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18
文言文二则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铁杵成针
铁杵成针
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磨成,做成
绣花针
一起来解题:铁棒被磨成了绣花针
舂chōng米
捣dǎo衣
这个故事选自《方舆胜览》,这是一本地理书,记录了好多地方的风土人情、故事传说。
铁杵成针①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②溪,逢老媪方③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 ④还卒业⑤ 。
注释
①本文选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②〔是〕这。
③〔方〕正在。
④〔感其意〕被他的意志感动。
⑤ 〔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chǔ
ǎo
z ú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由组长带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遍,再运用“结合注释”“扩词”等方法尝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铁杵成针①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②溪,逢老媪方③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 ④还卒业⑤ 。
注释
①本文选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②〔是〕这。
③〔方〕正在。
④〔感其意〕被他的意志感动。
⑤ 〔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chǔ
ǎo
z ú
铁杵成针①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②溪,逢/老媪/方③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④ 还/卒业⑤ 。
注释
①本文选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②〔是〕这。
③〔方〕正在。
④〔感其意〕被他的意志感动。
⑤ 〔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注释
①本文选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②〔是〕这。
③〔方〕正在。
④〔感其意〕被他的意志感动。
⑤ 〔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世世代代
相传
放弃
组词与结合注释相结合,理解句意。
句意: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老妇人在做的事
句意:(李白)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他)问老妇人为什么磨铁棒,(老妇人)回答:“(我想把它磨成针)”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 还卒业 。
李白:老奶奶,( )。
老妇人:我在( )。
李白:天啊!您要将的铁棒磨成的绣花针。这要多长时间呀
老妇人: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只要( )就一定会成功的。
展开想象,进行对话。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被她的意志感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 还卒业 。
请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磨针溪,在( )。世传( )读书山中,未成,( )。过是溪,逢( )方( )。问之,曰:“( )。”太白( ),还( )。
少长(zhǎnɡ)江汉,五岁诵六甲,岁观百家。轩辕(xuān yuán)以来,颇得闻矣(yǐ)。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qì)于今三十春矣。
——节选自《上安州裴长史书》
江汉:指长江与汉水流域,此借指蜀中。
六甲:古代以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称“甲子”。
百家:指先秦诸子百家之书。
轩辕:即黄帝。《史记·五帝本纪》渭姓公孙,名轩辕。
横: 横放着。
制作: 写作。
迄:至,到。
儿时的李白能“还卒业”,体现了他知道学习需要什么品格?
有恒心
有毅力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衣
差役
完成
(狱卒)
(卒业)
还卒业
zú
huán
书写生字
词句段运用
自读成语,读准字音。交流讨论,弄清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去了解吧。之后,我们来交流。
囊萤夜读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铁杵成针
程门立雪
手不释卷
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