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说明:1.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内。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单选题(该题有25个小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75分)
1. 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A. 起源最早 B. 世界领先 C. 独一无二 D. 多元一体
2.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 建立保密制度
B. 震慑谋反之徒
C. 维护皇帝权威
D. 削弱丞相权力
3.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汉武帝独尊儒术 D. 司马迁撰《史记》
4. 如下图是《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 江南经济发展 B. 北方文化繁荣
C. 专制统治加强 D. 国家统一完成
5.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此后历朝基本沿用的政治制度是
A 三省六部制 B. 三公九卿制
C. 行省制 D. 世卿世禄制
6. 认为“人伦者,天理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南宋理学家是
A. 程颢 B. 程颐 C. 朱熹 D. 陆九渊
7. 《明会典》卷二载:“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三省六部制 B. 设立南北面官 C. 废丞相,权分六部 D. 设置军机处
8. 清朝曾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一规定所造成的影响是( )
A. 中国的对外贸易彻底断绝 B. 保护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的契机 D. 有效地防范了西方的殖民入侵
9. 1861年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给巴特勒上尉(法国远征军军官)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这里雨果控诉暴行是( )
A. 勒索巨额赔款 B. 火烧圆明园
C. 旅顺大屠杀 D. 洗劫紫禁城
10.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致力于“自强”“求富”,进行了一场自救运动。这场运动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维新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洋务运动
11. 《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亿两赔款和3千万两赎辽费,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贷款3亿两白银。清政府这一举动
A. 导致人民负担日益加重 B.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直接导致小农经济瓦解 D. 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12. 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活动搭配正确的是
A. 林则徐——颁布《资政新篇》 B. 洪秀全——开展洋务运动
C. 李鸿章——编成《海国图志》 D. 康有为——推动戊戌变法
13. 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发行的一幅宣传画——“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该宜传画反映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 《钦定宪法大纲》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中华民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下列能体现“失序与混乱”的是( )
A 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B. 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C.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16. 1913年至1918年,全国缫丝厂由170余家增至433家。这一时期以缫丝厂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发展较快的外部因素是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C. 南京临时政府推动 D.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17.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共和制度得不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为此发起的运动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保路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18. 1919年中国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期望而去,失望而归。中国代表团在会上的“失望”导致了
A.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 二次革命的爆发
C. 五四运动的爆发 D. 国民革命的高涨
19. 下表是中共“一大”到“三大”主张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中共( )
中共“一大” (1921年)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 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共“二大” (1922年) 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中共“三大” (1923年) 共产党员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
A. 对国情的认识逐渐深入 B. 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 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D. 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城市
20. “吴佩孚的势力被歼灭于两湖,孙传劳的五省联军也被打败,最近张作霖又在河南败绩。”上述革命成果的取得是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21. 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其重大意义在于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 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D. 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
22. 朱自清在《这一天》中说:“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抗战胜利指日可待。”“抗战胜利指日可待”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华民族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
B. 有国际力量的支持
C.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D. 日本是小国,资源匮乏
23. 某学者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其本质是团结和合作,各政党之间既不争权夺利,也不互相倾轧。”材料中“这一制度”指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4. 某新闻报道记载: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和此则新闻关系密切的事件是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25. 中共十四大是中国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入新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十四大
A. 纠正了“文化大革命”错误 B. 提出“一国两制”基本主张
C. 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二、主观题(该题含有26一个大题共25分)
26.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然而由于封国的权力过大,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藩,结果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秦朝的郡县制、元朝的行省制,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负面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二,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大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答案解析
说明:1.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内。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单选题(该题有25个小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75分)
1. 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A. 起源最早 B. 世界领先 C. 独一无二 D. 多元一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D;材料没有提及其他文明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中华文明是起源最早或是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AB;每种文明基本都是独一无二的,C项并不仅仅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排除。
2.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 建立保密制度
B. 震慑谋反之徒
C. 维护皇帝权威
