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单元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精品教学方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单元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精品教学方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3-22 16:5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中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以老龄化社会为题材展开教学,以上海市为例,用单式统计图分别呈现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让学生在比较两组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产生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需要。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上海人口自然增长数逐渐减少,说明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全国的人口数据,进一步感受全国人口的变化特点,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体会其优势。
3.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师: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追问:怎样统计呢? 生1:要想了解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怎么变化的?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2:可以调查、统计。 生1:先调查一下近几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数据,然后再做分析。 生2:全国的数据肯定很大,我们可以从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上海开始调查。 生3:要想了解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怎么变化的,应该多调查一些年份,至少要10年。 通过谈话更好地引导孩子投入本课的学习。
环节二 探究新知 一、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并且制作了折线统计图。 资源中心搜索动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历制图过程。 1.观察出生人口数统计图。 师:从这幅折线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观察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师:从这幅折线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1.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师:对于这两种复式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是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2.画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复式折线统计图该怎么画呢?需要注意什么? 师:现在已经用蓝色折线表示出生人口数,那么该怎么表示死亡人口数呢?请你试着画一画。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小结:看来我们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是这样的: 1.确定图例2.描点3.标数据4.连线。 3.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还能分析出什么信息? 师: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差是人口自然增长数。上海人口从1995年开始负增长。 师: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重点观察一下它们的差。 师:你有什么发现? 师: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有什么优势? 生1:横轴是年份,纵轴是人口数。 生2:2001年—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整体呈上升趋势。 生3:2003年—2004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增长特别快。 生1:横轴是年份,纵轴是人口数。 生2:2001年—2010年上海死亡人口数整体呈上升趋势。 生3:2008年—2010年上海死亡人口数保持平稳。 生1:这样不太容易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情况啊!怎样比较方便呢? 生2:有复式条形统计图,也应该有复式折线统计图吧? 生1:要画两条折线,可以用颜色区分,比如出生人口数用蓝色折线,死亡人口数可以用红色折线。 生2:得用图例说明。 生3:统计图的名称要改成2001年—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学生独立画一画,全班交流。 生:用红笔先根据数据在这张统计图中描出10个点,再标上数据,标的时候检查一下描得对不对,再把这些点依次连起来。 生1: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总体都呈上升趋势。 生2:每一年的死亡人口都比出生人口多,差距越来越小。 独立思考,算一算它们的差。 汇报它们的差。 生:全国和上海一样,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差逐渐减少,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生: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更方便比较、分析两个或多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通过解读单式折线统计图,为下一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作铺垫。 感知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时不方便,同时由复式条形统计图联想到复式折线统计图,自然揭示学习主题。 通过画前交流、独立画图、画后反馈、小结画法,帮助学生厘清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引导学生在对比、观察、分析发现中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结合全国人口的数据去发现规律(自然增长数逐渐减少),进一步感受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同时,与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对比,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比较两组数据变化的特点。
环节三 巩固新知 练习1: 下面两组数据分别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练习2: (1)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2)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3)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练习3: (1)李欣和刘云的跳绳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2)她们两个人谁的进步幅度较大? (3)如果选一人参加跳绳比赛,你选谁 为什么?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生:第1题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更合适,主要反映数量的多少。第2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合适,主要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生1:游览龙潭庙会、地坛庙会的人数都在21日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生2:龙潭庙会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生3:25日游览龙潭庙会、地坛庙会的人数都是最少的。 问题:两个庙会游览人数哪一天相差最大?哪一天相差最小?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生1:李欣和刘云的跳绳成绩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生2:李欣的进步幅度更大。 生3:选李欣。因为她的成绩逐步上升,最多能跳167个。刘云成绩起伏较大,发挥不稳定。 给出了不同背景的数据,让学生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进一步感受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和使用范围。 练习2和练习3侧重于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体会统计数据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自己的收获。 生1: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简单的问题。 生2:知道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更方便比较、分析两个或多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小结课堂,提升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 拓展延伸 数学阅读:啤酒与尿布的故事 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通过分析顾客购物的数据后发现,很多周末购买尿布的顾客同时也购买了啤酒。 经过深入观察和研究发现,美国家庭买尿布的多是爸爸。年轻的父亲们下班后要到超市买尿布时,同时“顺手牵羊”带走啤酒,还在周末看棒球赛时过把瘾。 后来沃尔玛就把尿布和啤酒摆放得很近,从而双双促进了尿布和啤酒的销量。 感受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六 布置作业 教材P108第4、5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