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人物心理的变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人物心理的变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1 17:2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人物心理的变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灰色的月亮①
[日本]志贺直哉
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
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
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车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
车子到了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
“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
“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
“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
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
“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
车子过滨松町,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期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
“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那时候,圆脸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
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
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
“是有病么?”
“恐怕是喝醉了吧。”
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
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钉上了块手巾布,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
“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道:“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
“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
“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
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
“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道。
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
“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
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
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
身边的乘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
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
【注】①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
1.小说中“我”的心理变化与少年工人的状况有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风骤雨(节选)
周立波
郭全海回来的时候,刘桂兰也才刚回来。正愁着要怎么告诉郭全海她怀孕了的消息,郭全海就推门进来了。瞅着刘桂兰正在发愣,他说:
“你还没有睡?”
刘桂兰没有回答他的话,反问他道:
“叫人好找,倒是上哪儿去了?”说着,怕他冷,忙把炕头的火盆移到他身边,郭全海拨开火盆里的热灰,点起烟袋,他抽着烟,瞅着刘桂兰的脸上欢喜的气色,先不提参军的事,他手扶着小烟袋问她:
“马喂过没有?”
刘桂兰笑着回答道:“忘了喂了。”郭全海噙着小烟袋,起身往外走。他要去喂马,刘桂兰说道:
“暖和暖和再去嘛。这死人真是,牲口就是他的命。”
郭全海确实爱马。他从不用鞭子抽马。对这怀着身孕的青骡马他分外爱惜。他再困难也喂它点豆饼,不管怎么冷的天,半夜也要起来喂它一遍草。他说:
“不得夜草马不肥。”马干活回来,浑身出汗,他就要牵着它遛遛,先不叫喝水,免得患水病。马圈里打扫得溜干二净,还搭着棚子,挡住雨雪。凭着他这么细心地侍候,马胖得溜圆,干起活来,气势虎虎的。
如今要走了,他要再去喂一回夜草,摸摸它那剪得齐齐整整的鬃毛。一迈出门,张望着马圈,星光底下,牲口不见了,他慌忙走近马槽边一瞅,欢叫道:
“你来,你来,快出来看呀,马下崽子了。”
刘桂兰正在火盆里给郭全海烧土豆子,听到这话,撇下土豆,跳下地来,光脚丫子跑出来,只见小马驹子躺在它妈妈的后腿的旁边,乱踢蹄子,挣扎要起来,可是老也起不来。
郭全海跑进灶屋拿出个破麻袋,蹲下擦干它身子,用手掐断它的脐带,抱它起来,用棉袍的大襟小心地兜着,就往屋里走。刘桂兰也跟着进去。夫妇俩抱着小崽子,放在炕上。两口子一面揩擦着小马崽,一面唠着家常嗑。
刘桂兰说:“正赶上送粪,它坐月子了。你看这咋办?”
郭全海说:“跟人换换工嘛,叫它多歇几天。这会子小户谁家没有马?在早,大财阀家的牲口多,马下了崽子,歇一个来月,比人坐月子还要娇贵。小户人家的马,下了崽子,才十来多天,就得干活,大的没养好,小的没奶吃。我们只顾说话,忘了它妈了,你快去添点高粱,再整点豆饼,叫它吃着好下奶。”
刘桂兰出去一阵,回来的时候,郭全海正在梳理小马的黄闪闪的绒毛。刘桂兰上炕,东扯西唠。她含笑问他:“头回你说爱吃地瓜,我问老田头要了些籽种,给你种一点,如今有了地,咱们爱吃啥,就种点啥,不像早先……”
郭全海没有吱声,光顾抽烟袋。
刘桂兰还唠了一些山里和地里的闲嗑,郭全海想要说话,但是又不说,刘桂兰忙问:“你是咋的呐?”
郭全海寻思,总得告诉她的,就简捷地说:
“我要参军去。”
刘桂兰心里一惊,抱在怀里的小马驹子放松了,她问道:“你说啥呀?”
