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练习
单选题
1.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
A. 修改宪法无法阻挡 B. 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C. 大国主义思潮抬头 D. 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2.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在铁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A. 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B. 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
C. 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 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3. 有学者认为,战后欧洲的分裂不从杜鲁门主义开始,亦不从北约组织的建立开始,而应从马歇尔计划的酝酿和实施开始。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
A. 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 B. 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
C. 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 D. 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
4. 下表是1960—1980年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国家类别 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1960年 1980年 1960年 1980年 1960年 1980年
33个低收入国家 50 56 18 25 32 19
63个中等收入国家 24 15 30 40 46 45
19个发达国家 6 4 40 34 54 62
A. 8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C. 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 D.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不断健全完善制度
5. 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制定了对苏联的新政策,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主旨是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这一政策()
A. 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B. 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C. 使美苏实现战略和解 D. 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
6. 1947年2月,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在国会发表演讲时说:“目前世界上只剩下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而苏联是富于侵略性的一方,美国需要采取措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国家,这也是在保卫美国,保卫自由。”对此,美国采取的政治措施是()
A. 推行杜鲁门主义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成立欧共体
7. 《英国和英帝国危机》中描述: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为扑灭大火,英国()
A. 强化殖民统治 B. 镇压印度独立运动 C. 承认印度独立 D. 解散英联邦
8. 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A. 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 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 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购私人企业产品,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表明当时()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 B. 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 采取混合经济的模式走出“滞胀” D. 逐步走上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
10. 如图为时事漫画《来自西边的风》,发表于1948年。漫画中西风神鼓起双腮,吹动了象征欧洲的大风车,吹走了严寒,大风车周围呈现一派忙碌景象。漫画的寓意是()
A. 肯定欧洲煤钢联营推动成员国经济发展 B. 抨击美国“杜鲁门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C. 批判美国企图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D. 期望马歇尔计划促进欧洲经济复苏
11.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是在“条条”与“块块”之间兜圈子,那么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则是在减少还是增加几个指令性指标之间扭来扭去。该学者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两人的改革()
A. 未突破苏联模式 B. 领域各有其侧重点 C. 引发苏联社会剧变 D. 依据科学理论指导
12. 1974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一项文件。该文件指出:反对侵略、外国占领、新老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以及争取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斗争,使不结盟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进一步被肯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 强调与发达国家进行多项合作
C. 瓦解了美苏两极格局 D. 冲击了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13. “会议制定了参加首脑会议国家的5项条件:奉行和平共处和不结盟的独立自主政策、或倾向于支持这一政策;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有大国对抗背景的军事集团;没有参加带有大国对抗性质的双边或地区性条约;不为大国间的军事对抗提供军事基地。”这里的“会议”应该是()
A. 欧盟首脑会议 B. 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C.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D. 金砖国家会议
14. 有学者曾说: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带上一个社会主义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装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动机”。这里的“氧气面罩”指()
A. 积极殖民扩张,开辟海外市场 B. 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15. 1947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在美国的要求下作出了一系列承诺,包括放松价格管制、平衡政府预算、保持金融稳定、维持汇率在合理水平、降低和消除配额以及其他贸易管制。这些承诺()
A. 加速了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B. 有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转
C. 推动了西欧国家经济腾飞 D. 便利了美国控制西欧
二、材料解析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为战胜法西斯而并肩作战,大大提高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巴黎解放时进入巴黎的40万盟军中就有近30万非洲人。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民族主义不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殖民地人民高举起民族民主的旗帜向宗主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非洲只有3个独立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0世纪50年代非洲有6个国家独立,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已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独立民族国家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等。
——摘编自《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动非洲国家独立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非洲殖民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凯恩斯(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影响过欧洲各国。哈耶克(1899—1992),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被认为是亚当·斯密最忠实的信徒,但与亚当·斯密过分强调市场不同的是,他认为自由主义政府也应制定一些具体的规则,使竞争受到保护,并尽可能限制垄断的发展。1974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思想潮流之一。哈耶克的经济理论影响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据统计,从1866年到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中,授予总统处理经济问题的自由裁夺权条款共110条,其中1933年前的67年中仅32条,而1933年后的8年中却增加了78条。
