散”,无序程度越高
B.熵值越小,意味着系统越“混乱”和“分散”,无序程度越高
C.熵值越大,意味着系统越“整齐”和“集中”,也就是越有序
D.熵值越小,意味着系统越“整齐”和“集中”,也就是越有序
答案:AD
4.下列关于熵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熵是系统内分子运动无序性的量度
B.在自然过程中熵总是增加的
C.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叫做熵减小原理
D.熵值越大代表越无序
答案:C
解析:根据熵增加原理,不可逆过程总是朝着熵增大的方向进行。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大量分子的集合从A分布进入B分布的概率大于从B分布进入A分布的概率,则B分布更无序
B.如果大量分子的集合从A分布进入B分布的概率大于从B分布进入A分布,则A分布更无序
C.大量分子的集合能自发地从A分布进入B分布,则该过程是可逆的
D.大量分子的集合能自发地从A分布进入B分布,则该过程是不可逆的
答案:AD
解析: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如果大量分子的集合从A分布进入B分布的概率大于从B分布进入A分布的概率,则说明B分布更无序一些,A正确,B错误。大量分子的集合自发的运动过程是不可逆的,D正确,C错误。
6.一个铁球从高处落下,最后静止于地面,试分析该过程中熵的变化。
答案:铁球与空气摩擦及与地面多次碰撞后,机械能变为内能,系统的熵值增大。
7.如图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红墨水会逐渐扩散到整杯水中,呈均匀分布,试说明这个过程中熵的变化。
答案:墨水原来处于较小的空间(一滴),无序度小,后来处于较大空间,无序度大,故熵变大。
8.成语“覆水难收”指的是一盆水泼出去后是不可能再倒回盆中的。请从不同宏观态所对应的微观态数目不同这个角度,解释为什么水不会自发地聚到盆中。
答案:由于盆的形状确定,水在盆中所处的宏观态对应的微观态数目少,较为有序。当把水泼出后,它的形状不受盆的限制,各种可能的形状都有,此时所处的宏观态对应的微观态数目将变得非常多,较为无序。因为自发的过程总是从有序向无序发展,所以水不会自发地聚到盆中。
能力提升
1.以一副扑克牌为例,下列关于有序和无序、宏观态和微观态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按黑桃、红桃、草花、方块的顺序,而且从大到小将扑克牌排列起来,扑克牌这时是有序的
B.将扑克牌按偶数和奇数分成两部分,扑克牌是无序的,每部分内部是有序的
C.一副扑克牌,这就是一个宏观态,将牌洗动一次就是一个微观态
D.一副扑克牌按偶数和奇数分成两部分,这是一个宏观态,从偶数部分抽出一张插入到奇数部分,它是该宏观态对应的一个微观态
答案:BD
解析:
选项
个性分析
综合点评
A正确
扑克牌的排列是有确定规则的,是有序的
规定了某个规则,就规定了一个“宏观态”,符合这个规则的就是有序,破坏了这个规则,则原有“宏观态”改变
B错误
按偶数和奇数分成两部分,是有序的,内部是无序的
C正确
一副扑克牌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宏观态,洗动一次,该状态为这副扑克牌宏观态对应的一个微观态;奇偶分开是一种宏观态,从偶数部分抽出一张插入到奇数部分,原宏观态被破坏
D错误
2.(1)如图所示,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板吊在橡皮筋的下端,使玻璃板水平地接触水面。如果你想使玻璃板离开水面,必须用比玻璃板重力________的拉力向上拉橡皮筋。原因是水分子和玻璃的分子间存在________作用。
(2)往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这一现象在物理学中称为_______现象,是由于分子的______
而产生的。这一过程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________的方向进行的。
答案:(1)大 分子引力
(2)扩散 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增加
解析:(1)由于玻璃板除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外还受向下的水分子和玻璃分子间的分子引力,故向上的拉力应大于重力。
(2)题目中的现象是由于分子无规则运动而引起的扩散现象。
(本题考查考生对分子热运动、分子作用力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时,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一个温度处处相等的物体,不可能自发地变得一部分温度高、另一部分温度低。怎样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解释热传递的这种方向性?