“我要报名参军去。”
刘桂兰凑近他问道:
“你骗我是咋的?”
“骗你干啥?我跟萧队长说了。”
“他能答应你?”
“怎么不答应?”
“农会的工作能扔下?”
“大伙另外推人呗。”
刘桂兰知道这是真的了。她嘴上说:“好,那你去吧。”心里却酸一阵,两个胳膊软绵绵,抱着的小马崽子,从她怀里滚下来,摔倒在炕上。一滴冷冷的水珠掉在它的晃动着的长耳丫子上,接着又一滴。它不知道这水珠是妇女的别离的眼泪。
郭全海把小烟袋别在腰里,低声说道:“别哭,你一哭,我心就乱了。参军的人有的是,打垮蒋匪,我就回来的。萧队长说:‘蒋匪快垮了。’”
刘桂兰还是哭泣着。郭全海往年打胡子的那股劲头又涌上来了。他心一横,骂起来了:
“你哭啥,要扯腿吗?要当落后分子吗?”
刘桂兰用手背擦干眼泪,说道:
“我不哭,我不哭了。”
但是不听话的眼泪还是像断线的珍珠似的,配对成双地往炕席上掉。她接着哭溜溜地说道:
“我也知道,你去是对的,不用跟我说道理。我就是个舍不得。我要是男人,跟你去多好。”
郭全海打断她的话说道:
“在家生产也当紧。咱们合计一下,家里还有啥活要干的,明儿开大会,我就报名了。”
刘桂兰低声地说:
“家里事倒不用惦记,咱们宗宗样样都有了。你这一去,不知有几年?”
“快了。蒋介石跟他的美国爸爸,都不抗打。一两年后,打垮蒋匪,就能回家。我准挣个功臣匾回来。”
“我不哭了,我再不哭了。”
【后续情节】最后为巩固胜利果实,郭全海率先报名,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带动村里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去“保咱们贫雇农的天下”!南下作战,他们自此踏上解放全中国的新征程。
2.当得知郭全海决定参军后,刘桂兰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竹楼海①(节选)
陆颖墨
风雨三天后才走。李冬冬也完全放手了,吃、飞,都由着海鸥靠自己。风雨过后,小黑飞得更轻松了;每天去检修灯塔,李冬冬也快多了,检修完,会守着小黑在那嬉闹一会儿。
礁堡里的老乔每天都看在眼里,心中也有些不平静。再有几天,海测船要过来,也许海鸥飞走后,再也见不到了。离别的时刻就要到来,李冬冬会怎样,小黑又会怎样?想着想着,他心里发紧。这天,他终于下定决心拿起那杆枪,走到竹楼,向李冬冬招手。
李冬冬很快跑过那条海沟,上了竹楼。
老乔把枪递给李冬冬:“端好,对着小黑瞄准。”
李冬冬糊涂了:“礁长,这是干啥?”接过枪,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你这是啥枪,怎么和我的不一样?”
老乔说:“要不,怎么叫你练呢。”
“噢。”李冬冬端起枪,瞄了一会儿,说,“这准星太虚,瞄得不准。”
“那是你不熟悉这枪。别放,继续瞄。”老乔说,“就要你瞄不准。”
“为什么?”李冬冬放下了枪,偏不瞄了,“瞄不准让我瞄啥!”
“瞄准了你不就打中小黑了吗?”老乔说。
“怎么,真要开枪,打它干什么?”李冬冬一下瞪起了眼珠。
老乔告诉冬冬:这是一杆驱鸟枪,是他们这个“小机场”早就配置的,主要是在飞机起飞降落时,防止鸟群撞击引起事故。这枪可是特地研制的,枪声很响,弹头火光很亮,伤害性不大。就是为了吓鸟,这枪还能防止流弹误伤人员。特别这海上渔季渔船多,安全要求高。
“不管什么枪,都不能对小黑开枪。”李冬冬的眼珠快要跳出来了。
老乔叹口气,说他也不愿这样做。现在的问题是,就怕小海鸥舍不得离开礁盘,半道上不跟船飞,又飞折回来,那在海上就是死路一条。因为几天后台风季就要来了,这海测船是最后一班,如果飞行中没有舰船栖息,只能淹死。他问李冬冬:“你愿意这样吗?”
