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1 22:19:18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二月月考语文试卷
说明:
1.考试范围:必修上第七单元。
2.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滤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末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
B. “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 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
D. 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
B. 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
C. 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人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
D.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
3. 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
A. 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 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 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 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D 3. D
4. ①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②在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
5. ①遵循真实原则,能够反映现实。②有深刻的、独特的思想。③在文体拓展和表达创新上有所突破。④语言有美感,且明白晓畅,能以平易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营造优美的意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项,“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说法绝对。
C项,“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错,散文创作有书写边界,“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不能像小说那样“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
D项,“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强加因果,“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是因为“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D项,“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错,原文说的是“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D项,材料中说的是“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D项中的人物“子虚”是虚构的,违背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分析材料二,首先提出“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作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好的散文应该有“识”……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运用了对比论证;“诗人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运用了引用论证;“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运用了比喻论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优秀的散文作品”相关特点,关键句主要有:“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
于坚
①虽然这个时代最时髦的登山方向是朝着海拔去,人们穿着登山鞋,朝珠穆朗玛峰去,朝阿尔卑斯山脉去。但泰山依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圣山,至少在普通人心目中是如此。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甩着两只手,最多在山门那里花五元钱买根竹手杖。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泰,安也”(《字汇》),“字泰定者,发乎天光”(《庄子·庚桑楚》),“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日》)。此山如果不“泰”,而是奇险危绝的,那么大多数人是爬不上去的。比如华山,因为开通了缆车,现在旅游的人多了,过去能够登上去的,基本上是探险家。“泰”是一种普遍广大深厚永恒的定力,共享的范围广阔。所以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红男绿女、南腔北调、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中,安于泰。
②孔子登泰山时,想必与今日大多数人登泰山一样,晃晃悠悠,一路妙语论道。在松荫下看一阵雾,走一段,又卧在肥石上听一阵溪唱,再走一段。边走边思,思路,必须泰然处之。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惊魂半晌不定,就没法儿思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畏产生于敞开了的未来,惧形成于丧失了的当前”。海德格尔还说:“存在之思是一种高级的漫游……也许,这种思终究是一条无法回避的幽僻小径,它拒绝成为一条拯救之道,也不会带来什么簇新的智慧。这条小径至多不过是一条田间小路。”我曾经去过德国海德堡,那里的山上有一条“哲学家小路”,据说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德格尔等都走过。我在一个黄昏去走了一段,今日回想起来,那山也是泰山似的安泰。
③上泰山的路有无数条,但很多条的具体路线只有孔夫子的老乡——本地居民知道。大多数游客都只知道走用石阶修起来的、要收门票的这条路。泰山本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的,登山的“直线”一修,就形成了一条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就省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级接着一级,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用最短的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的唯一目的。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山势,沿“之”字攀登。“仁者乐山”,如何乐?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水一样地随物赋形,顺着山之路,而不是沿着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普通人虽然不登珠穆朗玛峰,但心思还是与登山队员一样,只盼着登顶这条“拯救之道”,而忽略“途中”。更快的,还可以直接坐车子到山腰,再乘缆车,几分钟就可直奔山顶,省略了登山的过程。泰山之顶,如果不是盖了许多庙宇,原始的样子,最高处就是几块枯石。
