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1 23:3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材版本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授课题目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程标准 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教学背景 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在《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了解不同阶段国家外交发展的共性与特性,进而理解中国外交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学生情况分析 1.从学生自身来看: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选考历史的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对中国外交并不陌生,但很多方针知识存在混淆现象包括很多概念解读不清,也未建起完全的系统的抽象思维体系。对外交政策的演变发展原因等抽象性知识仍需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因此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按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图片、材料等直观形式,注重创设情境与构建逻辑框架,以任务引领、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从学习情况来看:对于新教材的学习本就处于探索阶段,对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背景探索对于学生学习存在一定挑战。因此要丰富教学内容,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挖掘基本史实背后的深意。
教材设计 结合本课内容,我把本课外交之路讲述的线索整合为“新生之路”“崛起之路”“特色之路”三个阶段。
教学目标 1.历史解释:全面分析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含义和制定的背景 2.史料实证:新中国外交方针及其特点和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实践和作用。 3.家国情怀:体会国家综合实力对国际地位的决定性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及取得的主要成就,50-70年代为重点部分。 难点:认识影响国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理解这一时期外交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PPT课件整合的图片、地图、文献资料;课本不同栏目提供的丰富资料 (二)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包括阅读史料、讨论问题、归纳表格、整合小结等
板书设计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这些图片是关于处理国际事务的情景,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面对国际事务,中国与世界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竞争、合作 【教师活动】总的来说和平发展是主流,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今天的中国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朋友。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外交,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不给外国平等的外交,中国处于强盛地位,基本上是朝贡外交,到了1840年后,反过来了,外国人不给中国平等外交,我们想要平等外交,不可能,基本上是跪着签订的屈辱外交,国力衰弱。 【学生活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新中国的外交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小标题包括那几个部分,内在的逻辑关系是怎么样的? 【教师活动】路,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说:道也,从足从各。一边是用脚走,站起来,一边是十字路口,往哪走。路是道,一边是足,用脚走,我们要站起来才能用脚走,不能像晚清政府跪着办外交,一遍是各,是个十字路口,要往哪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作为新生政权站起来了,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一条新生之路;站稳脚跟后我们还要走向世界舞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我们走向世界舞台,创造了更多外交成就,成就一条崛起之路;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带领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现在我们来探讨第一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明确单元知识结构和学习要求 扫除概念理解障碍,初步了解本课要旨,激发兴趣。 初步构建时空观念
一、新生之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环节一:50年代外交 (一)三大方针 【教师活动】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我们已经对这一时期的外交情况有所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对外关系上奉行“另起炉灶”等三大外交方针。“一边倒”外交战略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首先,请大家一起来回忆“三大方针”的含义。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内容 【教师活动】非常好,“一边倒”是指新中国与苏联结盟,同社会主义阵营站在同一战线。外交方针确定后,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即宣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 年 2 月 14 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结盟。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50年代的中国要采取“一边倒”?而不走中间路线? 【学生活动】从国内外角度思考 【教师活动】“一边倒”外交战略的选择原因可以从四个角度考虑:1、以美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立2、美国对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事业持敌对态度,3、中共与苏联之间关系友好,4、新中国成立,继续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与苏联结盟可获得经济援助。 【教师活动】“一边倒”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基于中国革命的性质确定的最符合当时中国利益的外交决策,虽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有所出入,但这是基于现实的无奈选择,请同学们思考独立自主和一边倒是否矛盾。 【学生活动】讨论 【教师活动】不矛盾1、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选择,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2、“一边倒”是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教师活动】“一边倒”战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请大家进行探讨,注意影响需要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考虑。 【学生探讨】 【教师活动】1、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为恢复发展经济创造了相对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2、新中国迎来第一个建交高潮(三个月内,同 17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其中包括阿尔巴尼亚、朝鲜、波兰、越南等 11 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访苏,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中美对立,“中国成为苏联抗衡美国战略力量的一部分,也成为美国在亚洲抵制共产主义战略的打击对象。”