李冬冬摇摇头,又说:“让船员把它带到西沙不行吗?”
老乔说:“我都想过。这儿到西沙三十多个小时航程,船员们哪有精力管它,就算锁在舱室里,也有可能出其他意外。要是到了西沙,它还是铁了心往这儿飞,那就更糟了。所以,必须在船驶离两海里后,请船员在后甲板把海鸥放开,它肯定要朝礁堡飞,只有开枪,才能帮它飞回西沙。”
李冬冬半天没有作声,终于说:“真要开枪啊,那打中了海鸥怎么办?”
老乔说:“那你就好好练,保证打不中!”
李冬冬还是不忍心:“要是真得开枪,还是你来,你熟练。”
老乔说:“它要飞回来冲的是你,只有你开这一枪,才能让它死了心,放下这儿。”说完,他心中一阵呻吟,没人知道自己也舍不得这海鸥。
李冬冬好半天没吱声,老乔帮他把枪端好:“好好练吧,只有你放得下,枪才能拿得起。只有拿起了,它才能放得下,也才有生路,也才有更加广阔的海洋和天空。”
李冬冬艰难而又坚决地点点头,端起枪眯起一只眼睛,认真瞄准起来。”
告别时刻终于到来了。
傍晚,海测船起航前,李冬冬把海鸥抱起来递给拥上平台的守礁战友们,他们挨个抱起小黑用脸颊亲一下,一个个传递下去,最后又还给了李冬冬。
接着,李冬冬把海鸥交给海测船上的水兵。他轻轻拍着海鸥翅膀说:“小黑,到了永兴岛,就不要乱跑。等台风一过,我到永兴岛找你,别让我白找。”说完,再看小黑的眼神,他觉得它像是听懂了。很快,海测船驶出了潟湖改成的港池,驶入了海面,海面阴沉沉的。
礁堡上的所有官兵,都站在平台上,紧张地盯着那渐渐远去的海测船,盯着后甲板上那抱着海鸥的水兵。
终于,水兵用力一抛,海鸥飞上了天空,在海测船上空盘旋了两圈,扭头就朝礁堡直飞过来。老乔马上拉动枪栓,把枪递给了李冬冬,让大家闪开,好让海鸥看清开枪的是谁。
李冬冬举枪瞄准,忽然他退缩了。海鸥似乎看到了枪,转身朝竹楼飞去。
老乔急喝:“快开枪,要不它追不上海测船了。”
李冬冬对准设定的方向,扣动了扳机。他看到了一团金色的火球,在海鸥的下方炸开,紧接着传来一声巨响。
海鸥也许被火光吓着,也许被火星烫着,一声惨叫,急速升空。在空中,它盘旋着,像是要清清楚楚看看这块荷叶一样的礁盘,看看它曾经拥有的竹楼和灯塔。
但是,它很快改变飞行方向,直冲礁堡,它似乎要看清楚开枪的是不是李冬冬。
李冬冬感觉自己要窒息,有些不敢正视,但他还是命令自己马上直视。当他感觉到自己的目光和小黑的目光相碰时,浑身如电击一样。
海鸥也像被电击了一下,在空中大叫一声,追着军舰飞奔而去。叫声撕裂了灰蒙蒙的夜空。
李冬冬在这叫声中头皮发麻,心头发颤,他清楚地记住了这叫声。他想,等这次守礁任务完成后,他一定要休假回趟上海,去东滩问问那鸟语人,海鸥最后对它说的到底是什么。
不知过了多久,老乔拿过他依然举着的枪,拍了拍他肩膀,说:“等台风一过,咱俩去永兴岛,看小黑。”
李冬冬使劲地点点头,又摇了摇头,努力不让自己眼泪掉下来。
礁盘上灯塔亮了,照亮了铅灰色的海面,也照亮了竹楼海。
(摘编自陆颖墨的短篇小说《竹楼海》《小说月刊》2022年第8期)
注:①本文选自陆颖墨创作的海军题材的同名短篇小说。小说全文写了驻岛海军救助一只受伤的海鸥,并使之重新飞回天空的故事,展现了当代海军对海鸥的深情。作家自己说,创作本文的意图是“想让海鸥在巨浪里重新飞起来”。
3.在驱赶海鸥“小黑”离礁赴岛这件事上,李冬冬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树湘
魏巍
保卫队长从队伍后面带过两个人来。前面那个是商人打扮,后面那人黑瘦黑瘦,着黑棉袄棉裤。保卫队长对那两个人说:“这是我们的负责人,你们有什么话就说吧!”
