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复习专题(2.3-2.4)
一 、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视机上的“音量”按钮是用来调节音调的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2.如图是小科同学在金华婺州公园拍摄的照片, 其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 )
A.婺江中的“鱼” B.婺江边香樟树的“树影”
C.婺江边的“倒影” D.婺江水面“波光粼粼”
3.2018 年 12 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 MV 红遍网络,歌咏快闪燃爆荧屏、 热情如火暖寒冬。唱者激情无限,欢笑与泪水交织,听者观者动容,气场震撼,感动人心,激发人性 中真实、温暖、朴素的爱国情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手可以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B.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C.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D.电视机前的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4.列车匀速进站, 机车发出频率为 f1 的汽笛声,站在站台上的旅客听到的汽笛声频率为 f2 ,下列判断 中正确的是( )
A.f1<f2 B.f1 =f2 C.f1>f2 D.无法判断
5.在物理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请选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 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 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第 1 页(共 11 页)
C.“他音起得太高, 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6.2016 年 2 月 7 日猴年春晚广东分会场出现如图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互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的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105m/s 7.有两朵花,一朵是红色的玫瑰花,另一朵是白色的水仙花,当用蓝色的光照在这两朵花上后,两朵 花将分别呈现什么颜色( )
A.玫瑰花呈蓝色, 水仙花仍然是白色
B.玫瑰花呈黑色, 水仙花呈蓝色
C.都呈蓝色
D.玫瑰花仍然呈红色, 水仙花呈蓝色
8.关于耳朵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A.当发生巨大声响时, 闭上嘴巴的同时捂紧双耳, 可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B.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耳蜗 C.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咽鼓管四个结构
D.听觉神经接受的神经刺激来自于耳蜗 9.健康码是疫情期间用来展示健康状态的二维码,如图是健康码的绿码, 下列关于绿码叙述正确的是 ( )
第 2 页(共 11 页)
A.绿色部分吸收所有色光
B.白色部分只反射绿光
C.绿色部分只反射绿光 D.白色部分吸收所有色光
10.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 B.晴天的月亮
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幕布 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
二 、填空题
11.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 它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我们能分辨出 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个人发出声音的 不同。
12.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如图, 进行如下实验: 轻敲音叉, 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 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人耳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的过程:外耳道→鼓膜→
听小骨→ →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13.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如图所示,小明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声 音的 不同;但对于声音主要是由哪个物体发出的有所疑惑,于是他又找来了薄铁片、薄塑料 片和薄木板, 用相同的速度先后在梳齿上划过进行对比,发现声音的音色不同,据此判断听到的声音
主要是由 (选填“梳齿“或“硬卡片”) 发出的。而人的听觉是在 形成的。
14.如图中 A.B、C 三处分别代表日、地、月的位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当发生月食时,位于 B 处的是 。
(2) 在纸上剪一个☆形小孔,太阳光垂直照射到小孔上, 在地面上产生的光斑是 。
A.O 形 B.☆形 C. ◇形
15.如图所示, 小明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时,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边长为 4.5 毫米的正方形的孔, 把 这块挖有正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
第 3 页(共 11 页)
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这是光的 造成的; 再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的距离时, 你会发现地面上那个亮斑将变 (填“大”或“小”);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 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
三 、实验题
16.某校在一次学生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关系”的活动中,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验器材及 生活废弃物(均已消毒),小明所在实验小组领取了如下物品
A.250ml 易拉罐 2 个
B.550ml 矿泉水瓶 2 个
C.铁皮两片
D.火柴
E.蜡烛
F.温度计
G.黑色密封带(用胶带代替)
小明仔细查看后,发现可以选择不同的三组材料进行实验
(1) 请你选择合适的一组材料进行实验: 。
(2) 根据你所选的上述材料设计实验,写出简要步骤: 。
(3) 假如小明的实验设计及操作都没有问题, 请你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小明通过本实验得出的结
(
论:
)。
四 、解答题
17.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
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
(1) 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 (选填“倒立”或“正立”) 的像。 第 4 页(共 11 页)
(2) 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 则像的形状 (选填“改变”或“不变”)。
(4) 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地面上的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 因是 。
18.2005 年春节晚会上, 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把我国佛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 致,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启迪。
