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认识计算机程序--垃圾分类管理系统
科 目 信息技术 授课时间 班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计算机程序的基本结构,能根据项目需要选择正确的程序结构进行编程; 了解图片数字化的原理,理解像素及分辨率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垃圾分类管理系统的制作体验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生活问题,在制作过程中感受流程与控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发学生对垃圾分类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程序的基本结构;计算机图像数字化原理;
难点 根据项目需求完成程序设计并能进行功能扩展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具
垃圾分类管理系统;idea编程软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师:2019年是垃圾分类的元年,垃圾分类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关于垃圾分类的故事。 提问:(当垃圾分类出现的时候,你的想法是什么?) 师:你可能会问以前怎么不分呢?垃圾分类有何用处?不分类后果?为何要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太难了,我不会呀!!! 提问讨论 调动学生积极性 5分钟
项目驱动 教授新课 (自主讨论:垃圾分类有没有用) 请以4人为一组对“垃圾分类有用吗”进行探讨,每组四人分为正反两方进行立场论述,请各组对本组论点进行记录。 (垃圾分类知识普及) 师:到这里,你可能会愕然 可能会说不可能… 明明世界很美好的…… 是的,生活在城市的我们 或许无法感同身受 或许爱莫能助 但是我们会通过的一点点的努力,让这一切早点成为过去 随手的垃圾分类和对科技的探索或许会让人类早点解决如此大的问题 能让垃圾早一点再生循环使用 早一天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界 一、学生体验,了解过程 (展示智能垃圾分类站,学生体验其功能) 提问:你能写出智能垃圾分类站的工作流程吗?(即时采集 - 识别 - 反馈) 二、计算机程序 1、程序即人们给计算机发出的指令,要求计算机完成一系列的工作。 2、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 a.顺序结构(即时采集) 学生积极讨论,发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为智能垃圾桶制作提供理论依据 学生练习,掌握可视化编程方法,理解程序的基本结构 5分钟
b.选择结构(识别) (学生练习编写程序) 师:巡回检查并指导学生上传测试程序 c.循环结构 无限循环、有限次循环 (学生测试练习) 三、图片数字化 师(提问):计算机是如何看懂图像的? 难道在计算机的眼中也像人眼中的一样是彩色立体的么? (对比理解图像数字化) 像素 图像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每个小格子是一个色块。我们把这样的小格子称为“像素” a.灰度图像 师:灰度图像,只有明暗的区别,因此只需要一个数字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灰度。 0表示黑色,255表示最亮的白色,0-255之间的整数则表示不同敏感程度的灰色 b.彩色图像 师:三原色,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能够生成自然界所有的颜色,红、绿、蓝(R,G,B)三个数字表示一个颜色,每一种颜色用0-255三个数字表示明暗程度
项目驱动 教授新课 计算机不能计算立体的数值,所以要将 R、G、B 分层表示 2、分辨率 师:卫星拍摄的西安大雁塔附近的图像,什么原因造成它们的清晰度有如此大的差别? 分辨率:是指在长和宽的两个方向上各拥有的像素个数。 图像分辨率越高,画面细节越丰富,图像也就越清晰。 四、拓展提升 根据所学知识拓展垃圾管理器的功能,熟练使用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 五、分享交流 测试作品讨论发现智能垃圾管理系统的优缺点 师:为什么有的不能识别正确呢?这是为什么?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计算机判断识别图像内容的原理,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识别,后面会逐渐学习到。 25分钟 5分钟
课堂小结 加深理解 5分钟
板书
垃圾管理系统 程序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循环 图像数字化:像素、分辨率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