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1 17:4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导学--助学”学练稿模式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每一节课设置相应的学练稿指导教学,让学生提前阅读教材完成学练稿中的“自主探究”部分,之后教师通过学练稿的反馈可以提前备学生,在上课讲课时能够有重点的讲解,学生们也可以有方向的听课。 再设置课件配合教学,课件上主要以史料、图片等形式对于教材进行补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授完新课后设置“合作探究”,让学生们对于本课知识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探究,对于教材内容更进一步的掌握和深化。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在《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中,该单元讲解中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制度,通过中西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的学习。了解不同制度的共性与特性,进而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本课作为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第三课中国近现代制度打下基础,让学生在纵向了解制度的完整性,并与第二课西方政治制度形成横向对比,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选考历史的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们有一定的历史储备了,但政治制度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难理解,很多知识存在混淆现象包括很多概念解读不清,也未建起完全的系统的抽象思维体系。因此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按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图片、材料等直观形式,注重创设情境与构建逻辑框架,以任务引领、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不同,理解社会环境对于政治制度的影响等唯物史观。2.时空观念:在讲解不同地方行政制度时,可以通过行政区域地图的对比,更加直观的感受其变化,构架特定的时空框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3.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完成每段史料配有的相应问题,培养学生历史思维。4.家国情怀:通过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古人的智慧,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秦朝建立前后政治制度的差异;从汉至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具体演变。教学难点:从汉至清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多媒体资源 、 学练稿(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三、秦朝到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吸引学生,引入新课,图片展示的是人民大会堂,提出问题: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回顾以往所学,用人民大会堂引出我国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制度的概念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代入本课,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在新课讲授前先让学生了解“政治制度”这一概念,本册书讲的就是政治制度,也是便于学生对于教材整体的掌握。(一)夏朝的政治制度 用“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故事再现远古时期的历史。之后阅读两则材料,提出问题。材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请回答:两段材料反映了领袖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用两则材料对比的形式讲授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再设置思考题: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在政权性质、权力传承和社会形态上带来怎样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变化:政权性质:公天下 → 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 → 传子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说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二)商朝的政治制度 通过地图讲授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并展示内服、外服的概念。通过讲解设置问题: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体现了什么特点? 特点: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展示“后母戊鼎”,简单介绍其来历。提供史料“国之大事,在祀及戎”。从中得出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西周的政治制度 展示西周分封示意图,设置问题: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1、分封的同姓子弟较多,且分封的地理位置较优越;2、分封的对象是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通过两张示意图展示分封制的等级森严,是层层向下分封的。同时用大宗小宗来展示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之间的关系。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用思考题总结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思考2:总结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1、“家国同构”;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4、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了解政治制度的概念;分析史料概括史料。比较思考,总结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变化。 识记地图,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掌握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总结思考问题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通过材料对比说明夏朝的政治制度。再追加思考题,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认识王位世袭制。通过地图的展示更加直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图片丰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秦朝到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秦朝到明清时期的中央制度1、秦:三公九卿制 借助示意图展示秦朝三公九卿制度,再结合教材,讲授各官职的职能,相互作用。再补充教材所讲的文书制度。完善秦朝的中央制度。汉:内外朝制度 汉承秦制,承袭秦朝中央的三公九卿制,皇帝担心丞相权力过大会威胁皇权。于是任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中朝,成为决策机构。而原有的丞相由拥有决策权变成了执行权。 设置问题:实行中外朝制度的目的?达到目的的方式是什么?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方式:任用身边亲近的人,架空丞相的权力。隋唐:三省六部制 结合教材和示意图,掌握三省六部分别是什么?以及各部门的职能? 设置问题: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什么?三省六部制通过什么方式加强皇权呢? 作用: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提高效率,加强皇权。 方式:分化宰相的权力。4、宋:二府三司制 5、元:中书省 元朝废除以往的三省六部制,改为中书省一个。这与以往历朝历代的做法不太一致,设置问题:分析元朝实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原因: 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弊端: 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明朝:明太祖废丞相,从秦汉以来的宰相制终结,之后明成祖设内阁,内阁作为顾问机构,不是决策机构,内阁阁臣权力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为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跪受笔录。 综上所述,总结学练稿上的表格。 通过各朝代具体的中央制度的设置,总结中央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综上所述,思考总结秦朝到明清时期中央制度的特点?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二)秦朝到明清时期的地方制度地方制度着重讲解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和行中书省。 材料3: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材料4: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根据材料设置问题:分析王绾和李斯分别提出实行什么制度?原因是什么? 分析李斯建议的制度的特点?王绾主张分封制,原因是新征服地区偏远,只有实行分封制才能有效管辖;李斯主张郡县制,原因是周朝实行分封制并没有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教师讲解:1、汉承秦制,地方实行郡县制,但是汉高祖认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没有同姓子弟镇守疆土,所以汉初分封、郡国并行。但分封同姓子弟会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层层向下推私恩,削弱地方的权力。使其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2、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由行政权、领兵权以及监督地方。形成了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3、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4、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5、唐朝设置道,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并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6、宋朝形成路、州、县三级制。7、元朝设置行中书省,行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设置问题: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因为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是少数统治多数,是落后统治先进。并且元朝是我国版图最辽阔的朝代,更需要加强中央集权。8、明朝时省的格局并未改变。9、清朝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经过讲解,结合教材,完成学练稿上的表格。 通过讲解设置思考题:分析总结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经过本课讲解后,设置合作探究题。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并发展的原因、特征、影响?(1)形成并发展的原因:①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的需要;②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③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④自然环境上,疆域辽阔,需要有效管理;⑤直接条件,秦的强大与统一。 (2)特征:①一个核心: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②两对矛盾贯穿始终: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③人治高于法治(官僚政治),集权方式多样:调整中央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注重官吏的选拔;注重对官吏的监察;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加强思想控制(儒家思想)。(3)影响: ①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②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专制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通过各朝代中央制度的示意图,总结其职能以及作用。思考总结总结分析阅读史料分析概括问题。掌握各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史实。根据本课所学,小组合作讨论合作探究题。 通过学练稿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总结概括答案的能力。通过学练稿辅助教学。这部分内容在上课过程中略讲,着重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课堂小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着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政治制度的稳固保证了古代中华文明自我发展的一脉相承,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中的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材料阅读、示意图分析比较、回忆旧知等形式掌握先秦到明清中央政治制度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作出科学性的评价。但是由于课中容量极大,上课时间却极其有限,在教学环节的优化、选用史料的精炼和新颖程度上、对学生思维的调动与点拨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正。
西周分封示意图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