那个商人打扮的人,神色激动地说:“这下好了,总算找到你们了!”
说着,他撩起棉袍的大襟儿,拆开一条缝儿,取出一个纸条递过来。周恩来接过一看,立刻满脸喜色,紧紧握住那人的手说:“哎呀,原来是你们,真太辛苦你们了!”
“没什么,都是我们该做的事。”那人和悦地一笑,接着指指另外一个人说,“这位是三十四师的连长高春林同志。”
周恩来一听是三十四师的,喜出望外,连连拍打着他的肩膀说:
“小伙子,你是三十四师的吗?现在怎么样?”
高春林由于过分激动,竟呜呜地哭起来,一句话也说不出了。
“唉唉,不要这样!不要这样!讲讲情况,你们师现在还有多少人哪?”
“就……剩下我一个人了……陈师长对我们说,为了掩护党中央,就是死了也要顶住。等中央纵队过了江,我们已经被包围了,再撤也撤不出来了。”
“不是让你们突围吗?”
“我们接到了军委的电报,就开始突围;可是只杀出来二百多人,其余的又被敌人打回去了,师政委也牺牲了……”
“出来以后,你们到哪里去了?”
“我们按照军委的指示,到兴安东南的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可是敌人又追了上来。这地方尽是瑶族,话又不懂,没法开展工作,粮食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就困在大山上了。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了,陈师长就找我们开会商议,大家觉得还是到汉族地区好些,于是就决定突围向道县前进。等到了道县,已经剩下八九十人了。我们边打边向东撤,中午还有五六十人,到下午就剩下十几个人了,重机枪带不动,陈师长就让我们破坏了两挺,最后留下了一挺……等到黄昏,就剩下陈师长、他的警卫员和通讯员,还有我,一共四个人了。敌人一看只剩下我们几个人,就疯狂起来,吼吼叫着往上冲,要抓我们活的。这时陈师长就对着敌人骂道:‘白狗子,不怕死的,你们来吧!’说着一卷袖子就抱着那挺重机枪打起来。霎时间就把冲锋的敌人撂倒了一片。敌人就干吼吼叫不敢往上冲了。没想到,这时候,陈师长的腹部也负了重伤,肠子流出来了,连重机枪腿也泡在血汪里了……”
高春林声音有些颤抖,停了停才说下去:“眼看着敌人又冲上来,我抱着机枪把敌人打下去了。警卫员给师长包上伤,师长指指自己的头说:‘你们赶快补我一枪,行吗?你们要知道白狗子抓住我活的,是会得到很多赏钱的。’我们哭着说:‘师长,我们死就死在一块儿吧。’他看看我们,样子很不满意,要拔警卫员的短枪,警卫员哭着快步跑到一边去了。天渐渐黑了下来,师长就拉着我的手说:‘高连长,你比他们大几岁,也比他们懂事。今天我死了,只是小事一件,不算什么。遗憾的只是中央给我们的任务没有完成。另外,我们三十四师今天全军覆没,连个汇报情况的都没有,这是叫人十分难过的。’说着,他又紧握着我的手,望着我说,‘高春林同志,你能突围出去给中央送个信吗?你能接受我最后给你的任务吗?’我一想,他的意见也对,不然,全军会怎样议论我们三十四师呢!我一定要赶上部队,给中央汇报:我们全师是打到了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我们没有一个人向敌人投降!”
