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辽史》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辽史》专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1 15:3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辽史》专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 萧韩家奴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用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担心别人会受到损害,便退钱领回了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却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引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地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②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 ”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辽史·大公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B.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日/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C.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D.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C."中京"指洛阳,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上曾有三个不同的朝代封洛阳为中京。
D."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徭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C.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
D.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斗,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2)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 ”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 今之徭役何者最重 何者尤苦 何所蠲省则为便益 补役之法何可以复 盗贼之害何可以止 ”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 ”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 ”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 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指20岁。古代以男子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女子15岁行加笄之礼,许嫁。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翰林,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了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4.请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辽史 列传第三十三》)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节选自《辽史 萧韩家奴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B.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C.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D.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2.下列对文中加粗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帑,国家收藏钱财的仓库或国库里的钱财,文中指后者。
B.太宗,庙号,开国皇帝一般称“祖”,继承者一般称“宗”。
C.海内,古人认为大地的四周是四海,故称国境为“海内”。
D.朕,秦以前指第一人称“我”,自秦始皇始专用作皇帝自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韩家奴身为官宦子弟,从小便赴南山读书,他勤奋好学,饱览经史,这为其日后的不凡成就奠定了基础。
B.萧韩家奴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治国理政的深刻道理,如借炒栗一事劝谏皇上掌管国家应掌握火候,合理有度。
C.萧韩家奴博览经史,擅长从古代圣贤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经验,如借助唐太宗的观点巧妙规劝君主体恤民生。
D.面对君王提出的问题,萧韩家奴没有选择阿谀奉承,而是坚持坦诚相答,如此表现也令君主深受触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
(2)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
5.萧韩家奴为什么认为穆宗是国家创业以来的贤主之首选?请结合文本简要阐析。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耶律曷鲁,字控温,一字洪隐,迭刺部人。祖匣马葛,简宪皇帝兄。父偶思,遥辇时为本部夷离堇,曷鲁其长子也。太祖为于越,秉国政,欲命曷鲁为迭刺部夷离堇。辞曰:“贼在君侧,未敢远去。”大祖讨黑车子室韦,幽州刘仁恭遣养子赵霸率众来救。曷鲁伏兵桃山,俟霸众过半而要之,与太祖合击,斩获甚众,遂降室韦。太祖会李克用于云州,时曷鲁侍,克用顾而壮之曰:“伟男子为谁 ”太祖曰:“吾族曷鲁也。
会遥辇痕德堇可汗殁,群臣奉遗命请立太祖。太祖辞曰:“昔吾祖夷离堇雅里尝以不当立而辞,今若等复为是言,何欸 ”曷鲁进曰:“曩吾祖之辞遗命弗及符瑞未见第为国人所推戴耳今先君言犹在耳天人所与若合符契天不可逆人不可拂而君命不可违也”
太祖曰:“遗命固然,汝焉知天道 ”曷鲁曰:“闻于越之生也,神光属天,异香盈幄,梦受神诲,龙锡金佩。天道无私,必应有德。且遥辇九营棋布,非无可立者;小大臣民属心于越,天也。昔者于越伯父释鲁尝曰:‘吾犹蛇,儿犹龙也。’天时人事,几不可失。”太祖犹未许。是夜,独召曷鲁责曰:“众以遗命迫我,汝不明吾心,而亦俯随耶 ”曷鲁曰:“在昔夷离堇雅里虽推戴者众,辞之,而立阻午为可汗。相传十余世,君臣之分乱,纪纲之统隳。委质他国,若缀斿然。羽檄蜂午,民疲奔命。兴王之运,实在今日。应天顺人,以答顾命,不可失也。”太祖乃许。明曰,即皇帝位。
已而诸弟之乱作,太祖命曷鲁总领军事,讨平之,以功为迭刺部夷离堇。时民更兵焚剽,日以抚敝,曷鲁抚辑有方,畜牧益滋,民用富庶。
曷鲁得疾薨,年四十七,诏立石纪功。
(节选自《辽史 列传第三》)
(1)下列对文中框起来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曩吾祖之辞/遗命弗及/符瑞未见第/为国人所推戴耳/今先君言犹在耳/天人所与/若合符契/天不可逆/人不可拂/而君命不可违也/
B.曩吾祖之辞/遗命弗及/释瑞-未见/第为国人所推戴耳/今先署言犹在耳/天人所与/若合符焚不可逆/人不可拂/而君命不可违也/
C.曩吾祖之辞/遗命弗及/符瑞未见/第为国人所推戴耳/今先君言犹在耳/天人所与/若合符契/天不可逆人/不可拂/而君命不可违也/
D.曩吾祖之辞/遗命弗及/符瑞未见第/为国人所推戴耳/今先君言犹在耳/天人所与/若合符契/天不可/逆人不可拂/而君命不可违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可汗,最初是部落里一般部众对首领的尊称,后发展成为对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C.羽檄,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称为“檄”;在其上插雉羽,以表示万分危急,即为“羽檄”。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及其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耶律曷鲁忠心耿耿,不慕名利。太祖打算任命耶律曷鲁为迭剌部夷离堇,耶律曷鲁以贼人在君主的身边,自己不敢远离为由推辞。
