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春天,百花盛开,让人陶醉。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啊,春赏桃花杏花、梨花;秋赏菊,冬赏梅。那么夏天呢?当然是荷花了。
1.回忆关于荷的文章或者诗歌。
(1)(周敦颐《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朱自清在夏天是如何欣赏荷花的呢,我们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导入新课
1
任务一: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3
任务三:快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5
2
任务二:听录音,正音
4
目录
学习目标
4
任务四: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任务一:作者及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1948年8月因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他的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任务二:听录音,正音
播放名家朗读课文,正音,感受文中的情感。
在听课文朗读的过程中要求:
1.在重要词语(特别是生字新词)下面做上标记。
2.在作者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上标记。
任务三:快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2.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月下散步。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4.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作者的行踪。
家
家
荷塘
小路
任务四: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1.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9段:
第10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荷塘美丽的景色。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渴望宁静、自由)
(暂时获得宁静)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
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心中失落)
(心中怅然)
(不再宁静)
3.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分析,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共40张PPT)
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初步理清了课文内容,本节课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为内容。
导入新课
1
任务一:鉴赏第4段
3
任务三:鉴赏第6段
5
2
任务二:鉴赏第5段
4
任务四:鉴赏第7-10段
6
目录
学习目标
7
任务五:高考链接
任务六:布置作业
6
学习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思维,合理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任务一:鉴赏第4段
1.朗读第4段,这一段写了什么景?
写的是月下荷塘美景。
修辞手法
大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进行了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景物描写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3.作者是如何对荷塘景物进行描写的?
(1)作者用“弥望”“田田”极言荷叶之广,“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水很高的叶子,写出了荷叶的风姿,这一比喻不仅写出了两者的相似处,而且写出了叶子的动态美。
(2)写荷花,作者使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的姿态。这两个词本是用来形容女子娇美的姿态、羞涩的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荷花以生命力和感情。接着连用“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淡的月色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在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着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这些描写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
(3)写荷香,运用通感,将嗅觉转换为听觉,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写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写出了荷香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运用通感手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的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4)写荷波,运用拟人手法,写荷叶在微风吹动下,形成凝碧的波痕,写出微风吹过处,荷叶荷花颤动的情景,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写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5)写荷韵,作者把想象和所见相结合,“脉脉”本来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池塘里的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致”想象到那叶子底下的流水“脉脉”有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营造了恬静、雅致的氛围。
任务二:鉴赏第5段
朗读第5段,回答问题。
1.课文第5段写了什么景色?
写了荷塘上的月色。
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此处月色的?
月光和月影
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其实还是写月色,因为影子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3.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朴素 典雅
充满诗意
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泻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感,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浮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为何用画不用印?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突出这种无形美)
画
(3)“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画面美
4.本段的写景特点是什么?
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态,创造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意境。
画面美
任务三:鉴赏第6段
朗读第6段,回答问题。
1.这一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主要描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在这里,作者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写出了杨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我”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段)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2.本段是如何描写荷塘四面景色的?
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情!
任务四:鉴赏第7-10段
作者夜游荷塘,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呢?
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任务五:高考链接
高考考点
解读高考
解读高考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看,艺术手法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解读高考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这些手法有何作用。
(4)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做铺垫。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奠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主旨升华。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解读高考
解读高考
(5)综合考查以上内容。要求学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
赏析时,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做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做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解读高考
真题研习
(2018 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真题研习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真题研习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真题研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真题研习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使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真题研习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真题研习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真题研习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作者并非“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作者强调的仅是“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但并“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
真题研习
2.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真题研习
答案:(1)内容的不同:第③段中的仙女为报知遇之恩,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第④段中“我”想象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表明了作者当时的美好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
(2)作用:①通过对比,突出了“我”孩童时期的好奇心和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的宝贵。②结构上都承上启下,引起了下面对于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的叙述。③丰富文章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概括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题干,从中找到解题的提示性信息。“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即提示我们要从“对比”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3.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真题研习
答案:寓意: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作活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生动形象,激发读者想象力,吸引读者兴趣,由事及理,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象来表达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想象和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体味人生。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造奇迹。揭示文章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在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水缸”与“文学”的关系,进而概括出答案要点。文章开篇点题,“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继而扣住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回顾童年时“水缸”里隐藏着的故事,以及对“我”想象力的刺激等,交代了对于“我”创作的影响。表达效果方面,则要从文章构思、主旨体现、设疑激趣等方面思考。
真题研习
4.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6分)
真题研习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分析与探究能力。解答本题要在准确理解“最早的阅读方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思想内容与主旨,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自己的体会。
方法指导
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任务六:布置作业
1.使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写印象深刻的一处美景。
2.朱自清先生将清华园中的一个普通的荷塘描绘得秀美静谧,令人神往。这缘于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试就“圆”这一图形的某一特性入手,展开联想和想象,说明一个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