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字材料、数据表格的分析,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2.通过学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分析第一欠世界大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及日德兰海战的概况,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秩序的影响;通过对战争进程的学习,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空前灾难,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家国情怀;认识全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难点:认识、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教法学法 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有学者在描述20世纪初的欧洲时,这样写道,“在1871—1914年间,欧洲度过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甚至许多人认为“启蒙思想家们预言的那种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然而当我闪把目光看到欧洲以外时,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1898年,美国为争夺殖民地,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这场美西战争最终以美国的胜利、西班牙多块殖民地的割让和主权转让而告终。美西战争是列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进行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在即将进入20世纪的时刻,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它们究竟为什么要发动战争?还有哪些国家会卷入这场争夺?战争的规模又会扩大到怎样的程度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设计意图: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和平景象与美西战争相对比,凸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局面,帮助学生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场景中。)
【讲授新课】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一、二,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变化。
材料一
材料二 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但是这种发展不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而且这种不平衡还特别表现在某些资本最雄厚的国家(英国)的腐朽上面。
——列宁
学生活动:阅读图片、文字材料,思考、回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生产力水平提高,垄断组织出现。
教师活动:你能举出这一时期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现象,论证列宁所说的“不平衡”吗?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和德国的发展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
教师总结: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水平,垄断组织出现并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三,引导学生概括四国工业产量比重图的变化。
材料三
学生活动:观察、回答。在工业生产的世界占比方面,英法是下降的,美德是增长的。
教师活动:两张柱状图中1913年的状况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的问题?
学生活动:比较、思考、回答。从两张图关于1913年的状况看,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美国、德国在殖民地占有数量上远远不及英国、法国。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四。英国、德国各自表达了怎样的基本态度?
材料四 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伯恩哈德·冯·比洛的一次演说
“德国是故意奉行在本质上反对英国的重大利益的政策,而且除非英国牺牲这些利益,使它自己失去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或者英国变得十分强大,使德国无法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否则一个武装的冲突使终究不可避免的。”
“要保持一个大国的地位,或成为一个大国,你就必须开拓殖民地。”
—— 法国一位政治家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四前两段材料,思考、回答。德国认为此前的欧陆霸权和海上霸权分别被法国、英国所占据,现在德国要争夺霸权,开拓自己的海外殖民地;英国认为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的要求,威胁了英国的国家利益,并且不惜诉诸武力与德国争夺霸权。
教师活动:三国表达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归纳概括,回答。三国共同表达了开拓海外殖民地是维持或成为大国的标志,说明扩张海外殖民地成为当时帝国主义国家的共识。
教师总结:从上述一系列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英德矛盾为最典型的代表,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对于海外殖民地的争夺日趋激烈。这也就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力量的分析、对比,理解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同时,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归纳,提升对文字、图表等历史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熟悉运用材料形成历史解释的方法,逐渐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使战争一触即发
教师讲述:欧洲列强之间的争斗并不只限于英、德两国,其他国家在经济、领土和殖民地方面的争夺同样激烈。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方,各国都在寻求同盟者。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梳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绘制示意图。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绘制示意图。小组代表展示、讲解绘制成果。
教师活动:这里我们补充一段三国同盟条约的内容,请概括三国同盟条约的性质,并思考这样的同盟条约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五 第一条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侵略,意大利也负担同样的义务。
第二条 如果缔约国一方或两方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进攻致与两个或两个以上非本条约签订国的大国发生战争,对所有缔约国而言,应立即同时产生履行盟约的理由。
——节选自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回答。三国同盟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构成的是政治军事同盟关系。这样的同盟关系势必引起被针对国家的反对,组建同样有针对性的政治军事同盟。这使得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教师总结:展示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示意图,纠正学生展示过程中的错漏。
至此,欧洲最终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可以说一场以争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为目的,将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卷入其中的大战迫在眉睫。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六。
材料六
教师讲述:列强在建立军事同盟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军备战。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新式武器层出不穷。至此,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而触发战争的,就是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提升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归纳的能力,熟悉运用示意图进行历史解释的方法。通过补充三国同盟条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两大军事同盟的性质,从而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争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3.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七,思考为什么说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火药桶”?
