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14课 故都的秋/郁达夫 荷塘月色/朱自清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赏析写景散文中的意境,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点。 2.史铁生身残志坚的事迹在高考高分作文中常被引用。 3.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活用,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设考点。 4.景、情、理的关系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和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常出现的考点。 5.散文(记叙文)写作。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第16课 赤壁赋/苏轼 登泰山记/姚鼐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文章围绕着清华园的一方荷塘,写出了特定环境下的景物之美,也抒发了个人的独特情怀。
文章从作者出门开始,经小径到荷塘独赏荷花,然后又归来,从空间上看,是一次夏季夜游。从情感脉络上来看,作者感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此有了夜游的念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心境而起意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作者看到的景色别具特色,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心中充满了“淡淡的喜悦”。
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独处静赏令人暂时忘却现实,但很快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相互交织,显示了作者感情的复杂。最后“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回到现实中来。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结构巧妙。
本文的最突出之处在于写景的细腻生动与手法多样。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其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4、5、6段最能体现这种美。
第4段主要写月下的荷塘,特别是荷塘中的荷叶、荷花。先写静态,由荷叶到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笼罩之中,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作“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再写动态,微风来了,荷花传来缕缕清香,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写法,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了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涤。月色本是难以描幕的,但作者通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环境:各式各样的树,树间漏下的月光,隐隐约约的远山,没精打采的一两点路灯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这3段写月下荷塘及周围的景致,营造了一种朦胧、幽静的意境,让作者产生了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二、艺术特色
本文的语言清新典雅,生动传神,充满了诗情画意。
首先,善用比喻。据统计,这篇文章中一共有14个比喻。这些比喻新奇贴切,激发着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写出了月下荷塘多样的色彩、光影变化与面貌。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3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并不奇异,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中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其次,词语的准确生动,尤其善用动词。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相配合,生动地写出了月光像流水一般地缓缓倾泻,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再次,善用叠字。这些叠字不但传神地描纂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描摹的效果,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最后,本文还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所谓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本文中的通感往往是与比喻连在一起用的,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用听觉来烘托嗅觉,使荷花的香味变得具体传神。“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韵律和谐,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都是中国现代散文中写景抒情的名篇。前者饱含深情,用简练典雅的语言,写出了故都北平秋天的韵致。在作家的笔下,故都的秋景、秋味、秋色和秋声,就在平常人家的院落里,街道两旁的槐树边,以及高高的天空中。后者善于铺陈,语言华丽,善用比喻、通感,运用大量的叠词,描绘出月下荷塘的美,充满诗情画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揣摩两篇文章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写景技法,体会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
两篇文章虽然都注重写景,但都不是单纯的写景状物,而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家的审美追求。两篇文章都善于融情于景,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这一特点,理解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看看它们是如何与自然景物的描写融为一体的。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都有突出特点,是现代散文中的典范美文,教学中可以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运用细读法,仔细品味这些语言的表现力。
【学情整体分析】
《荷塘月色》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为了解决学生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上网查阅写作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近作者。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听读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思路;
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踪线索并留意描写作者情绪的词语,归纳作者的情感线索。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3.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4.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三、教学策略设计
《荷塘月色》:描写了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动静交错,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矛盾复杂的心绪。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意识与态度等核心素养。
四、教学方法建议
视频展示法、读书指导法、探究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难点: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教学策略:教师通过谈话教学法,要力求声情并茂。随机通过多媒体展示配套PPT课件:荷花的风姿、作者经历、作者图片、有关时代背景的文字和图片。无论哪种导入语都需要以激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语二: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导入语三:
1927年7月,“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素雅朦胧的景致和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一致的。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多媒体展示】
朱自清散文创作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朱自清的诗,尽管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设计意图:三个导入语分别从文题、作者、背景三个角度引导进入文本阅读。导入环节可以提升学生交流与语境、欣赏与评价的素养,增强其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二、教学精讲
(一)纵观全文——理清脉络
教学策略:侧重于探究中帮助学生找到划分标准。启发时注意筛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抓住亮点,一步步向标准引导。如学生回答中有“作者”,就可以引导到“作者写作意图”“动机”这一标准上来。
1.阅读课文。
(1)写出情感脉络的语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学习策略:多种层次划分标准,引导深入探讨。提取文章情感信息,概括段落大意。培养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欣赏与评价的学科素养。
(2)写出作者行踪的句子(词语)。
带上门
小路
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
四周
江南旧俗
回家
2.文章的层次如何划分?依据是什么?
探究:层次的划分因为标准不一而结果不同,允许学生有多种划分方法,只要能自圆其说。
3.文章线索是什么?
空间线索(明线):出门——小径——荷塘——归来
情感线索(暗线):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培养整体把握文章的习惯和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语感、实证和推理的学科素养,提高他们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品味语言——审美体验
一、品读月下荷塘图
1.美文美读——月下荷塘图(第四自然段)
(1)配乐朗读,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
(2)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2.对比分析——体会妙处
朱自清先生用了详细的文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练,把这段文字精简到59个字。请比较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原文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修改文
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
二、品味句子——赏析评价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明确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多,连绵不绝。(通过直观优美的荷塘图片来启发引导)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确 第二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叶子比作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致、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展示动感的荷叶图片)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明确 “层层”——高低有序。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像舞女,叶子像舞女的裙,而花便像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展示对比图片)
(4)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确 本句运用了博喻,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因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净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设计意图: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对文意的把握,有助于对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明确 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作“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大屏幕展示例句强化理解记忆)
(6)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明确 “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展示动感荷叶图片)
(7)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 “脉脉的流水”,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图片)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整体探究——把握主旨
教学策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整体阅读,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在语言实践运用中引导模仿,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探究一:本文写景特色是什么?
多角度、动静结合、想象力丰富、修辞运用、意境创设。
探究二: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江南采莲的事?为什么两次写到“妻”?
探究主旨
角度一:帮助学生探究作者生活的时代及思想感情状态。
角度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探究。
角度三:用多媒体提供其他相关资料(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朱自清《哪里走》、王瑶《念朱自清先生》、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导言》)。
角度四:参考朱自清其他散文作品。
明确 从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也有过苦闷彷徨。
探究三:这篇文章的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美的角度分析体现在:自然美、意境美、亲情美、语言美。
探究四:根据名家的评论,说说自己的体会。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设计意图:在细致入微地品味语言之后,再从整体上提出问题,指导探究。旨在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艺术价值。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四)随堂练习——内化迁移
三分钟写作练习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
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设计意图:本环节当堂训练“侧面烘托”的写作。由学到练,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生成。培育体验与感悟、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的学科素养。
三、板书设计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