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经典预测题
一、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模拟(mú) 鄙夷(bǐ) 粗犷(kuàng) 如坐针毡(zhān)
B.妖娆(ráo) 棱角(líng) 驰骋(chěng) 锲而不舍(qì)
C.遒劲(qiú) 吟唱(yín) 点缀(zhuì) 咄咄逼人(duō)
D.拮据(jū) 炽热(zhì) 凛冽(lín) 海市蜃楼(shèng)
二、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篇作文真难写,我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写好交卷。
B.每当我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那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C.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D.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可歌可泣的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三、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抒发情怀】请仿照前后句式再写一句表现爱国的句子。要求:句式相同,符合语境。
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爱祖国的文字,为之沉醉为之感动……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
2.【启发心智】请运用学过的一句爱国诗词或名言警句,表达你对某个人物的崇敬之情。
物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词或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默写。
1.下面是同学们送出的古诗文,请你帮助小天完成表格。
赠送的古诗文 诗文出处 作者 赠送诗文的理由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1)_____________! 《渔家傲》 李清照 表达对天宫的无限遐想。
(2)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展现追梦人敢于攀登的雄心。
(3)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赞美航天人推陈出新、薪火相传的精神。
长风破浪会有时,(4)____________。 《行路难(其一)》 李白 抒发对航天事业广阔前景的自信。
(5)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抒写航天人胸怀祖国的远大抱负。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敌军元帅张弘范看罢此诗,连称“好人!好诗!”请你简析诗好在何处。
2.读完此诗,你的同桌不懂“丹心”的含意,请你予以解答。
六、古文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堂谿公谓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①,通而无当②,可以盛水乎?”昭侯曰:“不可。”“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侯曰:“可。”对曰:“夫瓦器,至贱也,不漏,可以盛酒。虽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今为人之主而漏其群臣之语,是犹无当之玉卮也。虽有圣智莫尽其术为其漏也。”昭侯曰:“然。”昭侯闻堂谿公之言,自此之后,欲发天下之大事,未尝不独寝,恐梦言而使人知其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
[注]①卮:酒杯。②当(dàng):底。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________
(2)则人孰注浆哉 孰: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恐梦言而使人知其谋也。
3.甲文齐王因何曰“善”,乙文昭侯因何曰“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七、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
钟小巧
①学校后门不远处,有个菜园,绿油油的。学校饭堂的青菜,多数就是那里供应的。
②我经常看见一辆农用三轮车满载着嫩绿青菜,“突突突”,从后门直达饭堂。
③饭堂就在美术室窗外。我教的这些小学生,窗外稍有响动,目光就弹出去了,手中的画笔都握不好了。我也只好跟着弹出去,(_______)地把它们一一网回。
④一天,我正让三年级学生自由画“理想家园”,满载青菜的三轮车又来了,除了“突突”声,还有稚嫩的歌声:“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⑤同学们笑成一锅粥。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从三轮车另一侧蹿出来,扭秧歌似的扭动着腰身。他听到这边吵闹,便扭到窗下。两条蚯蚓样的鼻涕正好从鼻孔里爬出来,待“蚯蚓”快爬到嘴巴时,他干脆用衣袖擦了起来,谁料,鼻涕粘在了他的脸蛋上。
⑥“哇呀!”学生尖叫,有的吐舌头扮鬼脸,有的低头弯腰作呕吐状。这些城里孩子,衣着光鲜,脸蛋白净,和小男孩反差太大了。
⑦看到这个小男孩,我似乎看到了儿时的小伙伴。那时感冒了就任鼻涕流,让时间去治愈,大人没钱也没时间管。这个小男孩也是这样吗?他怎么不上学?他父亲为什么带着他送菜?不知道会影响学生上课吗?他母亲呢?若是要下地,就带着他种菜不行吗?