B.耶律曷鲁足智多谋,很有韬略。太祖讨伐室韦,刘仁恭派遣自己的养子赵霸率兵救援室韦,耶律曷鲁设伏截击赵霸的军队。
C.耶律曷兽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当群臣奉先帝遗命迎立太祖为皇帝的时候,太祖推辞,耶律曷鲁寥寥数语便说服了太祖。
D.耶律曷鲁深谙治世之道,行事有方。耶律曷鲁升任迭剌部夷离堇时,民生凋敝,经过他的安抚整治,畜牧业更加繁荣,百姓生活富裕。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刺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 ”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粟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 今之徭役何者最重 何者尤苦 何所蠲省则为便益 补役之法何可以复 盗贼之害何可以止 ”韩家奴对曰: “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盜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大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 ”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 ”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 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寇盗所以滋者/由陚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官记载历史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 —般帝王都有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了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地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方法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少徭役,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伤致死者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2)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 ”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 今之徭役何者最重 何者尤苦 何所蠲省则为便益 补役之法何可以复 盗贼之害何可以止 ”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 ”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 ”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有删改)
1.下列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归直取牛 直:径直,直接 B.典南京栗园 典:典礼
C.制问 制:通"质",质问 D.何所蠲省则为便益 蠲:减免
2.下列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路修阻,动淹岁月 淹:滞留 B.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 物:物品
C.人惮其劳,半途亡窜 惮: 惧怕 D.臣伏见比年以来比 年:近年
3.下列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至屯所,费已过半 比:到,等到 B.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 假:借
C.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 胜:胜利的 D.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 得:融洽
4.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蔻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宗,是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
B.帑廪,钱库粮仓的意思。在古代,"帑" 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廪" 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官记载历史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用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担心别人会受到损害,便退钱领回了牛;他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却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贤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引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地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耶律安抟,曾祖岩木,玄祖之长子;祖楚不鲁,为本部夷离堇①。父迭里,幼多疾。神册六年,为惕隐,从太祖将龙军讨阻卜、党项有功。天赞三年,为南院夷离堇,征渤海,攻忽汗城,俘斩甚众。太祖崩,淳钦皇后称制,欲以大元帅嗣位。迭里建言,帝位宜先嫡长;今东丹王赴朝,当立。由是忤旨。诏下狱,加以炮烙。不伏,杀之,籍其家。
安抟自幼若成人,居父丧,哀毁过礼,见者伤之。既长寡言笑重然诺动遵绳矩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乐世宗在藩邸尤加怜恤安抟密自结纳。
太宗伐晋还,至栾城崩,诸将欲立世宗,以李胡及寿安王在朝,犹豫未决。时安抟直宿卫,世宗密召问计。安抟曰:“大王聪安宽恕,人皇王之嫡长;先帝虽有寿安,天下属意多在大王。今若不断,后悔无及。”会有自京师来者,安抟诈以李胡死传报军中,皆以为信。于是安抟诣北、南二大王计之。北院大王洼闻而遽起曰:“吾二人方议此事。先帝尝欲以永康王②为储贰,今曰之事,有我辈在,孰敢不从!但恐不白太后而立,为国家启衅。”安抟对曰:“大王既知先帝欲以永康王为储副,况永康王贤明,人心乐附。今天下甫定,稍缓则大事去矣。若白太后,必立李胡。且李胡残暴,行路共知,果嗣位,如社稷何 ”南院大王吼曰:“此言是也。吾计决矣!”乃整军,召诸将奉世宗即位于太宗柩前。
帝立,以安抟为腹心,总知宿卫。及置北院枢密使,上命安抟为之,宠任无比,事皆取决焉。然性太宽,事循苟简, 豪猾纵恣不能制。天禄末,察割兵犯御幄,又不能讨,由是中外短之。穆宗即位,以立世宗之故,不复委用。
(选自《辽史》,有删改)
[注]①夷离堇:官名,辽政权建立前为契丹各部军事首领。②永康王:这里指世宗。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长/寡言笑重/然诺动遵/绳矩/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乐世宗/在藩邸/尤加伶恤安传/密自结纳
B.既长寡/言笑重/然诺动遵/绳矩/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乐世宗/在藩邸/尤加伶恤/安传密自结纳
C.既长/寡言笑/重然诺/动遵绳矩/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乐/世宗在藩邸/尤加怜恤/安传密自结纳
D.既长/寡言笑/重然诺/动遵绳矩/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乐/世宗在/藩邸尤加怜恤/安传密自结纳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本义是山倒塌,古代常用此来指称帝王或王后逝世。
B.炮烙是古代酷刑,用炭火烧热铜柱,让罪人在上面爬,人掉到炭火中被烧死。有时也指用烧红的铁烙人的刑罚。
