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通过梳理时间脉络,利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相关史实。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教材浓缩的结论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形式,并补充相关文字、图片等,引导学生感悟法治、道德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敬畏法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的第3课《当代中国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法律”是国家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对于当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本课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分为两大子目:“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子目,两个子目以时间阶段为脉络讲述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尤其对十八大以后的内容介绍较为详细。在时间上是并行的,是并列关系,各成体系,均属于上层建筑。本课具有浓厚的政治学科色彩,与政治学科内容有大量的重合,需结合政治必修三《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实现跨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和“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需注意避免上成政治课。学生情况分析高二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本课全是浓缩精华且具有浓厚的政治学科色彩,与“法治”相关的知识比较枯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选择合适且适量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既能融合政治学科知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此阶段历史学科要求向核心素养高水平高层次发展,需要更高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刚进入高二的学生显然存在欠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性,注重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发掘历史背后的意义。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联,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课标要求)1、通过教材和配套课件,梳理当代中国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知道各阶段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通过教材相关史料以及部分课外材料,引导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进行辩证分析,发现历史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了解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并进行客观的评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时政热点让学生具备法治意识、崇尚法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情操。(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教学难点当代中国加强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时政热点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开始:1949.9初创:20世纪50年代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前后依法治国:20世纪90年代全面依法治国: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21世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时政热点进行导入展示南京夏日祭、南京玄奘寺供奉二战战犯的相关照片,简单说明其中涉及到的法律与精神侮辱问题。 大致了解事件来龙去脉 联系时政热点,让学生感受法治及精神文明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根据教材,按照时间脉络梳理、讲解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发展过程。2、展示各阶段与之相关的会议、法律文件等图片3、对比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学习拓展对我国“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的理解。(参考: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要求国家各方面事业和各方面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第一,要以服务人民为宗旨,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优化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制定实施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尊重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发展人民民主,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充分享有平等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权利,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二,要以人民为主体,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激发人民的主体意识、凝聚人民的政治智慧,共同治理国家和社会。第三,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从优化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感受到更多更实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4、展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节选材料,探讨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参考: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⑤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5、提问为何将“法制”改为“法治”,明确名词概念,深刻理解一字之改的意义。(参考: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法治: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制度;后者强调的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并执行“法制”内容。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展示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相关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宪法和各种法律制定过程中体现的特点。7、通过宪法宣誓誓词,理解国家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 1、阅读教材,梳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过程。2、勾画圈点,做笔记3、阅读史料,思考问题,交流探讨,回答问题。4、区分、理解名词概念 根据教材梳理法治发展脉络,构建时空线索,培养时空观念,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取得的成果,感受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法治建设精雕细琢的发展强盛期。结合教材材料,联系政治学科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分析“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明确名词概念,避免混淆,更深刻理解“法制”到“法治”“一字之改”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根据教材,按照时间脉络梳理、讲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2、展示各阶段与之相关的文件、人物、图片等3、通过教材史料阅读部分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节选材料,了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背景,及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原则。(参考:背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大量传入,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腐蚀,部分人追求自由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必要性: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凝聚共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各领域人才//完成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因此,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必要。原则:坚持对外开放性原则,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问: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与影响?(参考: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2、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3、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教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节选,探究阐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参考: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民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全面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 1、阅读教材,梳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过程。2、勾画圈点,做笔记3、阅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交流讨论,归纳总结问题答案。 根据教材梳理法治发展脉络,构建时空线索,培养时空观念,了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通过对《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材料的解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培养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回顾本课内容要点,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讲话,说明法治与德治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精神文明才是可靠的、持久的。展示南京夏日祭的结果以及南京玄奘寺吴啊萍的处理结果,说明一切有损国家的行为都将得到处置,妄想逃过法律和人民的眼睛。聚焦中学生,说明作为中学生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口头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本课内容做一个时空坐标 回顾本课内容要点,巩固记忆思考并回答问题完成作业 与导入前后呼应,有头有尾,聚焦学生本身,避免内容空虚大。及时复习本课内容,加强记忆、理解,提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反思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一的内容,学生刚学习完纲要上下的通史,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开始向纵深学习发展,要求更高。教师需要把握好讲解的难度,既不浮于表面,又不过于深奥复杂,这对于教师是一个考验,尤其是对于材料的选取问题,是否需要或者说一定需要大量的课外素材。本课主要利用教材中的材料,不知实际教学能否达到应有的效果。另外,本课内容政治学科色彩浓厚,如何融合政治知识但又能凸显历史学科特色,有待进一步思考研究。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