⑧我越想越气,好一阵忙活,才把学生的心思赶回教室。
⑨小男孩似乎觉察到了室内的不友好,急忙躲到窗户一侧,只露出两只黑黑的眼睛,( )学生的画板。
⑩我的心被那目光戳了一下。
第二天,满载青菜的三轮车又“突突突”地来了,但车上只有小男孩的父亲。他来美术室找我,毕恭毕敬地递给我一幅画,说:“我儿昨晚画的,让我交给老师。”他接着又说:“我儿读二年级了,昨天感冒,我担心他感冒加重,就没让他上学,因为忙,只能带着他来送菜。他说昨天看到你们画‘理想家园’,他也画了。”
听其口音,知是外地人。我问:“来广东多久了?”他咧嘴一笑,挠挠头,说:“近十年啦,一直在这里种菜,小孩都是在菜地出生的,他很小就爱在地上乱涂乱画。”
我有些感动,认真看了看这幅画。画上是一片绿色的菜地,菜地中间有一个灰色工棚,工棚旁还有一幢高楼,楼前有个池塘,岸边有个男人在钓鱼,一个女人站在一旁,像是在看池塘中嬉戏的鸭子。最醒目的是高楼上一排歪歪扭扭的字:理想家园。
不知怎的,我的心又被戳了一下。
说实在话,这画本身并不怎么样,说是理想家园尚有些牵强。我决定去那个菜园看看。
说来惭愧,来这里教书十多年了,我从未走进过后门那个菜园。我倾心的,是学校前门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曾有同事开玩笑说:“前门外是城市,后门外是农村。”
周末,我约同事户外运动。骑车是真,看菜园是顺带。从学校去往菜园,是水泥路,满眼皆绿,令人神清气爽。但进入菜园后,就变成土路了。走近一个工棚处,我们被一只狂吠的狗吓住了,正要调头逃离,这时,一个小男孩跑出来,喝住狗,并向我们招手,( )叫:“老师。”
原来是那幅画的作者呀,他没流鼻涕了。
这里哪有高楼和池塘?只有一个简易的工棚而已,周围都是青青菜蔬。
小男孩进棚去了,一会儿提了个水壶出来,小心翼翼地要倒茶给我们喝,同事急忙上前阻止,说我们随身带茶水了。这时,听见棚内有人问:“谁来了?”“妈,是老师。”小男孩放下水壶,转身就要进去,而一个坐着轮椅的女人已出现在门口。
我们惊呆了。我的心再次被戳了一下。原来,爸爸有时间钓鱼,妈妈能够站起来就是他的理想。
(有删改)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暴跳如雷 瞥向 兴奋地
B.暴跳如雷 瞄向 怯怯地
C.气急败坏 瞄向 怯怯地
D.气急败坏 瞥向 兴奋地
2.请从“我”的角度简要梳理“我”和小男孩之间发生的故事,在下面横线处补充合适内容。
一天,“我”在学校美术室上课,一个邋遢的小男孩扰乱了“我”的课堂。第二天,①________________周末,②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三次写到“我”的心被“戳了一下”,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我的心被那目光戳了一下。
(2)不知怎的,我的心又被戳了一下。
(3)我的心再次被戳了一下。
4.作者在塑造小男孩的形象时有抑有扬,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哪些是抑笔,哪些是扬笔,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请从“童画”和“理想家园”中选择一个做本文的题目,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八、阅读。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⑦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③段引用儒家、道家的学说有何作用?
3.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4.缺失敬畏心的行为在生活中常有,请举一例并说说其危害。
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谁偷了我们的wifi信号
陈博翰
①在这个信息时代,网速太差或者突然断网,无疑让人很沮丧。更令人气恼的是,wifi不好这种事,还每天都在发生。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网速呢?