C.宿卫是指古时候在宫禁中住宿,值班守夜,担任警卫的人,有时也可专指皇帝的警卫人员。
D.社稷是太阳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为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而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后便用“社稷”来代称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耶律安抟能征善战,战功赫赫。跟随太祖率领龙军讨伐阻卜、党项时立有战功。征讨渤海国,进攻忽汗城时,俘虏和斩首的敌人都特别多,立下大功。
B.耶律安抟恪守礼法,孝顺父母。他少谈笑,重信誉。在为父亲守孝期间,他悲恸哀绝,以致毁伤身体,超过了常礼,见到的人都哀怜他。
C.耶律安抟思维缜密,行事果断。在扶立世宗时,当他人顾虑重重、犹豫不决时,他细密分析,果断处置,最终使世宗能即帝位于太宗灵柩前。
D.耶律安抟生性宽厚,为政偏弱。对于强横狡猾之辈恣意妄为的举动不能禁止,甚至连进犯皇帝住的大帐的人也不能征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我辈在,孰敢不从!但恐不白太后而立,为国家启衅。
(2)且李胡残暴,行路共知,果嗣位,如社稷何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耶律安抟,父迭里,幼多疾。神册六年,为惕隐,从太祖将龙军讨阻卜、党项有功。天赞三年,为南院夷离堇①,征渤海,攻忽汗城,俘斩甚众。太祖崩,淳钦皇后称制,欲以大元帅嗣位。迭里建言,帝位宜先嫡长;今东丹王赴朝,当立。由是忤旨。诏下狱,加以炮烙。不伏,杀之,籍其家。
安抟自幼若成人,居父丧,哀毁过礼,见者伤之。既长寡言笑重然诺动遵绳矩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乐世宗在藩邸尤加怜恤安抟密自结纳。
太宗伐晋还,至栾城崩,诸将欲立世宗,以李胡及寿安王在朝,犹豫未决。时安抟直宿卫,世宗密召问计。安抟曰:“大王聪安宽恕,人皇王之嫡长;先帝虽有寿安,天下属意多在大王。今若不断,后悔无及。”会有自京师来者,安抟诈以李胡死传报军中,皆以为信。于是安抟诣北、南二大王计之。北院大王洼闻而遽起曰:“吾二人方议此事。先帝尝欲以永康王(指世宗)为储贰,今日之事,有我辈在,孰敢不从!但恐不白太后而立,为国家启衅。”安抟对曰:“大王既知先帝欲以永康王为储副,况永康王贤明,人心乐附。今天下甫定,稍缓则大事去矣。若白太后,必立李胡。且李胡残暴,行路共知,果嗣位,如社稷何 ”南院大王吼曰:“此言是也。吾计决矣!”乃整军,召诸将奉世宗即位于太宗柩前。
帝立,以安抟为腹心,总知宿卫。及置北院枢密使,上命安抟为之,宠任无比,事皆取决焉。然性太宽,事循苟简,豪猾纵恣不能制。天禄末,察割兵犯御幄,又不能讨,由是中外短之。穆宗即位,以立世宗之故,不复委用。
(选自《辽史》,有删改)
注:①夷离堇:官名,辽政权建立前为契丹各部军事首领。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长/寡言笑重/然诺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乐世宗/在藩邸/尤加伶恤安抟/密自结纳
B.既长寡/言笑重/然诺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乐世宗/在藩邸/尤加伶恤/安抟密自结纳
C.既长/寡言笑/重然诺/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乐/世宗在藩邸/尤加怜恤/安抟密自结纳
D.既长/寡言笑/重然诺/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乐/世宗在/藩邸尤加怜恤/安抟密自结纳
2.下列对必修三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崇尚“性善说”。
B.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D.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耶律安抟能征善战,战功赫赫。跟随太祖率领龙军讨伐阻卜、党项和征讨渤海国,进攻忽汗城时,俘虏和斩首的敌人都特别多,立下大功。
B.耶律安抟恪守礼法,孝顺父毋。他少谈笑,重信誉。在为父亲守孝期间,他悲恸哀绝,以致毁伤了身体,超过了常礼,见到的人都哀怜他。
C.耶律安抟思维缜密,行事果断。在扶立世宗时,当他人顾虑重重、犹豫不决时,他细密分析,果断处置,最终使世宗能即帝位于太宗灵柩前。
D.耶律安抟生性宽厚,为政偏弱。对于强横狡猾之辈不守法纪、恣意妄为的举动不能辖制禁止,甚至连进犯皇帝住的大帐的人也不能征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我辈在,孰敢不从!但恐不白太后而立,为国家启衅。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蔻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钱库粮仓的意思。在古代,“帑” 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廪” 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官记载历史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是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用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担心别人会受到损害,便退钱领回了牛;他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却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引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地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贤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
(2)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马得臣,南京人,好学博古,善属文,尤长于诗。保宁间,累迁政事舍人、翰林学士,常预朝议,以正直称。乾亨初,宋师屡犯边,命为南京副留守,复拜翰林学士承旨。圣宗即位,皇太后称制,兼侍读学士。上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及扈从伐宋,进言降不可杀,亡不可追,二三其德者别议。诏从之。俄兼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
时上击鞠无度,上书谏曰:臣窃观房玄龄、杜如晦,隋季书生,向不遇太宗,安能为一代名相?臣虽不才,陛下在东宫,幸列侍从,今又得侍圣读,未有裨补圣明。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臣闻唐太宗侍太上皇宴罢,则挽辇至内殿;玄宗与兄弟欢饮,尽家人礼。陛下嗣祖考之祚,躬侍太后,可谓至孝。臣更望定省之余,睦六亲,加爱敬,则陛下亲亲之道,比隆二帝矣。臣又闻二帝耽玩经史,数引公卿讲学,至于日昃。故当时天下翕然向风,以隆文治。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臣又闻太宗射豕,唐俭谏之;玄宗臂鹰,韩休言之;二帝莫不乐从。今陛下以球马为乐,愚臣思之,有不宜者三,故不避斧钺言之:窃以君臣同戏,不免分争,君得臣愧,彼负此喜,一不宜。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三不宜。傥陛下不以臣言为迂,少赐省览,天下之福,群臣之愿也。
书奏,帝嘉叹良久。未几卒,赠太子太保,诏有司给葬。
(节选自《辽史·马得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
B.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
C.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
D.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隋季,隋朝末年,“季”在文中指一个朝代或一个时代的末期。
B.祖考,文中指父祖之辈。“考”指已故的父亲,“妣”指已故的母亲。
C.定省,称子女早晚向亲长问安,郑玄言:“省,问其安否何如。”
D.日昃,古代表示时间,指太阳偏东之时,红日刚出山,日光照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得臣好学善文,深受皇上器重。他好学,博通古事,尤其擅长作诗;多次升迁任政事舍人、翰林士,常常参与朝议;圣宗即位后兼任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