答案:两个物体温度不同,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同,一个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大,另一个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小,总体上看,分子热运动的分布较为有序,能量适当集中,而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的过程中,能量变的分散,分子热运动的分布较为无序。由于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所以热传递中能量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热传递具有方向性。
4.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请结合熵的变化加以解释。
答案:机械运动是宏观情况下物体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完全遵循牛顿运动定律。这是一种有序的运动。热运动是大量分子的无序运动。机械运动向热运动的转化,属于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熵增加,符合热力学规律,因此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能。反过程是熵值减小,不符合熵增加原理,因此内能不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5.一盆水在寒冷的天气中放在户外就要结冰,液态水的分子无序度比冰高。那么,结冰的过程违反熵增加原理吗?为什么?
答案:液体的水比冰的无序度大,但我们看孤立系统的熵,而不是看个别不孤立的物体。一盆水在寒冷的天气中并不是孤立系统,因为水与外界大气有能量交换。熵增加原理是指的孤立遵守能量守恒的系统。本说法中,水与大气为一个孤立系统,水结冰时放热,使周围大气、地面、分子内能增加,无序度增加,系统总熵值是增加的,并不违反该原理。
6.一锅开水投入了5个糖馅的甜汤圆,随后又投入了5个肉馅的咸汤圆,甜、咸汤圆在沸水中翻滚,象征着封闭系统进入了一个自发的过程,随后,用两只碗各盛了5个汤圆,每碗汤圆中共有六种可能:①全是甜的 ②全是咸的 ③1甜4咸 ④4甜1咸,这是四种不平衡的宏观态 ⑤2甜3咸 ⑥3甜2咸,这是两种相对平衡的宏观态。两只碗各盛5个汤圆共有32种组合方式,我们称为32个微观态,试问:
(1)以上六种宏观态所对应的微观态的个数各是多少?请设计一个图表来表示。
(2)以上相对平衡的宏观态出现的概率是多少?
答案:(1)宏观态对应的微观态个数。
宏观态
全是
甜的
全是
咸的
1甜
4咸
4甜
1咸
2甜
3咸
3甜
2咸
微观态个数
1
1
5
5
10
10
(2)相对平衡的宏观态出现的概率为:
P==。

基础夯实
1.下列供热方式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用煤做燃料供热
B.用石油做燃料供热
C.用天然气或煤气做燃料供热
D.用太阳能灶供热
答案:D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利用,使人类获得大量的内能。但由于这些燃料中含有杂质以及燃烧不充分,使得废气中所含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污染了大气。而太阳能是一种无污染的能源,应大力推广,答案应选D。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最初来源可追溯到太阳能
B.无氟冰箱的使用会使臭氧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C.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多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白色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答案:B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等是动植物转化成的,其来源可追溯到太阳能,所以A正确;氟利昂会使臭氧层遭到破坏,但无氟冰箱不含氟利昂,所以B错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有很多,但在大气中CO2含量最大,所以CO2含量增多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C正确;“白色污染”物是一些不易分解的化工材料,所以亟待解决,如近几年国家发布“限塑令”就是为解决“白色污染”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故D正确。
3.关于“温室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辐射到地球上,由此产生了“温室效应”
B.石油和煤炭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由此产生了“温室效应”
C.“温室效应”使得地面气温上升、两极冰雪融化
D.“温室效应”使得土壤酸化
答案:BC
解析:“温室效应”的产生是由于石油和煤炭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它的危害是使地面气温上升、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海水向河流倒灌、耕地盐碱化等,故B、C选项正确。
4.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试完成以下三个题目:
(1)下列哪一种不属于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  )
A.酸雨 B.臭氧层的破坏
C.人口的急剧增长 D.温室效应
(2)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
B.大气中SO2含量的增加
C.乱砍滥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
D.大气中氟利昂含量增加
(3)大气臭氧层(  )
A.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所以那里的温度较低
B.能散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之害
C.是大气层中存在臭氧的唯一场所,我们应该加以保护
D.吸收大量的太阳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
答案:(1)C (2)B (3)D
5.在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内有一个绿色能源区,同学们可以在这里做太阳能和风能的研究性实验。某同学为了测定夏季中午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能,制作了一个太阳能集热装置,实验器材有:(a)内壁涂黑的泡沫塑料箱一个,底面积为1m2;(b)盛水塑料袋一个;(c)温度计一个;(d)玻璃板一块(约1m2)。如图所示。
假设图为一斜坡草地,太阳光垂直照射到草地表面,请将上述实验器材按实验设计要求画在下图中。
如果已知水的比热容c,被水吸收的热量Q与水的质量m、水温升高量Δt间的关系是Q=cmΔt,则为了测定中午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能,除了需要测量m、Δt外,还应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本实验会有一定误差,试写出一条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验图示如下:
还应测时间T(或t)
解析: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太阳能没有全部被水吸收(或水吸收的太阳能还有一部分损失等)
6.某地的平均风速为5m/s,已知空气密度是1.2kg/m3,有一风车,它的车叶转动时可形成半径为12m的圆面,如果这个风车能将此圆面内10%的气流的动能转变为电能,则该风车带动的发电机功率是多少?
