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神经调节——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热点题型限时练
答题时间:25分钟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刺激连接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这个过程不属于反射
C.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只能分布在神经细胞上
D.—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能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2.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能调节机体的消化、呼吸、分泌、生长和繁殖等多种生理机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安静时瞳孔缩小,主要由副交感神经支配
B.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能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
C. 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D. 饭后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胃肠蠕动减弱
3.在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不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约为一次动作电位形成的时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绝对不应期导致兴奋在神经元上不能双向传导
B.绝对不应期导致动作电位不会发生叠加
C.神经细胞的绝对不应期较短有利于机体适应环境
D.心肌细胞的绝对不应期较长有利于心肌充足的舒张休息
4.将枪乌贼的神经纤维置于高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给予适宜强度刺激,膜电位的变化幅度大于正常值(将枪乌贼的神经纤维置于等渗溶液中同等条件下测得的值),若先用河豚毒素处理段时间后,再将神经纤维转移到高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给予适宜强度刺激后,其膜电位的变化幅度小于正常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内流,与钠离子在膜两侧的分布无关
B.形成静息电位时,钾离子外流需要线粒体产生的ATP为其供能
C.该实验中,河豚毒素的作用机理为促进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
D.河豚毒素可能和神经纤维上钠离子通道结合,使钠离子运输受阻
5.反馈在神经网络中广泛存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侧支与闰绍细胞形成反馈回路,其反馈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四个神经元和三个突触
B.该反馈回路是一种正反馈机制
C.刺激a,d上检测不到电位变化
D.该反馈回路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的精准控制
6.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降血压、延缓脑衰老等生理作用。受体Ⅰ和受体Ⅱ是神经元细胞膜上GABA的两种受体,GABA与受体Ⅰ作用后,引起Cl-进入突触后膜,然后GABA被泵回突触前神经元,并被GABA氨基转移酶代谢降解;GABA与受体Ⅱ作用后,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
B.可通过抑制GABA氨基转移酶的活性改善睡眠
C.受体Ⅰ位于突触后膜,可与GABA特异性结合,引起动作电位形成
D.受体Ⅱ位于突触前膜,可将GABA泵回突触前神经元
7.实验小组为探究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做出预期,进行实验。取四个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蛙的心脏,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使之保持活性,其中心脏A1和A2保留某副交感神经,心脏B1和B2剔除该副交感神经。接下来进行下表所示的两个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一 刺激A1的副交感神经,从A1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1的营养液中,B1跳动变慢
实验二 不刺激A2的副交感神经,从A2的营养液中取些液体注入B2的营养液中,B2正常跳动
A.提出的假说为:从A1的营养液取一些液体注入B1的营养液中,B1跳动会减慢
B.实验的预期是: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可释放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使心跳减慢
C.如果副交感神经不接受刺激,心脏A1能够正常跳动
D.若对实验一持续观察,推测B1的跳动速度最终比B2快
8.取两个新鲜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按如图所示方式连接,图中①②指的分别是控制右肌肉和左肌肉的坐骨神经。对S点的适宜刺激可引起图中右肌肉收缩,左肌肉随后也收缩。a点是表甲与神经接触的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坐骨神经处于静息状态,此时没有离子进出
B.适宜的刺激会引起坐骨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播到肌纤维导致肌肉收缩
C.刺激增强,肌肉收缩增强,说明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D.给a点适宜强度的刺激,左、右肌肉均收缩,两表指针均能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9.图A中甲、乙表示放置在蛙的坐骨神经上的两个电流表,图B表示该段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要测量静息电位,可以选择电流表甲
B.刺激图A的①处,电流表乙的指针可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图B中bc段表示Na+通过协助扩散从膜内外流
D.若提高膜外K+浓度,可使图中a点下移
