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人物情感的变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人物情感的变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1 17:2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人物的情感变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谢谢养育之恩
[美]乔治·马斯特斯
这是六月时节三藩市典型的一天:凉爽,阴沉。报纸上提到东海岸天气多么热,再就是父亲节即将来临。父亲节跟母亲节一样,对我来说一向并不重要。我通常认为这两个日子不过是给做生意的图利,给做子女的方便。
我放下报纸,看看书桌上的一张照片,是几年前的夏天在缅因州拍摄的。照片上,父亲与我勾肩搭背站在一起。
我仔细端详着照片。照片里的爸爸没有上牙,咧嘴大笑,活像个头发花白的退役冰球手。想当年他还不老,曾在海滩上追着我跑,带我下水;那时他身强力壮,曾教我划船、溜冰、劈柴。如今他已七十多岁,久经曝晒、皱纹密布的脸神气活现地侧着,双目深陷。我似乎还闻到他身上的烟味、酒味和刮须水味。我决定给老头打个电话。
“你好哇,”他大声嚷。在另一架电话机上接听的母亲叫他戴上助听器。
“就在我口袋里呢。”他说。接着,我听见一阵摸索的窸窸窣窣声。
母亲也插一句嘴,说新养的那条牧羊犬“谢普”烦死她了。
她说:“其实烦人的不是狗,而是你爸。谢普一高兴就跳过围篱往外跑。你爸提心吊胆等着,到它回来才睡。有时候,深夜两点钟他会跑到门外去叫狗,吵得大家不得安睡。谢普一回来,他就用西班牙话骂它,好像它听得懂似的。”
父亲说:“它在学着呢。你母亲认为我是个大傻瓜,也许她说得对。”
母亲说:“你瞧你,还在大声嚷嚷。”
父亲不理睬母亲,只顾问我近况。我讲了。
“自由撰稿倒是不差,”他大声说,“不过你需要保障。你不应该又当酒吧侍应生,又当建筑工。你受了大学教育,为什么不能学以致用呢?”
“你知道吗?”我告诉他,“父亲节快到了。”
“是吗?”父亲从不注意这类日子。
我有些真心话想对他说,但是难以启齿。我想感谢他,为的是他曾带我去看冰球和棋赛,吃龙虾,买书给我。
我没忘记44年来父子之间的歧见,两人之间的怨忿、失望、汹汹对骂。不过,那些已是陈年旧事。我真想为自己18岁那年给他眼圈一拳的事道歉,可真正说出口的却是:“那次我把你敞篷汽车的车顶跳垮了,真对不起。”
我赶快接下去:“你还记得吗?那次在板球俱乐部,我正要给驴子喂糖,你却拍它的屁股,被它踹了一蹄子。”
他笑着说:“记得,那畜生踢破了我的膝盖。你一直觉得那件事好笑。”
“还有你带我上去过的那些轮船。”
“倒是有过那么几条船,”他应和着说,“哟,你真使我觉得时光倒流。”
“我当年好喜欢船。”
“可是我终究没能说服你投效海军。你非要去海军陆战队不可。”
我没说话。
“后来,咱们就坐了飞机去加州,”他说下去,“送你去越南。”
“我记得那是个星期天的夜晚,为了赶上洛杉矶飞出的班机,我只好搭乘直升机。你送我走到直升机站。咱们握手告别。你穿着军服……”父亲的声音越来越轻,“我不知道此生是否还能再看见你。你这一走,我的心都碎了。”
“我知道。”我感到喉咙哽塞。
“我们为你祈祷,”他声音颤抖,“我们是因为收到你的信才活下来的。”
我对他说:“我也是因为你们的信而活下去的。”这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吞下口水去化解喉咙的哽塞。我心想,这会儿越说越傻得离谱了。我终于控制住感情:“我打电话是要祝你父亲节快乐,谢谢你的养育之恩。”
他在电话线路另一端静下来了。母亲也不作声。唯有长途电话线路的静电噪音填补了空白。
他低声说:“我多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些。”
“你做得够好了。没有比你更好的父亲。”
“听你这么说,真叫人欢喜,只可惜事情不是这个样子。果真是这样就好了。”他用遗憾的声调说,“我要挂电话了,不想让你多花电话费。”他已泣不成声。
“别担心电话费。我爱你。”
“我也爱你。”他赶快说完,挂了电话。
