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1 22:1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①中国古代成人礼定型于周代。男子成人礼称冠礼,女子称笄礼。冠礼是周代士及以上阶层所行的礼仪,现存《仪礼·士冠礼》是当时士阶层以及后世礼仪重建的文本依据。古人重冠礼,将冠礼置于礼仪之首,所谓“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最核心的环节是三加冠服和命字。冠者加冠命字之后,从此拥有做官从政、参军从戎、家族祭祀的权利,完成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变,正式步入成人行列。《礼记·冠义》云:“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又云“三加弥尊,谕其志也”。怎样做到谕其志呢?这就牵扯到成人礼中的训诫话语。
②冠礼中三加冠服,每一加都有祝辞,命字后还有字辞,均含训诫之义。按照《仪礼·士冠礼》记载,三加冠,首加缊布冠,念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皮弁冠,祝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爵弁冠,祝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笱无疆,受天之庆。”也就是说,加冠之后,你要放弃你的童稚之心,端正你的仪表容貌,慎修德行之性,在嘉宾和兄弟的见证下成人之后,要努力修身养性,成为一个道德君子。然后是命字,要念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就是说,美名配俊士,从此你要保守自身德行,配得起这个名号。主持冠礼的重要人物是宾者,宾者多是当时社会所公认的成“人”模范,他们在仪式上的出现和教诲对冠者而言是一种很好的道德示范和人生导引。此外,冠者在加冠之后还要拜见国君和乡大夫,接受他们的训诫。乡贤们通过祝辞和训诫语词将儒家的做人规范和成人标准内化于冠者心中,对其身心意志进行规训。
③古人有名有字。一个男孩出生三个月后要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行冠笄之礼时又另取字,从此同辈之间以字相称,在父辈和国君面前仍称名,所谓“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人际交往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因为取字,正是为“敬其名也”。在《仪礼·士冠礼》中虽有命字仪节,但并没有专门关于字的来源和含义等的介绍。到了晚唐时期,出现了字说的创作,用来解说取字的意义、字本身的含义并加以劝勉之辞。
④由于古代的字伴随士人的终生,因而这种蕴含着父辈的叮咛、教诲和期望的意义符号如同纹身一样镌刻在成年者的身体上,甚至超越了身体符号的意义,而内化为一种做人的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晚唐以后,字说文体逐渐兴盛起来,北宋时期黄庭坚、苏轼等均作有大量字说,南宋时理学家又借助字说文体复兴冠礼,使其得以在社会上盛行,至元明两代达到最盛,数量逾千篇。还有一些文体,如字序、字叙、字训、字解等,都是士人应邀为其友人的子女、自己的族中后辈或者自己的子女等在冠笄成年取字之时所作。这些字说写作内容或繁或简,形式或韵或散,蕴含着长辈的殷殷希望和切切叮咛,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成人观念和伦理价值观。学者叶国良曾对学说与成人礼关系加以集中讨论,认为字说源于周代冠笄之礼中的“命字”仪节,在冠笄礼仪式衰微之时,部分取代了冠礼的部分功能,在民间社会继续发生作用。
⑤虽然当代的成人仪式中没有加冠命字的仪节,不再需要对于名字由来和含义的解说,而变成了蕴含着成人道理的各种讲话和寄语,但是成人礼中的训诫环节和劝勉语词依然存在,其核心是使人们明确成人的道理,明确何为成人、如何做人的标准和含义。这或许也是成人礼绵延不绝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贺少雅《训诫——成人礼上讲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男子成人礼,冠礼是周代士及以上阶层所行的礼仪,在古代礼仪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B.冠礼分为三加冠服和命字两个环节,古人把这两个环节看作是对人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时机。
C.《仪礼·士冠礼》中有关于命字仪式礼节的记载,却无解说取字意义、字本身的含义等内容。
D.当代成人礼虽不行冠笄礼,不另取字,但各种讲话、寄语与古礼中的祝辞、字辞的功能相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先从中国成人礼形成时间写起,接着阐述举行冠笄礼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出成人礼训诫话语这一中心话题。
B.第二段直接引用加冠仪式中所念的祝辞和字辞,并阐释其中蕴含的训诫之义,意在说明古代成人礼程序的繁杂。
C.第四段引出解说字本身含义、取字意义的字说以及同类文体,意在论述冠笄礼仪式衰微时它所起到的训诫功能。
D.文章论证方法丰富而又灵活,使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等方法,其中以直接引用为主,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加冠服每一加祝辞都有关于“德”的训诫,甚至主持冠礼的宾者大都要求是人之楷模,可知古人很重视道德教诲。
B.乡贤们可以对冠者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无为而无不为”等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其从中得到教诲。
C.古代男子同辈之间要以字相称,如果直呼其名就会被视为不敬;但是在父辈和国君的面前,则可以直呼同辈的名字。
