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白居易诗中爱的誓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笔下爱的表白;“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李商隐心里对爱的描画。
古往今来,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是不变的乐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感受那通过诗歌跨越千年的古人的爱。
(板书:《诗经》二首 关雎)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了解诗经
课件展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赋、比、兴 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赋、比、兴三种手法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四、初读诗文,指导朗读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要求: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诵读指导:
第一章:全诗序曲,领起全篇,音调应舒缓平正,形成全诗的基调。“鸠”“洲”“逑”为韵脚,要拖长音,显示音调的回环和谐之美。
第二章:“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读时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应该语速慢一些,调子低一些,读出似有叹息的心事来。
第三章:写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一“友”一“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通过朗读,你感受到《关雎》哪些语言上的特点?
预设:运用重章叠句的写法,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课件展示:
知识卡片:重章叠句,又叫“重章叠唱”或“重章叠咏”。是指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不仅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而且能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诗经》中多采用此种形式。
五、析读诗文,品词赏句
1.第一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重点词语:
关关:拟声词。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好逑:好的配偶。逑,配偶。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赏析: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小伙子对文静善良美好的姑娘的爱慕之情。
2.第二章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重点词语: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流:求取。
寤寐: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服:思念。服,思念。
悠:忧思的样子。
译文: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赏析: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两个“悠”字以感叹语气给出,着重表现了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
3.第三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重点词语:
芼:挑选。
译文: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赏析:第三章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变为轻松明快,与第二章的迂回低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的盛况。
六、深入探究,深悟诗情
1.写君子追求淑女,为何以雎鸠鸟开头呢?
预设: 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就像君子求得淑女,形象地传达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由此及彼的手法在《诗经》中叫作“兴”。两物之间又有相似性,叫作“比”。
2.淑女和君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请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
预设:
淑女:文静美好、勤劳、理智慎重。
(1)“窈窕”写出了淑女的文静美好。
(2)“流”“采”“芼”三个动词描写淑女采摘荇菜的过程,她是那样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由此可见她的勤劳。
(3)采荇的过程其实就是淑女择偶的过程:广泛交往——逐个了解——细心挑选。这一过程,足见淑女对待爱情的慎重理智。
君子:执着追求、尊重对方、为爱改变提升自己,情趣高雅。
(1)《关雎》写“君子”的动词有三:“求”“友”“乐”。由这一过程可见,男子对女子爱很深、求很切,求之不得时从不放弃。
(2)诗中男子“求之不得”时并未做出过激之事,只是“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就是“君子”的第二个特点--爱得尊重。
(3)“辗转反侧”后的“君子”苦思冥想,思考如何博得“淑女”的芳心——“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为了爱情,“君子”甘愿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高雅情趣。
其实,男子的行为改变是一面镜子,足以照出“淑女”情趣的高雅。
3.诵读《关雎》,简要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渴望与追求→受挫→忧思与烦恼→幻想→欢聚和成亲。《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4.《关雎》为什么居于《诗经》之首?难道就因为它写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
预设:《关雎》能被编人《诗经》不在于写了一个爱情故事,而在于写了一个符合孔子“礼义”标准的爱情故事,这个标准便是“君子”和“淑女”,《关雎》是对“君子”和“淑女”这一标准的内涵的诗化解释、诗化表达。
5.你学习《关雎》之后受到了怎样的教化?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任找一个方面谈谈。
预设:要学做君子和淑女,加强自身的修养。
小结:君子之爱不强求,不冒犯,用高雅的志趣去追求淑女,懂得尊重,懂得始终如一。因此孔子给予了这段纯情以至高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板书:蒹葭)
二、初读诗文,指导朗读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要求: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诵读指导:
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应该语速稍慢,读出怅惘之情,韵脚字“苍”“霜”“方”要读得饱满。
三处“所谓”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之情。因此,“所谓伊人”的语调要上扬,而最后的“宛”字要重读。
三处“溯洄从之”中的“溯洄”要读得低沉,“从之”要读得怅然,“道阻”停顿要较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且”要重读,读出痛心之感,“长”“跻”“右”,不仅要重读,语调还要上扬。
三、析读诗文,品词赏句
1.第一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重点词语: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译文:河畔芦苇长得十分茂盛,深秋白露凝结成了霜。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赏析:以“蒹葭”起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却不得的凄婉惆怅之情。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重点词语:
溯洄:逆流而上。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赏析:叙写追求“伊人”的道路艰难而漫长,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因不能见到心上人而焦虑、忧愁的心情。
设问:品味“宛”字的妙处。
预设:“宛”是“好像”“仿佛”的意思,这个字将实景、实情与幻觉、想象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景象,突出表现了主人公的痴情,富有艺术感染力。
2.第二章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重点词语: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译文: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她就站在河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又高险。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赏析: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景物描写:营造了秋天凄清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道阻且跻”——道路之难走反衬了主人公思念之切。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渺,更写出了与“伊人”因水相隔的痛苦和无奈。
3.第三章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重点词语: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河畔芦苇长得非常繁茂,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她就站在河的另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整体赏析: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暗示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暗示“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道阻且长(跻)(右)”“宛在水中央(坻)(沚)”表现出了主人公寻觅“伊人”的重重困难和想见“伊人”的急切心情。
四、深入探究,深悟诗情
1.《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预设: ①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②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2.“伊人”是否还可以代表更广泛的含义?
预设:理想、梦想、追求、功业、前途、胜境、福地……美好事物的象征。
师小结: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切地期盼和追寻着美好,也许这种追寻最终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和希望足以。
3.《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预设:
相同点:(1)《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2)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3)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4)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不同点:(1)《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2)《关雎》叙事线索明朗,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课堂小结:本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浓郁。塑造了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形象,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