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后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工场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2、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 D.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
3、据初步统计,1913→921年,中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主要原料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
A.原料供应不足 B.发展速度迅猛 C.资本明显短缺 D.地区分布失衡
4、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脑、眼、手、脚都要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不可有片刻松懈。工厂的制度规定( )
A.体现人力与科技的密切结合 B.有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
C.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要求 D.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5、法国的保尔 芒图指出:“工厂制度倒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容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 )
A.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开创了精细生产分工的模式
C.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D.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
6、德国在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化,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工会鼓励工人加入行会互助组织。俾斯麦及时调整策略,一方面将政府的力量介入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由此可知( )
A.工人阶级力量已有彻底性改变 B.资本主义社会面临衰退的风险
C.马克思主义已取得实践的成功 D.行会的发展迫使政府调整政策
7、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一定次数, 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工业革命促使工厂制度的建立
C.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D.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8、阿克莱特改进发明了新型的水力纺纱机。1771年,他与人合伙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创办机器纺纱厂,改西方原家庭手工业生产形式以及一大群从事手工业的工人简单聚集起来的生产形式,为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被称为“英国现代工厂制度的奠基人”“近代工厂之父”。可见阿克莱特的发明( )
A.推动了机械的推广和使用 B.使工业生产摆脱地域限制
C.推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确立 D.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
9、工业革命以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职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还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但到1850年时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
A.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B.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促进了男女平等实现 D.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10、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专门的卫生机构来指导和监督全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并在地方建立相应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 英国这一做法的主要背景是( )
A.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B.工厂规模恶性发展
C.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D.社会舆论呼唤立法
11、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哪一重要现象( )
A.手工工场建立 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 D.资本全球扩张
12、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13、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14、英国国会大厦大本钟是伦敦地标。它的著名之处在于准确报时。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标准时。与这种观念形成相关的有( )
①工厂制度确立的要求
②交通工具改进的必然
③民主政治完善的需要
④展示钢铁工业新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15、19世纪,英国政府在各工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推行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不少的城市学院在20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工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 B.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优势
C.政府极力调解劳资矛盾 D.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
16、“他(李鸿章)得到的资金不仅用于支付淮军军饷,还用在了全国的自强运动中,通过仿效西洋军事技术和接受现代武器……军队就能加强帝国对抗内忧外患的能力。”下列企业创办的直接目的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发昌机器厂
17、在19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俄国、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为此,各国都进行了以西方为样板的近代化改革。这说明( )
A.工业文明向落后区域扩展 B.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
C.西方国家的中心地位巩固 D.经济全球化取得积极成果
18、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从生产组织形式创新角度看,使英国“变得越来越富”的原因是( )
A.瓦特改良蒸汽机 B.手工工场的建立
C.机器大生产出现 D.工厂制度的建立
19、1700—1701年,美洲殖民地占英国出口值的11%,进口值的20%;1772—1773年,北美和西印度占英国出口的38%,进口的39%;到1797—1798年,分别为57%和32%。这一变化( )
A.推动了机器取代手工劳动 B.由欧洲的价格革命所引起
C.确立了英国殖民霸主地位 D.新航路开辟起了推动作用
20、马克思指出:“机器只是一种生产力,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才是生产上的社会关系”。材料中“社会关系”的产生源于(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21、19世纪末期,英国的家庭人数开始减少。这种趋势先在上层社会和自由职业中开始,不久影响到其他中产阶级,后来影响到工人阶级,工人中一度出现了节育浪潮。这反映了( )
A.人们的生育观念得到修正 B.工人尽快脱贫的愿望
C.社会阶级间的价值观趋同 D.英国国内竞争日趋激烈
22、下图是英国城市发展的统计图,由此可以推论出( )
A.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进行 B.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
C.英国各地城市化发展不均衡 D.英国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发展
23、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24、综合下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25、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的工厂制度首先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确立。工厂管理的第一项重要措施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工厂主主要通过罚款、解雇,甚至体罚等手段,迫使工人遵守近乎苛刻的工厂纪律。第一代工人基本上是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缺乏纪律训练,不能适应大机器的生产。而在工厂主看来,“劳动必须是被当做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当做一项天职来从事”。工厂管理的第二项主要措施是韦伯所说的严格的现代簿记的出现。簿记的目的是把每一笔收入和开销都准确地记录下来。当时,主要还是由工厂主本人亲自进行工厂收支的核算。工厂管理的第三项制度是建立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和产品销售方案的制定。为保证产品质量,企业主韦奇伍德甚至拖着假腿跑到各处,把有缺,点的产品亲手打碎。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工厂主想方法进行推销,18世纪80年代,韦奇伍德的装饰陶器和精制棉织品印花布以及伯明翰的铁器配件成为贵族欣赏的时尚,这应归功于韦奇伍德成功的销售方案。
——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工厂管理制度建立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厂管理制度具有的特点,并分析形成以上特点的因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因此,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
一一摘编自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1983年中央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2006年,中国农村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