4、长期“一边倒”外交战略会导致中国外交上的不平衡,不利于新中国同各国之间的普遍交往,不符合中国的长期利益。 (二)中间地带战略 【教师活动】毛泽东在 46 年提出了“辽阔的中间地带”的概念,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阵营算一个方面,美国算另一个方面,除此之外,都算中间地带。”世界上主要矛盾不是美苏之间的矛盾,而是美国的压迫与“中间地带”国家的反抗之间的矛盾。“中间地带”国家对美国压迫的反抗是争取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因此,中国支持那些国家的革命运动。中国外交开始注重拓展与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支持广大亚非拉民族国家的革命运动。正是在“中间地带”外交战略的指导下,新中国领导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并取得可喜成绩。 【教师活动】中国领导人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指出这五项原则不仅可以用于中印、中缅,更适用于中国同亚洲其他各国关系和一般的国际关系之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的特征和意义。 【学生探讨】 特征:包容性、开放性、平等性; 意义:①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②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环节二:60年代外交 两个拳头打人 【教师活动】同学们先来看这几张图片,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与苏联结成战略同盟,但是到了六七十年代,为什么中国国内却大规模地出现了“打倒新沙皇、打倒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等口号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两个中间地带 【教师活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敌对,中国外交形势一片严峻,接下来中国该何去何从?是走向闭关锁国吗?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咱们同学认为中国该走向何方? 【学生活动】中间地带 【教师活动】非常好,有同学想到了上节课我们曾经提到的“中间地带”。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新中国领导人分析国际形势,寻求外交的突破口,1964 年毛泽东创新“中间地带”思想,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理论。 【教师活动】这一战略的提出在反对霸权主义,抵制苏联的同时,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争取同第二世界的联合,它的核心就是联美制苏。那么,此时的美国难道不再封锁、遏制中国了吗,美国会跟中国联合去抗击苏联的霸权主义吗?我们一起来看60年代的外交成就。 【学生活动】中法建交,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多极化出现与发展。 环节三:70年代外交 【教师活动】观察图片,分析70年代外交高峰原因? 【学生活动】中美关系改善 【教师活动】:尼克松下飞机与周恩来手相握到一起时,激动地说:“当我们的的手握到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同学们“一个时代”指什么,“另一个时代”又指什么呢?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重点): ①从美国方面考虑:美苏争霸战处于劣势,欲联合中国对付苏联;陷入越战泥潭,西欧、日本发展,美国国际地位受到冲击;认识到中国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从中国方面考虑: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的需要;牵制和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环节国家安全压力;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③中美双方的共同要求:共同应对苏联的需要。 【教师活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国外交的曲折发展历程中, 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如何看待外交关系? 【学生活动】探究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崛起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教师活动】这是各国政要以及报纸对中国一位领导人的评价,尼克松认为“他是20 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卡特觉得“同他谈判是一种乐趣”,赫鲁晓夫以为“他很厉害,观察问题很敏锐”,“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赞赏他的智慧。美国《世界报》评选他为“最代表时代精神的社会人士”,日本《时报》认为他的理论和决策惠及中国人,惠及亚洲,惠及世界。那么“他”指谁呢? 【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不错,他就是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带领中国人富起来的伟大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教师活动】邓小平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战略,带领中国人民走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在对外关系上,邓小平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国际局势,形成了对世界局势的独特看法,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战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以上两则材料,探究总结 80 年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是什么;邓小平提出的 80 年代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调整的依据:①国际形势的变化②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③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要论断 外交战略的基本内容:①独立自主②不结盟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与 PPT 展示图片,思考以下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学生回答】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教师活动】中国的特色外交之路在一代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过新中国,走进新时期,走向新时代,2019 我们将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奋力开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外交是一个国家内政的延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那么影响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学生探讨并回答】 【教师总结】国家利益(根本)、国家实力、意识形态(影响力不断淡化)、国内外形势、对国际形势的看法、领导人决策等。 【学生活动】根据课本总结十八大十九大的外交成就 【教师活动】回顾一课内容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中的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想学生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通过回忆旧知,解读材料的形式掌握外交政策的特点和背景,并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发展作出科学性的评价。 1、通过每一子目后面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对教学效果做基础性评价。 2、通过高考题的反馈,对重难点落实效果的检验。 3、通过对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对学生学习力培养做评价。 4、通过对开放式作业的布置,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及深度学习进行评价。 但是由于课中容量极大,上课时间却极其有限,在教学环节的优化、选用史料的精炼和新颖程度上、对学生思维的调动与点拨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吾定虚心接受意见并修改不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