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2.理清线索,感受作者情感变化过程,体会欲扬先抑的效果。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4.分析阿长形象,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怀念、赞美、愧疚之情。
5.体会回忆性散文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积累字词,理清线索,感受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2.分析阿长形象,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怀念、赞美、愧疚之情。
3.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2.体会回忆性散文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单元提示语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guāng huī],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jìng jiè]。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句,感受文章的意蕴[yì yùn]。
2.导入语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一共10篇文章,其中写到了父亲、老师、朋友、邻居、保姆等,而着墨最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保姆阿长。
问:《朝花夕拾》中有哪几篇文章写到了阿长?
明确:《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一生著作等身,没有一篇文章完整地写他的母亲,却对保姆阿长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到里面去寻找答案。
二、揭示目标
1.积累文中的字词以及相关常识,初步感受阿长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3.理清线索,感受作者情感变化过程,体会欲扬先抑的效果。
三、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其中,《狂人日记》是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2.背景资料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面对现状,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3.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搁(gé) 竹竿(gān) 烦琐(suǒ) 憎恶(zēng wù)
掷(zhì) 土匪(fěi) 诘问(jié ) 菩萨(pú sà)
脐(qí) 哀悼(dào) 茉莉(lì) 胸脯(xiōng pǔ)
掳(lǔ) 书斋(zhāi) 震悚(sǒng) 疮疤(chuāng bā)
辫(biàn)粗拙(zhuō) 守寡(guǎ) 霹雳(pī lì)
理解词义
震悚:指身体因为恐惧或者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指粗疏拙劣,不精美。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按情理,有可原谅的地方。
四、理解文题
阿长与《山海经》之间有什么联系?(阿长买《山海经》)为什么鲁迅先生不把题目写成“阿长买《山海经》”呢?这个“与”字,有什么奥妙呢?
明确:《阿长与<山海经>》中“与”表示并列关系。即鲁迅写了阿长,也写了《山海经》。不仅仅是写阿长。
五、初识阿长其人
1.阿长简历
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后《阿长其人》,制作阿长的个人简历。
2.阿长其事
(1)文章当中与阿长发生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用“阿长与 ”的句式来梳理一下。
明确:阿长与名字,阿长与小风波,阿长与床位,阿长与福橘,阿长与规矩,阿长与故事, 阿长与隐鼠,阿长与《山海经》。
(2)这些事情,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如此安排?
明确:详写:摆成“大”字睡相;元旦的古怪仪式;讲长毛的故事;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一个初步了解。详写买《山海经》一事,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所这看来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做成功”。这样安排详略得当,突出表现长妈妈真诚、善良、富有爱心的一面,也表现出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3.阿长其人
从这些事情中,你感受到了怎么样的一个阿长?
用“从 中,我看到了一个 的阿长”回答。
明确:
地位低下的长妈妈,她没有名字。隐鼠的事情中,可以看出粗心的阿长。
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饶舌多事);
摆成“大”字睡相(粗俗、不拘小节);
古怪仪式(善良真诚,有点迷信);
讲长毛的故事(无知、淳朴);
买《山海经》(热情善良,关心孩子)
六、体会情感之变
1.疏理情感
这么多件事情,如此的阿长,这些背后,其实还有站着一个“与”与阿长发生联系的主要人物“我”。
“我”与阿长,在这些事件中,“我”对阿长的态度与情感是怎样的呢?
明确:
切切察察——讨厌
大字睡觉——无法可想
古怪仪式——不耐烦
长毛故事——特别敬意
谋害隐鼠——憎恶怨恨
买《山海经》——新的敬意
小结过渡: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是变化的,可谓一波三折。
2.感受变化
(1)辩论:如果阿长是你的保姆,你喜欢她吗?在课文空白处做好批注,以正反方形式展开小型辩论。
正方观点:我喜欢阿长,因为……。
反方观点:我不喜欢阿长,因为……。
(2)在情感变化的过程中,作者究竟要突出对长妈妈的哪种情感呢?那么前文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笔墨去写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有什么作用?