④我们一行,也免不了被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日上山就错过了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那石刻在登山直线的一侧,如旁枝逸出,在泰山的一条缝里面,秘藏于松树之间。眼见行人个个低头赶路,就担心如果自己走慢了泰山就要被高速列车运走似的,错过了那石刻。
⑤泰山在人们心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是“拯救之道”。所以给我这个读书人一种印象,泰山似乎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与神迹。我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子。
⑥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满山鲜花,松、柏、柳、杨、槐、梧桐、瓦松、山柳、花楸、石竹、麻栎、海棠、野樱花、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万木林立,山谷苍翠。飞禽走兽想必也是有的,只是躲着我们。最美的是山北的泰山美人梨,正大片大片地开着花,像是刚刚下了一场小雪。山谷中到处是敦实的美石肥岩,深厚浑圆,其间溪流潺潺,山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据说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都要“食素斋,整洁身心”。素斋,就是大地的原生态,生命的本源。齐鲁大地,呆板的大平原上忽然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就是一道准绳。道法自然不是胡乱效法,上善若水,效法的是泰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果在荒山绝岭,大漠孤烟,孔子大约也生不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哲思吧。这就是“泰”。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人们喜欢攀登珠穆朗玛峰、阿尔卑斯山脉等高海拔山峰这一时髦现象起笔,引出下文。
B. 文章通过描述孔子登山和德国的“哲学家小路”,说明正因泰然处之,才会产生簇新的智慧。
C. 登山的“直线”一修,虽然节省了登山的时间,却使游客失去了对山势本身进行体会的登山之乐。
D. 文章记叙了作者为了观赏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匆忙赶路,而忽略了沿途很多风景的事情。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了《庄子》和《论语》中对“泰”字的解释,并拿华山和泰山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华山的险峻。
B. 文章在描述想象中的孔子登泰山的情景时,长短句结合,且多用短句,语言灵动,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C. 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古人享受依山势登山的乐趣,反衬了现代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无趣。
D. 文章引用了《字汇》《庄子》等中的句子,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采,使文章具有厚重感。
8. 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9.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在泰山脚下,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泰山?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6. D 7. A
8. ①文章首先解释泰山的“泰”字的含义;②接着想象孔子登山的情形(或“接着强调泰与思的关系”);③然后否定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行为;④最后叙写“我”登山的经历和感悟。
9. 示例: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泰山。泰山是一座圣山,历代帝王来这里封禅。“泰”就是安泰之意,看这山势平缓,相信大家都能轻松登顶,让我们慢慢走,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古迹,体验泰山颐养生命的灵性,感受归家般的安泰。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记叙了作者为了观赏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匆忙赶路,而忽略了沿途很多风景的事情”错误,根据文章第④段中的“我们一行,也逃不脱‘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日上山就错过了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可知,文章记叙了作者一行为了登顶而匆忙赶路,错过了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的事。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A.“是为了突出华山的险峻”错,应是为了突出泰山的安泰。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本文共6段。围绕标题“登泰山记”,第①段,“泰,安也”“‘泰’是一种普遍广大深厚永恒的定力,共享的范围广阔”,解释了泰山的“泰”字的含义,接着在第②~⑥段分别写了想象中孔子登泰山的情景以及一般游客登泰山的情景和“我”登泰山的情景。
第②段,“孔子登泰山时,想必与今日大多数人登泰山一样,晃晃悠悠,一路妙语论道……边走边思,思路,必须泰然处之”,主要想象孔子登山的情形,也强调了泰与思的关系;
第③段,“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山势……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普通人虽然不登珠穆朗玛峰,但心思还是与登山队员一样,只盼着登顶这条‘拯救之道’,而忽略‘途中’”,写想象中孔子的登山之乐,否定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行为;
第④~⑥段,“我们一行,也免不了被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就是一道准绳。道法自然不是胡乱效法,上善若水,效法的是泰山”,叙写了“我”登山的经历和感悟。根据上述分析,按顺序分点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及拟写导游词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写出导游词中的问候语、欢迎语等,如“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泰山”,接着筛选出文中介绍泰山的句子。