D. 削弱丞相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这段材料的大意是秦始皇在梁山宫时看到丞相有大量车骑随行,对此表现出不满,后有人将此事告知丞相,丞相随即减少了车骑数量,秦始皇认为随行人员中有人泄露他所说的话,但没人承认,因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全部杀掉。这表明当时皇权具有专断性和残暴性。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告密,但不是建立保密制度。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谋反,只是涉及告密。故错误。D项错误,秦朝时虽设立丞相,但国家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其任免,相权并未威胁到皇权,没有必要去削弱。故D项错误。
3.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汉武帝独尊儒术 D. 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
【详解】《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
4. 如下图是《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 江南经济发展 B. 北方文化繁荣
C. 专制统治加强 D. 国家统一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北方文化繁荣不是北方民族迁往中原的直接后果,排除B项;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专制统治削弱,排除C项;这一时期处于分裂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此后历朝基本沿用的政治制度是
A 三省六部制 B. 三公九卿制
C. 行省制 D. 世卿世禄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时期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制的成熟,A正确;BD在隋唐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行省制是在元朝时期确立的,C排除。故选A。
6. 认为“人伦者,天理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南宋理学家是
A. 程颢 B. 程颐 C. 朱熹 D. 陆九渊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主张,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7. 《明会典》卷二载:“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三省六部制 B. 设立南北面官 C. 废丞相,权分六部 D. 设置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等信息可知,明太祖为了防止“小人专权乱政”,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C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没有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是在辽朝实行的,排除B项;清朝的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C项。
8. 清朝曾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一规定所造成的影响是( )
A. 中国的对外贸易彻底断绝 B. 保护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的契机 D. 有效地防范了西方的殖民入侵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描述的是清政府的海禁政策,这一政策打击民间贸易,使得中国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的契机,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海禁政策不利于本国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9. 1861年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给巴特勒上尉(法国远征军军官)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这里雨果控诉的暴行是( )
A. 勒索巨额赔款 B. 火烧圆明园
C. 旅顺大屠杀 D. 洗劫紫禁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控诉侵略者的暴行。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因此,1861年作家雨果控诉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暴行,B项正确;材料提到侵略者洗劫财物和放火,没有提到勒索巨额赔款,排除A项;旅顺大屠杀是1894年日本侵略者屠杀旅顺人民,排除C项;材料提到侵略者洗劫财物和放火烧毁,而洗劫紫禁城只是劫掠,紫禁城没有被焚毁,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致力于“自强”“求富”,进行了一场自救运动。这场运动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维新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洋务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开展了洋务运动,口号是“自强”“求富”。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爆发的,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于甲午战败后掀起的改良运动,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掀起扶清灭洋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
11. 《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亿两赔款和3千万两赎辽费,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贷款3亿两白银。清政府这一举动
A. 导致人民负担日益加重 B.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直接导致小农经济瓦解 D. 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政府的高息贷款最终都要由人民承担,所以清政府的这一举动将会导致人民负担日益沉重,故选A;清政府的贷款行为并不是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排除B;中国的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瓦解,排除C;清政府贷款的举动并不是导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排除D。故选A。
12. 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活动搭配正确的是
A. 林则徐——颁布《资政新篇》 B. 洪秀全——开展洋务运动
C. 李鸿章——编成《海国图志》 D. 康有为——推动戊戌变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有为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推动了戊戌变法,D项正确;颁布《资政新篇》的是太平天国,不是林则徐,排除A项;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开展洋务运动,排除B项;编成《海国图志》的是魏源,不是李鸿章,排除C项。故选D项。
13. 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发行的一幅宣传画——“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该宜传画反映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漫画中弱者的形象可知,这是清政府,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以及“八位强者”的设定可知,这一漫画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D正确;鸦片战争中只有英国直接进行侵略行动,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19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只有英法两国参与军事行动,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中只有日本直接进行军事入侵,排除C。
14.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 《钦定宪法大纲》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中华民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可知,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项正确;《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颁布的,排除A项;《中华民国宪法》是1946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下列能体现“失序与混乱”的是( )
A. 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B. 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C.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和失序时期,B项正确;社会生活文明开化和材料“失序与混乱”无关,排除A项;民族工业发展、民主科学思想传播均与“失序与混乱”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6. 1913年至1918年,全国缫丝厂由170余家增至433家。这一时期以缫丝厂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发展较快的外部因素是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C. 南京临时政府推动 D.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1914年至1918年处于一战期间,这一时期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A项不是外部原因,B项时间不符合,此时已经没有清政府,C项不属于外部原因,排除ABC项。
