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历史配套测试题: 专题四(人民版选修2)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高中历史配套测试题: 专题四(人民版选修2)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6-15 15:50:00

文档简介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世纪初,英国上院的政治权力进一步被削弱是由于(  )
A.《阿斯奎斯法案》
B.《重新分配议席法》
C.《权利法案》
D.《取缔选举舞弊及非常行为法》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阿斯奎斯法案》规定:下院通过的财政法案在提交上院后一个月就自动成为法律;其他法律在下院中连续通过三次,上院即使反对亦无效,从而限制了上院的权力。
答案:A
2.英国1884年进行的第三次议会改革中获得选举权的是(  )
A.新兴工业资产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城市工人 D.农业工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比较能力。A为1832年议会改革的内容,B、C属于1867年议会改革的内容,均应排除,只有D符合题意。
答案:D
3.下列有关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先驱是亨利·乔治 B.主体是知识分子阶层
C.促进了美国人民觉醒 D.与《城市之羞》有关
解析:《城市之羞》是1904年出版的,与要求“社会公正”的“进步运动”直接相关。
答案:D
4.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民众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
A.采用了大致相同的方式
B.都使妇女获得了选举权
C.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推动了西方政治的民主化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民众争取普选权的斗争方式各不相同,妇女仅仅在部分国家获得了选举权,同时,欧洲各国民众争取普选权的斗争并不是为了建立相同的政治体制,故A、B、C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D
5.1940年,《城市之羞》一书出版,把矛头直接指向(  )
A.议会上院 B.议会下院
C.政府政治腐败 D.托拉斯不法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比较与辨别能力。把《城市之羞》与《进步与贫困》的内容比较,加深记忆,虽然同属“黑幕揭发”但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别。
答案:C
6.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
A.1870年法国男子普选权的确立
B.1884年英国的议会改革
C.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运动”的开展
D.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大陆各国普选制的基本实现
解析:普选权的实现,体现了更多的民意,即表现了政治的民主化。
答案:D
7.右图为哪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宣传画(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奥地利
解析:右图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妇女争取选举权的宣传画。
答案:C
8.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利时争取普选权的方式有(  )
①组织集会 ②游行示威 ③罢工 ④修改宪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①②③均为比利时争取普选权的方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城市之羞》是“黑幕揭发运动”中一部极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作者是被誉为“耙粪”英雄的林肯·斯蒂芬斯,1901年他受邀担任《麦克卢尔》总编辑,在1902~1903年间,实地调查了圣路易、明尼阿波利斯、匹兹堡、费城、芝加哥和纽约等地的政治状况,残酷的现实触痛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他连续在《麦克卢尔》发表的六篇文章,这一系列文章在1904年汇总,以《城市之羞》为名结集出版。《城市之羞》把矛头直接指向政治腐败,对政党党魁和企业主勾结控制政府、行贿受贿、践踏民主、甚至有组织犯罪等现象予以曝光。文章材料丰富详实,而且“指名道姓、写出具体日期、贿赂的金额、讨价还价和最后分赃的数额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呼唤公民自身,拯救道德沦丧”,“为自治而斗争”。这部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推动了美国城市的政治改革和市政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城市之羞》对哪些政治腐败现象予以曝光?(9分)
(2)《城市之羞》是“黑幕揭发运动”中一部极有影响力的作品,“黑幕揭发运动”有何影响?(9分)
解析:第(1)问应注意从材料中归纳《城市之羞》把矛头直接指向政治腐败,对哪些腐败现象予以曝光。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幕揭发运动”的影响。
答案:(1)《城市之羞》对政党党魁和企业主勾结控制政府、行贿受贿、践踏民主、甚至有组织犯罪等现象予以曝光。
(2)“黑幕揭发运动”通过报纸、杂志来揭露社会各个阴暗角落里的丑恶现象,唤醒了美国人民,使改革的呼声响彻社会各个角落。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日本自由民权运动期间出现的自由民权团体主要有(  )
①自由党 ②保守党 ③立志社 ④爱国公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自由民权运动期间,出现了一些自由民权团体,如立志社、爱国公党等。自由党和保守党属于英国近代两大政党,与日本自由民权运动没有关系。
答案:D
2.下列有关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运动
B.全国性的民主政治运动
C.旨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D.对明治维新具有继承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自由民权运动是在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的背景下兴起的,目的是促进日本政治上的资产阶级改革,但不属于推翻封建专制的范畴。
答案:C
3.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未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  )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倒幕派中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D.日本1889年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大日本帝国宪法》局限性的理解能力。日本的倒幕维新运动,均是由中下级武士领导的,倒幕之后建立的明治维新政府,本质上是个藩阀政府,这就使封建传统观念和专制主义政治得以保留。《大日本帝国宪法》之所以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正是这种保留的反映。本题为最佳选择题,B、C两项虽也属原因,但所起的作用都不如A项重要。
答案:A
4.日本天皇制即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
A.1868年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成立
B.1874年自由民权运动兴起
C.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D.1890年议会的首次选举
解析:在以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为主体的“自由民权运动”的影响下,制定颁布了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答案:C
5.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主要表现在(  )
①国家无宪法和议会 ②天皇的权力大大加强 ③形成了新政治权贵专权的局面 ④广大人民得到许多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符合题意,明治维新后广大人民得到的民主权利非常有限,排除④。
答案:A
6.“我要对诸位说,你们都拥有相同的一件法宝,那就是自由权。”这是19世纪70年代一位日本思想家提出的制定宪法的理念。但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根本没有体现这一理念,该宪法仍规定(  )
A.贵族院享有立法权
B.众议院享有立法权
C.天皇享有立法权
D.内阁享有立法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宪法的实质。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集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权于一身。
答案:C
7.《大日本帝国宪法》以下列哪个国家的宪法为蓝本(  )
A.英国 B.德意志帝国
C.法国 D.美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大日本帝国宪法》具有较强的专制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选择以富有军国主义色彩、最能维护君主权力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而英、法、美三国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其宪法体现了较强的民主性。因此,可排除A、C、D三项。
答案:B
8.下列有关日本著名政治家板垣退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曾经参加过明治维新运动
B.要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权利
C.自由民权运动的坚定领导者
D.提出《设立民选议院建议书》
解析:自由民权运动期间,板垣退助等人曾接受三井集团代表天皇政府提供的资金出国旅游,从而瓦解了自由民权运动,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兹以御誓文(即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为目标,制定国是,建立制度法规……
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非指官职),以除政令分歧之弊……
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
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颁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维新政体书》
材料二 第一条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第五条 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第八条 天皇……在帝国议会闭会时,得发布代替法律之敕令,此项敕令须于下次会期在帝国议会提出,若议会不承认时,政府须公布将来失其效力……
第十九条 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
——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在国家权力的掌握上比幕府统治时期有何变化?(3分)
(2)将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日本在政体上有什么变化?表现在哪里?(7分)
(3)在任用官员上,材料二的规定较之材料一有何不同?分别指出它们依据的原则。(8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较易回答,“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国家权力由幕府将军手中转入太政官手中;第(2)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制定宪法之后,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第(3)问依据材料一的第四条和材料二的第十九条较易回答。
答案:(1)国家权力由幕府将军手中转入太政官手中,削弱各大名权力,实行中央集权。
(2)由君主专制改为君主立宪制。表现:宪法规定设立帝国议会,由议会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议会闭会时,天皇的敕令也必须在下一次会议上被承认,否则便要宣布失效。
(3)材料一规定,只有亲王、公卿、诸侯可做一等官;材料二取消了这一限制。材料一依据的原则是封建等级;材料二依据的原则是资产阶级的法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