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课件】(共21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课件】(共21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1 21:1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温故知新
1.中国梦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20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发展理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开启新征程:我国已实现________奋斗目标,即__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________
的全面胜利;向_______奋斗目标迈进,要全面建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到新中国成立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内生产总值、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第一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战
第二个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导入新课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课标要求: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国两制”构想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祖国统一
海峡两岸的交往(台湾)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阅读课本3分钟,带着问题预习第12课,在课本上标注好问题+答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景、地位、含义、性质、确立过程、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背景、措施(分点)、表现、结果/意义。
1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格局。
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位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地点
前提
权限
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居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4
1984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确立过程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②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4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
5个自治区
30个自治州
120个自治县(旗)
三级民族自治机关
省一级
设区的市一级
县一级
注:自治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个自治区
①内蒙古自治区(最早)、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
④宁夏回族自治区、
⑤西藏自治区
1947第一个
新中国成立前
解放战争时期
设立意义: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史意义
现实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进人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共同繁荣发展
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云南佤族、景颇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
四川凉山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
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
背景
共同繁荣发展
①政治上: 党和政府因地制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西藏通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实现了西藏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
共同繁荣发展
②经济上: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援藏干部——孔繁森
山东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孙。主动援助西藏,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铭志。后因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蒙古文
藏文
维吾尔文
壮文
傣族的泼水节
56个民族火炬手共同点燃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圣火
英雄史诗
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
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
共同繁荣发展
③文化上: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共同繁荣发展
④国家战略上: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覆盖了5个民族自治区、27个民族自治州和83个民族自治县,还有3个民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通车意义)
全国脱贫攻坚战中,28个人口少的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少数民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共同繁荣发展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
穿越冻土里程最长:
 穿越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
创高原铁路最高时速:
 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
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
 风火山隧道海拔5010米。
海拔最高的火车站:
 唐古拉车站海拔达5068米。
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青藏铁路第一长桥达11.7公里。
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
青藏铁路世界之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领域 措施 成效
政治 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经济 在人才、技术、资金、物资等方面,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文化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创制文字、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传承和发展
国家 战略 西部大开发——西藏铁路、脱贫攻坚 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少数民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脱贫攻坚胜利。
共同繁荣发展

族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
含义:
共同繁荣发展
政治: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经济: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文化: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战略:进行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2006、兴边富农、脱贫攻坚
提出和性质:
课堂小结
国家统一领导、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自治
5个自治区:
意义:
《共同纲领》确定为基本政治制度
内蒙古(最早)、西藏、宁夏、广西、新疆
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