材料二 撒切尔首相上台后,试图推动一场福利制度革命,以应对经济形势的恶化。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普遍性原则,即所有的英国公民都可以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改革后则将国家支出集中于“最需要帮助的那些人”。以往英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障中起到绝对的主体作用,撒切尔首相强制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和个人养老金保险,即在国民保障体系中推行市场机制。撒切尔夫人更加强调传统家庭观念,呼吁回归家庭美德,鼓励人民自立自主,不过多依赖政府,特别是要求社区、家庭和个人注重自我保健和自我救护,从而达到减轻国家负担的作用。
——摘编自赵红《撒切尔夫人的福利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是如何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的?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撒切尔首相的福利制度改革有什么特点?英国福利制度改革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有何启示?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法国政府对宏观经济实行全面统制管理,国家通过财政和国有企业直接参与再生产过程,并减低税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和推行福利政策,制定和实施了两个“现代化与装备计划”。1948年6月,法国正式加入马歇尔计划,这为法国在战后重建基础部门解决了需要大量资本的难题。到1949年,法国基本上恢复了国民经济。从1950年起,法国经济开始复苏。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法国和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剧增。1959—1974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高达5.7%,在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日本。
——摘编自王奕苹《浅析二战后法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承认非公有经济的客观存在,统筹兼顾五种经济成分,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同时,协调劳资关系,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经营的困难,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各经济成分发展的政策措施,党和政府在强调统一介绍和稳定就业的同时,进行多样化就业、失业的管理,确定了除失业保险外,老年、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险项目,建立起劳动保险制度。
——摘编自宋玉军《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法国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法国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及成因,并说明中法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年 82.5 1957年 105.0
1954年 85.6 1958年 141.2
1955年 106.8 1959年 124.7
1956年 127.6 1960年 133.2
——樊亢主编、王金存著《苏联社会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年 166.83 1959年 169.68
1954年 169.52 1960年 143.85
1955年 183.94 1961年 136.50
1956年 192.75 1962年 154.41
1957年 195.06 1963年 170.00
1958年 197.65 1964年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到1960年中国和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越来越多的人对1946年和平宪法表示反对,并认为宪法限制了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反映出当时日本大国主义思潮抬头,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修改宪法无法阻挡”,故不选A;根据材料可知,越来越多的人对1946年和平宪法表示反对,故“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这一表述错误,故不选B;材料未反映出“军国主义势力”的卷土重来,故不选D。
2.【答案】D
【解析】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D;“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说法错误,排除A;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是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排除B;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排除C。
3.【答案】D
【解析】 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只适用于西欧,东欧国家并没有接受,等于人为造成了东欧和西欧的分裂,故选D;由题干中的“战后欧洲的分裂不从杜鲁门主义开始”可知,这位学者的言论不是从杜鲁门主义角度去解释马歇尔计划,排除A;华约的建立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B与题意不符,排除;题干强调的是马歇尔计划导致了欧洲的分裂,C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
4.【答案】B
【解析】通过表格内容,19个发达国家中,1980年第三产业占了62%,而在33个低收入国家中,第三产业只占了19%,可知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故选B;战后50~70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排除A项;在农业占比方面,33个低收入国家中,呈现上升趋势,不是衰退趋势,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加强制度建设的信息,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布什总统的“超越遏制”战略实质上是一种“和平演变”战略,推动了苏联政局的变化,使苏联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而加速其解体,故选B项;冷战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排除A项;二战后直到苏联解体,美苏之前一直是争霸关系,并未实现“和解”,排除C项;1989年后苏联经济日益恶化,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1947年为了对抗苏联,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宣称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是为自由而战,故选A;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措施,排除B;组建北约是军事措施,排除C;欧共体是欧洲国家成立的组织,与美国无关,排除D。
7.【答案】C
【解析】题干所述内容中“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反映的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情况之下,英国政府通过了《蒙巴顿方案》,承认了印度的独立,故选C。二战后英国承认印度独立,而不是加强殖民统治,故排除A。二战后英国并没有镇压印度的独立运动,故排除B。英国在二战后并没有解散英联邦,故排除D。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A排除;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D排除。
