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第1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题材,通过条形统计图引出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同时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构建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经历数据的整理、分析与表示的过程,能在方格图中有条理的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重点:
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经历数据的整理、分析与表示的过程,能在方格图中有条理的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机器人)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听说过机器人大赛吗? 师:自2001年起,中国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2006年时,共有参赛队伍426支;到2012年,参赛队伍达到了519支。以上是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生:喜欢。 生:听说过。 生:我知道了每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还知道2007年参赛队伍最少,2012年最多。 通过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激发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兴趣。
回顾条形统计图 师:根据统计表,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它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从条形图上还能看出2009年到 2012年这段时间里,参赛的队伍数量是不断增加的。你看出来了吗? 师追问:如果我挡住条形统计图的一部分,你还能看出这一情况吗?(课件出示1个长方形挡住条形统计图的下半部分)。 再追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师小结:是啊,从数字的大小也能看出增减的变化。这就说明“增减的变化情况”和“直条的完整度”没有关系。 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它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生:。 生:能。 生:从上面标的数字那里看出来。 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感悟数据的变化情况,为引出折线统计图提供途径。
环节二 探究新知 1.探索折线统计图 师:所以如果我们只想分析变化情况,可以怎样绘制统计图更简单呢?自己动手在下图上试一试吧。 (1)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描点、标数据、连线。 师:像这样的统计图,我们叫做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 (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主要是由什么组成的? 师:从2006年到2012年,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数量变化最大?你怎么知道的? 师追问:观察一下剩余的5条线段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哪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小?为什么? 师:你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学生的回答。 师:所以从图上看,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2.对比发现不同(课件出示两种统计图) 师:请你对比一下这两种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点。 学生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 生1:可以先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的位置并标注数量。 生2: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生:相同。横轴表示比赛的时间,纵轴表示参赛队伍的数量。 生:点和线。 生:2008年,因为从2007年到2008年的线段长度最长且坡度最“陡”,所以2008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大。 生:2011年,因为从2010年到2011年的线段长度最短且坡度最“缓”,所以2011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小。 生1:我发现折线统计图既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生2:还能看出总体的变化趋势。 生1:参加机器人大赛的队伍越来越多了,青少年们的科技意识增强了。 生2:从它的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后面几年一定更多。 生1:数据呈现方式不同。 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据;折线统计图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的位置,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生2:作用不同。 条形统计图直观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还能看出总体的变化趋势,对今后的数据进行预测。 在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绘制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相同的地方。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对比的过程中发现两种统计图的不同点。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有了深刻的感知。
环节三 巩固新知 1.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表和空白的统计图) 学生完成后课件演示。 (1)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师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课件出示陈东每年长高的数据) (2)收集、整理你自己的身高数据,利用方格纸绘制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丽丽跳绳前后每分钟心跳情况统计图。 (1)猜一猜跳绳2分钟后心跳可能是几次? 课件出示105。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2)说说会不会一直往下降?为什么? 3.猜一猜哪张是教室室内温度统计图? 课件出示三张折线统计图,指名说。 师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4.资源中心搜索动画《折线统计图》,在不同情境中,绘制折线统计图,感受折线统计图所表现数据的特点。 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生:陈东0~1岁长得最快,长了24 cm。 生:可以算一算他每年长高几厘米?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整理的数据绘制自己的身高折线统计图。 生1:一百零几。 生2:因为从变化的情况来看,应该是在95到110之间。 生:不会一直下降,因为到一定时间后心跳就平稳了。 生:第3张。 生:教室里的温度不可能一直上升,也不可能一直下降。应该是先上升再下降,一天中下午两点的温度是最高的。 强化巩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通过分析对比陈东和自己的身高统计图,进一步感知折线统计图能看到数据的变化趋势的特点,还可以对自己未来的身高做出预测,也为后面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埋下伏笔。 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感知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源于生活。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生1: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先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的位置并标注数量,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生2: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既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看出总体的变化趋势。 生3:根据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析数据并进行预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小结课堂,提升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 拓展延伸 了解生活中折线统计图的应用。 通过此活动图片展示,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
环节六 布置作业 教材P108第1、2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