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2 06:06:54

文档简介

高一月考参考答案:
B 2.C 3.B
4.情感区别:中国诗歌常用来表达思念、思乡之情,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西方诗歌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2分)
原因:中国诗歌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承载着“载道”的重任,如果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将得不到主流文化认可;西方诗歌多追求艺术上的“真”,以及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束缚。(2分)
5.继承:①继承了“借月抒怀”的手法,即用“月”这一意象来寄托思念、思乡等情感。②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2分)创新: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超越了前人月亮诗中表达思念、思乡等常见情感,赋予月更为丰富的蕴含,如一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的象征,以此来寄托情感,表现风节。(2分)
6.B 7.D
8.①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塑造人物(只答动作或神态也可)。通过收黎子“低眉垂眼地做针线”,“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说话”,“收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的神态”及说完要地后,“才抬起眼,迅速地向大伙扫了一眼,立即隐到房里去”的动作、神态,呈现给读者一个安分淑静、有些封建但又对土改有强烈愿望,很勇敢的青年妇女形象。
②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文中收黎子和“我”的对话,她在齐心大会上的惊人之语等都展现出她不断觉醒并坚定信心的成长过程。
③通过对比(答衬托也可,答侧面描写也可)手法塑造人物。作品中收黎子“咱们还是要地”的坚定选择和来开会的人的顾虑、犹豫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人物。
9.①小说塑造了收黎子这个普通农村青年妇女形象,用这一形象代表了当时对土地有着强烈渴望的农村妇女、底层农民,一个人折射一类人。
②小说描写了严庄这样一个小村庄,用严庄的土改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农村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一个小村庄折射出当时全国农村的真实社会全貌。
③小说描写了严庄土改时期农民的犹豫和重重顾虑,用严庄土改的复杂形势折射出全国土改工作的艰巨与复杂。
10.【答案】C“沛公欲 王关中”的“王”是名词用作动词,称王。故C错误。
ABD正确。故选C。
11【答案】A 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 B.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C.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 D.宾语前置,“是以”即“以是”;状语后置,“发于硎”应是“于硎发”。故选A。
12.【答案】D
A.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B.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C.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13.B 14.C 15.C
16.(1)因此圣贤之人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用来使百姓获利,使国家强大。
(2)从古至今习俗都不同,我们要效法过去哪个时候的习俗呢?帝王的礼法也不是世代相承的,我们要遵循谁的礼法呢
解析(1)“因”,根据;“所以”,用来;“利、厚”,使动用法,使……获利、使……强大。
(2)“俗”,习俗;“何古之法”“何礼之循”,宾语前置句;“袭”,继承,沿袭。
17.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以身垂范,不惧阻力;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移风易俗,勇于创新。
参考译文:
赵武灵王平日里闲着的时候,独自居住,肥义在旁边陪坐,赵武灵王说:“现在我想继承襄主的事业,但是我担心一辈子也没有人理解我的用心。建立了盖世功勋的人,必然要遭受一些世俗小人的责难;而有独到见解的人,也必然会招惹众人的怨恨。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这样一来,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决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装。
武灵王派王孙緤去告诉公子成说:“我已经改穿胡服了,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促成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公子成再三拜谢说:“我本来已经听说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了,只是因我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因此没能尽快去拜见大王,当面陈述我的意见。现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应大胆地尽我的一点愚忠。我听说,中原地区是圣贤对人进行教化的地方,是德政仁义普遍施行的地方,是读《诗》《书》《礼》《乐》的地方。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从而使学习的人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
武灵王于是马上就去公子成家里,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凡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制是为了便于办事。因此圣贤之人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剪掉头发,在身上刺花纹,两臂交错站立,衣襟向左掩,这是瓯越人民的风俗。染黑牙齿,在额头雕画,头戴鱼皮帽子,身穿缝幻粗拙的衣服,这是吴国的风俗。礼制和服饰虽然不同,但求其利国便民却是一致的。因此,地方不同,所采用的器物就不一样,情况不同,使用的礼制也有所改变。所以,圣贤的君主只制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但并不统一他们的器物用度;如果可以方便行事,礼制完全可以不相同。过去,中山国依仗齐国强大的军队的支持,侵犯掠夺我国的土地,掳掠囚禁我国的人民,引水围灌鄗城,假若不是祖宗神灵的保佑,鄗城几乎被攻破。先王对这事非常气愤,直到今天,他们的仇怨还没有报。现在我们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从近处说,可以扼守上党这样形势险要的地方;从远处说,可以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可王叔您却偏偏要因袭中原的旧俗,违背简子和襄子的遗愿,憎恶改变服式的做法,却忘记了国家曾遭受的耻辱,这决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
