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彷徨( ) 华裔( )
缅怀( ) 瞭望( )
丁肇中( ) 格物致知( )
zhào
pánɡ
yì
读准字音
miǎn
liào
zhì
理解词语
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探察:探听侦查;察看。
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
整体感知
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格物致知精神是什么精神?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由征文获奖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三部分(13):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合作探究
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1.谈谈古今“格物致知”有何不同?
古代:目的不在求知而在平天下,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
2.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4.实验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5.为什么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因为中国学生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思想的支配,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没有实验能力,所以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6.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作者举“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观点。
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2.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实验精神?
①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
②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使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3.格物致知的意义有哪些?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第三部分
重点研讨
1.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
我们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2.这是一次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演讲,如今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有何现实意义?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理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再次明确格物致知精神及实验精神的意义,能督促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扬格物致知精神。我们要明白:只有动手实验,亲自实践,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灵感,才能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创新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
(1)思路清晰,结构严密。
作者先阐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谬误,接着阐述了“格物致知”必备的要素和重要作用,最后表达良好愿望点明讲演意图。全文层层深入,首尾呼应,结构严密。
(2)通俗易懂,事例生动。
首先,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其次,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意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写作特色
文章主旨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问题
格物致知精神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培养实验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