根据文章第①段中的“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泰,安也”,以及第③段中的“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可知,泰山的“泰”字有安泰之意,其平缓的山势让游客都可以轻松登顶,登泰山时最好慢慢走,以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古迹;
根据第①段中的“泰山依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圣山”和第⑥段中的“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可知,泰山是一座圣山,历代帝王来这里封禅;
再根据第①段中的“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而是回家……安于泰”和第⑥段中写泰山“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可知,泰山具有颐养生命的灵性和归家般的安泰。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导游的身份,合理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菑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遣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誓,终不敢出,上乃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 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 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 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
B. 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朝与匈奴间的联姻。
C. “将三万骑”中的“将”指率领,与《卖炭翁》中“宫使驱将惜不得”的“将”意思相同。
D. 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引诱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须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匈奴。
B. 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盛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穷兵黩武而导致叛乱四起,最终国亡祀绝。
C. 因长安县令未能凑到足够的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死他,汲黯建议,对于投降的匈奴人由沿途各县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
D. 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接待、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2)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
14. 主父偃采用什么论说方法对汉武帝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A 11. C 12. A
13. ①历经十多年,百姓痛苦得无法生存,在路旁树上上吊自杀,死去的人接连不断。
②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现军威,威慑匈奴。
14. 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再举高皇帝不听劝谏而被围困的例子,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
“汉”作“降”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要遮汉人”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意思相同”错误,“宫使驱将惜不得”的“将”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作助词,与“将三万骑”中的“将”意思不同。句意:率领三万名骑兵。/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匈奴”错误,对于聂壹的建议,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的回答是“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意思是“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也就是说王恢认为应该攻打匈奴的原因是匈奴缺少对汉朝的敬畏之心,而不是汉朝无需畏惧匈奴。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行”,经过;“自经于道树”,状语后置句,“于道树自经”;“相望”,一个连着一个,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
②“勒”,统率;“径”,经过之地;“见”,显示,显扬,显现,展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主父偃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指出“好战”与“忘战”两个方面,借此既委婉地告诉汉武帝“好战”的危害,同时也说明了“忘战”的危险,之后又举用高皇帝刘邦执意对匈奴用兵导致被围平城一事,进一步强调了“好战”的危害。据此可知,主父偃旨在劝谏汉武帝对匈奴用兵时应掌握好分寸,既不能“忘战”,更不能“好战”。由此,可概括为“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以劝谏汉武帝对匈奴不应过度用兵”等。
参考译文: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县的统帅聂壹通过大行令王恢向武帝建议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亲近信任边境百姓,可以用钱财引诱他们前来,同时汉朝埋伏军队发动袭击,这是一定能攻克匈奴的方法。”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说:“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没有别的,因为不害怕的缘故罢了。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汉武帝元朔元年秋季,匈奴两万名骑兵入侵汉朝。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名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匈奴。临菑人主父偃上书武帝。主父偃谈论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讲的律令方面的问题,一件是劝阻停止攻打匈奴。他的谏词中说:“《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备战必然危险。’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的外面,便想前去攻打他们。御史成进劝谏。高帝不听劝谏,果然发生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事件。”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志向远大,心思放纵,要威震海外,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历经十多年,百姓痛苦得无法生存,在路旁树上上吊自杀死去的人,接连不断。