②在许多盛大节日里,人们总爱在屋子里装饰上彩灯,来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比如,圣诞节时,人们会在圣诞树上悬挂一串串小彩灯。而在中国新年到来的时候,许多人也习惯在家里布置上五颜六色的小灯。这个时候,家中wifi第一大盗就出现了,它们就是彩灯。英国宽带服务公司研究发现,彩灯会影响网速,而且这一影响还高达25%。据估计,大约有600万英国人被家里缓慢的网速折磨得痛苦不堪,而电子设备的干扰,特别是来自节庆时彩灯的影响就是罪魁祸首。
③我们知道,任何用电的东西都会产生一个电磁场——这是一种看不见的电子颗粒云。如果磁场足够大,就会干扰wifi网络中用到的无线电波。所以,电线或者电灯都会干扰wifi。这其中,彩灯的影响更大。因为彩灯有很多的电线和电管,这些漂亮的小彩灯们,被人们装饰在门廊上,圣诞树上,它们的电线就在房间里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磁场,而且不像其他的电子设备,由于人们一开彩灯就会开一整晚,这时,这个磁场对网络的影响会更持久。
④不仅是灯光,厨房里的家电也会扰乱我们的网速。wifi发出的电磁波遇到金属材料后,一部分会被反射回去,所以,在金属后面的设备会接收到很弱的信号,如果你将wifi设备放置在金属材质覆盖的环境中,wifi信号甚至会被屏蔽。所以,我们家中的冰箱、烤炉、洗衣机等障碍物都会影响信号的传输。在厨房里,最大的干扰还是来自微波炉传出的无线电波。当你用微波炉时,你的网络可能会被微波炉吸走去帮助你加热饭菜。不仅仅是微波炉,那些无线遥控玩具、高保真扬声器、婴儿监视器,也通常和wifi用相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它们同样会对信号造成干扰。
⑤除了微波炉,在吸收无线电波方面,水也十分擅长。有经验的人在布设wifi网络得时候,碰到一些大的水管都要绕开。所以,把你的鱼缸放在wifi旁一定是很糟糕的想法。不仅仅是水会阻拦wifi信号,任何的液体,包括我们的体液都会干扰到信号。如果你站得太靠近路由器,也会影响大伙的网速哟。
⑥如果你的家又旧又大,承重墙又很厚,你就会发现wifi根本就进不了任何房间。这是因为无线信号的频率很高,当它们穿过砖、石灰墙、大理石或者金属时,信号会受到极大的衰减,这样网速自然会受到影响。
⑦而且,在不同材质建造的房子里,wifi信号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中国,许多房子都是框架结构。墙体沉降后会跟梁柱之间有裂缝,这样,在承重梁、柱跟后期砖砌起的墙体之间,会钉上铁丝网,然后再抹水泥砂浆,这样就不会有裂缝了。同时,钢筋混凝的土墙面,拆开模板后表面太光滑,挂不住水泥砂浆,粘上铁丝网后再抹水泥砂浆,也能起到牢固、不开裂的作用。但就是这样的铁丝网,也在无形中阻挡了无线信号的传播。在一些现代家庭的房子里,许多人用很薄的石膏板做墙面,这时,网络信号就会比较好。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第②段中画线句“家中wifi第一大盗就出现了,它们就是彩灯”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粗词“可能”能否删除,为什么?
你的网络可能会被微波炉吸走去帮助你加热饭菜。
4.隔壁黄阿姨家正在装修房子,为了确保wifi信号良好,请你结合本文内容,给她提三点建议。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下,消费领域刮起了一股国潮风。所谓“国潮”,有两层含义: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能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相融合而使产品更具时尚感。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崛起在年轻人心中播下了国潮的种子,仙鹤、朱雀等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出现在服饰、饮料、食品等各类消费品中。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形成了坚实的制造基础,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国潮这一被先进技术、创意文化赋能的中国创造不断释放潜力,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而随着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也已从温饱消费阶段逐渐走向品质消费阶段。“80后”“90后”成为中国的消费主体后,更使“品质>价格”的消费理念成为时尚。人们发现,一些昂贵的外国品牌与低价优质、具有高性价比的国潮品牌在质量上相差无几,外国产品的吸引力在逐渐降低。
材料二:
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吕京笏
①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周边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掀起新一轮时尚风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开展得如火如荼。
②如今,国风已经吹进现实,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
③国潮不仅使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回归,还寄托着传统文化之魂。比如,有的国潮产品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打造了中国独有的文化IP,又借此弘扬了传统神话故事中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等精神。
④国风“出圈”的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精美的灯光、舞台让千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⑤文化是国风的内功,那些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的,只能是“伪国风”。真正的国风,能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说到底,国风之所以会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
⑥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有删改)
材料三:
随着国潮热的兴起,风格同质化、元素利用泛滥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在这一形势下,品牌方该如何利用好国潮DNA,打造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国潮店?
