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中第三节内容《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2020修订)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通过前面两节内容的学习已经对种群数量特征及变化有了深入了解,在本节内容中主要为学生介绍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析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种群研究的具体应用,为后续学习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内容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通过前面两节内容的学习对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变化类型有所了解,但缺乏对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及分类,本节内容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划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并分析其对种群数量的具体影响,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了解种群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回顾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变化相关内容,增进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将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思考实际问题,利用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内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种群数量变化资料,归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命观念)
2.分析讨论非生物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资料,举例说明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科学探究、科学思维)
3.分析讨论生物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资料,举例说明种内竞争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科学探究、科学思维)
4.阐明种群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认同保护野生动物、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等观点(社会责任)
四、教学重点
1.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综合性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情景创设】播放草本植物四季变化的视频或图片,展示教材13页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师提问: 1.导致这些植物种群数量出现季节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 2.这些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对当地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影响? 3.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几类?(以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思考问题,讨论、分析、归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并进行分类,和教师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 将当前所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经验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深度挖掘,训练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采用思维导图整理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资料展示1】13页思考讨论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1.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2.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 3.除上述因素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试分别举例说明。 【资料展示2】分别展示自然界中,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归纳总结】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 通过资料分析,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得出结论: 1.同一非生物因素对不同动植物种群的影响是不同的 2.各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同时存在主次之分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利用现实生活案例进行分析,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建立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模型,并认识到同一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对不同动植物种群的影响不同及这种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生物因素的影响 从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种群的影响,提出问题植物种群变化会不会影响动物种群变化?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过渡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资料分析1】高斯单独培养草履虫的实验,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 提出问题: 1.草履虫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竞争? 2.草履虫的食物充足各项环境适宜时,草履虫的生长会怎样?竞争如何? 3.草履虫食物不充足时,草履虫会怎样生长?竞争如何? 【资料分析1】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 提出问题: 1.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有什么区别?从食物、生存空间等角度 2.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之间的关系? 3.实验初期,为什么两种草履虫的数量都增加?实验后期为什么大草履虫的数量不断减小甚至全部消失?双核小草履虫为什么能继续增加? 【资料分析2】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研究人员在90多年的时间里,对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做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教师提问: 1.猞猁和雪兔是什么关系? 2.怎样解释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同步周期性? 3.猞猁和雪兔种群的数量变动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4.除猞猁外,影响雪兔种群数量变动的还有其他因素吗? 【资料展示】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归纳总结】影响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 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实验,回答相应问题 【归纳总结】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不仅包括同种生物还有竞争者、捕食者等 2.生物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来改变种群数量 3.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因果循环关系,认识到循环因果关系对维持稳态的重要作用 利用草履虫单独培养、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实验分析,围绕草履虫建立一个相对完成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网,并围绕草履虫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并为学生自己完成15页思考讨论猞猁和雪兔的变化曲线相关问题做铺垫
种群研究的应用 【应用分析1】渔业捕鱼实例 提出问题: 1.为什么会有禁渔期? 2.为什么对鱼网的大小有要求? 【应用分析2】大熊猫的繁殖保护实例 提出问题: 1.为什么要建立自然保护区? 2.你觉得还能从哪方面保护大熊猫? 【应用分析3】老鼠蟑螂等生物的防治实例 1.为什么消灭不了? 2.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3.还能怎么防治? 【应用分析4】蚊虫诱捕实例 1.诱捕的原理是什么? 2.对蚊子的种群造成了什么影响? 认真听课,联系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渔网的网目对鱼种群的影响,包括出生率、年龄结构等。 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重点应该放在改善栖息地环境上,同时还要采用多种方式密切关注种群数量的变化。 认识到虫害为什么难以防治的原因,分析比较不同防治方法,提出有效防治手段 分析生活中常见案例,引起学生兴趣,使教学内容和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并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保护,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结 利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的综合影响 总结、回顾本节内容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系统观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草木植物四季变化引出种群的变化,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主动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分析认识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最后进行种群研究的应用实例,了解种群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将前面所学的内容与本节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同时将所学内容和生活实践相联系,应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