公子成听了,对武灵王大礼参拜谢罪,他说:“我太愚蠢了,竟没有体会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说了一些世俗的言论。现在大王想要继承简子、裹子的意愿,实现先王和遗志,我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公子成又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
赵造说:“我听说过,圣贤之人不去变更民众的习俗而去教化他们,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治理国家。现在大王您改变原来的服饰而不遵循习俗,改穿胡服而不顾世人的议论,这不是按照礼仪法则教化民众的方式。而且穿着奇装异服,会使人心思不正,习俗怪僻会扰乱民心。所以做国君的人不应去接受奇异怪僻的衣服,中原地区的人民不应效法蛮夷的生活方式,这不是按礼法要求来教化百姓的途径。我希望大王慎重考虑这件事情。”
武灵王说:“自古至今,习俗都不同,我们要效法哪一个时候的呢?帝王的礼法也不是世代相承的,我们要遵循谁的礼法呢?夏、商、周三代圣王时,就观察当时的形势来建立法制,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礼俗。法度、政令都因时制宜;衣服器用都方便使用。所以治理国家不一定要走同一条路,只要对国家有利,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圣人的出现,不是因为互相承袭才统治天下的。所以,遵循现成的制度建立的功业不可能超过当世;效法古人的作法,就不能够管理好现在的国家。您还是不要反对吧。”
18.C 19.①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写桂岭之地瘴气横行,乌云浓黑;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渲染不同境遇,抒发自己的愁苦,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绵绵无尽,以及对兄弟的祝福之情。(春水浩渺无际,蕴含诗人兄弟二人相思牵念之情的绵绵无尽)
②象征或比喻、比兴,以“桂岭瘴来云似墨”象征自己处境险恶(以墨喻云,形象地写出了环境之恶劣),以“洞庭春尽水如天”象征或暗喻宗一的美好前程。
③对比,通过两地景色不同,两人境遇不同的对比,暗示以后兄弟离别后天长水阔,异域殊方,相见不易,愁蕴其中。
20.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浴乎沂 风乎舞雩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C
22.①要考虑地区间的差异 ②个人体质不同 ③适宜多吃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
23.①精益求精②哗众取宠③喜闻乐见
美术教育以美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基础,其主要目的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知识与技巧,满足公众精神和文化的需求。
25.生动形象地写出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对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6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段,第一段以导航技术带给生活便利引出人生需要正确导航;第二段以一味盲目追星为例,指出“过度依赖导航”这种错误的“人生导航措施”的危害。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就是“人生导航”。
任务区中的关键语句是“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如何正确为自己的人生导航,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关键词语是“如何”“人生导航”,这两个词语提示考生,文章的论点应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也就是思考为自己人生导航的措施。“青年”说明文章面向的对象是青年,因此语言要贴近青年,内容要能够指导青年;“联系材料”,这要求“正确为人生导航的措施”不能脱离材料泛泛而谈,“措施”要出自材料;“感悟和思考”,提示考生要结合自己生活,做到文中有我。
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从“怎么做”的角度展开议论。开篇可以从生活中导航的现象、事例等引出观点,如“生命中,一首诗歌、一个人物……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温暖了我们的心灵,指引了我们前景的方向,成为我们人生的导航。因此,在生命之中,我们需要正确选择导航,助力生命的成长”;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如“正确选择人生导航的标准,引领人生”“切勿过度依赖‘导航’,理性追求偶像”;最后发出号召,要正确选择导航。
立意:
1.选择正确的人生导航标准,引领人生。
2.切勿过度依赖“导航”,理性追求偶像。
3.正确选择导航,助力生命成长。
答案第1页,共2页鸡泽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短短四句诗中,就出现了“月亮”和“月光”两个意象。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
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比如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
为什么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多用于表达非私人化的情感。
而西方的诗歌意象多追求艺术上的“真”:对事物逼真的描写与细腻的刻画、对真实思想感情的表现。因此西方诗歌能够将情感与思想如实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西方讲求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直抒个人胸臆,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的影响,因此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个痛快。“月亮”在诗歌中就能完全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甚至是深藏在心底的个人情感。
(摘编自周庆艳《“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
材料二:
李白诗中的月亮已不单纯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具有丰富的蕴含。冰清玉洁的月,更象征着一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诗人把自己的“梦”、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寄寓其中,使“月”这一富有阴柔之美的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李白的诗歌擅长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抒发他那吞五岳、纳四海的胸怀,宣泄他恣纵汹涌的情感,表现出超凡绝俗的才能和高标独致的风节。而李白的月亮诗表现得尤其突出。他笔下的月亮,充满灵机异趣,明月可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十二);可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可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可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甚至可赊:“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生花妙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天地。
李白还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使他的月亮诗可以超越时空,将现实和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鬼域打成一片,诗歌既充满浓郁的文化内蕴,又熔铸了诗人的自我人格情趣,具有独特的意味。如其《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对月亮的描写完全是在神话和想象中展开的:诗歌以儿时对月的遐想开篇,既充满童真童趣,又使人对月产生无限遐想。诗以童趣为引导,引出诗人无穷的奇妙新颖的想象,展现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突出体现了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特色。
李白天才放逸,飘然不群,以其超凡的创造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清新超逸而又迷离浪漫的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物境与我境交织融合,使诗人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放射出耀目的光彩。
(摘编自霍雅娟《从李白的月亮诗看其豪放飘逸的诗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常常被借来表达思念、思乡之情,写月诗不断出现在读者面前。
B.虽然中国古代诗人很少用“月”来表达夫妻之间的温情,但是杜甫的《月夜》却开了先河。
C.雪莱的《回声》以温柔的笔触,直接把月亮与爱情联系在一起,足见其情怀无比浪漫。
D.李白天才放逸,创造了“可乘”“可寄”“可衔”“可揽”……一系列“月”的意象,清新超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静夜思》中出现了“月亮”“月光”两个意象,触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它是李白写“月”诗的最高峰。
B.材料一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形式,论说了中外古诗中“月”这一意象寄寓的情思以及不同特点。
C.如果中国古代诗人使用“月”这一意象仅仅是用来表达个人的私情,那么就很难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
D.材料二引用了《古朗月行》一诗,这是为了证明李白擅长把丰富的内涵赋予“月”这一典型意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
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C.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在“月”这一意象上,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寄寓的情感有什么区别?原因是什么?诸简要概括。(4分)
对待文化遗产,既要继承,又要创新,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李白的写月诗在“继承”和“创新”上表现在哪里。(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注](节选)
茹志娟
晚上,没有风,却飘着雪花。它们悠然地飘下来,悄无声息地落在路上,落在冬麦上,落在战壕里。淮海前线的军民,正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
我从前沿给战士庆功拜年回来,独自走在雪地里,脑子里还是活动着前线的景象:炊事班给前沿战士送来了热腾腾的新年晚饭,大个子战士眯缝着眼,津津有味地咬着白面包子,一边说“这面一定是咱胶东送来的。”
我吃着这雪白的包子,想起了千里以外那一个小小的村庄。她曾经说过,磨了白面等我,我想,这白面也许是严庄来的,是收黎子,是来全他们送来的!我激动地在心里断定,“是她,是他。”
去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严庄这地区地方武装力量不够强,还残留了一部分政治土匪,他们勾结地主,经常有活动。因此这地区的土改工作就有些特殊,农民一方面迫切地要求土地,另一方面又有顾虑,不敢要土地。我和老马去严庄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进行土改。
严庄是个好地方,庄前庄后一抹平地,只在地平线上,淡淡地勾出一些高山的轮廓。我们由区队员带领进庄的时候,虽然是大白天,但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我们首先来到农会长严来全的家里。
窗前的炕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妇女,有二十多岁。她低眉垂眼地在做针线,好像根本没看见她家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我当时想,这个来全嫂恐怕属于那种不问外事,安分淑静的妇道人家。
老马和来全谈着如何串联群众,培养积极分子,怎么开齐心会搞土改。不知什么时候,那位宁静的妇女已悄悄地下了炕,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谈话。我一回头看她,她还大大方方地朝我笑了笑。
当晚我就睡在来全家,和来全嫂睡通铺。“女同志,你没睡着吧!”来全嫂轻轻地说话了,并且还朝我身边挨了挨,“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
这可能是她考虑了好久的一个问题,我连忙跟她说:“原来的地契是反动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数,拿来一把火烧掉,人民政府重新另发土地证。”
“对!”她似乎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疑难,缓缓地吐了一口气不响了。看得出来,这个妇人绝不是一个榆木脑袋,我对她产生了兴趣,于是我问:“大嫂子,你叫什么名字?”
“咱没念过书,没名字。”
“小名呢?”
“小名难听死了。我在家顶小,我娘就叫我收黎子。”
收黎子,收黎子,这天晚上,我怀着这极动听的名字睡着了。
转天晚上,她拉住我膀子又问了:
“昨黑,你说把地主的红契都拿来烧了,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
又是一个意外的问题,我只得说:“藏了?那还能找不到?”