等到秦皇帝驾崩,天下人纷纷反叛,灭掉秦朝,断绝其祭祀,这就是滥用武力造成的灾难。”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任骠骑将军,率领万名骑兵从陇西郡出发攻打匈奴。秋季,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使者在边境阻留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率领士兵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快马报告朝廷。浑邪王率部投降汉朝时,汉朝派遣两万乘车辆来迎接。朝廷没有钱,向百姓赊买马。百姓有人把马隐藏起来,马不够用。武帝发怒,打算杀了长安县令,右内史汲黯说:“这些匈奴背叛了他们的主子而投降汉朝,汉朝慢慢由沿途各县传送他们就行了,何至于弄得天下动荡不安,使国家疲劳困乏来服侍这些外族人呢?”武帝默然不语。汉武帝元封元年冬十月,汉武帝颁布诏书说:“我将要巡视边疆,设置十二部将军,亲自统率指挥。”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经过之地有一千多里,以显示勇武气节,威慑匈奴。武帝派使者郭吉告诉单于说:“如果单于能够交战,我汉朝天子将亲自在边境等候;如果不能交战,那就赶快面朝南向汉朝称臣吧!”(郭吉)说完,单于大为震怒,立即杀了负责接待宾客和引见的官员,扣留了郭吉,放逐他到北海。但匈奴也对汉朝心存恐惧,始终不敢出战,武帝于是返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寄友人
喻凫①
空为梁甫吟②,谁竟是知音。
风雪坐闲夜,乡园来旧心。
沧江孤棹迥,落日一钟深。
君子久忘我,此诚甘自沉。
【注】①喻凫:江南才子,晚唐诗人,多次应举,方得进士;此后久困名场,仍未得重用。②梁甫吟:诸葛亮高卧隆中时“好为《梁甫吟》”,《梁甫吟》写晏子施奇计为齐王除去隐患的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典故表达对先贤的仰慕,同时抒发知音难觅、才能难展的焦虑和迷茫。
B. 颔联直写寒夜中漂泊者的思乡之情,“来”字音节响亮而有动感,新奇确切,平中见巧。
C. 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在走投无路、失望无奈的时候,决心以沉沦向统治者发出决绝的反抗。
D. 这首诗将知音难逢、失意飘零、思念故园等复杂的感情熔为一炉,深切沉痛,很有震撼力。
16. 明代胡震亨评喻凫五言诗“闲远朗秀,选句功深”。试以颈联为例,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颈联描写江景,境界辽阔,景物秀美;寺院晚钟远远传来,更添江上宁静:堪称“闲远朗秀”。遣词造句,极见功力:“迥”“深”二字,从漂泊者见闻感受着笔,平中见奇;而写景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凝练传神。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决心以沉沦向统治者发出决绝的反抗”说法错误,尾联的意思是“虽然君子(代指朝廷、君王)已经忘了我,但是我依然心甘情愿守在这里(较低的官位上)”。“沉”不是沉沦,而是指诗人甘于守在较低的官位上,表达了诗人忠于朝廷、君王的赤子之心。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首先,“闲远朗秀,造句功深”的意思是“闲静深远、清秀美好,遣词造句功力深厚”。
本诗颈联“沧江孤棹迥,落日一钟深”的意思是,苍茫的江上孤零零的小船渐行渐远,太阳落山像一口大钟色彩逐渐暗淡下来,被黑夜笼罩。通过“沧江”“孤棹”“落日”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幽静渺远而又清朗美好的意境,给人以闲远朗秀之感。
对仗工整,句式整齐,运用对偶,“沧江”对“落日”,“孤棹”对“一钟”,“迥”对“深”。“沧江孤棹迥,落日一钟深”写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由“孤”和“一”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寂寞,这两个意象又展现了诗人飘然不群、遗世独立的清高。“迥”为远,“深”指天色暗淡下来,细致地描绘出太阳色彩逐渐暗淡下来的状态,可谓炼字精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表现作者初到赤壁时清风吹拂、水波平静、心情怡然自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描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诗词中,风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它充满灵性,蕴含诗意,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意象:既有和谐、自然、美丽的习习之风,也有离愁、幽怨、伤感之风。如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清风徐来 ②. 水波不兴 ③. 苍山负雪 ④. 明烛天南 ⑤.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⑥. 便胜却人间无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苍”“负”“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是一年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 ① ,神州大地到处是一派丰收景象。北国苍茫,柿黄梨大冬枣甜;南疆秀美,橘红蕉长稻米香。在中国寒地香米之乡的田野上,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示范田。每年九月伊始,一片片金黄色在这片黑土地上蔓延,那是稻子熟了。
丰硕的稻穗,在秋天 ② 的风景里满怀着对黑土地的无限敬意,低下头来感恩农民们150天的辛勤付出,满怀深情地向脚下的黑土地致敬。晶莹的稻穗上,每一粒稻米都经历120多天阳光雨露的滋养,展示着大自然的精华之美,如同镶嵌在这片寒地黑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折射出塞北江南的丰饶与美丽。饱满的稻穗,乘着凉爽的秋风为 ③ 的黑土地披上厚重的“金装”。人们在禾下乘凉,在“金甲重装”的温暖保护下,美滋滋地做着一个盛世家国的梦。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示例:①如期而至 ②如诗如画 ③广袤无垠
19. 构成:“北国苍茫”对“南疆秀美”,“柿黄梨大冬枣甜”对“橘红蕉长稻米香”。
表达效果: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展现了神州大地的丰收景象。
20. 在“金甲重装”的温暖呵护下,人们在禾下乘凉,美滋滋地做着一个盛世家国的梦。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是说“中国农民丰收节”按时到来,可填“如期而至”。如期而至:按照计划或者规律,按时到来。
第②空,此处是形容秋天的风景,可填“如诗如画”。如诗如画:形容风景美丽,生活丰富。
第③空,此处形容黑土地的辽阔无边,可填“广袤无垠”。广袤无垠:形容一望无际,没有边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词性和结构分析可知,“北国苍茫”对“南疆秀美”,“柿黄梨大冬枣甜”对“橘红蕉长稻米香”。
形式上,对偶句句式整齐,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内容上,“北国苍茫”“南疆秀美”“柿黄梨大冬枣甜”“橘红蕉长稻米香”等语言概括力强,涵盖的范围和事物广泛又凝练集中,展现了广袤的神州大地的丰收景象。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人们在禾下乘凉……温暖呵护下”语序不当,从与上文衔接的角度来看,前一句最后提到“金装”,所以“在“金甲重装’的温暖呵护下”应放在开头;
