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4《灯笼》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4《灯笼》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2 21:1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灯 笼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感知文章内容。
2.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把握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
掌握散文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情景激趣 新课导入
口抹胭脂一点红,
任你万里到西东,
竹丝皮纸虽然密,
只怕旁人口吐风。
灯笼
预习检测 疏通字词
读准字音
神龛( )
熙熙然( )
争讼( )
斡旋( )
静穆( )
思慕( )
怅惘( )
锵然( )
褪色( )
kān
sònɡ




wǎnɡ
qiānɡ
tuì
供奉神像或祖宗牌位的小阁子。
因争执而相互控告。
调停,调解。
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温和欢乐的样子。
安静庄严。
词语释义
神龛:
争讼:
斡旋:
掌故:
熙熙然:
静穆:
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无精打采。
宋代禁军军卒,负责警戒、防卫等事物。
未必。
灯学:
有些地方称早起去学校或晚上到学校上自习为上灯学。
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深寂静。
怅惘:
金吾不禁:
亲事官:
垂珠联珑:
未始:
幽悄:
文学常识 素养积累
吴伯箫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其散文以质朴美著称,善于从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走近作者
主要作品有《羽书》《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
吴伯箫
(1906—1982)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其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背景探寻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了解体裁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章以“灯笼”为题有何用意?
2.文中写了与“灯笼”相关的哪几方面的事件?
3.全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4.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在全文
各段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文章以“灯笼”为题有何用意?
①以“灯笼”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本文
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以“灯笼”为题
起线索作用,巧妙串联各种材料。
②寄托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
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2.文中写了与“灯笼”相关的哪几方面的事件?
①乡村日常生活类
②乡村艺术表演类
③乡村年节欢庆类
④历史文化类
3.全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抒写“我”对于灯笼的回忆与联想。
第三部分(12):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
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4.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在全文各段中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感情基调:深情、激情。
情感变化:对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表达出激情,最后情感升华为情怀,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再读课文 深层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共同探究文章内容:
1.第1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
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第2自然段描写作者关于灯笼的记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由灯笼引发的一连串回忆,多角度表现了自己与灯笼的浓厚情感。
3.第4自然段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对挑着纱灯上学的回忆;在内容上,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强调了灯笼的重要性,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4.第7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提及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的盛事?
表达对无缘观赏古远盛事的遗憾,同时突出对有幸看到的元宵节张灯结彩的热闹场面的痴迷。
5.自由读3-9自然段,分组讨论:这几段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
为什么要回忆这几件事?
(1)挑着灯笼接祖父;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6)在纱灯上描红;
通过怀恋过往,表明灯笼对“我”的意义重大。
6.作者是如何描写宫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如何理解“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如同日
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运用典故,借李愬、蒙恬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其英雄事迹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仰慕之情。
想象宫灯的装饰以及在宫灯陪伴下的人物活动。
表现了作者对灯笼的历史况味的探索。
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
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思念之情。
(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紧密相关,给作者留下
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4)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具有历史况味。
(5)灯笼使作者联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
敌人的情景,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例1.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
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9.结合2-9自然段中的相关语句说说灯笼有着怎样的意义。
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例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
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例5.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
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
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例3.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
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例4.……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10.读10-11自然段,关于宫灯的想象和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
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
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情感升华。
对宫灯进行想象,体验深长的历史况味。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师生归纳 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我”关于灯笼的回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我”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主旨归纳
1.小中见大。
“灯笼”是生活中的一个微小之物,作者所叙写的事件也是细碎而平凡的,但作者把这种“小”凝结汇聚,由个人推及社会,抒发了心中的家国情怀。
本文由“灯笼”串联多件琐碎之事,“灯笼”是明线,以作者的情感变化安排材料次序,“情感”是暗线。
文本特色
2.双线并行。
如“雪夜入蔡”运用了唐代大将李愬雪夜谋袭蔡州擒藩镇吴元济的典故,表达对保家卫国英雄的仰慕之情;“挑灯看剑”源自辛弃疾的一首词,表达了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
本文多为短句,且以书面语表达为主。
3.运用典故。
4.语言简洁典雅。
板书设计 思维导图
开篇说“火”引出描述对象——灯笼
关于灯笼的回忆与联想
(2-11)
结尾说“火”——团结抗战,保家卫国(12)
灯笼
挑灯接祖父、上下灯学
乡俗还愿挂红灯、元宵节观灯、猜灯谜
族姊远嫁、纱灯描红
想象宫灯、引述历史名将
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
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散文,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