为后文的感激、赞颂蓄势,起到了铺垫、衬托的作用,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为了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长妈妈的形象,使其形象更真实、生动、丰满。
情节一波三折,内容真实可信,写法欲扬先抑。
七、课堂总结
课文以“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为线索,欲扬先抑,一波三折,通过选取“我”与阿长日常生活中的片断,展示了一位丰满、立体的阿长,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八、课后作业
1.积累课后“读读写写”的字词。
2.查找《山海经》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地位名字——同情
切切察察——讨厌
大字睡觉——无法可想 详略得当
古怪仪式——不耐烦
长毛故事——特别敬意 欲扬先抑
谋害隐鼠——憎恶怨恨
买《山海经》——新的敬意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字词。
2.“我”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过程。
二、揭示目标
1.分析阿长形象,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怀念、赞美、愧疚之情。
2.体会回忆性散文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理解和体会文中略带夸张的语句,感受文章所包含的意蕴。
三、了解一本图书
过渡:为何阿长买《山海经》会造成作者这样的情绪波动?
1.“书”中寻宝
对于《山海经》这本书,“我”一直是渴慕的。(简介《山海经》)
【助读资料一】《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神话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历来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请用“这是一本 的书,文中这样写道: ”的形式表达。
预设:
(1)这是一部有趣的书。文中这样写道:“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文中有三次提到了书中的内容,可见这本书引发了幼时的我极大的好奇心。
(2)这是一本粗拙的书。文中这样写道:“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3)这是一部很难得到的书。文中这样写道:“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
(4)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文中这样写道:“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可见《山海经》的出现,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好奇、求知的种子,并且萌芽生根。
2.随“书”识人
(1)一部《山海经》,勾连了三个人:远房叔祖、阿长和“我”。
远房的叔祖:有书,疏懒,寂寞,和我玩,不给我找书。
我:有钱,没有机会买。
补充:
先生:不会回答我,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情的。
父亲:不会给我买。这是闲书,只能读《鉴略》之类的书。不给我买。
【资料助读二】
“先生,‘怪哉’ 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 --《二十四孝图》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五猖会》
(2)“我”对“《山海经》的渴慕,别人都忽视我,只有阿长真正关心,“我”想要什么,阿长时刻站在小鲁迅的角度慈爱,纯朴。
3.“书”拙情长
(1)分角色朗读,感受阿长对小鲁迅的关爱:
“我”:唉,怎样才能弄到《山海经》呢?
长妈妈:哥儿,你在念叨着什么?
“我”:没什么,说了你也不懂。
长妈妈:哦……
……
长妈妈: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你瞧是也不是?
“我”:别烦了,什么呀?
长妈妈:“三哼经”,有画儿的?
“我”:什么?!《山海经》,真的!
长妈妈:我不知道是《山海经》还是“三哼经”,反正在这里了,喏!
“我”:阿妈,你这是从哪弄来的呀?耶,果然是它,《山海经》,我有《山海经》了。
(2)联系阿长身份学识,想象她买书的艰辛,感动。她走了多少地方,进了多少书店,遭到别人多少白眼和嘲笑。
还原现场:长妈妈《山海经》三个字,说错两个,她是怎么买书的呢?同桌之间一个演长妈妈,一个为店员,还原买书现场。
比读: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哥儿,买“三哼经”,可难了,我跑了很多地方,花了很多的口舌,费了不少的钱,才给你买回来。
小结:这是一个“粗拙的本子”,但那却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我一开始对阿长并不抱有期望,甚至有些轻视阿长。想起之前对阿长的不满,心生愧疚。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阿长呢?(板书:朴实、善良、慈爱)因为书是不识字的阿长悄悄地帮“我”买来的,书改变了幼时的“我”对阿长的印象,书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儿时记忆,也承载着那个可怜的下层劳动妇女最朴素的情意。然而,这苦命的女人,青年守寡,没有亲生的骨肉,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没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没有人知道她的经历,辞世三十来年后,我深深地怀念,想起了有她照顾的童年生活,想起了尘封已久的往事,想起了她毫不张扬的善意……
斯人已去,人间再无阿长;怀念渐深,地下永安魂灵。请你以作者的口吻,为阿长写一则墓志铭。
示例:半生保姆,一生艰辛。照看提携,护我成人。言语粗浅,爱意深沉。唯愿地母,永安魂灵。
四、感受两种视角
1.实践:两则成长日记
请同学们沿着“童年的我”的成长道路,体会“我”在成长道路上每每想起“阿长的元旦仪式”时,不同的印象和态度,任选一则,完成“我”的日记。
《“我”的日记》①
今日,读到- -本有关民俗的书,书中提到江浙地区确有过年吃福橘的民俗。因其色泽艳红、果香汁甜,又与“福、吉”谐音,所以有纳福招吉、福寿吉祥之意。这使我想起了阿长的元旦仪式,原来那日阿长执意让我吃福橘是因为她相信 ,而她也希望我能够 。突然之间,我心中涌起了对阿长的 之情。
《“我”的日记》②