D.“轼”指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子瞻”源自《左传》“登轼而望之”。苏轼的名字里蕴含着长辈的劝勉之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桌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批。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丟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描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土社会逐渐出现离乡、离土、离家等生活形态,“陌生化社会”逐渐取代了传统圈层化的“熟人社会”,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塑造了一个个微信社交圈层,变革了传统社交方式,将人们传统的社交路径由“线下”演变至“线上”,将人们重新拉回到“熟人社会”。
微信圈层作为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它的参与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加微信好友”的前提是和对方熟悉,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转发、评论往往也是在熟人之间进行。微信圈层相互交叉,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微信圈层建立的目的是信息交互,情感沟通。在费孝通先生的“羞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圈层”。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羞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工作在不同地区的亲属常常通过这些微信群组建成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亲情关系。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拓展圈层主要包括学缘、业缘、趣缘等圈子。学缘关系图层,指的是以外出求学或外出学习而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朋友之间建立的关系网;业缘关系圈层,指的是工作中的同事圈子,或者是由于某项工作而有了工作交集的群体;趣缘关系圈层,指的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而建立起的圈层。所谓“拓展”,是指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传统社会以“巴”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在微信圈层中的变迁。如果去重温费孝通1948年所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可能会发现,即使70多年过去了,书中所描述的那个中国社会结构似乎依旧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费孝通想用“捆柴”的比喻来表明,西洋社会结构往往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之间有清楚的界限,不会模糊。
B.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以亲属和地缘作为主要关系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势力的大小。
C.费孝通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自我主义”,一个争“权”,一个讲“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模式。
D.作为新型社交方式,微信圈层虽然以线上取代了线下,但它仍然与传统社会圈层一样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5.根据材料二判断下列微信群不属于微信拓展圈层的一项是( )
A.“每日一交作业”群 B.“人力资源互助”雅
C.“抗疫志愿者”群 D.“远亲不如近邻”群
6.结合材料,请用一句话为微信圈层下个简单的定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废墟之上
高沧海
大婚之日我爷爷出走。猫狗儿就是看家的料,一会肚腹空了他自然回家。我老祖如是说。
我爷爷躺在苘麻地里,眼看树影朝西又朝东,竟无人来寻,鞭炮喜乐声也早就停了。厨子昨儿晌就来家里置办,此时此刻想必都吃得鸡肥鸭满,猫狗都沾光,自己却在苘麻地里受饥荒。
我爷爷暗自伤感,桂香有意,兰芳多情,她们如眼前苘麻,茎细脉软,楚楚温良,爹娘偏看不中,他们做主娶回家的女子春容,听说丑,还粗壮。
我爷爷一直未归。
那年的苘麻长势喜人,五月怀中有花,六月腹中坐果,一个果,三个果,五个果,留种收苘,晒了捆了,下水麻,削皮抽丝,九九八十一关,每一关都是人的虔诚,每一关都是麻的修行。至十月初八我老祖去会上卖麻,有人告诉他在沭河东见着我爷爷,看他跟个队伍走了。
我老祖用苘麻果在面食上做印章,祭灶时恳请灶官上天言好事,保家保儿孙平安,明年的苘麻,也还是个好收成。
一九四二年,苘麻还未收,苘麻果像一个个蜜罐散发着甜香,我爷爷躺在苘麻地里。
他们这一支抗日小分队不幸被日军打散,大部队已战略转移,到处都是敌人的关卡,被毁的村庄一个连着一个,浓烟遮天蔽日。他没去突围时队长紧急交代的临时联络点会合,而是沿河一路急向南,那是回家的方向。
天空变得靛蓝靛蓝,十里平川一览无余。我爷爷把脸埋在苘麻叶子下,风从叶底抚他的身体,那黄澄澄的气息绵软悠长,覆盖他连日的不宁,他竟沉沉睡去。梦里青梧落了一地的花,恍惚之间成群的日军包围上来,他们的脚步声清晰能辨,刺刀上寒光闪烁,我爷爷被吓醒,月亮的银光洒下来,吞噬着无边旷野。他努力辨认着眼前的苘麻叶子,急切地回想自己身在何处,耳边传来无比真实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爷爷战栗着屏住呼吸,身上的血液,几乎凝固。
一个弓着腰的身影穿过我爷爷身边的苘麻,在另一片苘麻棵里伏下身去,来回摸索了半天,像是找什么,又转到我爷爷这边。那个人影摇着我爷爷的肩膀小声说,你醒醒,你醒醒。是个女人的声音,我爷爷未敢动也未敢言语。女人开始哭起来,苘麻的叶子要落了,更藏不住人了……庄子里都是鬼子,你的腿烂了……我该怎么办呀?