★强化原创力,赋予国潮新定义。国潮最根本的命脉是原创,只停留在舒适区,照搬别人的成果,不是国潮该有的范儿。尝试换个风格,赋予国潮新的定义,大众的审美便不会疲劳。
★拒绝贴标签,重视场景体验。只是贴个“国潮”标签并不能吸引消费者,全方位的场景打造和立体体验才是真正能吸引顾客、留住顾客的方式。国潮需要大量应用场景做支撑,更需要真正打造沉浸式的场景体验。
★选址要慎重,触达年轻群体。目前,“90后”“00后”已经成为潮流市场的主力军。因此,店铺的选址落地应围绕他们的活动轨迹,比如热门商圈、购物中心等。
材料四:
国潮经济主要在国货品牌和国粹两种模式上进行发展。国粹潮流随时代发展出现变革,已不满足于传统形式的文娱活动推广和传承学习,开始逐渐依赖于互联网新模式;随着国民整体消费力的增强,部分国粹的商业价值被挖掘,如汉服正从传统民族服饰步向日常化,市场销售规模逐年扩大。
(摘编自(2020-2021年中国国潮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1.请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选出下列做法不符合“国潮”健康发展要求的一项( )
A.某编导:借助现代舞台技术,编排了舞蹈《霓裳羽衣舞》,再现盛唐辉煌场景。
B.某设计师:设计了一款外形融入“愚公移山”神话故事的台灯。
C.某电视生产企业:为品牌设计一款国潮logo,张贴在出售的每台电视上。
D.某国潮店店主:元宵节前夕,在店门口布置纸灯笼制作区,举办纸灯笼制作比赛。
2.请阅读材料一,谈谈国潮能够获得快速发展的原因。
3.分析材料二的结构时,小安和小宁产生了分歧。小安认为其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小宁认为是层进式结构。你同意谁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小欣的妈妈想在养老院附近开一家汉服专营店,但又担心汉服店的前景不好。假如你是小欣,请结合材料三、材料四,为妈妈解答疑虑并提出建议。
十一、同学们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发现阿长、寿镜吾、范爱农三个人物虽然形象各异,但他们的思想性格都受到当时社会和时代的影响。请仿照示例,帮助他们完成人物形象的探究任务。(任选其一进行探究即可)
示例 阿长:一个处在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但受当时社会的影响,她不可避免地带有顽固的陋习,甘愿接受自己的命运,不懂反抗,庸俗迷信,愚昧无知。
十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勇气是我们生命中最鲜艳的一抹颜色,是逆境中最耀眼的光芒。拥有了勇气,我们就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勇气,是知道山很高还要去攀登;勇气,是必要时说声再见;勇气,是再来一次,是从头开始,是坚持到底……
请以“勇气,就是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补全题目;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A项,mú—mó,kuàng—guǎng;B项,líng—léng,qì—qiè;D项,zhì—chì,lín—lǐn,shèng—shèn。
二、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前后矛盾,应删掉“整整”或“左右”;C.搭配不当,“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两面,“是基本要求”是一面,应删掉“能否”;D.语序不当,应改为“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故选B。
三、答案:
1.答案:热爱祖国的文化;为之沉迷为之骄傲。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结合上下文,联系前后句句意综合分析。根据前一句“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可知,所仿写的句式结构应该是“XX(动词)祖国的XX(名词),为之XX为之XX”,内容要体现爱国情怀,补写的句子与前后构成比句。
2.答案:示例:邱少云
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句的积累。选择一位爱国英雄,写一句爱国诗句或是名言警句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即可。
四、答案:(1)蓬舟吹取三山去
(2)会当凌绝顶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直挂云帆济沧海
(5)先天下之忧而忧
(6)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答案:示例:“诗”好在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诗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妙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叙事、抒情;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荡气回肠。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作答此题,考生可根据诗歌内容、修辞手法等来赏析“诗”的好体现在何处。
六、答案:①确实;②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诚,确实。②句意为:那么谁还会往里面倒酒呢?孰,谁。
