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1 23:3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治民”与“济民”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的演变历程,使学生认识到上述制度的演变与封建集权国家的赋役制度、政治制度息息相关。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本课历代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以及社会救济的演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制度所折射出的时空环境的变迁。 【史料实证】本课通过引用多种实物史料和传世文献,进一步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并且可以从中吸取精华,以史为鉴。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编户齐民”、“按职定籍”、“乡里制度”、“里甲制度”、“常平仓制度”等历史名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发展情况。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使学生感悟古老中国的政治智慧,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之基石。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以及社会救济发展演变历程 2.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变革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以及社会救济制度本质上都属于古代社会治理的方式,只是户籍和基层管理组织更多地体现的是管理和控制,而社会救济更多地体现的是社会保障。这两种社会治理的方式体现的是法家以“以法治民”的思想和儒家“文王发政施仁”的“治民”思想,二者相结合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共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材料一: 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拓片 材料二: (开皇三年)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 ——《隋书·食货志》卷24 【环节二:学习新课】 任务1:“治民”之策——基层社会管理 创设情境: 秦代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示意图 【问题探究】 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对下列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其治理机制的组合进行改错,搭配出正确的组合? 问题2:探究古代地方基层组织及其治理机制的发展趋势以及这种趋势所反映的实质? 问题3:学界关于中国古代乡村治理一直有“皇权是否下县”的争论,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来谈一谈你对该问题的看法,并且总结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 问题4: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历程? 问题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大规模编纂户籍始于战国时期的原因? 问题6:从东晋到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元明清户籍制度的发展来看,为什么会停编户籍? 问题7: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除了受到了赋役制度的变化影响之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问题8: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赋役制度的变化是否影响赋役制度?以及由此可以发现户籍制度变化的趋势? 问题9: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的主要特点? 创设情境 : 材料一:唐代含嘉仓刻字铭砖 材料二:朱子社仓 任务2:“济民”之策——基层社会救济与优抚 【问题探究】 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实行社会救济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在宋之后出现了由宗族承担民间社会救济以及优抚责任的历史现象。 【总结提升】 无论是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以及社会救济制度本质上都属于古代社会治理的方式,只是户籍和基层管理组织更多地体现的是管理和控制,而社会救济更多地体现的是社会保障。二者相结合,既体现了法家以“法”治民的管理思想和又体现了儒家“文王发政施仁”的“济民”思想。“治民”思想与“济民”思想两者相结合有利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治民”思想和“济民”思想这两种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思想正契合了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治国原则。现代社会,习近平主席曾说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随着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我们回看历史,以史为鉴,面向美好未来。 思考导入材料,抓住本课的核心问题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的“治民”与“济民”之策。 改错搭配出正确的组合。检验预习成果。 自主讨论 学生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检验预习成果。 温故知新 思考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与户籍制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物史料的图片理解古代官方社会救济制度和民间社会救济传统。 体会民间救济之中古代宗族发挥的重要作用。 以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来引入学习主题,突出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通过梳理古代基层组织以及户籍制度发展的历程,认识其演变的历史实质。 使学生认识到制度的变迁与社会变迁直接相关。 通过问题7、8,促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改变,进而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了调整。 落实史料实证 认识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体现出了礼法融合的“治民”和“济民”思想。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微课时间有限,很难将知识点一一呈现,只能删繁就简。2.本课注重历史逻辑和历史原因的探讨,对于一些历史材料的选择和呈现缺乏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