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热点题型限时练
答题时间:30分钟
1.下列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状态下,豌豆一般都是纯种
B.只能用白花豌豆做父本,紫花豌豆做母本
C.杂合子自交的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D.测交实验的结果验证了孟德尔的假说
2.某种植物基因型AA和Aa控制有花瓣,aa控制无花瓣:花瓣颜色有紫色、红色、白色三种,分别由B+、B、b控制,三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B+>B>b(前者对后者为显性),A和B基因独立遗传。现有两个紫色花瓣的植株杂交,有关子代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最多为12种 B.后代的表现型种类最多为3种
C.后代无花瓣植株最多占1/4 D.后代杂合子的比例最多占3/4
3.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以下描述属于“演绎”部分的是( )
A.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推测,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中出现了“3:1”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则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D.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接近1:1,则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4.二倍体结球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花色有黄色和白色。让纯合的紫叶黄花品种和绿叶白花品种杂交,F1全为紫叶黄花,F1自交所得F2有 128株,其中紫叶黄花89株,紫叶白花31株,绿叶 黄花6株,绿叶白花2 株。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紫叶和绿叶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 花色中的黄色对白色为显性,其遗传受叶色的影响
C. F1与亲代绿叶白花品种杂交,子代中紫叶黄花:绿叶白花=3 : 1
D. F2 的紫叶黄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45
5.某种昆虫的体色有黑色、灰色和白色三种,对应的基因型分别为BB、Bb、bb;该昆虫的眼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对应的基因型分别为E_、ee;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均为BbEe的雌、雄个体交配,若后代有6种表现型,则两对基因一定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基因型均为BbEe的雌、雄个体交配,若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2︰1,则B、E和b、e分别位于一条染色体上
C.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基因型均为BbEe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黑体红眼个体中纯合体占1/9
D.通过观察基因型为BbEe的个体的测交结果,可以判断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
6.斑翅果蝇翅的黄色和白色、有斑点和无斑点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 A/a 、B/b 控制。用纯合的黄色 有斑点果蝇与白色无斑点果蝇进行杂交,F1 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让 F1 雌雄果蝇交配得 F2 ,F2 表现型比例为 7 ∶3 ∶ 1 ∶ 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斑翅果蝇翅的显性性状为黄色、有斑点
B. F2 出现 7 ∶3 ∶ 1 ∶ 1 的原因是基因型为 Ab 或 aB 的雌配子或者雄配子不育
C. 选 F1 中的果蝇进行测交,则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 1 ∶ 1 ∶ 1 ∶ 1
D. F2 的黄色有斑点果蝇基因型有 4 种
7.某高等植物叶片的叶缘有波状齿与锯齿、叶形有条形与剑形,其中一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另一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B、b,C、c)控制,三对基因均独立遗传。现有一波状齿条形叶植株与一锯齿剑形叶植株杂交,F1统计结果为波状齿条形叶︰锯齿条形叶=1︰1;取F1中波状齿条形叶植株自交,F2统计结果为波状齿条形叶︰波状齿剑形叶︰锯齿条形叶︰锯齿剑形叶=30︰2︰15︰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F1统计结果分析可知,条形叶和波状齿为显性性状
B.叶缘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叶形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C.亲本波状齿条形叶植株与锯齿剑形叶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Cc和aabbcc
D.波状齿的纯合子致死,群体中存在的波状齿植物均为杂合子
8.已知玉米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用两个纯种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得F1,再用F1与玉米丙杂交(如图1),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图1中的F1自交,则F2中与亲本表型不同的个体占3/8
B.丙个体自交,产生的子代中矮秆抗病个体占1/2
C.图2中的四种类型中都有纯合子和杂合子