“你知道他容易动感情。”母亲在另一架电话机上轻声说。
我回答:“我知道的。”然后我们互道再会。挂断电话后,我凝视父子俩在缅因州的合影。我擦擦眼睛,看着照片微笑,又大声擤鼻子,心里想:“是啊,我当然知道他多么容易动感情。”
1.“我”在给父亲打电话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灵的童年
蔡诗媛
又是一年花开时。
我信步走在桃园小径上,入目尽是那灼灼桃花。春意盎然,在人们的脸上飞扬。我路过时,家人们各自合影,笑着闹着。有的已走下小径,在花下拍照,与花合影留念。
“小朋友们,你们干吗去?别走太远!”焦急的声音从我的耳边传了过来。
循着那声音,我远远望见四五个孩子正在鲜花丛中肆无忌惮地玩耍。那里鲜有游客,因为与小径有一定的距离。游人们,往往是在小径的一开始就被妖冶桃花吸引住了脚步,便不再往前走,毕竟桃花们大同小异。而这群孩子,却全然不顾父母叫喊,擅自进入深园中。
我独自一人,心想帮帮这群可怜家长也未尝不可。我只消沿着桃花小径,往前走,便离他们越来越近。我走下小径,迎面优哉游哉地踱过来一只笨重的鸭子,它显然也在品尝这春色呢。我脚踩青草和泥土,发出些微青涩的声响。然而他们竟然无视我,仿佛不知我的存在。离他们还有两三步,我便停住了,听得他们正紧张又激动地计划着,有人近前也不管。
“这鸭子不错。”
“摸着应该蛮舒服。”
“要不捉来摸摸?”
顿时,我便不想阻拦他们了。他们平日里在城里读书,难得来一次野外,就让他们捉鸭子来摸摸,以便满足他们的心愿。而且,摸一摸于谁都没有什么损失。
在我思索的当儿,他们早已追过去了。抱着旁观者的心态,我也跟了过去,发现他们停住了。可能是没捉住吧,我兀自揣摩着。走近了,我听到了他们讨论的声音,比先前更为紧张和激动:
“我看到那里有个深深的粪坑。”
“我们能不能……”
“干吗,你说。”
“……把鸭子抓过来,扔到里面去。”
“好!好主意!”
“但是……谁来呢?”
他们沉默了起来。此刻,正义感在我胸腔中沸腾。阻止他们吗?算了吧,反正他们也捉不住那只笨重的鸭子。既然捉不住,也就不会干出那种傻事了。
他们的眼神游离不定,四下里观望着,然而,最终都汇集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身上。那小女孩看起来有一丝紧张,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来,说:“那我来吧。”
我很疑惑,这样的傻事,那小女孩竟然一个人挑起那担子。黑黑的,瘦瘦的,看似弱不禁风,可又有谁会想到会是她来做这种事情!我连忙冲她大喊:“不行!你不能这么干!”她不理会我,我冲过去想拉住她,但我抓在手中的,只有空气。
那一瞬,回忆完全涌入我脑海。我很清楚下一幕会是什么,可我没有能力制止她。倘若我能够真正进入他们的世界,我或许就能改写历史,改写我的童年。可是,我丝毫做不到。
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那个小女孩抓不住那只鸭子。她好几次失手了,眼看着就要放弃。然而,然而,那只鸭子最后还是败给了她。这和我的记忆如出一辙。
兴高采烈地,欢呼雀跃地,她像获得了战利品似的。她先将那只惊慌失措的鸭子提在手中,然后,她毫不犹豫地把那只可怜的鸭子扔入了深深的粪坑。我静静地、眼睁睁地目睹这一切,不能制止她。此刻,我真的是一个十足的旁观者了。
他们笑着,蹦着,跳着,闹着,唯有我心情沉重。
他们找到大人们,然后一起在桃园的主人家吃饭。没过多久,那主人便找到大人们,问是不是他们的小孩子捣乱,把他养的鸭子扔入了粪坑。大人们的目光向孩子们投来,我的目光聚焦在小女孩身上。她紧张兮兮,眨巴着眼,轻轻颤抖着说:“是我扔的。”
于是,我的父亲,年轻的他站起身来,让小女孩带他到粪坑所在地。我依然跟着,而且看到,父亲站在粪坑边,一言不发,紧绷双唇,目光如炬,俯下身子,伸出胳膊,毫不犹豫地把鸭子从粪坑中救出,而后轻轻地将它放在地上。
鸭子甩了甩笨重的身子,然后就摇摆着踱步走了。
…………
我叹息着从梦中醒来。看来,我终究逃不过这一劫。过去的事,倘若平平淡淡,也就会随岁月流逝而褪色;而这一件,因为是我的责任,总是在不经意间再次出现在我的印象里,也就再次戳伤自己。