我爷爷撩开脸上的苘麻叶坐起身来,他说,大姐。
女人本来是半跪着的,此刻竟歪倒在地,她慌乱而含糊不清地说,你,你是……你不是,不是……
我爷爷说,别怕,别怕。
我爷爷跟女人在苘麻地里摸来摸去,总算找到了那名已经昏死过去的人,伸手触及鼻下微弱的气息,女人又哭起来,他是不是要死了……
我爷爷重新给伤员包扎伤口,他问女人,庄子都被烧毁,人都跑光了,你没走,是因为他吗?
女人点头,她说她的男人也在队伍上。
我爷爷说他自己也是队伍上的人,今晚他必须把伤员带走,再拖下去人会没命。
女人要跟他走。我爷爷说不行,这是枪伤,一旦遇上日本兵,两人就绝没有再活的说法,不能再搭上一个。
女人说了她男人名字,说巧着见着了就给捎个平安话,打完仗就回来。
我爷爷听得心头一振,忙问女人叫什么名字,女人说,春容。
我爷爷在月光下仔细看春容的脸,他双手重重抚住她的肩,好好活着,我们的队伍会打回来的,你男人,一定会回来找你。
我爷爷背着伤员连夜掉头北去,直奔联络点。
抗日战争结束,我爷爷回到家乡。见过我老祖,他问,春容呢?
就见草棚里走出一个小媳妇,捂着口笑,她说,嘿,当兵的,你回来啦。
被救伤员寻来我爷爷家时,爷爷新的房子已落成,一明两暗,黑色的屋瓦,屋顶絮着厚厚的茅草,冬暖夏凉,木窗外是海一样的苘麻,欢声如潮。春容已经生了个男娃,我爷爷迫切希望有一个俊俊女娃娃的愿望,在这个外乡人来到的第二天达成。
外乡人一直住到孩子办满月那天,他从怀里摸出一个布包打开,那是一颗饱满的苘麻果,他蘸了红胭脂,轻轻在女娃娃的眉间盖了一枚苘麻章。
我爷爷在春容乌黑的发间,别了一朵金黄色的苘麻花。
我爷爷随后从地方武装加入解放全国的洪流铁军中,辗转南北。一个春天的深夜,“还乡团”突然折返,烧毁了村庄,杀害了大批军人家属,春容在其中,那个粉雕玉琢般的女娃娃,也未能幸免。同年,我爷爷牺牲于河南开封,时年三十二岁。
当冬天迟疑着退出一九四八年,遍野花朵喊出血样的红,废墟之上,新的一年来临。
(选自《山西文学》2021年第9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废墟之上”,既含有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灾难之意,又暗示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B.“我爷爷”由于不满包办婚姻而选择逃婚,这一情节为其参加抗日战争提供了合理性。
C.“我爷爷”在队伍被打散后未去临时联络点,而是奔向家乡,是为了寻找失散的战友。
D.春容母女被杀害,更易燃起人们厌恶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体现了小说的育人功能。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第三者的视角叙述故事,引领读者走进文本,感知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
B.本文语言极富特色,既有朴素自然的俗语,也有精深别致的雅言,雅俗共赏。
C.作者将梦境与现实交织,表现了人物的紧张心理,渲染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D.本文淡化对小说典型情节的刻画,以战争背景来表现爱情,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春容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B.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C.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D.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晋出公十七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C.“韩、魏翼而击之”的“翼”指两侧,与《鸿门宴》中“翼蔽沛公”相同。
D.侯,古代的一种爵位等级。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便请求出使齐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
“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赋得有所思
〔南北朝〕庾肩吾
佳期竟不归,春日坐芳菲。
拂匣看离扇,开箱见别衣。
井梧生未合,宫槐卷复稀〔注〕。
不及衔泥燕。从来相逐飞。
〔注〕“井梧”二句:井边梧桐,嫩叶初生而不肥,道边宫槐,被春风吹动,嫩叶飘拂,露出枝丫。
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思妇怀人的诗,主人公正值婚期,但未婚夫竟然不归,所以只好孤独的赏春。
B.百无聊赖,主人公开匣子打量情郎离别时所增的扇子,又开箱检视临别时所穿的衣服。
C.主人公的视野由室外转向室内,又由室内转向屋室外,写景有层次感,更显情思缠绵。
D.结尾两句,由写景变为议论,直抒胸臆,从而将思妇浓重的愁思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15.本诗如何扣住春天这一特点来抒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 , ”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的影响。
(2)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是“ , ”。
(3)《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抒发了作者感叹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屈原是宜昌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全人类的。
多年来,屈原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哀民多艰的民本思想、上下求索的实干精神、洁身自好的清白节操,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毛泽东主席曾专门为纪念屈原创作了一首七律:“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习近平总书记也曾九次在不同场合引用屈原诗句,这些都为屈原文化注入了时代元素,更为我们传播屈原文化、打造城市品牌指明了方向。
