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的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重点难点
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重点难点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教学设计
一、检查背诵
检查学生4-6段的背诵情况。
二、鉴赏4-6段
1.4-6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第4段描写的是月下的荷塘美景,第5段描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描写的是荷塘周围的景色。
2.第4段的美景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作者在第4段中涉及到荷叶、荷花、荷波、荷香、荷韵等。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下荷塘美景的?
明确:dw
(1)使用各种修辞手法。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舒展、轻盈、修长的形体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这句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白花人的袅娜的体态、羞涩的表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开的荷花娇小玲珑、柔美的特点以及花骨朵含苞待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又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句话连用三个比喻(博喻:用多个喻体来描写同一对象),将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形象生动且多角度地突出了荷花在月光下晶莹明亮、闪亮繁多、干净、水灵的特点,倾注了作者看到荷花的喜悦之情。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子动用了通感、比喻的手法写荷香,用听觉描写嗅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荷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捉摸不定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2)妙用叠词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这些句子动用叠字的手法来描写叶子,“田田”突出叶子的绵远不绝,“层层”强调叶子堆叠的情状,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广而多的特点,且音韵整齐、和谐、舒缓,读起来朗朗上口,突出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3)分层次描写
作者在描写月下荷塘的时候,采用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顺序描写。
4.在第5段中,作者是如何生动地描写荷塘月色的?
明确:
(1)用词准确。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是“流泻”“流动”的意思。作者运用拟物的手法,说月光像流水一样由上直泻而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泻无余、流动、轻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浮”有“漂浮、悬浮”的意思,这句写雾轻轻地漂浮在荷塘里。“浮”“笼”写出了雾的薄、轻和朦胧地悬浮在荷塘上方不太高的地方,与“轻纱”一样的青雾的意境相合。如果换成“升”字显得雾似乎正在升空而去,动势太大,速度太快,不合情境,没有轻柔之美感。“笼”字有“轻轻环抱”的意思,如果换成“盖、罩、蒙、遮”等字,都显得过于密实厚重。
③“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使用比喻、通感修辞。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用通感手法写光与影,用听觉描写视觉,把光与影的协调比喻为名曲,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光与影内在的和谐、幽美的特点,写出了月光的温和,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3)虚实结合。
作者在写荷塘上的光与影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月光像流水一样,写灌木的黑影和杨柳的倩影,是实写;写叶子与花,写光与影的和谐,是虚写,虚实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幽静的美。
5.第6段是如何准确地描写荷塘四周的景色的?
明确:本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叠词的使用使课文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6.第6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这两段写景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第6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总结:这三段,通过使用修辞、炼字、使用叠词等手法,为我们描绘了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的朦胧、幽静的美景,让我们充分品味了散文的语言美、修辞美、炼字美、叠词美。
7.作者游荷塘,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想起江南采莲盛况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但这一切终归是幻境,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作者又回到无奈的现实中。
三、播放朗读录音,品读全文
1.品味课文“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感受作者朴素、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作者追求的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展现的是荷塘月色令人“惊异”的美可以看出,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我们充分领略了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但是作为美文,《荷塘月色》的美是多方面的,希望同学们能以独特的视角去观照美、感受美、体验美。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写景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
2.比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课文的语言艺术,体会二者的异同,品味其妙处并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荷塘月色》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的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重点难点
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
4.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把握整体内容,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脉络。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荷花与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人们心目中崇高圣洁的象征,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喜爱赞颂的对象,涉及它们的作品数不胜数。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谓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经典之作。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见资料库)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只有充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读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
2.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踪线索并留意描写作者情绪的词语,归纳作者的情感线索。
明确:
(1)作者的行踪:独出家门——小径漫步荷塘四周——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惦念江南
(2)表示情感变化的内容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4、5、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相互辉映的美景,未直接表达心情,但通过作者对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美景中而忘却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
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
⑤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作者的情感: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求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心境回到现实。
3.根据作者的行踪及作者情感的变化,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4.所谓文眼,就是反映文章主旨或主要情感的句子,分析文章第1段,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文章第1段,主要是交代独游荷塘的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由此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5.阅读第2段,思考:
(1)本段写了什么景,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本段描写了去荷塘的小路上的景色。
小路(幽僻、寂寞)——环境的寂寥,烘托抑郁心境。
树(蓊蓊郁郁)——浓重的夜晚气氛。
月光(淡淡的)—与作者的感情相合,心中淡淡的哀愁。
小径漫步,勾勒出荷塘的轮廓,烘托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2)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文中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明确:用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晚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6.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
(1)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月下漫步时的感受。
(2)作者感到在这素淡朦胧的环境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人,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境?
明确:①独处心境。
②独处的喜悦。
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④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⑤进一步点明夜间出游的原因。
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和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
四、布置作业
读背4、5、6段并找出优美字句赏析。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