玩,是孩子的本性。而玩一旦过了限度,到了那种地步;便不再为人所提倡。现在的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出那种事。因为我明白,鸭子生长在水里、地上,如果把它置于粪坑之中,无疑是以强凌弱;它被禁锢在臭水、臭气里,如果没有人发现,它断然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挣脱这粪坑,那就相当于置它于死地。
但是,历史无法篡改,过去无法追回。当初为什么我如此不假思索?当初为什么我如此地义无反顾?因为她还不懂,她不晓得这种做法极为不妥,又怎么会晓得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在她的世界里,她只知道,要跑、要闹、要玩、要闯、要探险、要找寻刺激。她要帮助自己的伙伴完成这一心愿,这样大家在回家的路上,才不至于后悔而留有遗憾。就是这么单纯的童年啊。
那个冒失而胆大的我,在成熟的我的心灵里,可能,永远,沉睡。
(有删改)
2.小说中,对于抓住鸭子扔进粪坑一事,小女孩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寂寞
(台湾)吴念真
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就连“爸爸”似乎也没叫过几次。
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了婚,把阿照托给外婆照顾,自己跑去北部谋生。阿照国小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带了一个男人来,说是她的新爸爸;不过,她不记得那时候是否叫过他,记得的反而是那男人给了她一个红包,以及她从此改了姓。改姓的事被同学问到气、问到烦,所以这个爸爸对她来说不仅陌生,甚至从来都没好感。
一直到国中三年级,阿照才被妈妈从外婆家带到北部“团圆”,而且听说这还是那男人的建议,说以后如果要考上好大学,她应该到北部来读高中。那时候妈妈和那男人生的弟弟都已经上小学了。
男人不久之后从军队退了下来,在工厂当警卫,有时日班有时夜班,妈妈则在同一家工厂帮员工办伙食,早出晚归,一家人始终没交集,各过各的。
不久之后,阿照考上台北的高中,租房子自己住,即便假日也很少回去,寒暑假也先往外婆家跑,通常都要快开学了才勉强回去住几天,顺便拿生活费和注册钱。
外婆在阿照大三那年过世,不过,之后的寒暑假,阿照也同样很少回家。她给自己的理由是要打工、读书、谈恋爱,其实自己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对那个家根本一点感情也没有。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亲生的儿子太不成材还是怎样,那男人对待两个孩子有很明显的差别待遇,比如跟儿子讲话总是粗声粗气,对阿照则和颜悦色,过年给的红包永远阿照的比较厚,儿子只要稍微嘟囔一声,他就会大声说:“你平常拿的、偷的难道还不够多?”
阿照大学毕业申请到美国学校的那年,他从工厂退休,妈妈原本希望阿照先上班赚到钱才出国,没想到他反而鼓励她说念书就要趁年轻、一鼓作气,说他的退休金可以拿去用。“不然最后说不定被那个王八蛋找各种理由拿去败光光!”他说:“女儿哪天拿到美国学位,至少我脸上也有光。”
阿照记得那天她跟他说:“爸爸……谢谢!”,不过,才一说出口就觉得自己可耻,因为在这之前她不记得是否曾经这么叫过他。
美国回来后,阿照在外商公司做事。弟弟在她出国的那几年好像出了什么事,偷渡到大陆之后音讯全无,连几年前妈妈胰脏癌过世都没回来。孤孤单单的爸爸也没给阿照增加什么负担,他把房子卖了,钱交给阿照帮他管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
阿照也一直单身,所以之后几年的假日,他们见面、聊天的次数和时间反而比以前多很多。有一天阿照去看他,他不在,阿照出了大门才看到他坐计程车回来,说是去参加一个军中朋友的葬礼。阿照陪他走回房间的路上他一直沉默着,最后才跟阿照说可不可以帮他买一个简单的相机?说他想帮几个朋友拍照,理由是:“今天老宋那张遗照真不像样!”
后来阿照帮他买了,之后也忘了问他到底用了没,或者拍了什么?
