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hē)夫 (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巨匠、剧作家、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作品大多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
代表作:短篇小说《变色龙》《凡卡》《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等,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
——鲁迅
契诃夫是一位无与伦比的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变色龙已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
套中人已成为什么人的符号象征呢?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法)莫泊桑
(1850-1893)
350多篇
(俄)契诃夫
(1860-1904)
700多篇
(美)欧·亨利(1862-1910)
300多篇
背景
19世纪末沙皇俄国社会现实异常黑暗。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死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那时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专制制度极端反动 ,无产阶级革命也逐渐兴起。面对汹涌的革命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书刊,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察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老百姓们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别里科夫就是在这种典型环境下刻画出来
的典型人物
人物原型
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家以故乡塔于洛格初级学校的一个教员兼学监狄河诺夫为原型塑造的。
契诃夫对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西的知识界做了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把知识分子中的“狄河诺夫”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集中起来进行艺术概括,“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通读全文,抓住“套子”概括段落大意,梳理人物关系
段 落 主 要 情 节
序 幕
尾 声
介绍别里科夫套子式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的死及其影响。指出现实中的“套中人”还有很多。
(故事主体)
漫画事件(6-10)
开端
骑车事件(11-17)
发展
正面交锋(18-36)
高潮
结局
(1-5)
套子式的恋爱
(6-37)
(38-40)
婚事失败(37)
套己
套人
套死
别里科夫 华连卡
布尔金(我) 柯瓦连科
同 事
“情侣”
姐 弟
同 事
同 事
一、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进套子里?(可以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在课本上做批注)
①衣着打扮:
②生活习惯:
用 具:
出行:
住处:
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
(有形的套子)
胆小孤僻
封闭保守 与世隔绝
惶恐不安
1、生活方面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2、思想方面
②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总怕闹出什么乱子,对于违法、不合常规的事当然会引起他的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的事他也要闷闷不乐。
怀旧,沙皇卫道士
维护旧制度
顽固保守
(无形的套子)
害怕新事物
思想:
教“古代语言”,歌颂过去,
歌颂从没存在的东西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职业:
口头禅:
情节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骑自行车
当面交锋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 ,打哆嗦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难堪极了
哪一个套子对别里科夫生活和命运的影响最大?在相关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呢?由此可见别里科夫怎样的形象特点?
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爱情结局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截然相反的性格
华连卡
为人率真、爽朗、明净,活泼可爱、向往自由
别里科夫
墨守成规、怯懦保守
象征
新思想
新事物
新生活
怀旧思想的代表
结婚
尝试走出套子
摆脱困境
结果:恋爱失败
“套子”思想根深蒂固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
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害怕改变现状。
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怕
怕
因循守旧 保守反动
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人们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 ,不敢教人念书写字……全城人战战兢兢的活了十到十五年。
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城里的人没勇气和他斗,都受他辖制,全城的人都怕他。(可憎、可恶)
运用排比和夸张,营造了一种恐怖、沉闷、紧张的氛围,突出了别里科夫对人们的辖制无所不及,凸显了全城人对别里科夫的恐惧。
别里科夫仅仅是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吗?
别里科夫人物形象:
①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事物新思想的“套中人”典型,是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②害怕变革、顽固保守、胆小多疑、自欺欺人的伪君子 ;
③他不仅是个性格典型,也是时代典型,是一切害怕、阻碍新生事物的代名词。
6)别里科夫性格的二重性
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又是牺牲品。
既是反动可怕的卫道士,又是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自杀,又属于他杀。
自杀:从他的日常穿着与习惯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极为保守,正是这种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所以说是自杀。
他杀:华连卡的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沙皇专制制度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
辖制了全城人十几年的别里科夫就这样突兀地去世了,导致他猝死的原因是什么呢?
①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作者实际上是以此来呼吁人们彻底铲除产生“别里科夫”这样畸形人格的社会土壤,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7)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8)最后一段有什么含义?
主旨
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停滞和黑暗
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凶残和反动
形象地展示了腐朽制度注定灭亡的前途命运
委婉地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主旨
讽刺手法的运用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来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的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之译者
比较阅读
思考并讨论一下,你认为别里科夫和《祝福》里哪一个人物最有可比性?请谈谈他们的或相似与不同的地方。
同:维护捍卫旧制度并以此左右他人
异:
1. 对旧制度的维护,鲁四老爷出于阶级本性,别里科夫来源于沙皇专制思想专制对他的长期以来的精神侵入和浸染。
2. 鲁四老爷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决定人物命运走向的权威,而别里科夫的权威并不来自他自身。
3. 鲁四老爷让鲁镇的人从内心害怕让读者从内心憎恶,别里科夫让全城人从内心鄙视憎恶让读者从内心觉得又可憎又可怜。
与鲁四老爷比较
同:都认同旧制度,同样受旧制度的精神折磨致死。
异:
1. 别里科夫是主动完全认同并维护,作茧自缚而死;祥林嫂是麻木屈从,挣扎无望而死。
2. 作为人,别里科夫死得更早,早已成为一个僵死的符号,制度的标签,从无审视自己的内心需要;祥林嫂一直明确自己的内心需要,与命运抗争。
3. 别里科夫的人格已经扭曲,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祥林嫂的身上一直有劳动妇女闪光的人性,是彻彻底底的受害者。
与祥林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