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师说》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1 17:3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师说》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zuà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聃(rán)
C.阿谀(yú) 授之书(sòu)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惑矣(疑惑)
B.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注释或解释经义的著作)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3.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
A. 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须臾(片刻)
B.声非加疾(快)劝学(勉励,鼓励)无贵无贱(无论) 吾师道也 (学习)
C.跬步(古代的半步)驽马(劣马)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术业(学术技艺)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统称。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5.对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判断句:①非我也,兵也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宾语前置: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铸以为金人十二
C.状语后置: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锄耰棘矜,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③筋骨之强
D.被动句:①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②为天下笑者, 何也③不拘于时
6.下列各句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元和十四年(819)进士。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
7.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C.仆道不笃 笃:忠诚
D.居长安,炊不暇熟 暇:空闲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是晚唐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师道不传的原因,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B.《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C.柳宗元在文中,说自身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他那些自谦之词,是对韦中立的“欲相师”婉言谢绝。
D.柳文用谐谑之语,举韩愈之例,批评当世不事师的现象,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节选自清·刘开《问说》)
(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唐·韩愈《师说》)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B.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C.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就有道而正”与乙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道”意思一样。
B.甲文中“问焉以资切磋”与乙文中“则耻师焉”中的“焉”意思不一样。
C.《周礼》是儒家经典,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周公旦所著。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与荀子的《劝学》提出观点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开门见山。
B.甲文提倡多问,对低于自己的人,可以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
C.乙文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并评价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D.甲乙两文对“问”的论述角度不同,甲强调“学必好问”,乙主张“从师而问”。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5.甲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一例进行分析。
三、情景默写
16.(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__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___。
(4)《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师说》中论述择师标准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针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 )持“存”论者,有存在的理由;持“废”论者,也有废除的依据。在此笔者不想讨论孰是孰非。就现行人教版教材而言,总共有9个单元编选的是古文(包括古诗词),占所选编课丈的近一半。仅从分量上就不难看出,编选者对中国古典文化非常重视。这 不过,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比如,泥古现象过于明显。今天学习古文,我们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 显然后者才是正确的选择, 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不拘泥于古文的道理非常简单,由于历史的原因,传承下来的文章,难免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作为教科书,理应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地接受,或直接修正过来。就拿传统名篇《劝学》来说,“蟹六跪而二鳌,非蛇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一句, 有两个知识性的错误。其一,螃蟹是八条腿加两个大钳,而非“六跪而二螯”;其二,螃蟹自己会打洞,无需“蛇缮之穴”寄托,真正不会打洞的恰恰是蛇。
17.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教育界曾有过一段存废的大讨论。
B.曾引起教育界一段存废的大讨论。
C.教育界曾有过一段见仁见智的大讨论。
D.曾引起教育界一段见仁见智的大讨论。
18.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可厚非 是古非今 批驳 至多
B.无可非议 厚古薄今 批驳 至多
C.无可厚非 是古非今 批判 至少
D.无可非议 厚古薄今 批判 至少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天学习古文,我们是拘泥于古文,还是师古而不泥古?
B.今天教授古文,我们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
C.今天我们教授古文,是拘泥于古文,还是师古而不泥古
D.今天我们学习古文,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六艺经传”的“传”应读zhuàn。
B.“聃”应读dān。
C.“授之书”的“授”应读shòu;“蟠”应读pán。
故选D。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二句意思是: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惑”,糊涂。
故选A。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译为“弯曲”错误。“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B.“疾”译为“快”错误。“疾”修饰“声”,译为强。
D.“备”译为“完备”错误,这里应该译为“具备”。
“焉”译为“起”错误。“兴”为“起”的意思,“焉”应该是兼词,于此,于之。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错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故选B。
5.D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常见文言句式的能力。
A项,①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式②“其……乎”固定句式,表揣度③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不施仁义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文:①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②大概都出于这吧!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B项,①否定句中有否定词“未”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未有之也”②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则如何”③数字后置的定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铸以为十二金人”,同时,是省略句,“铸以(之)为金人十二”。译文:①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有过。②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③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