去年冬天他过世了。阿照去整理他的遗物,东西不多,其中有一个大纸盒,阿照发现里头装着的是一大叠放大的照片和她买的那部照相机。相机还很新,也许用的次数不多,更也许是他保护得好,因为不仅原装的纸盒都还在,里头还塞满乾燥剂并且罩上一个塑胶套。
至于那些照片拍的应该都是他的朋友,都老了,背景有山边果园,有门口,有小巷,也有布满鹅卵石的东部海边,不过每个人还都挺合作,都朝着镜头笑,就连一个躺在病床上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也一样,甚至还伸出长满老人斑的手臂用弯曲的手指勉强比了一个V。
阿照一边看一边想像着他为了拍这些照片所有可能经历过的孤单的旅程……想像他独自坐在火车或公路车上的身影、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踯躅的样子、他和他们可能吃过的东西、喝过的酒、讲过的话以及……最后告别时可能的心情。
当最后一张照片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阿照先是惊愕,接着便是无法抑制的号啕大哭。照片应该是用自动模式拍的,他把妈妈、弟弟、还有阿照留在家里的照片,都拿去翻照、放大、加框,然后全部摆在一张桌子上,而他就坐后面用手环抱着那三个相框朝着镜头笑。
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魏家阖府团圆,2009年秋。”
阿照说,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
(选自吴念真小说集《这些人,那些事》)
3.从美国回来后,阿照对继父的感情发生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概括。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粮
凡一平
八分玉米地横七竖八,在热气腾腾的山谷中,像烧煳了的一块馍。
山谷中的玉米全都横七竖八,跟他的八分玉米地一样。这是被暴风雨侵袭和山洪洗劫后的结果,未全熟的玉米被风雨和洪水接连侵犯,成片地倒下,而那些幸免于难的玉米,虽然竖立着,但枝秆和叶子也是被打得七零八落,像仗打完后活着站在阵地上的官兵,无不血迹斑斑或遍体鳞伤。经历过战争的顶牛爷,看着眼前的惨象,忍不住将玉米与生命做比对,或联想在一起。他欲哭无泪,心如刀割。
八分玉米地是顶牛爷合法拥有的地,是村委会在土地调整时,代表政府分给他的。之前他一分地都没有,因为历史和这样那样的原因。他当过国民党的兵,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到村里,地已经分光了。粉碎“四人帮”后包产到户那年,因为顶牛爷是单身,年纪已属老龄并纳入五保户之列,就没有给他分地。而顶牛爷拒做五保户,不领救济粮款,坚持要地。坚持了十年,在他七十岁的时候,终于得了一块地——就是目前的这块地。
这块国家的土地,使用需要纳税,就是要交公粮。顶牛爷从取得并耕种这块地的那年起,年年足额以粮抵税。他已经交了十五年的公粮了。
今年的公粮就在这块地里,从这块地里出来和出去,像往年一样。还有一年要吃的粮食,也要寄托在这块地里。在遭受暴风雨和洪水袭击洗劫之前,顶牛爷是这么认为的。
此时此刻,眼前的玉米地如此糟糕,像是腐烂了的一床竹席。收成是肯定大打折扣了,但争取时间,见好就收,把损失降到最低,顶牛爷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已经在做。
只见他抽完一支烟,喝了几口水后,站了起来。
他又一次进入玉米地,继续收玉米。
山峪中所有的玉米地,目前只有顶牛爷一个人在收玉米。其他的各家各户,都不见人影,就像他们不在乎收成一样。也或许他们仗着人口多劳力壮,全家出动一两天就收完了。但是他不行,他是单身户,只有一个人,而且老了。虽然能干活,但肯定慢好多。因此,他必须早下地。
他这么起早贪黑干了四天。
