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试题和答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①丰yú ( ) ②zhì( )息 ③yì( ) 日 ④摒( )弃
2.课内古诗文默写。(8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韩愈《马说》)
② ?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③临风一唳思何事, 。(白居易《池鹤》)
④ ,泥香带落花。(葛天民《迎燕》)
⑤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⑥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⑦ ,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⑧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盖大苏泛赤壁云 ④惟危楼一座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虽说春寒料峭,各种花却在潜滋暗长,稍不留意,你的眼前就已姹紫嫣红。
B.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C.“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无疑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建立了一座巍峨的海市蜃楼。
D.农村的夏夜,虫儿呢喃,温柔醉人;繁星点点,光怪陆离。
5.根据前后短语结构一致的要求,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今年三月,赏樱胜地鼋头渚首推“樱花夜公园”。漫步长春桥上,火树银花, ,美轮美奂。宛如置身仙境,流连忘返。
A.满目花海 B.美不胜收 C.璀璨夺目 D. 流光溢彩
6.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②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④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⑤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⑥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⑦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
A.①⑤⑥②③④⑦ B.①③④⑥⑤⑦② C.①④⑤⑥⑦②③ D.①⑤⑥④③⑦②
二、阅读与分析 (共31分)
(一)(4分)
乡村四月
翁卷(宋代)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7.诗歌前两句采用白描手法,通过对 、白川、子规、 的描写,勾勒了一幅江南农村初夏时特有的画面。(2分)
8.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二)(10分)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①。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 ,将吏亦心轻之。会有屯戍卒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吏执而闻之。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注释】①累章求代:(曹玮)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务。
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①旦荐李及,上从之 ②亟命斩之
③此常事,何足为异 ④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10.下列句中的“以”与“但以及重厚”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不以千里称也 B.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C.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D.可以调素琴
11.翻译:会有屯戍卒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吏执而闻之。(2分)
答: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B.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
C.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的职责。
D.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
(三)(4分)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3.作者在文中分四点论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请你任选一点,为它补充一个事例。(60字以内)(2分)
答: 14.画线句引用孔子之言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
(四)塞上看柳(13分)
①那是柳树?是的。是柳树。可是,怎么会有这样奇特的柳树?令人难以置信。
②时在“三九”,却是暖冬。风很轻柔,太阳在头顶,黄亮亮,暖洋洋的,时时让人错以为是仲春。不过,你不会一错再错,因为大地一片焦黄,那些曾被旱象肆虐过的瘦弱的茅草,现在如同过火一般,泛着灰白,兼有焦黑。只有天空湛蓝湛蓝,这高原上的天,真是让人爱慕,羞得死都市里灰蒙蒙的天空。唉,那种天也配叫天!
③就在这时,游目四野,你会看见一尊尊黑色的粗大的石柱一般的东西,伫立在那里。它突然使我想起圆明园被焚烧过的石柱,顽强地、倔强地站着,透着一股孤傲和英武。当我们的车子从侧旁驰过,感觉中好像是在接受一种远古的、神秘而又庄严的仪仗,这些威武的士兵,凛然地站立着。我想慢慢举起手来向他们致以敬意。
④这是柳树。我惊讶,这竟是柳树?
⑤我在江南,看遍过柳树。如果比西湖是明眸,垂柳便是柔长的睫毛。春莺穿梭其间以柔婉清亮的歌,唱江南的秀色。即便是在陕西,我也在关中,在咸阳古渡,在霸陵桥头,看到过柳树,那些曲弓的树身,抽出长长的枝条,从柳下穿过,柳条会轻拂你的脸庞,以一种漫长的眷恋,使你不忍快步离去。正是柳枝的暗示,招致离人折柳以赠。多么哀伤的诗意!
⑥在诗里、在画里、在人们的心目里,柳是女性的,是多姿多情的。
⑦这些站立在高天厚土之间的塞上柳却像是汉子,充满一身阳刚。
⑧我仔细端详那柳树,原来不管粗细,一概地被拦颈砍去了树冠。一尊黑色的树桩,如同一盏黑陶烧制的油灯盏,摆在那里。粗些的树身,不知被砍过多少次树冠,砍过的地方憋得益发粗大,构成了油灯的灯碗。是的,那些也许是在去年,或在前年砍去过树冠的地方,又都笔直地抽出些枝条来,以一种怒发冲冠的姿态,刺向蓝天。我猜想,若是春天,三阵风两场雨,这些“灯盏”怕会被一一点燃,那一蓬蓬绿色的火焰,定会把黄土高原上的春天照得清清亮亮。
⑾塞上柳,成了一株株母亲的树。一年年蓬蓬勃勃长起枝条,且让那些枝条,那些自己无穷无尽的子女,长粗、长直、长得茂盛,让困苦的农人来砍伐、收割,帮衬一些他们生活的艰难。在困苦的环境里,人们就是这样让菲薄的资源发挥着最大的效益。这让我想起粗糙的谷物——小米,想起憨厚质朴、苦耕苦作在黄土地上的陕北人民。顽强、坚韧、宽容。在这个世界上,有谁比他们把自己贡献得更充分、更彻底!
⑿男性的威武,女性的柔肠。塞上柳,使我想起那些兼有男性与女性优点的偶像,油然生出敬意。
15.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作者写江南、关中的柳树有何深意。(3分)
答:
16.第⑧段中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17. 如何理解文中第⑾段中画线句的含义?(3分)
答:
18.作者在文末写道:“塞上柳,使我想起那些兼有男性与女性优点的偶像,油然生出敬意。”联系全文概括塞上柳的特点,并谈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三、表达与交流(共44分)
(一)(4分)
19. ①通过专题《鸟》的学习,我们对鸟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一年一度的爱鸟宣传周又将来临,初二(1)班的同学正准备举行一次爱鸟护鸟主题活动,请你拟一条爱鸟宣传语。(2分)
答:
②自古以鸟抒情,托鸟言志的诗歌数不胜数。有思乡的,有哀物的,有咏景的,有怀人的。有些鸟,在古诗词中有了固定的象征意义。
例:杜鹃,因为“杜鹃泣血”的传说,再加上它的鸣叫声被理解为“不如归去”,所以常常被流落在外的诗人用来表达对故土、亲朋的思念,寄托诗人的哀愁。如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除教材专题《鸟》中的诗歌外,你还能找出一组以鸟抒情或托鸟言志的诗句吗?写下来并说说诗句中的鸟在此处的象征意义或所抒发的情感。(2分)
答:
(二)(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有人说:阅读并不局限于书本。有时也应该阅读山、阅读海、阅读花、阅读树、阅读清晨、阅读黄昏……有时也该阅读政治、阅读经济、阅读文化、阅读亲情、甚至阅读一只鸟、阅读一个人……总之,阅读来自生活。
请以“阅读 ”为标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和桥学区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3.(4分)①等同 ②使……劳累 ③坐船游览 ④高
4.(3分)A 5.(3分)D 6.(3分)B
7.(2分)绿原、烟雨
8. (2分)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1分),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1分)。
9.(4分) ①听从 ②随即,赶快 ③值得 ④更加
10.(2分)C
11.(2分)适逢一位驻边的士兵白天在市场上抢夺妇人的银钗,官吏捉住(他)报告给李及。
12.(2分)D
13.(2分)例: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料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苦、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并未感到这项工作无聊辛苦,从未抱怨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