B.马得臣一心为主,敢于直言进谏。待到扈从将军讨伐宋,他进言对投降的不要滥杀,对逃走的不可穷追;皇上打鞠没有节制,他又以太宗、玄宗之事劝谏。
C.马得臣赞扬圣宗,希望他效仿二帝。首先希望皇上亲睦六亲,加倍爱敬;其次希望皇上兴隆文治;最后指出击球走马有三不宜,委婉地劝谏皇上。
D.马得臣严于责己,劝言委婉恳切。他自称为愚臣,认为自己身为臣子,对于皇上的圣明没有什么补益;谏书中说,倘若陛下不认为他的言论迂腐,抽时间看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
(2)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辽史 大公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B.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C.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D.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C.“中京”指洛阳,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上曾有三个不同的朝代封洛阳为中京。
D.“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徭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C.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斗,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D.大公鼎深受重视,辞官被拒。他提出的很多有益的建议都得到了皇上的采纳,官职也多次调动。他多次上表请求辞职,皇上不同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2)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5.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刺部人, 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 ”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 今之徭役何者最重 何者尤苦 何所蠲省则为便益 补役之法何可以复 盗贼之何害可以止 ”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 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兴,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 ”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 ”韩家奴对曰:“ 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 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B.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C.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D.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书令,古代官名,指中书省的长官,掌管传宣诏命等事宜。中书省和尚书省、门下省并称"三省",隋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额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奉入宗庙祭祀,都要给予相称的尊号。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不迎合皇上心理,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4.把文中画横线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2)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 ”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
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辽史·大公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B.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C.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D.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C."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D."乞归"指请求辞职回乡,类似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致仕"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傜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C.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
D.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2)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15、阅读下文,完成问。
①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
②重熙五年,兴宗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绸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期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付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
③致政归第,会宋书①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 "上悦高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完平县。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十)
【注】①书:国书。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令恣取内府物( )
(2)第遣一使问之( )
2.为下列句中加粗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 )
A.典故 B.事故 C.旧例 D.杜撰的事情
(2)召见,容止朴野( )
A.粗鲁 B.质朴 C.郊外 D.不受拘束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
4.用"/"为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
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
5.第②段叙写了张俭的多件事,概述其中详写的两件事。
6.从全文看,"一代之宝"张俭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参考答案
1、答案:1.C; 2.B; 3.D;
4.①向人借贷,则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致有人出卖子女、割让田地,都不能偿还。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