材料七 1908年9月,奥匈帝国与俄国奉行会议,达成秘密协议。10月,奥匈帝国单方面宣布正式将波、黑两省并入自己的版图。这一行动使未达到目的的俄国人十分恼火,向奥匈提出抗议,要求召开国际会议来解决争端。与此同时,巴尔干独立国家塞尔维亚认为,奥匈帝国吞并波、黑两省的目的是为了阻挠南方斯拉夫民族的统一。塞尔维亚不仅提出强烈抗议,还作了向奥匈开战的准备。俄国表示要援助塞尔维亚。德国则宣布支持奥匈。次年,波斯尼亚危机在俄国让步的情况下暂时得到解决,但这一危机加深了俄国同德奥的矛盾,以及奥匈与塞尔维亚的对立。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巴尔干半岛本身民族关系复杂;奥匈帝国、俄国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使得该地区矛盾更加错综复杂。
教师总结:巴尔干半岛的问题既是20世纪初列强争夺海外殖民地过程中冲突不断升级的一个集中表现,也是各种矛盾的汇合点和各种势力争斗的焦点。
教师活动:结合常识和预习,引导学生讲一讲“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
学生活动: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
教师活动:结合材料八,思考萨拉热窝事件为什么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吗?
材料八 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提出一系列极其苛刻的要求。尽管塞尔维亚政府接受了绝大部分要求,但奥匈帝国仍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萨拉热窝事件之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因为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态度,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
学生活动:从上述一系列分析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所带来的对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萨拉热窝事件只是激化矛盾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从萨拉热窝事件到英国对德宣战,在不到40天的时间里,尽管列强之间进行了相当频繁紧张而复杂的外交活动,但是在各国的决策者当中,几乎没有人对避免战争做过系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相反,双方在各自的极大野心驱使下,都企图以支持自己的盟国来加强自己在竞争中的力量,都没有真正打算用妥协的方式解决问题。于是,战争的机器迅速发动,局势很快发展成没有任务回旋的余地。最终酿成了一场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设计意图:通过萨拉热窝事件的分析,理解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与导火线的关系,提高多层次分析和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西线、东线和南线》。
教师讲述:我们通过这张地图,在空间上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战的双方。我们找到德国的位置。德国处于欧洲中部,是一个“四战之地”的位置。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德国早在1905年就开始制定“施里芬计划”,希望以速战速决的方式先解决西线,击败法国,然后再将主力调至东线,打垮俄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此计划充满信心,他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道:“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然而,对于通过战争赢得殖民地有着同样迫切要求的英法一方,也投入了大量兵力,使得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成为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在欧洲的三条战线上同时进行;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
学生活动:通过预习,分小组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教师总结:通过上述的学习,我们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伤亡情况,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我们继续看一看战争接下来的进程。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九,引导学生概括1917年的战局,并说明战局变化的原因。
材料九 1917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在俄国,3月和11月爆发了两次大革命,它们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数年世界历史的模式。实际上,1917年因两大发展——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而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欧洲阶段转变到全球阶段。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欧洲阶段扩大为全球阶段的第一年。美国的参战使战争范围扩大。
教师总结:一方面,由于美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范围超出了欧洲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此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列强的关注点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移,从而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教师讲述:此外,1917年还有一个国家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我们观察这张照片上衣着简陋,却在铁路线上奋力劳作的工人。这是以“以工代战”的形式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的中国劳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指出中国参战的方式,思考中国参战的目的。
材料十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参战方式是“以工代战”;目的是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
教师讲述:随着德军在西线的节节败退,其他战线的同盟各国也纷纷投降。这就加速了德国的政治危机。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德国被迫接受了协约国提出的苛刻条件。11月11日,停战协定在法国巴黎郊外一节火车车厢里签署。这一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轴。
(设计意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在初中已经讲授过,高中教学中,通过时间轴的梳理,理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阶段和发展脉络;通过学生讲述重要战役的经过以及伤亡情况,认识战争的残酷性;通过对1917年美国、中国参战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理解世界大战的含义。)
教师活动: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侵略亚洲的国家由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为主,转变为英国、法国、俄国及后起的美国和日本;以地图《列强在亚洲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世纪初)》(见教材73页)提供的空间,梳理这些国家对亚洲的侵略扩张史实。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体系
教师讲述:在经历了一场空前浩劫的战争之后,如何安排战后的世界秩序,便成为当务之急。
教师活动:观察下面的漫画,从两则漫画中你看到了哪些战后世界秩序的主导者?在参战国当中少了哪些国家?
材料十一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世界秩序的主导者是英、法、美礓。少了战败国和俄国。
教师讲述:可见战后的国际秩序是战胜国一手安排的,将战败国和社会主义苏俄排斥在外了。
教师活动:进一步观察两则漫画,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怎样的目的和想法?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要求严惩战败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要求瓜分世界。
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形成的国际秩序,被称为“凡尔寒——华盛顿体系”。首先,我们看到,这一体系是在战争结束后,由战胜国召开会议形成的体系,也就是说战败国和苏俄政府被排斥在了构建战后国际秩序的会议之外。
其次,这一体系是由1919年巴黎和会和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以及在会议中缔结的《凡尔寒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所组成的。
第三,这一体系的影响范围,在全球范围内,也就是说包括对战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秩序的安排。
最后,在性质上,凡尔寒—华盛顿体系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秩序。
(设计意图:通过对漫画的解读,简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过程,对凡尔寒—华盛顿体系形成宏观认识。)
教师讲述:凡尔寒体系具体是如何安排战后的世界呢?