一一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改革的意义,并说明取得成效的原因。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煤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运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曼·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
三、论述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传统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革命“渐进论”兴起。概念之争论体现的是对工业革命总体认识的分歧,这场争论势必还将延续。
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存在渐进性和连续性,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工业革命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它不同于政治革命,但其意义绝不亚于后者。所以,开始于经济领域,继而发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这场重要变革,完全可以称作是一场革命。
——杨宁一《世界近代史研究动态》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史实。从信息“沿着河岸”“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也增多”这明显反映出改良蒸汽机普遍应用带来的影响。故C项正确。A下个与题干所说变化无关;B项是题干的影响不是原因; D项不符合题意,工厂不再沿着河岸而在内地城镇主要是动力问题的解决。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后半期”“不到20年”及所学可得出这是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推广的结果,故选C项。1798年,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制造滑膛枪,推动了美国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故排除A项。17世纪末英国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故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22.7%集中在哈尔滨”“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41.8%集中在上海”等信息可得出民族工业地区分布失衡的特点,故D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工厂管理制度的严格、苛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厂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效率高、节奏快,不容工人们在工作中马虎、大意,否则会带来一些安全和生产问题,这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要求,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不能由材料得出。
5、答案:C
解析:A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生产分工的细化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时期,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厂制度的产生,工厂是专门安放机器,从事生产劳动的地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产生有利于机器生产的推广和普及,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机器生产,“流水线”“标准化”并未体现,D项排除。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在此背景下,行会互助组织的壮大使得德国政府一方面将政府的力量介入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说明行会的发展迫使德国政府调整了政策,D正确;A错在“彻底性”,排除;19世纪初的德国资本主义正处于快速上升期,排除B;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是在十月革命中实现的,排除C。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据材料“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可知,该工厂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强化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这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D项正确;“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B项表述脱离材料主旨, 排除;C项是题干现象,排除。
8、答案:C
解析:材料“改西方原家庭手工业生产形式……为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反映了阿克莱特的发明推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确立,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机械的推广和使用,排除A项;水力纺纱机并不能使工业生产摆脱地域限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科学教育事业发展,排除D项。
9、答案:D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环境污染有较大关系,A顼并非英国这一做法的主要背景,故排除;“工厂规模恶性发展”与材料关系不大,B项排除;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政府对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视,这是因为当时英国进行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舆论的作用,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手工工场的建立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发生于工业革命之前,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资本全球扩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无意发现”与材料中“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故A项错误;“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与材料中“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相符,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材料中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而材料中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分化严重,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这说明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故选D项;工业革命不仅要发展现代经济又要关注社会公平,排除A项;“贫富差距扩大”仅是材料中的一个表现,并没有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认为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矛盾、贫富分化,与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C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国会大厦大本钟是伦敦地标……著名之处在于准确报时……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标准时"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厂制度的确立,要求有严格的时间观念,故①正确;同理,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革命,公共交通工具对时间的要求也较高,故②正确;大本钟的准确报时,与政治的完善程度无直接关联,故③错误;同理,材料强调的是时间观念,非大本钟的材质,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15、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城市学院建立在工业城市和主要内容是进行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可知,城市学院的建立适应了工业革命之后国家对教育程度、多种人才需求增多的要求,故选A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更多的人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与材料中城市学院教育的发展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学院的发展状况,没有涉及工人和资本家的劳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学院教育领域的发展状况,没有体现出劳动力不足,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企业,与材料中“全国的自强运动中,通过仿效西洋军事技术和接受现代武器……军队就能加强帝国对抗内忧外患的能力”描述相符,故选C项;轮船招商局是民用企业,与材料“仿效西洋军事技术和接受现代武器”不符,排除A项;汉阳铁厂是民用企业,排除B项;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D项。
17、答案:A
解析:“各国都进行了以西方为样板的近代化改革”体现了材料的主旨,说明工业文明向落后区域扩展,故选A项;材料并不是说明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西方文明的扩展,并不是西方国家中心地位的巩固,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并不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排除D项。
18、答案:D
解析:蒸汽机属于生产工具范畴,不属于生产组织形式,排除A项;手工工场是工业革命前的生产方式,排除B项;机器大生产是当时生产力提高的表现,并非生产组织形式创新,排除C项;从材料“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可得出,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建立,故选D项。
