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复习课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编排在人教版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情况和相关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复习,师生合作复习,掌握本课文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能翻译重点句子,背诵默写全文;
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是课堂的主导,而不是课堂的主体。而且,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背诵法、提问法、合作复习等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来辅助教学。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学法: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思考、理解、归纳、迁移的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目标定向,任务驱动(5—8分钟) 谈话直接导入 同学们知道文言文阅读在考试中占多少分值吗?(学生回答:12分) 对,所以我们要重视对文言文的复习,今天我们来一起复习第10课《小石潭记》。 复习目标: 1.识记柳宗元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能翻译重点句子,背诵全文。 3.掌握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体会作者在凄清的环境中寄托的情感。 (三)文学常识 1、《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 , 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自由阅读作者资料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用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引出复习课题 齐读学习目标 以填空、做练习的形式加深记忆 自由朗读 巩固文体 激发学生对复习内容的重视,为复习知识做好铺垫。 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积累、巩固文学常识
二、自主复习,构建网络(8—10分钟) 全班齐读原文 合作复习 1、看注释和笔记,自读课文 2、小组活动: ·一人两句翻译课文 ·关注重点字词、重点句子 ·互释疑难问题 3、提出没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处理(全班) (一)解释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1)可: (2)从: (3)清: (4)乐 (5)为: (6)环: (7)差: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 (4)俶尔远逝(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5)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6)斗折蛇行(名作状,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7)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 (8)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9)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 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崔氏二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不可久居:(古)停留 (今)居住 (二)句子翻译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卷石底以出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课件展示原文,看着原文进行翻译 三、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0—15分钟) 内容理解 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写小石潭的?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上气氛 空间顺序(移步换景) (一)发现小石潭 1、指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写小石潭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句子是: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3、写小石潭周围环境景色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作者记述自己“心乐之”,作者“乐”的是什么? 水声潺潺好像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 (二)潭中景物 1、运用静态描写游鱼的句子是: 2、运用动态描写游鱼的句子是: 3、本段通过写水中清晰可见的鱼写出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是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清澈。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更好的衬托水清澈的特点。 4、如何理解“似与游者相乐”的含义? (三)小潭源流 描写小潭源流时,作者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溪身:蜿蜒曲折 岸势:参差不齐 比喻 (四)潭上气氛 小石潭最突出的特点是?除此之外,作者还感受到什么?幽静。幽深冷寂、孤凄悲凉的气氛 四、归纳小结,巩固拓展(10—15分钟) 作者先“闻水声”,“心乐之”,看到潭中游鱼感到轻松、快慰,后来又觉得“悄怆幽邃”,如何理解? 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结构梳理(课件依次展示) 复习旧知 当堂检测 齐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古今异义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翻译重要句子,轮流或举手回答。 学生看着原文进行翻译 再次了解移步换景 细读第1段,思考问题 品读第2段,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 巩固指导 品读第3段,思考问题 品读第4段,思考问题 师生共同梳理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加以点拨 加深记忆 一问一答 加强记忆 复习巩固 加深记忆 教师加以点拨 加深学生记忆 加深、巩固 一问一答 加强记忆 复习巩固 回顾课文结构 师生共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