七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作答时既要注意词语本身的意思,又要结合语境。第一空,“暴跳如雷”指跳着脚喊叫,像打雷一样,形容大怒的样子。“气急败坏”指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此处用来形容老师生气地网回学生的注意力,用“暴跳如雷”更合适。第二空,“瞄”表示把视力集中在一点上,注视;“瞥”表示很快地看一下。根据下文小男孩画了画托父亲交给老师这一情节可知,小男孩渴望学习,他看向学生的画板时应是专注的。故用“瞄向”更合适。第三空,结合上文小男孩偷看美术课堂的情节和下文的“小心翼翼”等可知,小男孩对老师是尊敬且畏惧的,“怯怯地”更符合其性格特点。答案选B。
2.答案:①“我”在学校美术室收到小男孩父亲送来的小男孩的画 ②“我”在菜园的工棚再遇小男孩,明白了他的画的深意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梳理。考生根据“一天”“第二天”“周末”等时间信息,可以锁定相关答题区域,如第①空可锁定第 ~ 段,第②空可锁定第 ~ 段。作答时,考生从“我”的角度概括情节内容即可。由给出的“‘我’在学校美术室上课”可知,作答时要答出具体的地点。
3.答案:①这三句话分别强调了小男孩的目光、小男孩的画和小男孩的境遇对“我”的触动,通过“我”的反应从侧面展现了小男孩心灵的美好,突出表现了“我”对小男孩的怜惜和赞美。②这三句话串起“我”与小男孩之间发生的三件事,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作答时,可以结合三个句子的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这三个句子写出了小男孩的目光、小男孩的画、小男孩的境遇对“我”的触动。从内容上看,通过“我”的反应从侧面展现了小男孩心灵的美好,突出表现了“我”对小男孩的怜惜和赞美,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从结构上看,这样写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4.答案:在记叙自己初见小男孩的情形时,作者着重描写了小男孩吵闹、邋遢的形象和他对课堂秩序的扰乱,这是“抑”笔。在记叙收到小男孩的画和再遇小男孩的情形时,作者描写了小男孩的真诚好学、纯真善良的形象,这是“扬”笔。先抑后扬,不仅使文章内容富于变化,更突出了小男孩真诚好学、纯真善良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美好心灵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作者先重点描写小男孩邋遢的形象和他对课堂秩序的扰乱,此为“抑”笔;然后通过小男孩的画和再遇小男孩时的情形展现出小男孩真诚好学、纯真善良的形象,此为“扬”笔。作者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不仅使文章内容波澜起伏、富于变化,而且突出了小男孩的美好形象,更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5.答案:示例一:选“童画”。“童画”既指小男孩画的那幅“理想家园”的画,又指小男孩纯洁干净的童心和他对快乐学习、美好生活的向往,揭示了文章主旨;“童画”是文章的叙事线索,文章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小男孩的画展开的;同时,“童画”与“童话”谐音,富有文学性和美好寓意,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选“理想家园”。“理想家园”是“我”的美术课堂的绘画主题,也是小男孩的画的主要内容,蕴含小男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进城务工人员生活的关注;这一主题贯串全文,既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揭示文章主旨,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标题的把握。两个标题各有特点,无论选择哪个标题,都不能离开对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主旨的探究。“童画”这一标题富有文学性,含蓄生动地体现了小男孩纯洁美好的内心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想家园”是小男孩的画的主题和“我”美术课堂的绘画主题,这一主题贯串全文,是文章的叙事线索,既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揭示文章主旨。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八、1.答案: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通读全文,联系题目、首尾段以及文章内容,可知题目“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就是中心论点。
2.答案:作为道理论据,深刻、全面的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本段首先提出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然后用儒家敬天爱人的观念和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观念进行道理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本段观点。