(1) 如图所示, 观众看不见邰丽华(领舞者) 身后站着的其她舞蹈者, 这是因为光的 的缘故。 (2) 佛光普照, 梵音如丝,聆听脱俗乐音,我们能分辨出究竟是何种乐器在发声, 因为不同的乐器发 声,其 是不同的。
(3) 聋哑少女听不清声音,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训练中, 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 使音箱、 舞台产生 ,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第 5 页(共 11 页)
0.期中复习专题(2.3-2.4)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 【分析】利用声音的三个特征分析。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 度指声音的大小;通过音色能分辨物体。
【解答】解:A.电视机上的“音量”按钮是用来调节声音的大小的,即调节的是声音的响度的, 故 A 错误;
B、吹奏笛子时, 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空上的手指, 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 柱振动的快慢, 故是为了改变音调, 故 B 错误;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响度,故 C 错误;
D、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 故 D 正确。
故选: D。 2.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 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激光准直、日晷应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当光照射到两种介质界面上时, 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是光的反射现象, 例如:平 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 发生折射现象,如: 看水里的鱼比实际 位置浅等。
【解答】解:
A.婺江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 A 错误;
B、婺江边香樟树的“树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 B 正确;
C、婺江边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故 C 错误;
D、婺江水面“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现象,故 D 错误。
故选: B。
3. 【分析】(1)麦克风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
(2) 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3)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4)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据此可辨别不同的乐器。
第 6 页(共 11 页)
【解答】解:A.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 A 错误;
B、在演唱会上,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故 B 正确;
C、声速的大小与响度的大小无关,故 C 错误;
D、现场观众根据音色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而不是通过响度,故 D 错误。
故选: B。
4. 【分析】当声源离观测者而去时,声波的波长增加,音调变得低沉,当声源接近观测者时,声波的 波长减小,音调就变高。音调的变化同声源与观测者间的相对速度和声速的比值有关。这一比值越大, 改变就越显著, 后人把它称为“多普勒效应”。
【解答】解: 当火车匀速进站,站在站台上的旅客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波数会增加,故接收到的频 率大于波源的频率 f,故 A 正确。
故选: A.
5.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 音色指声音的音质好坏。
【解答】解:A.音色指声音的音质好坏,“我这破锣似的喉咙, 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说法正确;
B,音调指声音的高低,“这个蚊子飞来飞去, 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调高;说法错误;
C、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他音起得太高, 我唱不上去”,因此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说法 正确;
D、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说法正确;
故选: B。
6.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 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
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解答】解:
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A 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B 错误;
第 7 页(共 11 页)
C、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通过音色的不同,因为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即不同的 物体发声的音色不同,C 正确;
D、声音在 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D 错误;
故选: C。 7. 【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和它相同的色光,其的色 光被它吸收。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 当蓝光照射白色的水仙花,白色的水仙花能反射蓝光,白色的水仙花反射的蓝光进入人 眼,看到白色的水仙花是蓝色的。当蓝色的光照射在红色的玫瑰花时,红色的玫瑰花将蓝色光吸收, 没有色光反射, 即看上去是黑色的。由此可见选项 D 正确。
故选: D。
8. 【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 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 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 层的听觉中枢, 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解: A.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 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 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 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 A 正确。
B、旅客坐车时, 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准确判断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和是否在上下坡行驶,接受这种刺激 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 B 正确。
C、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开口于鼓室,不属于耳的结构,C 错误。
D、鼓膜的作用是将声波转换成振动,三块听小骨将振动传导到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接受 振动刺激,产生兴奋,再经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而形成听觉。可见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 听觉神经接受的神经刺激来自于耳蜗,D 正确。
故选: C。
9.C
【解析】绿色部分只能反射绿光,吸收其它所有色光, 故 A 错误, C 正确; 白色部分反射所有色光,
故 B、D 错误。 故选 C。
