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外阅读训练
一、课外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荷塘夕照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塘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和着大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花,本无须远求,只要以无沾不染之心,巨细摩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什么?(不超过10个字)
2.“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
3.第2段引用姜白石的词句,有怎样的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游人如织,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辞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二、课外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够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摩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改)
1.下列对作者种荷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记忆中曾经有荷花的碎影。
B.得到了洪湖的莲子浪费了可惜。
C.没有荷花不符合作者的审美观念。
D.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并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多种表现手法。
B.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表现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欣慰和希望。
C.作者爱荷,对荷抒情、以荷喻人、借荷明理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D.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描写重点不同,但情趣大同小异。
3.这篇散文题为“清塘荷韵”,本应详写叶之神、花之韵,为什么还要在第④到⑥段详写荷叶的生长?
4.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羡林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解析
一、课外阅读Ⅰ
1.荷塘夕照,确也可乐。
2.池塘中间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3.①表现“我”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②与第3段的“预备败兴而返”形成呼应(或“对比”)。③为结尾表达中心预设伏笔。
4.A.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语句说,应是最后一段“一年好景,一岁繁花”以下文句。
二、课外阅读Ⅱ
1.答案:B。 解析:文中并无此意。
2.答案:D 解析:两文情趣不同:《荷塘月色》主要抒写情感变化,《清塘荷韵》重在表达人生感悟。
3答案:①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体现了荷花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写景状物的脉络;②写景中细致地描写作者或迟疑或期盼的心理活动,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荷的挚爱之情;③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歌颂顽强生命力的主旨;④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解析:主观方面,作家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客观方面,事物本身的特征是什么样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作家会选取什么样的素材来表现什么样的主旨。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是根据文章的主旨来确定的。
4.答案:①季羡林笔下的荷是张扬生命的强者。莲子暗暗积蓄力量,破壳而出: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让人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②季羡林笔下的荷也是彻悟生命的智者。荷塘清寂,流水脉脉,微风乍起,莲瓣飘落,宁静安详,飘逸洒脱,让人感受到了面对生命消逝的超然、彻悟。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由文中描写的荷的特点和人观荷时的感悟,可以概括出季羡林笔下的荷的形象特点。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