二是“温暖保护”搭配不当,“保护”应改成“呵护”。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① ,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相融合的特点。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其灵感源自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挥动的左手及掌心的心形图案, ② 。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雪,象征洁白、美丽,是冰雪运动的特点;容,意喻包容、宽容,交流互鉴;融, ③ 。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通过残奥运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2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C.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 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A 22. 示例:①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②代表着东道主对全世界的热情欢迎;③意喻融合、温暖,相知相融。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总括性说明。
C.表示语意转折。
D.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说的是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制作,根据“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可知,可填“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
第二处,揭示图案的寓意,结合“挥动的左手及掌心的心形图案”可填“代表着对全世界的热情欢迎”。
第三处,语境介绍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制作和寓意,前面揭示“容”的寓意,此处应揭示“融”的寓意,可填“意喻融合、温暖,相知相融”。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灵魂是身体的主宰,只有铸牢思想之魂,才有精神之成长。而精神之成长犹如身体一样,需要“钙”的补充。这就是《大学》所谓的“富润屋,德润身”。在6月17日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莫让精神成长瘸了腿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因看不见听无声,所以它们总是容易被人忽视,然而当其“随风潜入夜”时,我们却会惊喜地发现“润物细无声”;当其“化作春泥更护花”时,我们更会惊叹“落红岂是无情物”!
其实,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岂止是细雨闲花?精神成长不也同遭此运吗?我们是如此关注物质层面的成长,吃饱穿暖早已不再是问题,各种营养品纷至沓来,各种提升班遍地开花,可是当我们的身体强壮了,却尴尬地发现大量孩子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毋庸置疑,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物质与精神双方面地协调发展,我们岂可让物质成长“一腿独大”,让精神成长“畸形萎缩”?要知道,一个人要想走得稳跑得快,需要的是健全的双腿,可千万不能让精神成长“瘸了腿”啊!
早立鸿鹄志,为精神成长奠定基础。
山因脊而高,人因志而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少年周恩来确立下这番远大志向时,他的精神成长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两袖清风,一心为公”,因为有了这份志向,他做到了无私忘我。他就像永远屹立的一棵树,张开臂膀,战风斗雨,把绿意与阴凉留给人民,自己却深情藏沃土。谁的青春不迷茫,但是我深知,当我拥有了远大的志向,它就会帮助我拨云见日,让我的精神成长像大树那样头顶蓝天,脚踏沃土。
读尽天下书,为精神成长补充养料。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纵然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纵然是“纸醉金迷乱人心”,我却是“任尔东西南北风”,越是物质充盈的时代,越是需要沉静的心灵;越是物欲横流的时刻,越是需要书香伴身的沉稳。读书不一定能让你飞黄腾达,但可以让你认清自我,看懂世界。翻开书卷,我可以和庄子一起坐鲲鹏之背,扶摇九天;和司马迁看江山无常繁华落尽人世间;和曹操横槊,与李白醉酒,陪陶渊明采菊,替白居易折柳。不同的阶段,书籍都可以给我们的精神成长提供不同的养料。
走稳脚下路,为精神成长开辟坦途。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又如跋山涉水,胜利只属于勇者。在这仅有一次的人生之路上,我们的脚印或许会深深浅浅,歪歪斜斜,但那又何妨?或许前路会坎坎坷坷,荆棘丛生,但那又怎样?如果在挫折面前,我们只会痛哭流涕,哀叹“天实为之,谓之何哉”,那么不如擦干泪水,举起拼搏的大旗,像屈原那样高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路向前,奔赴理想的彼岸,我相信经历一番寒彻骨,精神成长终将会像梅花一样扑鼻香,那时的我们就可以静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成功甘甜。
富润屋,德润身,今时今日,物质已丰,莫让精神成长瘸了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灵魂、思想、精神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个人而言,思想精神首先是人之为人的底座,所以才会有“只有铸牢思想之魂,才有精神之成长”这一条件关系;其次,思想精神还能帮助人提升自我,也就是材料中的“德润身”。而思想精神可以有哪些内容,我们应该如何用思想精神来丰富、提升自我呢?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17日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要求给出了答案:理想信念和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之“钙”,可以让我们的意志变得坚定;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思想之“魂”,可以让我们知道怎样才是优良的、有继承性的思想观念。
考生写作时可以对“思想精神之成长”进行剖析。比如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什么结果”这样的思维顺序可以分析:什么是“精神之成长”?人为什么需要“精神之成长”?怎么样才能让精神成长?精神成长后会有什么结果?进而可以追问: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成长?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归纳出答案。还可以从思辨的角度加以思考:“物质成长”与“精神成长”是什么关系?个人“精神成长”与全社会“精神成长”有什么关系?在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题意,从而概括中心观点。
立意:
1.莫让精神“缺钙”。
2.精神成长是学生的当务之急。