3.答案:首先由近来食品安全事件引出现代人缺失敬畏之心这一话题,然后先用道理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再用事实论述现代人缺失敬畏感,进行对比论证,最后提出保存敬畏的具体举措,呼吁人们应常存敬畏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的理解。仔细阅读全文可知,文章通过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提出了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的问题,然后对“敬畏感”一词进行了解读。接着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两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并提出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然后具体论述了现代人需要常存的敬畏之心有哪些。最后进行总结: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4.答案:示例一:在食品中添加有害物质牟利,危及消费者的健康。
示例二:在建筑工程中偷工减料,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示例三:生活中有些人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缺失敬畏心的行为在生活中常有,比如说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垃圾的,就是对公德心缺少敬畏。缺少对社会公德的敬畏,缺少对社会秩序的情况,整个社会都开始出现道德滑坡。还有那些随意砍伐森林树木的人,这是明显缺少对自然的敬畏的。任选一例进行阐述即可。
九、1.答案:wifi信号或网络信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的判断能力,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本文说明对象是wifi信号。
2.答案:打比方。把“彩灯”比作“第一大盗”,生动形象地说明彩灯对wifi信号影响之大,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这句话将“彩灯”比作“大盗”,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彩灯对网速的影响很大。
3.答案:不能。“可能”表猜测,在文中准确说明微波炉也许会吸收网络信号,但不确定。如删除,意思就变成了微波炉一定会吸收网络信号,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分析能力。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答题方法:正面阐释—反面说明—综合阐述,即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后的影响,最后加上“这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这句话作为总结。“可能”一词,表示推测,意思是说网络信号有可能会被微波炉吸去,但也有可能没有被吸去,如果删去,就变成了一定被微波炉吸去,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答案:①少装彩灯;②wifi设备应尽量远离电线、电灯;③wifi设备不要安装在家电旁边;④wifi设备不要装在金属材料旁边;⑤wifi设备应尽量远离扬声器;⑥wifi设备应尽量避开水管、鱼缸等带水容器;⑦建议用很薄的石膏做内墙面。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了解说明对象特点和说明内容,在此基础上,针对文中提出的影响网速的几大问题,提出对策即可。如家里少装彩灯;wifi设备不要安装在家电旁边等。
十、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与探究。C项,根据材料三“只是贴个‘国潮’标签并不能吸引消费者,全方位的场景打造和立体体验才是真正能吸引顾客、留住顾客的方式”可知,某电视生产企业的做法只是简单地为产品贴个“国潮”标签,不符合“国潮”健康发展的要求。故答案选C。
2.答案:①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崛起推动了国潮的发展,国潮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深受消费者欢迎。②中国坚实的制造基础和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为国潮发展赋能。③国民消费理念发生变化,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高性价比的国潮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与概括。阅读材料一可知,文本从国潮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融合的特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国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几方面揭示了“国潮热”的原因,考生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即可。