D.两对等位基因遗传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9.某XY型性别决定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花色的形成途径如图所示,某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全部为红花,F1的雌雄植株随机交配,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9:3:4,且粉红花植株全部为雄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控制花色的等位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
B.自然界中红花植株有6种不同的基因型
C.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XBXB×aaXbY
D.F2的红花植株随机交配,后代中白花植株占1/6
10.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在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他用这只果蝇与野生型红眼果蝇进行杂交(实验Ⅰ),结果F1全部为红眼。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雌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这种现象不能用孟德尔的理论完全解释清楚。于是他继续做了下表所示的实验(Ⅱ、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杂交组合 结果
Ⅱ F1红眼♀×白眼♂ 红眼♀:红眼♂:白眼♀:白眼♂=1:1:1:1
Ⅲ 野生型红眼♂×白眼♀(来自实验Ⅱ) 红眼♀:白眼♂=1:1
A.实验Ⅱ可视为实验Ⅰ的测交实验,其结果表明F1红眼雌果蝇为杂合子
B.实验Ⅲ是实验Ⅰ的反交实验,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果蝇的眼色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
C.实验Ⅲ的结果表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的精子只有一半含有控制眼色的基因
D.实验Ⅰ、Ⅱ、Ⅲ能够说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自然状态下,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一般都是纯种,A正确;
B、可以用白花豌豆做父本,紫花豌豆做母本,也可以用紫花豌豆做父本,白花豌豆做母本,B错误;
C、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不能稳定遗传,C正确;
D、测交实验的结果证明F1产生了两种的类型的配子,验证了孟德尔的假说,D正确。
故选B。
2.答案:D
解析:紫色花瓣的基因型是A_B+_,转化成2个分离定律:A_×A_、B+_×B+_,A_×A_最多3种基因型,B+_×B+_最多四种基因型,后代基因型最多是3×4=12种,A正确;紫色花瓣的基因型是A_B+_,转化成2个分离定律:A_×A_、B+_×B+_,有花瓣和无花瓣两种,由于显隐性关系是B+>B>b花瓣的颜色最多是2种(紫色和红色或紫色和白色),当没有花瓣时,花瓣的颜色不表现,因此表现型最多是3种有花瓣紫色、有花瓣红色或有花瓣白色、无花瓣,B正确;aa不具有花瓣,当亲本基因型为Aa、Aa时,占1/4,C正确;A_×A_杂合体比例最大是1/2,纯合体比例最小是1/2,B+_×B+_,当基因型为B+B×B+b时纯合体比例最小是1/4,因此考虑2对等位基因,后代纯合体比例最小是1/8,杂合体的比例最大是7/8,D错误。
3.答案:C
解析:AB、“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推测,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与“由F2中出现了“3:1”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内容,AB错误;
C、演绎是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即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C正确;
D、演绎是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而根据测交实验的结果推出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不属于演绎过程,D错误。
故选C。
4.答案: C
解析:F2中紫叶和绿叶的比例为(89 + 31) : ( 6 +2) = 15 : 1,为 9 : 3 : 3 : 1 的变式,据此可知,这对相对性状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 项错误;题意显示紫叶黄花品种和绿叶白花品种杂交,F1全为紫叶黄花,说明黄色对白色为显性,再结合子二代的性状分离可知,该性状的遗传不受叶色的影响,B 项错误;若相关基因用A /a、B/b、C /c表示,F1的基因型为AaBbCc,与亲代绿叶白花品种(基因型为aabbcc) 杂交,子代紫叶黄花( 3/4× 1/2) : 绿叶白花(l/4 × l/2 ) = 3 : 1,C项正确;F2的紫叶黄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3/15×1/3 = 1/15,D 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基因型均为BbEe的雌、雄个体交配,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后代会有6种表现型;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不发生交叉互换时,后代会有3种表现型,发生交叉互换时,后代也会有6种表现型,A错误。基因型均为BbEe的雌、雄个体交配,若B、E和b、e分别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后代中黑体红眼︰灰体红眼︰白体白眼=1︰2︰1;若B、e和b、E分别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后代中黑体白眼︰灰体红眼︰白体红眼=1︰2︰1,B错误。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基因型均为BbEe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中黑体红眼个体(BBE_)所占比例为3/16,纯合的黑体红眼个体(BBEE)所占比例为1/16,故后代黑体红眼个体中纯合体占1/3,C错误。基因型为BbEe的个体测交,若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后代为灰体红眼︰白体红眼︰灰体白眼︰白体白眼=1︰1︰1︰1;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叉互换,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故通过观察基因型为BbEe的个体的测交结果,可以判断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D正确。