3.历练精神,走向成熟。高一年级二月月考语文试卷
说明:
1.考试范围:必修上第七单元。
2.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滤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末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
B. “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 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真实。
D. 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
B. 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
C. 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人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散文作品。
D.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
3. 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
A. 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 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 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 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
于坚
①虽然这个时代最时髦的登山方向是朝着海拔去,人们穿着登山鞋,朝珠穆朗玛峰去,朝阿尔卑斯山脉去。但泰山依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圣山,至少在普通人心目中是如此。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甩着两只手,最多在山门那里花五元钱买根竹手杖。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泰,安也”(《字汇》),“字泰定者,发乎天光”(《庄子·庚桑楚》),“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日》)。此山如果不“泰”,而是奇险危绝的,那么大多数人是爬不上去的。比如华山,因为开通了缆车,现在旅游的人多了,过去能够登上去的,基本上是探险家。“泰”是一种普遍广大深厚永恒的定力,共享的范围广阔。所以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红男绿女、南腔北调、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中,安于泰。
②孔子登泰山时,想必与今日大多数人登泰山一样,晃晃悠悠,一路妙语论道。在松荫下看一阵雾,走一段,又卧在肥石上听一阵溪唱,再走一段。边走边思,思路,必须泰然处之。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惊魂半晌不定,就没法儿思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畏产生于敞开了的未来,惧形成于丧失了的当前”。海德格尔还说:“存在之思是一种高级的漫游……也许,这种思终究是一条无法回避的幽僻小径,它拒绝成为一条拯救之道,也不会带来什么簇新的智慧。这条小径至多不过是一条田间小路。”我曾经去过德国海德堡,那里的山上有一条“哲学家小路”,据说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德格尔等都走过。我在一个黄昏去走了一段,今日回想起来,那山也是泰山似的安泰。
③上泰山的路有无数条,但很多条的具体路线只有孔夫子的老乡——本地居民知道。大多数游客都只知道走用石阶修起来的、要收门票的这条路。泰山本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的,登山的“直线”一修,就形成了一条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就省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级接着一级,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用最短的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的唯一目的。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山势,沿“之”字攀登。“仁者乐山”,如何乐?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水一样地随物赋形,顺着山之路,而不是沿着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普通人虽然不登珠穆朗玛峰,但心思还是与登山队员一样,只盼着登顶这条“拯救之道”,而忽略“途中”。更快的,还可以直接坐车子到山腰,再乘缆车,几分钟就可直奔山顶,省略了登山的过程。泰山之顶,如果不是盖了许多庙宇,原始的样子,最高处就是几块枯石。
④我们一行,也免不了被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日上山就错过了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那石刻在登山直线的一侧,如旁枝逸出,在泰山的一条缝里面,秘藏于松树之间。眼见行人个个低头赶路,就担心如果自己走慢了泰山就要被高速列车运走似的,错过了那石刻。
⑤泰山在人们心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是“拯救之道”。所以给我这个读书人一种印象,泰山似乎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与神迹。我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子。
⑥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满山鲜花,松、柏、柳、杨、槐、梧桐、瓦松、山柳、花楸、石竹、麻栎、海棠、野樱花、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万木林立,山谷苍翠。飞禽走兽想必也是有的,只是躲着我们。最美的是山北的泰山美人梨,正大片大片地开着花,像是刚刚下了一场小雪。山谷中到处是敦实的美石肥岩,深厚浑圆,其间溪流潺潺,山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据说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都要“食素斋,整洁身心”。素斋,就是大地的原生态,生命的本源。齐鲁大地,呆板的大平原上忽然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就是一道准绳。道法自然不是胡乱效法,上善若水,效法的是泰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果在荒山绝岭,大漠孤烟,孔子大约也生不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哲思吧。这就是“泰”。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人们喜欢攀登珠穆朗玛峰、阿尔卑斯山脉等高海拔山峰这一时髦现象起笔,引出下文。
B. 文章通过描述孔子登山和德国的“哲学家小路”,说明正因泰然处之,才会产生簇新的智慧。
C. 登山“直线”一修,虽然节省了登山的时间,却使游客失去了对山势本身进行体会的登山之乐。