10.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为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含有3个神经元,①称为感受器,③称为中枢神经
B.图甲中刺激d点,则除d点外,图中发生兴奋的点只有e
C.图乙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⑨的形成跟高尔基体有关
D.神经递质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后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后会很快被清除,B正确; C、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可分布在神经细胞上,也可分布在肌肉细胞或内分泌腺细胞上,C错误; D、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会出现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成杯状的突触小体,D正确。
故选:C。
2.答案:D
解析:A、安静时副交感神经占优势,瞳孔缩小,主要由副交感神经支配,A正确;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B正确;
C、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机体处于兴奋的应激状态,C正确;
D、饭后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原因可能是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胃肠蠕动减弱,D错误。
故选D。
3.答案:A
解析:绝对不应期的存在与兴奋是否能在神经元上双向传导无关,A错误;在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不能再次兴奋,可以让动作电位单个传递,保证不叠加,B正确;神经细胞的绝对不应期越短,冲动传导越快,有利于反射的快速进行,是适应环境的积极现象,C正确;心肌细胞的绝对不应期较长是为了使心肌在一次收缩后可充足的舒张休息,防止出现心肌过度疲劳甚至出现强直收缩而危及机体,D正确。
4.答案:D
解析: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钠离子内流,A错误;形成静息电位时,钾离子外流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运输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由于该实验处理的对象是神经纤维,因此河豚毒素的作用对象不是突触部位,C错误;河豚毒素可能和神经纤维上钠离子通道结合,使钠离子运输受阻,从而降低动作电位的膜电位变化幅度,D正确。
5.答案:D
解析: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b和c是一个神经元的分支,三个神经元形成三个突触,A错误;由图可知,d神经元是抑制性神经元,所以是一种负反馈机制,B错误;刺激a,可以通过突触传递给b和c,而c兴奋后可以引起d的兴奋,故d能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当a兴奋后,引起b和c的兴奋,而c的兴奋会使d兴奋,d兴奋的结果是抑制b的持续兴奋,故该反馈回路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的精准控制,防止肌肉因过度兴奋而损伤,D正确。
6.答案:B
解析:GABA与受体Ⅰ结合后引起Cl-内流,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内外电位差值变大,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说明受体Ⅰ位于突触后膜上,A、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如果抑制GABA氨基转移酶的活性,会使GABA的降解减少,GABA含量增加,对兴奋性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增强,有利于睡眠的改善,B正确;GABA与受体Ⅱ结合后能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则受体Ⅱ位于突触前膜上,D错误。
7.答案:C
解析:A、“从A1的营养液取一些液体注入B的营养液中,B1跳动会减慢这是实验的预期,A错误; B、“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可释放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使心跳减慢"应该是实验的假说,B错误;C、从实验二的结果可知,如果副交感神经不接受刺激,心脏A1能够正常跳动,C正确; D、若对实验一持续观察,副交感神经释放的物质发挥完作用后会被分解,心脏跳动会变快,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析:A、未受刺激时,坐骨神经处于静息状态,此时有K+外流,A错误; B、适宜的刺激会引起坐骨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导到肌纤维,导致肌肉收缩,B正确;C、对于一个神经细胞来说,当受到的刺激强度超过适宜刺激的强度时,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不会随刺激强度改变,受到适宜刺激后,神经纤维膜电位总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给点适宜强度的刺激,产生的兴奋能够传到左、右肌肉,导致左、右肌肉均收缩,但兴奋不能传到控制右肌肉的坐骨神经处,所以表乙指针不能发生偏转,D错误。
故选B。
9.答案:B
解析:A、无刺激时,电流表甲测量的是0电位,不是静息电位,A错误; B、刺激图A中的①处,兴奋会先后通过电流表甲的两个电极,因此会偏转方向相反的2次,B正确; C、图B中bc段表示K+通过协助扩散从膜内外流,C错误; D、若提高膜外K+浓度,则影响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导致a点上移,D错误。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A、图甲中含有3个神经元,①称为感受器,③称为神经中枢,A错误; B、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d点,发生兴奋的点有c、d、e,B错误; C、图乙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⑨突触小泡的形成跟高尔基体有关,C正确;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并未进入下一个神经元,D错误。
故选: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