10.D
【解析】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 不是自己发光,不是光源,故 A 错误;
B.晴天的月亮, 反射的太阳光, 不是光源,故 B 错误;
第 8 页(共 11 页)
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幕布,反射的电影放映机发出的光线,不是光源, 故 C 错误; 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自己能够发光, 是光源,故 D 正确。 故选 D。
二 、填空题
11.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它既可 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它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 我们能分辨出不同老师的声音,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个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 振动,空气, 音色。
12. 【分析】根据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声音产生的过程可知。
【解答】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声源到耳廓,收集声波,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 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成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 脑的听觉中枢, 人就产生了听觉。
故答案为:
振动;
耳蜗。
13. 【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3) 结合发声的音色可判断具体的发声体;
(4) 人的听觉是在大脑中形成的。
【解答】解: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所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如图所示,小明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频率不同,那么听 到声音的音调不同。
他又找来了薄铁片、薄塑料片和薄木板,用相同的速度先后在梳齿上划过进行对比,发现声音的音色 不同, 据此判断听到的声音主要是由硬卡片发出的。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所以人的听觉是在大脑中形成的。
故答案为: 振动;音调; 硬卡片;大脑。
14. 【分析】(1)根据月食形成的原因分析;
(2) 根据小孔成像原理分析。
第 9 页(共 11 页)
【解答】(1)月球因进入地球的影子而失去光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月食,发生这种现象时,月球位 于 C 处,地球位于 B 处;
(2) 因为太阳离地面非常远, 而小孔又非常小,符合小孔成像的条件, 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经过小孔 时会形成太阳的像,也就是我们地上的光斑,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
的形状无关。
故答案为:
(1) 地球;
(2) A.
15.圆形; 直线传播;大;正方形
【解析】(1)太阳光通过硬纸板上很小的正方形小孔,在地面上将观察到一个圆形的光斑, 这个圆斑 是太阳的实像, 这是小孔成像现象, 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 硬纸板与地面的距离增大, 也就是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增大,光斑的形状不变, 但是光斑变大。当 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 在地面上能观察到正方形的光斑。
三 、实验题
16. 【分析】(1)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关系”,需要通过对比实验,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物 体,只改变物体表面的颜色,温度越高则吸热本领越强, 据此选择实验器材;
(2) 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步骤;
(3) 根据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推断实验结论。
【解答】解:(1) 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 50ml 易拉罐 2 个(为热的良导体),本比较吸热本领要用 到温度计, 为改变物体的颜色要选用黑色密封带, 即选用 AFG;
(2) 将两个 250ml 易拉罐作为研究对象,把其中一个易拉罐表面用黑色密封带密封,把这两个易拉罐 同时放在太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用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它们的温度并记录;
(3) 根据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故实验结论:物体表面颜色越深,吸热本 领越强(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本领不同)。
故答案为:(1) AFG;
(2) 将两个 250ml 易拉罐作为研究对象,把其中一个易拉罐表面用黑色密封带密封,把这两个易拉罐 同时放在太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它们的温度并记录;
(3) 物体表面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强(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本领不同)。
四 、解答题
第 10 页(共 11 页)
17. 【分析】(1)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像的性质是倒立实像;
(2)(4) 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物到小孔的距离、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物距减小, 像 距变大,像变大。
(3) 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无关, 由物体形状决定。
【解答】解:(1)因为针孔照相机就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是 倒立实像, 所以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倒立的像;
(2) 若只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 物距减小,像变大;
(3) 由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所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不变。 (4) 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 其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树叶 缝隙离地面的距离不同。
故答案为:(1) 倒立;(2)变大;(3)不变;(4) 树叶缝隙离地面的距离不同。 18. 【分析】(1)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他人,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 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3) 声音都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所以观众看不见 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他人
(2)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 发出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也就不同。因此不同的乐器它们发出的音 色也不同。
(3) 发声的物体都要振动,聋哑少女可以通过感知音箱、舞台的振动知道音乐节奏的变化。 故答案为:(1) 直线传播;(2) 音色;(3)振动。
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