教师活动:首先,让我们来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地图,哪些国家消失了?多了哪些国家?
学生活动:观察、对比,回答。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不复存在;其次,随着苏联的建立,沙皇俄国也不存在;最后,此时的德国也不再是德意志帝国。
波兰复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教师总结:可以说,四大帝国的解体首先打破了原有的欧洲政治格局,在它们的土地上诞生了一系列新的国家。
教师活动:除了疆界以外,我们再来看一看凡尔寒体系对德国的其他处置。阅读材料十二,概括对德国处置的结果。
材料十二 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重新划定德国疆界。在西部,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在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这样,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失去了大约13%的领土和10%的人口。
限制德国军备。……
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由于和会没能就赔款总数达成一致。
剥夺德国在非洲和太平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英国(包括其自治领)、法国、比利时和日本以“委任统治”形式予以瓜分。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从利益获得者的角度看,以法国为代表的战胜国集团在处置德国过程中获得了巨大得益;从德国的角度看,德国不仅承担了战争罪责,而且在经济上、领土上、军备以及殖民地等各方面受到了严格的惩罚。
教师讲述:更重要的是,这些规定都是在战败国没有参加的情况下,由战胜国强行安排的,这不仅在领土上引发了新的民族矛盾,更是激起了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强烈复仇心理,这种极端民族主义的持续高涨为德国再次成为战争策源地埋下了隐患。
从对德国的处置中,我们看到英法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然而巴黎和会前雄心勃勃的美国似乎并没有体现出太多的利益。事实上,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一个《世界和平纲领》,又称“十四点原则”。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十三
材料十三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原则”。其要点为:……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国际联盟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
教师讲述:然而在“十四点原则”中只有一点得到了实现,那就是建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请大家阅读国际联盟的宗旨和盟约的部分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何要建立国际联盟,并指出国际联盟的局限性。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扩展到全球范围来看,20世纪的世界已经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很多局部地区的问题,会产生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果。国际联盟是为了汲取世界大战的教训、促进世界和平而成立的国际组织。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国际联盟的局限性在于“全体一致”原则。
教师总结:在程序上,国际联盟形成决议时的“全体一致”原则,不同利益诉求的国家很难达成一致,国联在制裁侵略行为时很难采取有效的行动,也就难以真正发挥保卫世界和平的作用。此外,从国联成员国情况看,尽管国联是美国提议成立的,但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联,苏联直至1934年才加入国联,这样两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没有或很晚才参与其中,使得国联成为英法在战后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国联的普遍性也就大折扣了。
(设计意图:凡尔寒体系中涉及的国际关系概念较多,通过地图的对比,较为直观地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通过文字材料的分析、归纳和概括,理解凡尔寒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
2.华盛顿体系
教师讲述:由此我们看到,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凭借着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美国表现出了希望领导世界的强烈愿望。但同为战胜国的英法等国并不希望美国分享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因此“十四点原则”的许多内容在巴黎和会上并没有实现。于是1921年11月—1922年2月,美、英、日、中、法等九国在美国的主持下召开华盛顿会议并缔结了一系列条约。
第一个条约《四国条约》,由美、英、日、法签订,美国就此打破了战前英日同盟。第二个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对五国的海军力量进行了按比例的限制,从比例分配上看,事实上是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国与英国在海军力量的对待原则。
教师活动:除此之外,华盛顿会议上缔结了两个条约,出示材料十四,引导学生阅读这两则条约中的内容,概括条约对中国问题的态度。
材料十四 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
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
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
——《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
——《九国公约》
学生活动: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此后,与会九国又签订了《九国公约》,我们在这段材料中看到,实际上是列强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
(设计意图:通过对华盛顿体系中中国问题的分析,提升分析材料形成历史解释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华盛顿体系是列强对中国殖民侵略的卷土重来,从而明确华盛顿会议的帝国主义分赃性质。)
3.凡尔寒—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十五。阅读材料,思考对凡尔寒—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材料十五 靠凡尔赛体系来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法国元帅福煦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解读,理解凡尔寒—华盛顿体系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
【课堂小结】
2018年11月11日,法、英等国举行活动,隆重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在法国,曾经的对手——法国和德国政要共同献花;在英国,人们将象征着士兵鲜血的红色虞美人花投射到大教堂的墙壁上;出席活动的多国领导人重申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未给人们带来持久的和平,仅仅20年后人类再次滑向战争。我们将在第17课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