17.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共和制度得不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为此发起的运动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保路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共和制度得不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间是1851—186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将筑路权出卖给外国银行团。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人民掀起保路运动,排除B项;一二·九运动的时间是1935年12月9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 1919年中国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期望而去,失望而归。中国代表团在会上的“失望”导致了
A.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 二次革命的爆发
C. 五四运动的爆发 D. 国民革命的高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但巴黎和会却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C项正确;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排除A项;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排除B项;1924年,以推翻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国民运动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19. 下表是中共“一大”到“三大”主张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中共( )
中共“一大” (1921年)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 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共“二大” (1922年) 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中共“三大” (1923年) 共产党员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
A. 对国情的认识逐渐深入 B. 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 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D. 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城市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成立后,斗争目标从“消灭资本家”到“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再到联合国民党反帝反封建,反映出中共对国情认识逐步深入,A项正确;标志着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事件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共产党对西方先进经验的学习,排除C项;共产党早期的三次会议反映出其工作重心一直在城市,并未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
20. “吴佩孚的势力被歼灭于两湖,孙传劳的五省联军也被打败,最近张作霖又在河南败绩。”上述革命成果的取得是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北伐的主要斗争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北伐是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重要的革命成果,故A项正确;B项是1927-1937年,排除;C项是1931-1945年,排除;D项是1945-1949年,排除。
21. 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其重大意义在于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 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D. 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走农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B项正确;A项是南昌起义,排除;C项是三湾改编,排除;D项是长征,排除。
22. 朱自清在《这一天》中说:“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抗战胜利指日可待。”“抗战胜利指日可待”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华民族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
B. 有国际力量的支持
C.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D. 日本是小国,资源匮乏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可以看出当时实现了全国的大团结,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显示国际援助,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的地大物博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日本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23. 某学者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多党制或两党制,其本质是团结和合作,各政党之间既不争权夺利,也不互相倾轧。”材料中“这一制度”指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其本质是团结和合作,各政党之间既不争权夺利,也不互相倾轧”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政党政治上的区别,而B项是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故B正确;ACD项与政党无关,不符合题意。
24. 某新闻报道记载: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和此则新闻关系密切的事件是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运动的显著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其中材料“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体现的是浮夸风问题,B正确;三大改造实现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A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标志是“一大二公”,C排除;文化大革命的主旋律是阶级斗争,D排除。故选B。
25. 中共十四大是中国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入新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十四大
A. 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B. 提出“一国两制”基本主张
C. 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推动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D项正确;AC项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排除;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阐述了“一国两制”基本主张,排除B项。故选D项。
【点睛】
二、主观题(该题含有26一个大题共25分)
26.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然而由于封国的权力过大,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藩,结果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秦朝的郡县制、元朝的行省制,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负面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二,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汉初:郡县制与王国并存。影响:分封制削弱了王权,为后世诸侯分裂割据埋下隐患。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使王国势力膨胀,发生叛乱,威胁中央集权。
(2)举措:实行行省制。意义: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省制的开端;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
(3)理解:中国古代王朝目的都是为了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反映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主要趋势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一“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可知,西周是分封制;根据材料一“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可知,汉初:郡县制与王国并存。影响:结合所学从分封制削弱了王权、为后世诸侯分裂割据埋下隐患来分析;根据材料一“由于封国的权力过大,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藩,结果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可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使王国势力膨胀,发生叛乱,威胁中央集权。
【小问2详解】
举措:结合所学可知,元代实行行省制。意义:结合所学从行省制度是郡县制的发展和省制的开端、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等角度分析。
【小问3详解】
理解:根据材料二“秦朝的郡县制、元朝的行省制,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知,中国古代王朝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认识:结合所学从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反映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主要趋势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