②穆宗尽管凶狠残暴,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这次秋山狩猎的死伤之数。我因此认为穆宗贤明。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内省嗜欲”与“外罢游幸”结构对称,中间断句,“幸”后断句,排除A、B、D.故选C。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选项“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错误,在古代,“廪”指官府储备粮食的仓库。“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故选B。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D选项“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说法错误,由原文为“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可知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故选D。
4.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①假:借;鬻:卖;逋:逃;物故:死去;②暴虐:凶狠残暴。终:总计。戮:杀。过:超过。
2、答案:1.C; 2.A; 3.D; 4.(1)只有大公鼎说:“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徭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
(2)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解析:1.句中的“诚”是“确实,的确”的意思,一般放在句首或句中,不用在句尾,排除A、D两项;“从之”的主语是皇上,“从之”前应断开,排除B项。故答案为C。
2.“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错误,“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较多,赐同进士出身。
3.选项把大公鼎担任东京户部使和中京留守时的事搅和在一起了。
4.【参考译文】
大公鼎,是渤海人,祖籍为率宾县。大公鼎幼年时庄重朴实,长大后爱好学习。咸雍十年,考中进士,调任沈州观察判官。当时辽东地区雨水毁伤庄稼,北枢密院大规模调发沿河壮丁来修缮堤防。有关官署接受命令后严厉急躁,只有大公鼎说:“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徭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于是上奏章陈述这件事。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停止了劳役,雨水也未造成灾害。沿河千里之内,百姓没有不高兴的。大公鼎改任良乡县县令,减省徭役,致力于耕织,兴办孔子庙学,管辖内的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大公鼎多次升迁官至兴国军节度副使。当时有隶属于鹰坊的人,以张网捕鸟为名,扰乱为害乡里。时间长了,百姓不能忍受。大公鼎上奏皇上,当即命令禁止。正值大公鼎入朝,大臣告知(大公鼎)皇上嘉奖并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很幸运;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赐平均给天下。”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大公鼎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皇上春天去游猎,公主照例借贷钱财,大公鼎说:“怎么可以停止官家用度,谋求个人人情 拒绝借贷。因此听到很多埋怨责骂的话,大公鼎说:“这是我的职责,不敢废弃啊。”不久大公鼎被授予大理卿,所平反的假错案很多。天祚帝即位后,大公鼎历任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任东京户部使。当时盗贼杀死留守萧保先,最初是贪图他的财产,后趁机带头作乱。百姓也互相猜忌,家人自相争斗。大公鼎单人匹马巡行郡中,向百姓陈说祸福,众人都扔下兵器叩拜说:“这不是欺骗我们,不敢不听从命令。”安定和睦如故。大公鼎被授予中京留守,赐为贞亮功臣,乘坐驿车赴任。当时盗贼众多,有些盗贼在路上遇到大公鼎,就在他的马前叩拜,请求改过自新。大公鼎发给他们凭证,让他们回家恢复旧业,听说此事的盗贼接踵而来。不到十天,境内清平宁静。天祚帝听说后,加赐他为保节功臣。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大公鼎多次上表请求退职,皇帝不同意。正巧奴贼张撒八率无赖聚集起事,大公鼎想攻打而没有力量,叹息说:“我想辞官已很久了。因为被世事牵累,不幸到了这个地步,难道是天命吗 ”因而忧愤成病。保大元年大公鼎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3、答案:1.D; 2.B; 3.D; 4.(1)向他人请求借贷,就要被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
(2)现在我是个已亡之国的卑贱俘虏,卑微、浅陋到极点,(却)受到过分的提拔,恩命优厚,怎么还敢犹豫不决,存有其他的非分之想。
解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段,了解段落大意;然后逐句分析,寻找断点的标志词,常见如下: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等;②句末语气词“矣、耶、焉、兮、耳、而已”等;③句首关联词,如“苟”“纵”“是故”“纵使”“然则”等;④句首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既而”“俄而”等;⑤序数词,如“一、二、三”等.根据修辞技巧断句(比喻、排比、重复、对偶等);根据特殊句式、固定格式断句,如:“…者…也”、“非…则(必、即)…”、“如(奈、若)…何”等.再联系上下文进行整理断句.分析此句,“内省嗜欲”和“外罢游幸”结构相同,主语都是“朕”,故“嗜欲”和“游幸”后应断开,排除ABC选项,选D.正确断句: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句子翻译: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
2.B项,“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错误,在古代,“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廪”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
3.D项,“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
4.(1)重点字:假:借贷;十倍其息:被(附加)十倍的利息;鬻:卖;
(2)重点字:至:极、最;陋:浅陋;拔擢:提拔;优渥:优厚;盘桓:犹豫不决;
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的孙子.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他的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萧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不是我想要的.”便退了钱取回了牛.
二十八年(1010),(萧韩家奴)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任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华,让他做个诗友.(皇上)曾经随口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 ”萧韩家奴说:“臣仅仅只知道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那么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诏令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 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 哪一种尤其烦苦 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 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 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祸害 ”萧韩家奴回答说:“臣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的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盗的关键,(群臣)都说:‘严刑峻法.’太宗笑着说:‘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之多少,都是因为衣食之丰俭、徭役之轻重不同罢了.愿陛下裁定.”