D. 文章记叙了作者为了观赏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匆忙赶路,而忽略了沿途很多风景的事情。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了《庄子》和《论语》中对“泰”字的解释,并拿华山和泰山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华山的险峻。
B. 文章在描述想象中的孔子登泰山的情景时,长短句结合,且多用短句,语言灵动,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C. 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古人享受依山势登山的乐趣,反衬了现代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无趣。
D. 文章引用了《字汇》《庄子》等中的句子,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采,使文章具有厚重感。
8. 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9.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在泰山脚下,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泰山?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个字)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菑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遣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誓,终不敢出,上乃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 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 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 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
B. 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朝与匈奴间的联姻。
C. “将三万骑”中的“将”指率领,与《卖炭翁》中“宫使驱将惜不得”的“将”意思相同。
D. 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引诱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须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匈奴。
B. 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盛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穷兵黩武而导致叛乱四起,最终国亡祀绝。
C. 因长安县令未能凑到足够的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死他,汲黯建议,对于投降的匈奴人由沿途各县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
D. 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接待、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2)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
14. 主父偃采用什么论说方法对汉武帝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寄友人
喻凫①
空为梁甫吟②,谁竟是知音。
风雪坐闲夜,乡园来旧心。
沧江孤棹迥,落日一钟深。
君子久忘我,此诚甘自沉。
【注】①喻凫:江南才子,晚唐诗人,多次应举,方得进士;此后久困名场,仍未得重用。②梁甫吟:诸葛亮高卧隆中时“好为《梁甫吟》”,《梁甫吟》写晏子施奇计为齐王除去隐患的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典故表达对先贤的仰慕,同时抒发知音难觅、才能难展的焦虑和迷茫。
B. 颔联直写寒夜中漂泊者的思乡之情,“来”字音节响亮而有动感,新奇确切,平中见巧。
C. 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在走投无路、失望无奈的时候,决心以沉沦向统治者发出决绝的反抗。
D. 这首诗将知音难逢、失意飘零、思念故园等复杂的感情熔为一炉,深切沉痛,很有震撼力。
16. 明代胡震亨评喻凫的五言诗“闲远朗秀,选句功深”。试以颈联为例,对此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表现作者初到赤壁时清风吹拂、水波平静、心情怡然自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描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诗词中,风成了诗人表情达意载体,它充满灵性,蕴含诗意,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意象:既有和谐、自然、美丽的习习之风,也有离愁、幽怨、伤感之风。如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是一年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 ① ,神州大地到处是一派丰收景象。北国苍茫,柿黄梨大冬枣甜;南疆秀美,橘红蕉长稻米香。在中国寒地香米之乡的田野上,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示范田。每年九月伊始,一片片金黄色在这片黑土地上蔓延,那是稻子熟了。
丰硕的稻穗,在秋天 ② 的风景里满怀着对黑土地的无限敬意,低下头来感恩农民们150天的辛勤付出,满怀深情地向脚下的黑土地致敬。晶莹的稻穗上,每一粒稻米都经历120多天阳光雨露的滋养,展示着大自然的精华之美,如同镶嵌在这片寒地黑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折射出塞北江南的丰饶与美丽。饱满的稻穗,乘着凉爽的秋风为 ③ 的黑土地披上厚重的“金装”。人们在禾下乘凉,在“金甲重装”的温暖保护下,美滋滋地做着一个盛世家国的梦。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① ,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相融合的特点。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其灵感源自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挥动的左手及掌心的心形图案, ② 。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雪,象征洁白、美丽,是冰雪运动的特点;容,意喻包容、宽容,交流互鉴;融, ③ 。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通过残奥运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2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C.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 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灵魂是身体的主宰,只有铸牢思想之魂,才有精神之成长。而精神之成长犹如身体一样,需要“钙”的补充。这就是《大学》所谓的“富润屋,德润身”。在6月17日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