9.【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购私人企业产品”可知,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的表现,故A正确;B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48年”“漫画中西风神鼓起双腮,吹动了象征欧洲的大风车,吹走了严寒,大风车周围呈现一派忙碌景象”可知,来自西方的“风”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即期望马歇尔计划促进欧洲经济复苏,故选D;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排除A;漫画主要反映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不是杜鲁门主义,排除B;此时西欧国家接受美国的援助恢复和发展经济,材料信息未体现批判美国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排除C。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据材料“主要是在‘条条 与‘块块 之间兜圈子”“是在减少还是增加几个指令性指标之间扭来扭去”可知,该学者认为两人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革侧重点,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引发苏联社会剧变”,故C项错误;两人的改革都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文件中的“反对侵略……争取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斗争”会冲击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故D项正确;题干时间是1974年,当时世界仍处于两极格局之下,不结盟运动并未改变世界政治格局,故A、C两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强调第三世界国家内部的联合,与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斗争,并非要与发达国家合作,排除B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主要原则包括非集团、不结盟,支持民族独立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因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会议是不结盟运动,B项正确;欧盟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政府间具有论坛性质的组织,与材料无关,C项排除;金砖国家会议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多元化的货币体系,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并承诺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使其体现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政府干预经济,所以“氧气面罩”应指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美国对接受马歇尔计划国家的要求,未体现对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对接受马歇尔计划国家的要求,而不是侧重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排除B项。西欧经济的腾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马歇尔计划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西欧各国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要求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作出承诺,这体现了实施马歇尔计划便利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D项正确。
16.【答案】(1)因素:反法西斯斗争使非洲民族意识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殖民国家的力量;旧的殖民主义统治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世界形势;战后一系列支持民族独立的国际组织产生。
(2)影响:非洲国家进入独立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为战胜法西斯而并肩作战,大大提高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得反法西斯斗争使非洲民族意识高涨;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可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殖民国家的力量;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独立民族国家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得旧的殖民主义统治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世界形势;根据材料“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等”可得战后一系列支持民族独立的国际组织产生。
第(2)题在作答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对非洲国家的影响,其二是对世界的影响,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非洲只有3个独立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0世纪50年代非洲有6个国家独立,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已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可得,非洲国家进入独立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独立民族国家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得,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国际地位;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独立民族国家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等”可得众多非洲国家的独立,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诸多战后成立的一系列组织,有利于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7.【答案】(1)20世纪50年代,凯恩斯主义继续应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快;增加政府开支大力投资教育科研;补贴出口;运用财政金融手段刺激生产消费;发展福利国家。20世纪80年代,在哈耶克理论影响下,兼顾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紧缩货币,控制过旺需求;精简机构,节省行政开支;同时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和对企业实行减税。
(2)特点:选择性原则;推行市场机制以代替政府的绝对作用;通过强调社区、家庭和个人的作用部分代替国家政府的作用。启示:关注民生;注意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失业就业保险制度;立法保障。
【解析】第(1)题,20世纪50年代,据材料一“他认为自由主义政府也应制定一些具体的规则,使竞争受到保护,并尽可能限制垄断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50年代,凯恩斯主义继续应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快,增加政府开支大力投资教育科研,补贴出口,运用财政金融手段刺激生产消费,发展福利国家。80年代,据材料一“哈耶克的经济理论影响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据统计,从1866年到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中,授予总统处理经济问题的自由裁夺权条款共110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80年代在哈耶克理论影响下,兼顾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紧缩货币,控制过旺需求,精简机构,节省行政开支,同时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和对企业实行减税。第(2)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二“改革后则将国家支出集中于‘最需要帮助的那些人 ”可知主要是实行选择性原则;据材料二“即在国民保障体系中推行市场机制”可知推行市场机制以代替政府的绝对作用;据材料二“强调传统家庭观念,呼吁回归家庭美德,鼓励人民自立自主,不过多依赖政府,特别是要求社区、家庭和个人注重自我保健和自我救护”可知,通过强调社区、家庭和个人的作用部分代替国家政府的作用。第二问启示,结合英国福利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可知,应该关注民生,注意关注弱势群体;结合英国福利国家的措施可知,建立失业就业保险制度,立法保障。
18.【答案】(1)原因:法国政府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影响:随着法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法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得到了加强,法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不同之处:法国注重加强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中国主要靠自力更生,依靠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实行合理的经济政策。
成因:二战后美苏冷战,美国扶持和控制西欧,法国积极推进西欧国家的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与封锁,国家控制了本国的经济命脉。
共同之处:中法两国都立足本国国情,发挥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指导作用,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经济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法国经济恢复。(1)原因,结合材料一,从法国政府参与经济发展、马歇尔计划在法国的实施、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等方面概括。影响,从法国经济发展对法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等角度分析。
(2)成因,注意关键信息的提示,如“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法国和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剧增”“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各经济成分发展的政策措施”等信息。不同之处,从经济、外交等角度分析即可。相同之处,可以结合法国与中国政府在本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