(萧韩家奴)提升为翰林都林牙,(皇帝)又下诏晓谕他:“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逐渐亲近信任,每当入内侍候,都要赐座.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为人所不及.萧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做规劝讽谏之语.萧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见到,命他删去.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后来一日,皇上见到了,说:“史官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 ”萧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 ”萧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
4、答案:1.D
2.A
3.A
4.(1)皇上跟萧韩家奴交谈,认为他有才华,让他(和自己)做个诗友。曾经随口问他:“你在京外有特别的见闻吗?”
(2)适逢相关官员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载在了史册上。
5.(1)穆宗薄徭轻税,使得百姓安居乐业。(2)相比之下,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人数较少。
解析:2.文中指前者,即国家收藏钱财的仓库。
3.“从小便赴南山读书”错,文中应为弱冠,即成年后赴南山读书。
4.(1)语:交谈,聊天;才:意动,认为……有才华;从容:悠闲舒缓,随意随口;(2)会:适逢,恰逢;有司:官员,官吏;书:记载;
【文言文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是中书令萧安抟的孙子。他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二十八年,为右通进,主管南京栗园。皇上跟他交谈,认为他有才华,让他做个诗友。曾经随口问他“:你在京外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仅仅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则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制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臣伏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的利息之高,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者。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以少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盗的关键,大臣们都说:‘严刑峻法。’太宗笑着说:‘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好欲望,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之多少,都是因为衣食的多少,徭役的轻重不同所致。希望陛下裁定。”
萧韩家奴被提升为翰林都林牙,皇帝又下诏晓谕之:“我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官员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载在了史册上。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
5、答案:(1)B; (2)D; (3)C
解析:(1)“天不可逆”“人不可拂”“而君命不可违也”三句句式相同,故应在“逆”后断开,排除C、D两项。“第”是“只是” 的意思,表转折,应放在“为国人所推戴耳”之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2)皇帝之死称为“崩”。
(3)“耶律曷鲁寥寥数语便说服了太祖”说法错误。由原文可知,耶律曷鲁第一次劝说太祖时,太祖“犹未许”,甚至晚上单独召见耶律曷魯并责备他,耶律曷鲁趁机再次劝说, 太祖才同意即位。
6、答案:1.C; 2.B; 3.D; 4.(1)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 割让田地都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的人补充。
(2)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少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 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
解析:1.“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中,“内”和“外”相对,所以应在“外” 前停顿,排除A、B两项;“嗜欲”和“游幸"相对,排除D项。
2.在古代,“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癝”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
3.“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刪”说法错误,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 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
4.(1)关键词:假,借贷;鬻,卖;逋,逃;物故,死去。
(2)关键词:终,总计;戮,杀;过,超过。
【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刺部人,中书令萧安抟的孙子。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他的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萧韩家奴说: “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不是我想要的。”便退了钱取回了牛。
二十八年,(萧韩家奴)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任同知三司使事。四年,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华,让他做个诗友。(皇上)曾经随口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 ”萧韩家奴回答说: "臣仅仅知道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那么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诏令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癝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 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 哪一种尤其烦苦 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 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 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祸害 ”萧韩家奴回答说:“臣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从前,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路途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 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都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的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询问治理盗贼的方法,(群臣)都说:‘严刑峻法’太宗笑着说:‘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的多少,都是因为衣食的丰俭、徭役的轻重不同罢了。愿陛下裁定。”
