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荷塘月色》
纵观全文——理清脉络
品味语言——审美体验
导入
01
02
03
目录
整体探究——把握主旨
04
随堂练习——内化迁移
05
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导入一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导入一
导入二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1927年7月,“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素雅朦胧的景致和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一致的。
导入三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导入三
朱自清散文创作特点
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朱自清的诗,尽管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纵观全文 理清脉络
1.阅读课文。
(1)写出情感脉络的语句。
(2)写出作者行踪的句子(词语)。
探究:层次的划分因为标准不一而结果不同,允许有多种划分方法,只要能自圆其说。
2.文章的层次如何划分?依据是什么?
3.文章线索是什么?
空间线索(明线)
情感线索(暗线)
品味语言 审美体验
一、品读月下荷塘图
1.美文美读——月下荷塘图(第四自然段)
(1)配乐朗读,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
(2)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2.对比分析——体会妙处
朱自清先生用了详细的文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练,把这段文字精简到59个字。请比较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原文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修改文
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
二、品味句子——赏析评价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充满视野,满眼。
多,连绵不绝。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第二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叶子比作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致、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层层”——高低有序。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像舞女,叶子像舞女的裙,而花便像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4)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本句运用了博喻,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因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净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作“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6)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7)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脉脉的流水”,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整体探究 把握主旨
探究二: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江南采莲的事?为什么两次写到“妻”?
探究主旨
角度一:探究作者生活的时代及思想感情状态。
角度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探究。
角度三:用多媒体提供其他相关资料(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朱自清《哪里走》、王瑶《念朱自清先生》、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导言》)。
角度四:参考朱自清其他散文作品。
从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也有过苦闷彷徨。
美的角度分析体现在
探究三:这篇文章的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探究四:根据名家的评论,说说自己的体会。
随堂练习 内化迁移
三分钟写作练习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
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翩跹起舞。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