周恩来的大眼睛里充溢着明晃晃的泪水。他轻声地问:“陈树湘呢?他后来怎么样?”
“我借着夜暗突围以后,第二天就听说他们三个人被俘了。敌人逼迫百姓用担架抬着陈师长,想回城献功。像陈师长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眼看天快亮了,他就悄悄解开衣服,撕开警卫员给他扎上的绷带,用手伸进伤口,把自己的肠子扯了出来,用尽平生气力把自己的肠子扯断……”
周恩来一向有极强的抑制力,这一次却抑制不住,倾泄了大串的眼泪。
那位穿银灰色大褂的来人补充道:“陈树湘同志的事,我们在全州也听说了。这都是抬担架的老百姓传出来的。老百姓还说,共产党有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关于陈树湘的消息,报上也登了,我来的时候,还带了两份报纸。”
说着,他掏出两张长沙版的《大公报》,周恩来接过一看,其中一则的标题是《陈树湘之首级解省悬挂示众》。周恩来看到这里,心里登时一震,眼睛在题目上停住,呆了好几秒钟。接着看下去的时候,眼睛有些模糊,句子在断续地跳动:
自江西兴国出发,迭被国军击溃……经派员解至石马桥,伤重毙命……合将该首级示众,仰军民人等一体知照……
下面还登有一张图,正是陈树湘尸体的拍照。周恩来看到这里,眼睛发黑,一点儿也看不见了。他把报纸交给警卫员,由悲痛转为愤恨,喃喃自语:“走着瞧吧,我们是不会便宜他们的!”
4、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周恩来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
1.①初上车,发现少年工人是个“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嘴、身子不断前仰后合的孩子”,“我”内心嫌弃、不快。
②当他人指出少年工人“濒临饿死”的真实状态,“我”对他有了同情之心。
③少年工人因身体失去重心突然向我倒过来,我为“条件反射似的用肩头把他的身子撞了回去”这一行为感到满心愧疚。
④听到少年工人说“到哪,都没关系”,“我”内心沉重,却又无能为力。
2、①当得知郭全海参军的消息,刘桂兰内心十分惊讶(不敢相信)。②当确认此消息是既定的事实,刘桂兰内心酸楚、伤感、不舍。③在了解郭全海参军态度坚决、心中理想坚定之后,刘桂兰内心虽有不舍,但仍然支持、理解丈夫(或“对丈夫的担忧”“对未来充满希望”等)。
3、①得知要开枪瞄准小黑时,李冬冬先是“瞪起了眼珠”,接着“眼珠子快要跳出来了”,心里极不情愿,很不乐意;②当老乔告诉他必须开枪的原委后,李冬冬明白了老乔的良苦用心,只是担心,害怕真 的打中小黑;③当老乔要他好好练枪时,李冬冬艰难而又坚决地“点点头”,表现他内心的极度矛盾;④当李冬冬举枪瞄准,看见小黑向他飞来时,他有点犹豫、退缩;⑤最后,在小黑快要追不上海测船,即将坠海的千钧一发之际,李冬冬毅然扣响扳机。
4.①喜悦,周恩来得知商人打扮的人和高春林的身份后满脸喜悦,并向高春林了解三十四师的情况。
②悲痛,周恩来从高春林的叙述中得知陈树湘壮烈牺牲的经过,抑制不住眼泪。
③愤怒,周恩来从《大公报》上知道了敌人将陈树湘的首级悬挂示众,“眼睛发黑”“由悲痛转为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