我忽然觉得,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是多么关心土改,她关心红契,更可贵的是,她在言语之间,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我兴奋起来,一把抓着她的胳膊说:
“收黎子,你敢不敢分地主的地?”她却仍是那样安静,笑了笑说:
“这……我不当家。”
我对这位端坐炕上的收黎子不禁又气又爱。只得说:“嫂子,现在男的女的都一样了。”我把灯吹熄,躺下不响。一会儿,她倒又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话了:
“我说,地主把地契藏起来也不要紧,要是咱的政府占住这里,他拿着也是白拿;要是反动派过来了,反正没咱的日子过,他有没有地契总是个财主,你说是不是?”
“是,你说得很是。”我十分赞同她。的确,她想得非常透彻,可她就是把这些道理收在肚里,不敢开口,不敢往外拿。唉!收黎子,收黎子……
贫雇农齐心大会第二天就在来全家的堂屋里召开了,二十多个给地主、反动派压榨得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从天傍黑起,就一个一个地溜进来全家里。收黎子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就走进里屋,一直没露脸。
会议一开始,来全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大家都没开口。他等了一会,看看大家只是抽烟咳嗽,不知怎么就来了火,红了脖子,猛地一拍桌子,粗了喉咙喊道:
“要地的留下,豁出来干;不要地的出去!”他这一拍桌子一喊,把来开会的人都吓得怔住了。老马连忙站起来,但还没开口,我身边的房门帘子一动,收黎子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
她轻声细语的一句话,那些站起的,要走的,都一齐停了下来。虽然收黎子的嘴唇微微有点哆嗦,但是话却说得很稳很清楚。
“咱们祖祖辈辈从没说要分地主的地,结果也没个好日子。像我娘,本庄的爷们都知道的,她给地主害死了,还给地主的狗拖。我说,倒不如分,闯个活路。”
收黎子说完了,才抬起眼,迅速地向大伙扫了一眼,就立即隐到房里去了。屋子里肃静无声,也没任何的动作。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小屋里给她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当即有两个青年热气腾腾地站起来说话。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忽然从人丛中走过来,一手拿着一只咯咯叫的雄鸡,一手拿着一把刀,准备给大众滴血起誓。
会一散,我们就连夜组织了看家队,并立刻派出岗哨,监视恶霸地主独眼狼。严庄苏醒了,严庄的人民,再也不贴着墙根走路,而且有了笑语,有了歌声,他们双手举起压了他们几千年的大山,把它摔得粉碎。
[注]《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是“我”在淮海前线的回忆,讲述的是第一次到严庄的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写淮海前线居民欢度年节,雪花、冬麦、热腾腾的新年晚饭,饱含诗意,同时也为回忆严庄做好了铺垫,自然流畅。
B.文章交代了严庄斗争的复杂情况及自然环境的特点,一方面突出反动势力猖獗,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土改工作推进上的艰难。
C.文章后面,花白胡子老人拿着刀,要给大众杀雄鸡滴血起誓,可见人们内心还是蕴藏着对土改的强烈愿望和如火的热情。
D.小说在叙述视角上和《百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采用了第一人称青年女干部的限知视角展开叙述和描写,真实细腻。
7.关于文中贫雇农齐心大会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来开会的是二十多个“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农民的困顿,衬托出土改的必要性。
B.收黎子给灯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从这些细节中,能看出她心里是支持齐心大会的。
C.来开会的是傍黑一个个溜进来的,来全开口后他们只抽烟咳嗽,可见这些人顾虑重重。
D.来全猛拍桌子并大声发火后,老马连忙站起来,是支持来全,批评参会者的过分犹豫。
8.作品中收黎子的形象很丰满,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4分)
9.人们评价茹志娟的小说是“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但透过这朵浪花折射给我们的是整个的大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6分)
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积累(本题共3小题,6分)
10. 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沛公欲 王关中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称王
D.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 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11. 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 良庖岁更刀,割也 B. 视为止,行为迟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俯足以畜妻子 B.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C.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欲继襄主①之业,而卒世不见也。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恐。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王遂胡服。
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以成胡服之功。”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臣闻之,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②,鯷冠秫缝③ ,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治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注]①襄主指赵襄子,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奠基人,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② “雕题”指在额 上刺花纹。③“鳀冠秫缝”指头戴鱼皮帽子,身穿缝纫粗拙的衣服,均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B.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C.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D.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
B.左衽:指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而汉族所穿汉服则始终保留右衽特点。
C.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谷养育民众,土载育万物,社稷也常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D.稽首:指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跪拜礼,作为臣子的公子成拜见赵武灵王时当行稽首之礼。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武灵王认为施行胡服骑射的政策,必定会招来非议指责,但肥义支持赵武灵王下定决心按自己的想法去付诸实施。
