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程标准:
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以及人口迁徙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变化1: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
1600年到1800年间,大约有100万的法国、英国、徳国、荷兰、爱尔兰及苏格兰的移民度过大西洋,来到北美洲,他们想方设法取代当地人,以获取经济利益。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屠杀和奴役他们,导致印第安人数锐减。西班牙征服者用最残酷的死刑和武力胁迫当地土著接受西班牙国王的统治,拒不服从者,立刻被屠杀。同时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原因: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
印第安人是美洲原主民,是美洲的主人。然而,在今天的美国,印第安人大多聚居在一些偏僻的保留区内。这一切与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扩张直接相关。所谓的“印第安人保留地”基本上都是偏僻贫瘠的山地以及沙漠地带。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变化2:非洲黑人奴隶数量的激增
材料: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园农业的发展对不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印第安人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材料:“非洲到处在流血……耕耘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 ?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 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
——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原因: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
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黑奴贸易
变化3:欧洲白人数量的增加
宗教改革后,新教势弱,被天主教打击迫害,一些新教徒们被迫来到了北美洲,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自发移民);14到16世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持续开展圈地运动,争夺农民的土地,农民成了一无所有的自由人,欧洲农民,生活苦不堪言,遭到虐待,只好逃到新大陆生存;西班牙的财富神话,进一步刺激了商人、冒险家、投机者,乃至掌权者们的野心。
"五月花(May Flower)"号是英国3桅盖轮船,1620年,该船载欧洲102名躲避政治迫害的人由英国的普利茅斯出发,前往今天的马萨诸塞。
《第一个感恩节》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原因:很多欧洲人因为政治迫害、宗教信仰等因素移居美洲,使美洲的白人数量增加。
变化4:混血人种的出现
不同族群在美洲
拉丁美洲人种构成
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的数量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自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时候,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的影响?
①入侵中断了美洲原有文明发展的历程,造成了人口的灾难和文明的毁灭性打击;
②带来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传播;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文化得以保存;
③美洲出现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多元文化并存。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
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一、英国的殖民活动
1、18世纪中后期,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被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2、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3、185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二、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3、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世界上唯一的一次把整个人种彻底灭绝发生在塔斯马尼亚。4000多名土著被5000人组成的白人搜捕队四处追杀,最后只剩下200多人被押送到附近的弗林德斯岛,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不断死亡。到1830年,当地原住民只有不到300人。几十年内绝大多数当地土著人被消灭。最后的一个男子死于1869年,最后的一个女子死于1876年。这位女子名叫特鲁加尼尼,生于1803年,即白人入侵塔斯马尼亚岛的第一年;因此,她的一生跨越了其民族被灭绝的整个时期。她死前恳求不要解剖她的尸体,但连这一可怜的请求也得不到满足,她的骨骼被陈列在霍巴特博物馆。塔斯马尼亚人在地球上绝种。
——刘晓燕《澳大利亚土著人:历史变迁与发展》
特鲁加尼尼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华工与大洋洲、美洲的开发
1、19世纪初,黑奴贸易被限制,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增加,美洲、大洋洲种植园需要大量新的廉价劳动力。
2、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条约》中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华工贸易合法化)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穷苦百姓被迫成为苦力
4、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时期 人数(单位:万) 主要地区
1801年-1850年 32 东南亚、澳大利亚、北美、拉美等
1851年-1875年 128 拉美、北美、澳大利亚、东南亚等
1876年-1900年 75 北美、澳大利亚、东南亚等
1901年-1925年 65 南非、欧洲大陆、东南亚等
一、华工的成因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二、华工对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
1、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2、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3、大洋洲: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②在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9世纪后期,大量华工参与修筑美国太平洋铁路,这条贯穿美国东西部的铁路被认为是该国建国初期最为重要的工程之一。大约1.5万华人参与了工程建设,因为工作条件艰险,大约有4000多华工在施工中丧生。
有人说:“太平洋铁路每一公里的枕木下,都有一个中国劳工的亡魂。”
太平洋铁路通车盛典的照片
照片中没有华工身影,主持人只字不提华工的贡献。他们后来因此被称为
“沉默的道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苦力)数百人闭置一舱,昏闷而死者已三之一,抵埠以后饥饿疾病鞭棰而死者又三之一,仅延残喘者不及一成。
——陈炽《续富国策》卷4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战中的华工
1855年6月12日,维多利亚当局通过了限制华人移民法案。该法案规定来澳船只每10吨位准载华人1人,入境华人每人须交人头税10磅。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部排华法案……1860年6月30日,1000多白人举着“不要中国人”的旗帜,手持凶器袭击了兰明低地的华人居住区,华人死2人,伤10人。这次排华暴乱持续不断,一直到次年9月。华人财产被白人洗劫一空。在后来的审判中,古尔本的陪审团竟宣告所有参加排华暴乱的欧洲人无罪。
——《澳大利亚血腥排华的黑历史》