C项,①以“于”为标志的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②以“于”为标志的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语序“非于钩戟长铩铦也”③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强之筋骨”。译文:①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②农民的锄具,并不比士兵的钩戬长铩锋利。③坚强的筋骨。
D项,①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②以“为”为标志的被动句③以“于”为标志的被动句式。译文:①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被雕出花饰。②连皇帝自身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个原因是什么呢?③不受制于从师的时俗限制。
故选D。
6.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
C项,“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错误。“范仲淹”错误,应该是“欧阳修”。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故选C。
7.C 8.B 9.A 10.(1)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仆道不笃”的“笃”,深。句意:我的道德修养不深。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固无取”是“卜”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假令有取”的意思是即使有可取的,“亦”是也的意思,前后构成关联复句,中间要断开;“为人师”是“敢”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文章阐说师道不传的原因”错误,结合原文“古之圣人……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可知,作者用对比的方法,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结合“孔子师郯子……如是而已”可知,作者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综上所述,《师说》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教育了青年,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知句子(如何)停顿;“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解惑”,不能解答疑惑;“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遗”,丢弃,放弃。
(2)“独”,只有;“流俗”,时俗;“犯”,冒着;“抗颜”,严正不屈。
参考译文:
(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二)
二十一日,宗元写: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11.B 12.A 13.B 14.(1)(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质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不肯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罢了。
(2)我赞扬他能遵循古人从师之道,作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15.将古人不择事不择人地问和今人有学而无问进行对比,突出古人的虚心好问。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德才比自己高的人,妒忌他因而不愿意问他;(对)比不上自己的人,轻视他因而不屑于问他;(对)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与他亲近而不庄重地相处,因而不乐意问他,像这样的话,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人了。
“贤于己者”,介宾短语,后面断开,且“忌”的主语不是“贤于己者”,排除AD;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与“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句式结构一致,排除C。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
A.“意思一样”错误,意思不一样,甲文“道”是“道德”的意思,乙文“道”是“风尚”的意思。句意:到有德有才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B.代词,他;句末语气词。句意:问他是用来凭借问的内容共同研究/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低于自己的人”错误,原文是“等于己者”。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服”,佩服,敬服;“疑”,质疑;“师心自用”,自以为是或不肯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
(2)“嘉”,称赞;“古道”,古人从师之道;“贻”,赠送。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根据“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可知,将古人不择事不择人地问和今人有学而无问进行对比,突出古人的虚心好问。
参考译文:
(甲)
君子学习一定是喜爱问的。问和学,是相互辅助地进行的。不学就没有用来获得疑问的方法,不问就没有用来增广知识的方法;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
德才比自己高的人,问他是用来破解自己的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德有才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比不上自己的人,问他是用来求得(某一方面的)收获,这就是所说的“凭借(自己的)能力强向能力不强(的人)提问,凭借(自己的)学问多向学问少(的人)提问”。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问他是用来凭借问的内容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尽地探讨,从而明晰地辨别是非。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有益于自已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义理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肯定自己并且否定别人,是世俗人的共同的弊病。学问并没有通晓,却硬要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随便地凭借主观猜测。像这样的话,那么终身几乎没有什么值得问的事情了。(对)德才比自己高的人,妒忌他因而不愿意问他;(对)比不上自己的人,轻视他因而不屑于问他;(对)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与他亲近而不庄重地相处,因而不乐意问他,像这样的话,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质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不肯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其中一定有一次失误。圣人不明白的道理知识,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明白的道理知识;愚笨的人能够做的事,未必不是圣人不能做的事。真理不是专门存在于某人,因而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啊。既然这样,那么“问”能够少得了吗 《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因此身份高贵的人可以问身份卑贱的人,德才高的人可以问没有才能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乙)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16.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古之学者必有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惑”“谀”“受业”“孰”。
17.A 18.D 19.C
【解析】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 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上文“针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无主语,因此,此处需要一个主语,由此可排除B、D两项;从下文可知讨论的内容具体到“存”与“废”,C项没有涉及,太过笼统,排除C。
故选A。
18.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①“无可厚非”意思是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从语境来看,是无可指责之意,宜用“无可非议”。
②“是古非今”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厚古薄今”指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语段指出古文比例高,但没有否定现代文的意思,故用“厚古薄今”。
③“批驳”意思为批评驳斥或上级对下级书面呈请事项作否定的批示;“批判”指对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也表示评断、判断。“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当然应用“批判”。
④“至多”表示最大的限度,含有小于或等于的意味;“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最少。作者是说等于或多于两处,应用“至少”。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本题,从下文“显然后者才是正确的选择”来看,后者指的是“师古而不泥古”,排除B、D;从文段的内容来看,“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说的是教师教授古文的态度,应用“教授”,排除A。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