传承、弘扬屈原文化,屈原故里——宜昌 。2021年,宜昌 宣告:让屈原文化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以屈原文化的突破性发展辐射带动巴楚文化、三国文化、昭君文化、嫘祖文化等文化形态 。屈原文化“一标三地”建设,让屈原及其精神获得 的活力,将全面擦亮宜昌文化品牌,构筑宜昌精神高地,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的期盼。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责无旁贷 庄重 百家争鸣 经久不衰
B.义不容辞 庄重 百花齐放 历久弥新
C.责无旁贷 郑重 百花齐放 历久弥新
D.义不容辞 郑重 百家争鸣 经久不衰
18.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用法和文中用法相同的是( )
A.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B.就在钟扬差点儿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
C.前些年一家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D.“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光。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语言文字运用2(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从① 的塑像上仰视诸葛孔明的容颜,从斑痕累累的碑碣上聆听三国时代的回音,从彩绘的梁柱上感受历史的冷暖。在这里,有生者与死者的真诚对话,有对智慧之星的敬仰和崇拜。在这里,诸葛孔明的名字没有在人们的祈福中被呼唤为神灵,没有在咒语里被念叨为驱邪的利器。② 的焚香叩拜,为的是表达对一脉精魂的亲近,接受一次智慧的洗礼;朝野名流挥毫泼墨,为的是与先贤进行真挚的交流。
风霜岁月改变了历史的印痕,但湮没不了诸葛亮曾经铸造的荣耀。在世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奇谋巧计的策略家;是雄才大略的外交家;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是运筹帷幄、能谋善断的军事家。他“忠以效国、慎以处事、谦以纳言、平以待人、严以律己、俭以养德、勤以职守”的高尚品格和修身治国的道德风范,给后人留下了一份③ 的精神财富!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霜岁月改变了历史的印痕,但改变不了诸葛亮曾经铸造的荣耀。
B.岁月的风霜湮没了历史的印痕,但湮没不掉诸葛亮曾经铸造的荣耀。
C.岁月的风霜湮没了诸葛亮曾经铸造的荣耀,但湮没不掉历史的印痕。
D.风霜岁月改变了诸葛亮曾经铸造的荣耀,但改变不了历史的印痕。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5月22日,无疑是一个举国同悲的日子。袁隆平、吴孟超,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相继离开人世,相隔仅5分钟。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这三个字,对于14亿中国人来说,无疑有千钧之重,其意义不言而喻。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从医70余年,救治1.6万肝胆病人。他有一句话掷地有声:“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双星陨落,举国同悲。网友们的留言刷屏:“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愿世间如您所愿,医食无忧”“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会永远记得灯塔”……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三语文答案
1.B 2.D 3.B
4.D 5.D
6.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熟人关系为前提,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
7.C 8.D
9.①善良坚贞:结婚时遭遇丈夫逃婚,却一直等到丈夫回来,并为他生儿育女;
②勇敢机智:在残酷的战争中,勇敢地救助伤员,并能够利用苘麻地来藏匿伤员;
③俏皮可爱:当看到曾经在苘麻地里不期而遇的丈夫归来时,举止活泼、言语风趣;
④英勇不屈:面对敌人的残忍反扑,即使牺牲,也不屈服。
D 11.C 12.A
(1)我们两家难道不以尽快分到赵氏的地盘为利,反而要去做那些危险苦难不可能成功的事吗?
(2)“计划出自二位之口,只有我听到,又有什么妨害呢!”二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日期就让他回城了。
14.A 15.①一、二句以春天的美好反衬思妇的孤独,以乐景衬哀情,不言愁而愁已满纸;②五、六两句运用比兴,抓住富有春天特色的意象,写梧桐嫩叶初生而不肥,宫槐被春风吹动,疏疏落落,恰似若断若续的愁思;③最后两句抓住衔泥双燕这一春天特有的时令景物,与自己形单影只对比,发出人不如燕的感叹,无理而妙,将思妇浓重的愁思充分表现了出来。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17.C 18.C 19.D
20.①栩栩如生②芸芸众生③永不磨灭 21.B
22.
立意:
1.星光闪耀,照亮前程。
2.心怀家国,追逐梦想,贡献力量。
3.见贤思齐,成就自我。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