B.赵武灵王认为吴、越百姓在服饰、风俗、礼制等方面虽然不同,但于国有利却是一致的,并由此提出礼法有必要因时而变。
C.赵武灵王迫于当时形势而不得已违背简子和襄子遗志,通过改变赵国旧俗,实施胡服骑射之策,以报中山侵略之仇。
D.赵武灵王借用三王之例表明法令制度要因时制宜,一味效法古人的作法,就不能够管理好现在的国家,以此来驳斥赵造。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圣人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
选文中赵武灵王力排众议,施行胡服骑射之策展现其怎样的品质,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别舍弟宗一【注】
柳宗元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贬任柳州刺史,第二年春,柳宗元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柳宗元写本诗送别。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诗人以“零落残红”表明自己饱经贬谪的折磨,又要与堂弟宗一分别,更觉形单影只,内心苦涩,潸然泪下。
B.颔联“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概括了诗人遭贬的距离之远和时间之长,表现出作者的悲愤不平。
C.尾联写诗人虽身在荆门郢地朦胧烟树中,处境不好,但内心依然怀有希望,寄托着渴望重归朝廷的相思梦。
D.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诗人在首联以“黯然”表明心境,颔联以数字渲染了自己的处境。
19.这首诗的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1小题,6分)
(1)荀子《劝学》擅长运用对比手法说理,如文章先说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然后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与其对比,说明学习需日积月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非常赞同曾皙的观点,因为他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蓝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路唱着歌回家。
(3)古人经常在诗词歌赋中使用“江”这一意象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个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季饮食进补 ① ,北方冬季寒冷,进补宜选温热之品,如牛肉、羊肉等;南方气温相对较高,应以平补为主,摄入鸡、鸭、鱼等;高原地区雨量较小且气候偏燥,人们应该适当多吃甘润生津的食品。如果天气持续干燥,还要在滋补时增加冰糖、百合等,以防身体上火。此外, ② ,饮食调养也要有所区分,阴虚体质的人可适当多吃豆浆、鸡蛋、鱼肉、蜂蜜、山药、萝卜、牛奶等柔和甘润的食物;阳虚体质的人,可适当多吃南瓜、韭菜、大枣等温热熟软的食物。进入冬季,这个时候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节, ③ ,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此外,还宜多吃降血脂的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
到了冬至这天,各地都有丰富的美食文化。在北方,有冬至吃饺子、涮羊肉等习俗;而在江南地区,冬至吃汤圆最为流行,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此外,南方地区还有冬至吃馄饨、麻糍、赤豆糯米饭、擂圆等习俗,这些食物大多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气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适当摄入,能为人们冬季御寒提供更多能量。饮食进补之外,还可以适当进行锻炼,伸展筋骨,疏通气血,从而增强免疫力。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吃了汤圆大一岁”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已实现全覆盖。
B.项目建设“拉满弓”,企业生产“铆足劲”,重大项目撑起湖北发展“硬脊梁”。
C.“丹青能写此,千载尚传观”,伟大时代的风景是充满史诗性和现代感的风景。
D.近年来,泸州老窖不断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开拓创新,使非遗更好地从“历史”融入“未来”。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个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术教育依托美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基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和发展美术知识与技巧,满足公众精神和文化的需求。艺术设计是兼顾了美术和设计的实用艺术,在设计学中,艺术设计教育是融审美趣味、功能原理、科学技术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于一身的知识体系。作为未来的设计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美育的受益者,也是美育的传播者。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要以美启智,以德育美,要有扎实钻研和 ① 的精神,不能一味地彰显个性而 ② ,刻意迎合他人。
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的源头活水。在艺术设计领域内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在具备扎实的文化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与人、与社会的衔接而得以真正实现的。以设计解决问题,以设计助推发展,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持续关注艺术设计与人、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文化创造美,以道德培育美,以社会创新推动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做出百姓 ③ 的产品和设计。而这,也是激发艺术设计人才前瞻力、创造力的根本。
2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表达效果。(4分)
五、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导航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只需打开导航软件,人们便可以按照语音提示到达目的地。于是,有人说从此天下再无“路盲”。
然而时下也有一些青少年,一味盲目追星,把明星偶像当作自己的导航仪。须知,过度依赖“导航”,会使人思想简单,思维懒惰,变成另一类“路盲”。
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如何正确为自己的人生导航,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请结合上面材料,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