这天,八分地的玉米全部收完。约十六箩筐带苞叶的玉米集中倒在堂屋的地板上,堆成一堆,像座小山。苞叶被顶牛爷用双手撕开、拧断,扔在一旁。他重视每一苞经过他手上的玉米,慢撕细拧,小心轻放,像呵护每一只刚出壳的小鸡、小鸭。玉米的苞叶撕开后,水便渗漏了,从叶瓣和米粒缝里滴出来,濡湿顶牛爷的手。这些玉米的滴水让他手凉,也让他心凉。
今年的脱粒,玉米被水泡过,硬度不够,竹签会戳坏颗粒,造成饱满度削减。顶牛爷放弃了竹签的辅助,纯粹地用手脱粒。他先用指尖钩出一粒两粒,钩出一行来,然后顺着开出的沟缝,主要用拇指慢慢地捻,将米粒捻松动后,掰开、剥出。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很小心慎重,像拔牙一样,生怕把米粒破坏了。一包玉米在他手上,被他辗转操持,像一名玉匠抚弄一块玉石一样。他对待每一苞玉米都是如此。玉米终于全部脱粒了。
在交公粮这件事情上,顶牛爷是孤独的,这点他知道。他特立独行或我行我素,像山林中一只被排挤的猴子,更像是草场上一头不合群的牛。他这些年来上交的公粮,一直颗粒饱满,色泽明亮,不含水分和杂质,像是足金一样,让验粮干部十分满意。他的公粮成为上岭村各家各户的标准或者标杆。只要是谁家与他同去,验粮干部就拿他的做样板,参照取舍。一致的认可,不一致的否决、拒收。因此,村里大多数农户,都不愿意与顶牛爷一同去交公粮。
今年情况特殊,就是说十分糟糕。玉米减收,而且溃烂较多,要想像往年一样保质保量是不可能的了。但公粮却是必须保质保量的。仍然是在晒台上,顶牛爷在筛玉米。沉甸甸的筛子在顶牛爷手上,被他盘旋、转动,像一个使用中的石磨。小的和较坏的玉米粒从格子中盘下去,像泥沙俱下。留在筛子里为数不多的颗粒,饱满结实、干脆光泽,粒粒像是一个模淘出的金子。他整个选的过程,其实就像是在淘金。
交公粮的日子终于到了。一早,顶牛爷就把打包好的公粮挑出家门。但他发现,粮所冷冷清清,没有人来交公粮。远远看见粮所蓝干部。
蓝干部说:顶牛爷,你来做什么?
顶牛爷看着公粮,说:交公粮。
蓝干部说:今年起不用交公粮了,你不晓得?
顶牛爷惊愣,说:不晓得,没有哪个讲给我听。他转念一想,说,不会吧?人人都要交公粮的,光我一个不用交不好吧?
蓝干部以为顶牛爷耳背,大声说:所有人都不用交了。国家的政策出台了,取消所有的农业税,就是讲,所有种粮的农民,都不用交公粮啦!你把公粮挑回去吧,自己吃!
顶牛爷更惊愣了,说:为什么?
蓝干部说:国家富了,为了让农民更富,不需要农民再交公粮了。打多少粮食,好的坏的,都是自己的。你听明白了吧?
顶牛爷点点头,像是明白了。他低着头,看着不再是公粮而是属于自己的粮食,既高兴又难为情,像看着一条独自捞到的无人分享的大鱼。
今天这个日子出大太阳,中午炽热的阳光直照空旷的粮所。
站在粮所中的顶牛爷,像一棵孤独的玉米。
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5期,有删改
4.从准备去粮所交公粮,到孤独地站在粮所,顶牛爷的内心发生了一系列情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答案
1、①刚刚打电话时“我”想要对他说些真心话,对他表示感谢,却难以启齿;②当父子俩回忆起当年上战场时的情境,“我”的内心为父亲的担忧、关爱而感动;③“我”及时控制住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父亲养育之恩的感谢。
2.①紧张激动,冒失胆大。如“他们讨论的声音,比先前更为紧张和激动”“那个冒失而胆大的我”。
②异常高兴,得意扬扬。抓住鸭子后“兴高采烈地,欢呼雀跃地,她像获得了战利品似的”。
③紧张害怕,内心恐惧。承认鸭子是自己扔到粪坑时“紧张兮兮,眨巴着眼,轻轻颤抖着说”。
④充满自责,自我反思。“我”会“叹息着从梦中醒来”,反思“玩不能过度”“过去无法追回”等。
3.①阿照和继父越来越亲近,并给继父买了相机。
②对父亲深沉无言寂寞心理有所了解,心中充满了懊悔、忏悔和怀念
4.①先是为今年的公粮没有往年公粮质量好而感到不安。但他还是精心筛选,选出最好的粮食上交给国家。②对粮所的冷清感到疑惑。③误认为国家照顾自己,只让自己不交公粮而感到不好意思。④当得知政策改变,所有人都不用交公粮时,感到高兴与难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