(萧韩家奴)提升为翰林都林牙,(皇上)又下诏晓谕他:“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逐渐亲近信任,每当入内诗候,都要赐座。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为人所不及,萧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做规劝试谏之语。
萧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萧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见到,命他删去。萧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 后来一日,皇上见到了,说:“史官就该是这样。”皇上问萧韩家奴: “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 ”萧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 ”萧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少徭役,减轻赋税, 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
7、答案:1.D; 2.B; 3.C; 4.C; 5.A; 6.B
解析:4.解析:根据语境可知,“内省嗜欲”与“外罢游幸”在句式上具有对称性,故应在“外罢游幸”前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使海内安静”语意完整,虚词“则”前一般应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C。
5.A项,汉以后,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
6.B项,“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分析有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可知,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
[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的孙子。年少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广泛阅读经史。统和十四年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驱使,他的奴仆用高价卖了它。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到损害,不是我的愿望。”便退了钱领回了牛。
统和二十八年,(韩家奴)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韩家奴)同知三司使事。(重熙)四年,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诗友。(皇上)曾经私下里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 ”韩家奴回答说:“我只知道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那么小的一定是焦煳的。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原来(他)曾掌管栗园,所以借栗子委婉进谏。皇上大笑。
当时(朝廷)下诏天下陈述治国之道的关键,诏令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年谷既已丰收,钱库粮仓也充实了,然而百姓还是贫困,难道是因为做官的怠慢、做百姓的懒惰吗 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 哪一种尤其烦苦 怎样减免才能便利 补役之法哪些可以免除 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 ”韩家奴回答说:“我听说近年以来,高丽尚未臣服,阻卜仍然强横,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容忽略。从前,选派富民防备边境,自备粮草。道路漫长险阻,常常逗留很长时间;等到了屯驻地点时,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辆车,很少有返回的。那些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加倍的钱去雇人租车,人们害怕劳苦,半路逃跑,所以戍卒的粮食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则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致有人出卖子女、割让田地,都不能偿还。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在鸭渌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理盗贼的方法,(大家)都说:‘严刑峻法。’唐太宗笑着说:‘盗贼滋生的原因,是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平安宁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的多少,完全是由于衣食的丰俭和徭役轻重的缘故啊。希望陛下裁定。”
(韩家奴)被提升为翰林都林牙,(皇上)下诏晓谕他说:“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你都要据实记录。”从此(韩家奴)渐渐受到宠爱和信任,每当入内侍候,都要赐给座位。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间无比投合。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规劝讽谏。
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关部门上奏,皇上到秋山狩猎,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在史册上记录此事。皇上见到,命他删掉相关记录。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有一天,皇上见到了,说:“记载历史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明君主 ”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责问他说:“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 ”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凶狠残暴,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这次秋山狩猎的死伤之数。我因此认为穆宗贤明。”皇上默然无语。