答案:3.4kW
解析:首先可以求在时间t内作用于风车的气流质量为m=πr2vtρ,这些气流的动能为mv2,转变的电能为E=mv2×10%,故风车带动电动机功率为P==πr2ρv3×10%
代入数据以后得P=3.4kW
能力提升
1.柴油机使柴油燃料在它的汽缸中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气体的内能,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活塞做功,气体的内能又转化为柴油机的机械能。燃烧相同的燃料,输出的机械能越多,表明柴油机越节能。是否节能是衡量机器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有经验的柴油机维修师傅,不用任何仪器,只要将手伸到柴油机排气管附近,去感觉一下尾气的温度,就能够判断出这台柴油机是否节能,真是“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关于尾气的温度跟柴油机是否节能之间的关系,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尾气的温度越高,柴油机越节能
B.尾气的温度越低,柴油机越节能
C.尾气的温度高低与柴油机是否节能无关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答案:B
解析:气体的内能不可能完全转化为柴油机的机械能,柴油机使柴油燃料在它的汽缸中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是一个高温热源;而柴油机排气管排出的尾气是一个低温热源。根据能量守恒,这两个热源之间的能量差就是转换的机械能,燃烧相同的燃料,要想输出的机械能越多,尾气的温度就要越低。故B正确。
2.某同学决定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容器壁的其中两个面用玻璃板替代,以利于光射入,其设计结构如图所示。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提高热水温度,下列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容器容积一定时,增大日光入射的有效面积
B.尽量使有效采光面与太阳光垂直
C.将除玻璃之外的内壁涂黑
D.将除玻璃板之外的内壁涂上一层反射面
答案:D
3.凡是能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各种各样的运动,统称为能源,下面是一组关于能源的问题,请完成下列题目。
(1)“能源分类的相关图”如图所示,四组能源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影部分能源的是(  )
A.煤炭、石油、天然气
B.水能、生物质能、天然气
C.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D.地热能、海洋能、核能
(2)煤、石油、天然气和生物质能作为能源的共同特点是(  )
A.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少一点
C.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D.污染环境的能源
(3)煤、石油、天然气和生物质能资源的能量形成和转换利用过程基本上是(  )
A.太阳辐射能→化学能→热能
B.太阳辐射能→机械能→电能
C.生物质能→电能→化学能→热能
D.太阳辐射能→机械能→化学能
答案:(1)C (2)C (3)A
4.CO2气体有个“怪脾气”,它几乎不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能使地表温度因受太阳辐射而上升;另外,它还有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热辐射的作用,阻碍了地球周围的热量向外层空间的排放,使整个地球就像一个大温室一样。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急剧增加已导致气温的逐步上升,使全球气候变暖。
(1)这种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气体产生的效应称为(  )
A.光热效应 B.光电效应
C.光气效应 D.温室效应
(2)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植物和生物物种灭绝
B.大量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的燃烧
C.人口剧增,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D.自然因素破坏了地球环境生态平衡
(3)为了减缓CO2浓度的增加,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禁止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
B.开发使用核能、太阳能
C.将汽车燃料由汽油改为液化石油气
D.植树造林
答案:(1)D (2)B (3)BD
解析: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导致了温室效应;为了缓解这种局面,一方面要尽量少使用煤、石油等常规能源,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新能源并植树造林改善环境。
5.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从一份简单科技攻关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酸雨区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农业每年因遭受酸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亿多元。为了有效控制酸雨,目前国务院已批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等法规。
在英国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高烟囱可有效地降低地面SO2浓度。在20世纪的60~70年代的10年间,由发电厂排放的SO2增加了35%,但由于建造高烟囱的结果,地面浓度降低了30%之多。
请你从全球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种做法是否可取?说明其理由并举出几种控制酸雨的有效途径。
答案:这种做法不可取。建设高烟囱只能降低地面SO2的浓度,不能从根本上降低大气中SO2的浓度。控制酸雨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对煤、石油等传统能源进行处理,使其燃烧过程不产生SO2;二是对SO2回收;三是开辟“绿色能源”,主要是氢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