近日,与多位农民朋友交流,谈及“迷信”,其中一位直言,自己并不曾相信 菩萨能保佑自己- -生平安,只是祖辈传下来的习俗,且在农闲时无事可做,为何不 在一些求神拜佛的仪式中聚在一起热闹热闹, 在谈笑中畅想未来的幸福生活,也是一种快乐。
这又使我想起了我的长妈妈,原来她在元旦那日 的行为,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底层妇女对 的渴求与向往。
突然之间,我心中涌起了对阿长的 之情。
2.探究:两种叙述视角
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明确:
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再如“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
关于“童年的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从“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
小结:成年的鲁迅生活阅历丰富,相比于儿童视点,站得高,看得远。因此,当成年鲁迅回忆童年时与阿长一起的生活,他认识了童年鲁迅不了解的阿长,那是一个迷信祈求吉祥的封建妇女,也是一个渴望自己的“哥儿”平安顺溜的保姆。那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农村妇女,却为了让“我”开心,而特意去买了“三哼经”。这是一个连名字都不为人知的、地位低下的寡妇,却乐观向上,朴实善良、仁厚慈爱。鲁迅要为这样的人发声,以成年鲁迅的视角回忆过去、审视过去,发现曾经看到的却未能领悟、未能理解的。
在“童年的我”视角下蕴含了“成年的我”对往事的温暖回忆。
五、体会多重情感
1.读情
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明确: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资料助读三】
“阿长死于光绪己亥即-八九九年”“夫家姓余,过继的儿子名五九,是做裁缝的,家住东浦大门楼”“推想总在五十六十之间吧。平常她有羊癫病即是癫痫,有时要发作”。
——周作人《鲁迅的故家》
“我在读《朝花夕拾》的时候,有一句话,每读一次,都会感到心灵的震撼。《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安魂曲’。”
——钱理群
阿长无名字,无自己的生活,无夫无子,一无所有,地位之卑微,命运之酸辛,触发鲁迅之悲悯。读出鲁迅对阿长的敬意、依恋和深深的祝福,读出斗士背后的脉脉温情,读出他“怜子如何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的侠骨柔情。这两段温情的话语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2.补白
假设长妈妈还活在人世,听说了这篇文章后,会对鲁迅说些什么呢?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展开想象,写出长妈妈的话。
六、品味关键词句
文中有一些语句略带夸张,请仔细揣摩,按要求进行批注。
1.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说说两句中“伟大的神力”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明确:
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的对象以及感彩不同: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了阿长的无知可笑。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绘图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这里的“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意味,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2.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
明确:鲁迅儿时曾养过一只隐鼠,后来这只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阿长的举动本是受惊后的正常反应,而“我”却认为阿长故意害死了“我”的宠物、玩伴。“憎恶”“谋死”大词小用,符合儿童的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3.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 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明确: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不仅对她由厌恶转为尊敬,而且这种尊敬达到“空前”的程度。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时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4.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 你的理由是什么 )
明确:用“当然”“倒” 这样的词语来表达调侃的语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当然,这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看的。如果站在“童年的我”的角度看,那确实“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
七、课堂总结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与阿长相处的一些生活片段,生动地刻画了旧中国一位迷信愚昧、不拘小节,但真诚,善良,渴望平安并热爱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怀念和敬佩之情。
八、课后作业
1.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是否也有一件意义老物件?请以“老物件里的回忆”为主题,讲述故事。
2.拓展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感伤的故事》。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山海经》 粗拙 有趣 魔力 两种视角
阿 长 朴实 善良 慈爱
“我” 怀念 赞美 愧疚 语句深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