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父亲已经去世,对他深深的思念只能依托于梦中相见。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课文开篇就是一句说了一半的话,“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梦中的经历究竟让自己怎么了,作者没有明说,而是紧接着说“我刚刚梦醒”,可见作者是梦中惊醒的。读到文章结尾“......醒来,枕边一片湿”,才知道梦中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让作者泪流满面,悲伤至极,梦中惊醒,因此开头说了一半的话,可能是因为思念故去的父亲而哽咽,无法说全。
作者首先描写了自己跟着父亲卖茧子,之后父亲给自己买枇杷的场景。第一个场景就勾勒出父亲辛劳的身影和对孩子无私的爱,这样慈爱的父亲的形象贯穿全文。接着,还提到小渔船,提到父亲为了节省开支,摇船送他报考和上学,也提到了第一次住旅店的场景。逛庙会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一处场景。作者把庙会绘成了一幅绘成了一幅极富地方特色的风俗画。这样盛大的庙会和父子的清贫形成了鲜明对比:庙会是那样的热闹,而拮据的“我们”却在偏僻的地方吃随身带来的凉粽子。尽管没钱,父亲还是给“我”买了一碗热豆腐脑;买不起玩具,父亲就给“我”做一个万花筒。虽然贫困的家境限制了父亲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但他给孩子的爱却丝毫没有减少。
前面的回忆主要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下面的几个场景则主要围绕父亲支持“我”读书而展开。如:每逢大雨大雪天,父亲都背“我”上学;即使变卖东西,也要如期给“我”缴上各种费用;送到学校还要为“我”铺床......父亲对儿子殷切的期望和无微不至的爱都蕴含在一个个场景和细节中,令作者印象深刻,永难磨灭,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父亲的爱和四年愈加浓厚,即使多年以后,父亲仍频来入梦。
课文也饱含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我”宁愿被臭虫咬,也不愿意换房间;一碗豆腐脑也要和父亲分享;父亲做的玩具“我”视若珍宝;拿到家里变卖东西凑够的学费,“我”又感动又愧疚;父亲要“我”念好书,“我”就从不缺课、不逃学,考试从未落榜等,可见儿子的懂事。父慈子孝,父子温情蕴含在字里行间。
课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是因为父亲总是借用姑爹的小渔船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和上学,这只小船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期望和深沉的爱,是人生之舟、希望之舟、爱之舟。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也承载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
本文的语言平白如话。作者将父亲对自己的爱以及自己对父亲的怀念融于字里行间,缓缓叙述,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课文有两幅插图,都是作者吴冠中本人的作品。第一幅画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致:小桥、流水、小船、白墙黛瓦的居民。作者用简单的色彩,描绘了家乡的风光。第二幅画的是江面上有几只小渔船,有的近在眼前,有的驶向远方,呈现出作者对小渔船独有的情感。
【学情分析】
1.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读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抓住关键信息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因此,在课堂
教学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过往的学习经验中迁移阅读方法,对课文内容作出
更深入的理解。
2.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场景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此前,学生已经在第一
单元和本单元的第 18 课中学过抓住具体事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对于通过事物、
细节描写来感受作者情感这一方法并不陌生,在本课学习中可以迁移这种学法并
继续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在过往的学习经验中,学生对于描绘亲子之情的文章并不少见,对于本课
的父爱也并不陌生。但要从具体场景、细节描写中体会父爱,并结合课后习题联
系生活内化成个人的感受,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难度比较大,需要教师在课堂
上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2.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任务单、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板块一:画作导入,了解作者
1.欣赏画作,寻求发现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彩墨画,请同学们仔细欣赏。大家有什么发现?(PPT展示吴冠中的画作)
(2)真会发现,这一组彩墨画都有小船,落款均为吴冠中。
(3)这些不同风格的小船都出自著名画家吴冠中之手。吴冠中一生画过无数只船。船,在他的生命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2.读资料袋,了解作者
(1)通过预习,你对作者吴冠中有哪些了解呢?
(2)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做得很足,吴冠中是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作品《父爱之舟》。(板书课题)请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画作导入,让学生说说看完画作以后的发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注意力,相对增加了趣味性。通过多幅小舟画作,让学生感受到小舟在作者生命中有特殊意义,为下文理解课文、体会感情铺垫。】
板块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初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师:请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关于父亲的哪些场景?
(2)展示预学成果,集中认读生字词。
师:谁有信心把这些词语读准确?
师:现在请你们把生字词读给同桌听并互相纠正。
师:一起读一读。
(3)理解有“时代感”的词语。
师: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南水乡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他出生在一百年前,他的作品中有些词语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有“年代感”的词语吧。
师:对,教员,就是教师,好好念书,长大当个教员,这是文中父亲对“我”的期望。
师:“落榜”是考试没有被录取,榜上无名,跟“名落孙山”这个成语意思相同,你的词汇真丰富!
师:粜稻”的“粜”字是个会意字,根据字形,你能说说它的字义吗?对,“粜”本意为卖米,引申开去就是“卖出”之意,“粜稻”就是卖稻谷的意思。
师:至于“初小”“高小”,请默读屏幕上的资料袋。能理解了吗?
