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李凭箜篌引
李贺
解 题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作 者
李贺:字长吉。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被后人称为“长吉体”。有“鬼才”“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著有《昌谷集》,代表作有《老夫采玉歌》《雁门太守行》等。
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内容分析:
时间:
吴丝蜀桐张高秋
地点:
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
“吴丝蜀桐”借代。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出的环境。
“张”,演奏。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吴丝蜀桐张高秋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描写音乐关键是化抽象为具体,李贺怎么描写李凭弹箜篌的呢?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角度之一:侧面烘托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江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优美的弦歌声一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问:为什么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呢?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凭中国弹箜篌: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昆山”句以声写声,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用“昆山玉碎”表现乐声极其激昂,“玉碎”句凤凰叫声幽怨。本句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句以形写声,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本句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角度之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清脆激越
时而幽咽时而欢快
(比喻、拟人)正面描写
角度之三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现实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天上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神山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
音乐效果
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十二门”代指长安,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诗人用“融”这个充满暖意的字来极力渲染音乐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
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人间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这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联系起来?
问: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何妙处?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八句都是从侧面写出了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以音响效果,侧面烘托弹奏者的技艺高超。想象丰富,动静结合。
小结:后八句描写乐声,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本诗通过描写李凭弹奏箜篌的艺术效果,突出了音乐强烈的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表达了诗人对李凭技艺的由衷赞美之情。
1、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会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具体运用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宋祁《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
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
汤显祖《牡丹亭》:“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严遂成《满城道中》:“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
通感
《荷塘月色》中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祝福》中的“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
《记念刘和珍君》中:“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描绘感受,惊心动魄
音乐是一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于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人们,这是有道理的。这首诗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琵琶行·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听颖师弹琴 ·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明湖居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
李贺诗中的名句: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毛泽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写 一 写
选择你喜欢的语句,用散文的语言写出诗歌描写音乐的妙处 。
写一写
范例:“芙蓉泣露香兰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文学语言描绘它:
那曲尽妙处的箜篌声,其凄婉动人,
犹如一朵朵不胜寒风而呜咽悲诉的荷花,
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
忽而,乐曲又彷佛想起了一阵阵欢愉的笑
声,这大概是秋之骄子——那高雅不凡的
幽兰吧?你看,它笑得那么欣悦,那么美
好,笑得张开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
犹如嫣然含笑的少女。
练一练
听《高山流水》,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听这段音乐的感受描写出来。提示:可注意演奏过程的旋律高低变化。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想),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