19、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英国的海外市场扩大,当海外市场扩大之后,国内手工工场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便成为历史的必然,故选A项;价格革命主要体现为物价上涨,金银贬值,封建地主势力下降,资产阶级势力上升,而这些现象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题干主要反映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进而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无法得出英国确立殖民霸主地位的结论,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排除D项。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工厂制度。根据“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才是生产上的社会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故选C项; 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时期还没有出现工厂,排除A、B两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已经出现工厂,排除D项。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人们观念的影响。材料说明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上的人们生育观念出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竞争激烈,促使人们减少生育,D项正确。“修正”用词不当,材料体现的是生育观念的变化,A项错误;“尽快脱贫”不能得出,B项排除;“价值观趋同”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
22、答案:A
解析:柱状图显示1760-1851年,英国5万到30万人口城市数量呈上升趋势,这正是英国工业革命从开始到完成的时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城市化进程加快,说明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进行,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英国各地的城市化进程,排除C项;英国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排除D项。故选A。
23、答案:A
解析:据题干“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可知,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
24、答案:D
解析:依据表中的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赶不上国民总收入的增长,且1755—1797年甚至没有增长,所以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增长,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故B项错误;工人工资在1797—183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改善,故C项错误;对比表中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可知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速度赶不上国民总收入增加速度,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
2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内容,英国启用商业铁路后,对全国时间的统一有了迫切需求,促使英国立法规定全国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人们不能再和过去一样以日升日落周期为参照生活,而必须依据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6、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转型剧烈。
(2)特点:着眼于保障企业利益;具有自发性;企业家更多直接管理工厂。因素:市场竞争激烈;资本家唯利是图;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成熟。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近代的工厂制度首先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确立”“第一代工人基本上是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缺乏纪律训练,不能适应大机器的生产”“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现代簿记的出现”“建立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和产品销售方案的制定”作答。
(2)特点,结合材料信息“企业主韦奇伍德甚至拖着假腿跑到各处,把有缺点的产品亲手打碎”“主要还是由工厂主本人亲自进行工厂收支的核算”“工厂主主要通过罚款、解雇,甚至体罚等手段,迫使工人遵守近乎苛刻的工厂纪律”作答。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企业主韦奇伍德甚至拖着假腿跑到各处,把有缺点的产品亲手打碎”“工厂主主要通过罚款、解雇,甚至体罚等手段,迫使工人遵守近乎苛刻的工厂纪律”作答。
27、答案:(1)特点:民间自发组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以救亡为主要目的;以改良为主要手段。
(2)意义:促进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原因:综合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的成就;正确的思想指导(用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大力扶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
解析:(1)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內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潰”,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可以得出背景是民族危机;农村落后;西方文化冲击;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第二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可以得出民间自发组织;“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可以得出内容丰富;“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可以得出以救亡为主要目的;“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可以得出以改良为主要手段。
(2)第一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二“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可以得出促进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可以得出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減轻农民负担,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可以得出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品质。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中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正确的思想指导;国家大力扶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全面推进。
28、
(1)答案:原因:运送物资的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生产成本低;政府支持。
解析:材料一“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体现运送物资的需要;“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体现蒸汽机车的发明与使用;“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体现生产成本低;“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体现政府支持。
(2)答案:意义: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拓宽市场;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
解析:材料二“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体现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推动各地经济联系加强和世界市场形成等方面分析。
29、答案:示例一:观点: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引起西方社会的急剧变化。论述: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使人类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以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为基本特点的两极社会结构取代了传统的多层社会结构,并使思想政治领域、社会观念、文化教育、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之,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引发了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示例二:观点:工业革命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论述: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引发了西方国家经济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浪潮在欧美广泛展开,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完善;同时工业革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工业革命浪潮进一步席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进步。总之,工业革命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引起了世界的深刻变化。示例三:工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论述与示例二基本相同)
解析:根据题干“就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可知,观点可以在材料中任意选择,根据材料“传统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革命‘渐进论’兴起……工业革命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可知,其观点有三种,一种是突变,一种是渐进,一种是突变与渐进相结合。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可以看出,这三种观点都是对工业革命历史作用的探讨,因而从该角度出发分析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