展示资料袋:初小,就是“初级小学”,是指小学一至四年级。读完四年级合格者,取得“初小”学历。高小全称为“高级小学”,是指小学五年级、六年级。读完高小合格者,取得高小学历。1949年之前,中国的高级小学并不普遍。具备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的学校,称之为“完全小学”,简称“完小”。
师:理解了词语,课文写了什么呢?
2.整体感知,厘清脉络
(1)首尾呼应,揭示梦境。
师:文章开头和结尾很有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醒来,枕边一片湿。
师:不错,都写了从梦中醒来,回到现实。这种写法就叫首尾呼应。那可想而知,中间部分写了什么呢?
师:是的,写了作者的梦。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了,但是他对父亲的思念从未停止过,他只能在梦中看到亲爱的父亲了。
(2)默读课文,场景梳理。
师:本节课,我们延续《慈母情深》的学法,从场景、细节中发现父亲的爱。相信大家已经充分预习过课文,作者写了自己的梦,梦中有哪些场景呢?
师:请看学习单,这张表格里,老师已经概括了三个场景。读一读这三个概括,你有什么发现呢?
师:聪明。这三个概括的主语都是父亲,突出了父亲。而且父亲做的事都与“我”有关,都是为了“我”。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小组合作把表格填完整。
师:来看看这个小组的成果。你们都同意吗?(课件展示成果)
师:哪怕不具体看课文,只看概括的这一个个场景,我们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父爱。
板块三:关注细节,感受父爱
1.师生共学:聚焦场景“逛庙会”,感悟父子情深。
师:作者通过这些场景写出了父亲对他的爱,如果深入了解一个场景,里面的细节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父爱。现在我们一起聚焦到“逛庙会”的场景。
(1)自主学习,寻找细节。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第 4 自然段,看看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出相关词句,写写简单的批注。
师:谁来汇报呢?
预设一: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到庙会上吃,等到我们吃的时候粽子凉了,可见家境是非常贫寒的。可父亲觉得“我”很委屈,便让“我”去小摊上吃
了一碗热豆腐脑。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预设二:“我”让父亲和“我”一起吃豆腐脑,他就是不吃。其实不是父亲不要吃,他只是想让“我”多吃点儿,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爱。
预设三:父亲买不起或者认为把钱用在买玩意儿上不值得,从庙会上回来后,给“我”糊了一个万花筒,也足见父亲对“我”的爱以及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玩意儿而愧疚。
预设四:从“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可以看出“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不愿给父亲增加负担。
(2)教师介入:提升对“父爱”的感受。
师:读着逛庙会的片段,你想到了庙会中的哪些画面?
师:当父亲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而又不能满足儿子时,他会怎么想?
(3)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师:父爱就藏在一碗豆腐脑和一个万花筒中,“我”对父亲的爱也藏在
一个“不忍心”中。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2.自主学习:选择印象最深的场景,体会父子情深。
师:刚才我们重点学习了“逛庙会”的场景,体会到了深深的父爱。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场景,借助学习单,说说从这个场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出示学习单,自主学习。
《父爱之舟》学习单
学习任务: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学习路径:
※想一想:我选择的场景是_________。
※画一画:从场景中找到描写细节的句子或词语,并画下来。
※写一写:从这些场景或细节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旁边写写你的批注。
※读一读: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2)交流汇报。
师:汇报得真到位,那你选的场景五中的“新滋味”怎么理解?
出示句子: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
打架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师:来看看这则资料,结合资料再理解。
课件出示:
吴冠中从村里的小学毕业,考入了鹅山高小。那一年他11岁,是长子,家里还有弟弟、妹妹,母亲长期卧病在床。虽然生活愈来愈困难,可家里就是锅卖铁也要供他上学。
师:是的,这种新滋味正是贫穷的滋味,背负家里希望与责任的滋味。
师:还有哪个小组代表分享呢?请你来。
师:声音洪亮,思路清晰。那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什么感情呢?
出示句子: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师:不错,也正是我对父亲的感激和爱促使我梦见父亲。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读读第九段。
3.合作探究:照应课始,思考为何以“父爱之舟”为题。
(1)借助学习单,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课文为什么还要以“父爱之舟”为题呢?请借助学习单,小组合作交流。
《父爱之舟》合作学习单
合作任务: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合作路径:
※画一画:浏览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关于“小船”的句子。
※想一想:父爱和小船有什么关系?小船仅仅是一条小船吗?小船上还承载着什么?
※写一写:把你们小组想到的原因写下来。
(2)汇报交流。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小舟送“我”
读书、考学。小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而且,这艘船满载父爱。
板块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舐犊之情,是流淌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请同学们课下记下你
与父亲相处的一幕,重点描写当时的场景和细节。
【附录1】学习单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任务一:请找出文章描写的场景。
任务二: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场景,借助学习单,说说从这个场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父爱之舟》学习单
学习任务: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学习路径:
※想一想:我选择的场景是_________。
※画一画:从场景中找到描写细节的句子或词语,并画下来。
※写一写:从这些场景或细节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旁边写写你的批注。
※读一读: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任务三: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父爱之舟》合作学习单
合作任务: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合作路径:
※画一画:浏览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关于“小船”的句子。
※想一想:父爱和小船有什么关系?小船仅仅是一条小船吗?小船上还承载着什么?
※写一写:把你们小组想到的原因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