大部分华人在美国干着又脏又累的劳动,而要求的工资却很低廉,这往往容易与其他的底层劳工产生矛盾……排华运动的根源是美国人对中国和华人文化了解太少。美国人用“异教徒”、“偶像崇拜者”、“未开化的人”等侮辱性语言称呼华人。……由于种族歧视的存在,华人被侮蔑为“拖着长辫的怪物,被指责为剥夺了当地居民的工作机会。
——《美国历史上排华的若干原因 》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三、评价华工出国
1.一些华侨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华工在当地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2.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总结:近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堂小结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基础整合:
近代的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移民特征 流向、方式 引发的文化认同
欧洲殖民者和移民;非洲黑人奴隶;
流向美洲;主动、被动;
流向澳洲;
主动、被动;
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英文化主导、融合多种因素的新澳洲文化;
华工;
华侨;
美澳洲;东南亚;生活所迫;
推动东南亚文化、美洲文化、澳洲等文化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着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D.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解析】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印欧人迁徙无关,故不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4世纪中后期,遭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后,其首领说:“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用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西哥特首领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变化表明( )
A.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的对立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重构与认同
C.战争对罗马文明的严重破坏 D.罗马帝国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
【解析】据“遭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用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可知西哥特人最初对罗马帝国是否定和排斥的,但是由于哥特人缺少法律传统和意识,不利于阿图尔夫巩固统治;罗马帝国所创立的法律体系和法治传统,有利于维护阿图尔夫的统治,因此阿图尔夫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说明人口迁徙促进文化重构与认同,故B项正确;罗马帝国不属于农耕世界,故排除A项;CD两项题干未体现,故排除。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独特的建国历程,形成了美国特殊的移民文化。这种文化成为美国的标志,在美国的整个发展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下列关于美利坚文化形成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文化多元性体现在各种文明平分秋色
B.“美利坚人”一词最早出现在独立战争过程中
C.1787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利坚民族正式形成
D.白人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由来已久并且根深蒂固,D项正确;美国文化以欧洲文化为主导,并非各种文明平分秋色,A项错误;独立战争前,“美利坚人”就已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B项错误;北美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C项说法错误,排除。
(2023·江苏徐州高三上期末·2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4 1850—2000年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 数量 1846-1924年欧洲移出1800万, 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
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以华工大规模出洋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仅仅数十年的时间里,几百万华工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华工出洋的目的地除了原先的东南亚之外,首次包括美洲、澳洲等地。在拉丁美洲地区,早在1847年,多达7000名华工已经被运到古巴的甘蔗种植园劳作。从1847年至1865年之间,每年到古巴的华工人数平均在6000人以上。到1865年,抵达中南美洲的华人有15万人之多。19世纪60年代,华人进入美国的人数为六万余人,而在70年代,华人移民的人数几乎又翻了一番。
——摘编自潘兴明《关于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动因的考察》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45年前后两个阶段人口迁移的不同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5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口迁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4分)
第一阶段:欧洲、亚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2分)
第二阶段:亚非拉地区移民大量迁往西欧、美洲、大洋洲等发达地区。(2分)
特点:发端快,迅速形成移民潮;(1分)几百万华工大规模出洋;(1分)华工出洋的目的地范围广。(1分)
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分)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在亚洲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1分)
影响:推动当地开发,促进经济发展;(1分)导致文化交融,文化呈现多元特征。(1分)欧洲殖民者的移民导致拉美成为欧洲列强经济附庸;(1分)大批拉美移民外迁,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失和人才外流。(1分)
人口迁移是一种历史现象,可能受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原因、政治压迫、统治者扩张等因素影响,并深刻影响历史发展。然而发生在公元4-5世纪的民族迁移,一个结局走向统一,一个结局走向分裂,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造成这两种结局走向的原因,并用所学知识阐释。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4-5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4-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分裂(395年)
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统一中国(6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西欧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示例1:人口迁移过程中民族认同程度不同。(2分)
阐释:中国古代北方在五胡内迁后,经过国家统一、孝文帝改革等,鲜卑族等少数民族融入汉族,民族认同感增强,促使后来隋朝完成国家统一。
西方日耳曼人入侵、灭亡西罗马帝国后,日耳曼人与当地融合程度差,民族认同感底,导致西欧日耳曼人小国林立。(8分)
示例2:政治传统等对移民的不同影响(2分)
阐释:中国有“大一统”儒家思想传统,五胡内迁后,鲜卑族统一北方,加上小农经济下人民渴望统一和,稳定,促使后来隋朝完成国家统一。
西方中世纪是封君封臣制度,国家和民族意识淡薄,导致西欧日耳曼人小国林立。(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