8、答案:1.C; 2.D; 3.A; 4.(1)有我们在,谁敢不听从!只是担心不告诉太后就立新皇,可能为国家招致祸端。
(2)况且耶律李胡残酷暴虐,路人皆知,如果真的继承帝位,将置社稷于何地
解析:1.“既长”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应在“长”后停顿,排除B项;“寡言笑”“重然诺”是对称句式,排除A项;“世宗在藩邸”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中间不应停顿,排除D项。
2.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3.不是耶律安抟,是其父耶律迭里。
4.(1)关键词:我辈,我们;但,只是,表轻微转折;白,告诉,报告;启衅,招致祸端或事端。
(2)关键词:行路,行路之人,路人;果,表假设,如果,假如;嗣,继承。 “如……何”句式,“把……怎么样”。
[参考译文】
耶律安抟,曾祖父耶律岩木,是玄祖的长子;祖父耶律楚不鲁,是本部夷离堇父亲耶律迭里,幼年时多病,神册六年,耶律迭里任惕隐,随从太祖率领龙军讨伐阻卜、党项立有战功。天赞三年,任南院夷离堇,征讨渤海,进攻忽汗城,俘虏和斩首的敌人特别多。太祖崩逝,淳钦皇后行使皇帝权力,想让大元帅继位。耶律迭里进言说:“帝位应该优先由嫡长子继承;现在东丹王到朝里了,应当立他。”因此忤逆了皇后旨意。(皇后)诏令将他下狱,加以炮烙之刑,他拒不认罪, (皇后)杀了他,抄没全家。
耶律安抟从幼年起就像个成年人,服父丧时,悲恸哀绝,伤毀身体,超过了常礼,见到的人都哀怜他。成年之后,很少言笑,看重对他人的承诺,行为举止遵守规范,事奉母亲极其孝顺。因为父亲死于强加之罪,一直不能下葬,所以对于宴饮逐欢之事一概不参与。世宗在藩邸时,对他给以特别的怜悯存恤,耶律安抟暗地里也与世宗交好。
太宗讨伐晋国扫来,到栾城而崩逝,各位将领想要扶立世宗,因耶律李胡和寿安王在朝中,犹豫不决。当时耶律安抟掌管宿卫,世宗暗里召见他询问计策。耶律安抟说:“大王您聪明安稳宽厚仁爱,又是人皇王的嫡长子;先帝尽管有寿安王为嗣,然而天下人心多归于大王。现下如不能当机立断,将后悔莫及。”适逢有人从京师前来,耶律安抟便诈称耶律李胡已死并传报于军中,大家都信以为真。于是耶律安抟到北、南院二大王处商议这件事。北院大王耶律法听说,便赶紧站起来说道:“我二人正商议此事。先帝曾想将永康王立为太子, 今日之事,有我们在,谁敢不听从!只是担心不告诉太后就立新皇, 可能为国家招致祸端。”耶律安抟回答说:“大王既然知道先帝想立永康王为太子,况且永康王贤明,人心乐于归附,现在天下刚刚平定, 稍稍滞缓一下,则大事去矣。如果告知太后,必定是立耶律李胡。况且耶律李胡残酷暴虐,路人皆知,如果真的继承帝位,将置社稷于何地 ”南院大王耶律吼说:“这话太对了。我决定了 !”于是整顿军队, 召集各位将领在太宗灵柩前拥立世宗即帝位。
世宗即位,把耶律安抟当作心腹,让他总管宿卫。等到设置北院枢密使,皇上下令由耶律安抟担任,宠信任用无以复加,大事都由他参与决断。 然而(耶律安抟)性情过于宽和,处理事务按照草率简略的原则,对于强横狡猾之辈恣意妄为的举动不能禁止。天禄末年,耶律察割率兵进犯御帐, (耶律安抟)都不能征讨他,因此内外官员都责备他。穆宗即位,因为拥立世宗的缘故,(耶律安抟)不再得到任用。
9、答案:1.C; 2.D; 3.A; 4.(1)译文:有我们在,谁敢不听从!只是担心不报告太后而立新皇,可能为国家挑起争端。(“我辈”解释为我们,“但”解释为只是,“启衅”解释为挑起争端)_(2)(3)答案略
解析:1.首先抓住虚词“以”进行断句,然后根据“宴乐”“世宗”“藩邸”进行断句,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3.不是耶律安抟,是其父迭里。
4.【参考译文】
耶律安抟,父亲迭里,幼年时多病。神册六年,迭里担任惕隐,随从太祖率领龙军讨伐阻卜、党项立有战功。天赞三年,任南院夷离堇,征讨渤海,进攻忽汗城,俘虏和斩首的敌人特别多。太祖崩逝,淳钦皇后称制摄政,想让大元帅继位。迭里上言说:“帝位应该优先由嫡长子继承;现在东丹王到朝里了,应当立他。”因此忤逆了皇后旨意,诏令将他下狱,并且加以炮烙之刑。他拒不伏罪,被杀,查抄了他的家。
安抟从幼年起就显得像个成人,为父亲守丧的时候,悲恸哀绝,伤毁身体,超过了常礼,见到的人都哀怜他。成年之后,很少言笑,看重对他人的承诺,侍奉母亲极其孝顺。因为父亲死于强加之罪,一直不能下葬,所以对于宴饮逐欢之事一概不参与。世宗在藩国时,给他特别的怜悯存恤,安抟暗地里也与世宗相交好。
太宗讨伐晋国归来,到栾城而崩逝,诸将想要扶立世宗,因李胡及寿安王在朝中,犹豫不决.当时安抟值掌宿卫,世宗暗地里召见他请问计策。安抟说:“大王您聪智本分,宽大仁恕,又是人皇王的嫡长子。先帝尽管有寿安王为嗣,然而天下人心多归于大王。现下如不能当机立断,将后悔莫及。”适逢有人从京师前来,安抟便诈称李胡已死并传报于军中,大家都信以为真。于是安抟到北、南院二大王处计议。北院大王耶律洼听说,马上站起来说道:“先帝曾想将永康王立为太子,今日之事,有我们在,谁敢不听从!只是担心不报告太后而立新皇,可能为国家挑起争端。”安抟回答说:“大王既然知道先帝想以永康王为太子,况且永康王贤明,人心乐于归附。现在天下刚刚平定,稍稍滞缓一下,事情就无法挽回了。如果告知太后,必定是立李胡。何况李胡残酷暴虐,路人尽知,如果真的继承帝位,将置社稷于何地 ”南院大王耶律吼说:“这话太对了。我计议定了!”于是整顿队伍,召集诸将拥立世宗即帝位于太宗灵柩前。
世宗即位,以安抟为心腹,总管宿卫。及至设置北院枢密使,皇上下令由安抟担任,宠信任用无以复加,大事都由他参与决断。然而安抟性情过于宽和,处理事务按照疏简的原则,对于强横狡猾之辈不守法纪,恣意妄为的举动不能辖制禁止。天禄末年,察割的兵进犯皇帝住的大帐,又不能讨伐,因此宫廷内外的人不满意他。穆宗即位,因为倡立世宗之故,安抟不再得到任用。
10、答案:1.C;2.D;3.D;
4.(1)向人借贷,则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致有人出卖子女、割让田地,都不能偿还。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
(2)穆宗尽管凶狠残暴,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这次秋山狩猎的死伤之数。我因此认为穆宗贤明。
解析:1.根据语境可知,“内省嗜欲”与“外罢游幸”在句式上具有对称性,故应在“外罢游幸”前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使海内安静”语意完整,虚词“则”前一般应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C。
2.D项,汉以后,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
3.D项,“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分析有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可知,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
4.(1)修阻:漫长险阻,动:动不动,常常,淹:迟延,停留,比:等到,鲜:很少。(2) 假:借贷。鬻:卖。逋:逃脱,逃跑。物故:死亡。状语后置
[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的孙子。年少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广泛阅读经史。统和十四年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驱使,他的奴仆用高价卖了它。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到损害,不是我的愿望。”便退了钱领回了牛。
统和二十八年,(韩家奴)主管南京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