3.答案:示例:同意小宁的看法。因为材料二第①段列举实例,指出“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一现象;第②③段论述“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并具体分析了传统文化“活起来”的表现;第④⑤段进一步分析国风“出圈”的原因;第⑥段强调国风流行的意义。论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论证结构的把握。认真阅读材料二可知,第①段列举实例,指出“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一现象;第②③段论述“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并具体分析传统文化“活起来”的表现;第④⑤段进一步分析国风“出圈”的原因;第⑥段强调了国风流行的意义。论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据此,考生不难判断材料二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
4.答案:示例:妈妈,随着国民整体消费力的增强,汉服的商业价值得以显现,汉服正从传统民族服饰步向日常化,市场销售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所以您不必担心汉服店的前景。不过,关于汉服店的经营,我想给您提两点建议:一是因为“90后”“00后”已成为国潮市场的主力军,所以我建议门店的选址要围绕这些人的活动轨迹,不要选在养老院附近;二是随着时代发展,国粹潮流开始逐渐依赖于互联网新模式,所以我建议您选择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等来辅助销售。您觉得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并进行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按照以下步骤。第一步,仔细审读题干,重点关注“在养老院附近开一家汉服专营店”“担心汉服店的前景不好”这两点信息及作答方向“解答疑虑并提出建议”。第二步,从材料中筛选重要信息。由材料三“选址要慎重,触达年轻群体”这一段可知,将店址选在养老院附近不合适;由材料四“如汉服正从传统民族服饰步向日常化,市场销售规模逐年扩大”一句可知,汉服店发展前景光明;而抓住材料四“国粹潮流随时代发展出现变革……开始逐渐依赖于互联网新模式”一句以及所给的导图可知,可以借助短视频、电商等平台对汉服进行推广营销。第三步,组织语言表述。表述时,注意不要遗漏信息,要有恰当的称呼语,语言表达要得体。
十一、答案:示例一 寿镜吾:一位方正、博学和质朴的私塾老师。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又是一位刻板、守旧的迂腐儒生。
示例二 范爱农:作为与鲁迅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他正直爱国、认真负责,但受封建思想和当时社会的压制,他无法实现夙愿,最终走向毁灭。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要关注题干中的“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都受到当时社会和时代的影响”,考生结合自己对《朝花夕拾》的阅读体验,并仿照示例对寿镜吾或范爱农进行具体分析。
十二、答案:【高分范文】
勇气,就是坚持做自己
曾经,我认识这样一个女孩。她目光清澈,满脸稚嫩,阳光下,两条细细的辫子倔强地甩来甩去。
远远地,我就看到了她。她提着一个小盒子,盒子里装着一只她从学校带回来的小野猫。因为妈妈不同意养猫,她现在不得不把它还回去。我走近她,清晰地看到,她眼里满是泪水。她把小猫轻轻放在地上,静静地看了好久好久。“对不起!”她有些哽咽。“啪”,一滴豆大的泪珠砸落在她手上。
唉!她好想借来一点儿勇气,坚持做自己!
晚上十点,我轻轻推开门,发现她正埋头写着什么,不时还喃喃自语。我悄悄走过去,站在她身后,只见作业本上歪歪斜斜地写着一句话:“火星上会不会有生物?”我不禁“扑哧”一下笑出声来:“当然没有了。”“为什么没有呢?书上也是这么说的,可我偏不信。几十亿年之后,太阳会爆炸,那时火星上的冰就会化成水……”她认真地琢磨着。第二天,我发现她的作业本上多了个“良”……
她看了一眼那个“良”,又看了一眼。“嘿!你很棒!”她看向镜子中的自己。至少,这次她有勇气做自己!
我正在写作业,房门被推开了,是她!“知道吗?我的仰卧起坐有对手了呢,今天体育课,有个男生1分钟做了63个!”说完她就蹦跳着走了,我隐约听到客厅里有“21,22,23……”的数数的声音。我摇了摇头:“一个女孩,怎么和男生比体育?”我暗自觉得好笑,可数数的声音一直没停过,“71,72……”
倔强的小辫变成了马尾,一甩一甩,她倔强地坚持做自己!
日子一天天溜走,光线描绘着女孩渐渐变长的身影,她清澈的眼神越发坚定明亮。我打开房门,看到她的手边放着各种各样的书,一架古筝静静地躺在她身后,彩色的画板立在古筝旁边。
我看着房间里的东西轻轻问:“这么多东西要学,你会害怕吗?”她笑了:“坚持做自己,保持热爱,努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怎会觉得害怕?畏难退缩才是我最怕的事!”
我也笑了,转身与她击掌。手掌相触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坚定的力量和坚持做自己的勇气。我知道,她会带着这份坚持和勇气,一路前进,收获灿烂无比的人生。
解析:【写作指导】本题依托一则材料,设置作文题目。所给材料围绕“勇气”展开,具体阐述了对“勇气”的认识与思考。题目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命题人旨在让考生阐述对“勇气”的认识。立意时,可以结合材料中对“勇气”的阐述;也可以结合生活经历,从其他方面谈对“勇气”的认识。考生在写作时,要调动生活积累,恰当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融入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写出真情实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