6.答案:C
解析:A、用纯合的黄色有斑点果蝇与白色无斑点果蝇进行杂交,F1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说明黄色有斑点为显性,A正确;
B、据分析可知,F2出现7∶3∶1∶1的原因是或者雌配子Ab,或者雌配子aB,或者雄配子Ab,或者雄配子aB其中一种不育导致的,B正确;
C、假定雌配子Ab不育导致出现7:3:1:1,F1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雄配子为AB:Ab:aB:ab=1:1:1:1,雌配子AB:aB:ab=1:1:1,选F1中的果蝇进行测交时,如果F1做父本,可后代比例为1:1:1:1,如果F1做母本,后代比例为能为1:1:1,C错误;
D、假定雌配子Ab不育导致出现7:3:1:1,F1能产生的雌配子为AB、aB、ab,产生的雄配子为AB、Ab、aB、ab,后代中AAbb基因型不存在,因此F2的黄色有斑点果蝇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D正确。
故选C。
7.答案:D
解析:波状齿条形叶植株与锯齿剑形叶植株杂交,F1中全为条形叶,说明条形叶为显性性状,但是F1中波状齿与锯齿的比例为1︰1,因此仅据F1统计结果,无法判断波状齿与锯齿这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A错误。仅考虑叶形性状,F1条形叶植株自交产生的F2中条形叶︰剑形叶=15︰1,是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中9︰3︰3︰1的变式,所以控制叶形的基因有两对,由“其中一种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可知,控制叶缘性状的基因有一对,B错误。叶缘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F1波状齿自交,F2波状齿︰锯齿=2︰1,可推断出波状齿的纯合子致死,且波状齿为显性性状,波状齿和锯齿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由F1自交得到的F2结果可知,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即为条形叶,所以剑形叶基因型为bbcc,因此亲本中锯齿剑形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根据两亲本杂交得到F1的比例可知,亲本中波状齿条形叶亲本的基因型应该为AaBBCC,C错误、D正确。
8.答案:A
解析:F1的基因型为DdRr,F1自交产生的后代中与甲和乙的表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16+3/16=3/8,A项正确。由丙与F1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可知,丙的基因型为ddRr,丙自交后代中矮秆抗病个体所占的比例=1×3/4=3/4,B项错误。图2中矮秆易感病个体全部为纯合子,C项错误。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故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全部为红花植株,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F1中的雌、雄植株随机交配,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9:3:4,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F2中粉红花植株全部为雄性,说明花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A/a位于X染色体上,则为保证F2中9:3:4的性状分离比,F1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Y,但此时F2中会出现雌性的粉红花植株,与题意不符,故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_XB_,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_ _,粉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Xb_,则自然界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AA、Aa)×3(XBXB、XBXb、XBY)=6(种),B正确。红花植株(A_XB_)与白花植株(aa_ _)杂交,F1全部为红花植株(Aa XBXb、AaXBY),可推知亲本的杂交组合为AAXBXB×aaXbY,C正确。F1的基因型为Aa XBXb、AaXBY,a基因纯合时B/b基因不产生效应,仅考虑A/a即可,则F2的红花植株中雌株的基因型为1/3AA、2/3Aa(产生的雌配子为2/3A、1/3a),雄株的基因型为1/3AA、2/3Aa(产生的雄配子为2/3A、1/3a)。F2红花植株随机交配,后代中白花植株(aa_ _)所占比例为1/3×1/3=1/9,D错误。
10.答案:B
解析:A、这只果蝇与野生型红眼果蝇进行杂交(实验1),结果F1全部为红眼,判断红眼为显性性状,Ⅱ为子一代与隐性亲本杂交,为测交实验,其结果表明子一代红眼雌果蝇为杂合子, A正确; B、实验Ⅲ为反交实验,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有关,其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X和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眼色遗传仍然符合分离定律,B错误; C、实验Ⅲ为测交实验,双亲的后代中只有一半为红眼,表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的精子只有一半含有控制眼色的基因,C正确; D、实验Ⅲ子一代雌雄性状不同,实验Ⅲ的结果说明基因在X染色体上,实验Ⅲ中的野生型红眼雄果蝇中含有一个红眼基因,Y上没有这种基因,判断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