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昌吉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2 12:4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疆昌吉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在对三星堆遗址考古研究中,既发现大量与中原地区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众多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其独特的祭祀行为,包括“燔烧”、器物分层等也十分罕见。这反映出( )
A.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 古蜀文明已超越中原文明
C. 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 D. 早期国家深受神权政治影响
2. 有学者说:“商人所谓‘上帝’(卜辞多称“帝”),既是至上神,也是宗祖神。按照上古的宗教政治理论,‘王’正是由于它是上帝的嫡系后代,所以才有统治天下的权力。”据此可知,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家国一体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等级森严 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 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轻视教化”“轻罪重罚”“监禁庶民”等措施,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 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 B. 废除井田,破坏传统体制
C. 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 D. 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担
4. 秦统一后,诏书发至桂林,当地人均不认识。后来李斯等人创造新文字“小篆”通行全国。文字统一后,尽管各地方言差别极大,政令依旧能畅通。由此可知,秦统一文字(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利于加强民族认同感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加强了思想领域的控制
5. 董仲舒将天塑造为一个具有人格神色彩的宇宙最高主宰,主张天人合一,天的喜怒哀乐会通过人世间很多自然现象体现出来。君主受命于天,统治百姓,百姓如违抗君主,即是违逆天意。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
A. 继承了先秦的民本思想 B. 宗教迷信色彩十分浓厚
C. 无法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D. 借助自然强化专制主义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庶族的阶级划分森严。《文苑英华》记载:“今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为之伍。”《宋书》中又载:“士庶之际,实自天隔。”与之相关的是,当时( )
A. 阶级矛盾不断被激化 B. 统治阶级内部严重分化
C. 政权长期被门阀把持 D. 皇权受士族支持而强化
7. 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 )
A.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 B. 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C. 消除了王朝边疆的安全隐患 D. 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8.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职责明确、组织完整,三省六部既分别有独立的官署,又有明确的统隶关系,这改变了长期存在的“三公”“九卿”职权笼统、施政混乱的现象。这表明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
A. 规范了国家行政 B. 促进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形成
C. 保障了吏治清明 D. 否定了三公九卿制的合理性
9. 张老师为《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宗教密码:三教相激”、“文化密码:时代意气”、“交流密码:异域同天”。下列史实属于第三个学习活动的是( )
A. 道教提出贵儒、尊道的主张 B. 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
C. 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 D.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10.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方针,“至是,虽两河之雄,并起于世,亦将束手听命,求制于文墨之吏,而无所容辞”。这些措施虽有效防止了内乱,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但给北宋的政治带来了很大的隐患,那就是( )
A. 边疆危机不断,军队战斗力低下 B. 制度过于僵化,削弱了中央集权
C. 地方权利受限,限制了地方的发展 D. 文官高于武将,导致矛盾不可调和
11. 元代政区层级多,且采取复式统辖关系,因而形成了一套复杂烦琐的行政区划体系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这一制度设计( )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降低了行政效率 D. 导致了冗官现象严重
12. 宋代出现了以财衡人之风,时人所谓“东家富财,车马接踵;西家富德,风雪闭门”。对此,洪迈感叹到“天下俗薄,而朋友道绝”。宋代这一风气的出现是由于( )
A. 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 B. 儒家正统观念受到冲击
C. 社会重商思想盛行 D. 科举制的教化功能弱化
13. 如表是唐朝部分诗歌摘录。这些诗歌( )
摘录 来源
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 陈子昂《座右铭》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 白居易《续座右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
A 充满奋发向上精神 B. 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C. 具有兼收并蓄特征 D. 蕴含经世致用理念
14. 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辅严嵩把持朝政,肆意铲除异己;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主持军政大事,力推“一条鞭法”;明熹宗时,大太监魏忠贤祸乱朝纲,甚至自称“九千岁”。上述现象反映出( )
A. 权臣宦官干政导致朝政黑暗 B. 君权强化导致决策过程异变
C.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一定冲击 D. 皇帝权力在特定时期受制约
15.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彻底改变了王朝国家长期存在以中原为中心,由内而外划定边疆的传统做法……此后,自康熙到乾隆年间,中俄多次签订条约划定边界,逐步明晰了中俄双方的疆界和相关权益,同时也划定了与藩属国朝鲜的边界。这反映出清朝前期( )
A. 被迫对外妥协 B. 主权国家观念的萌发
C. 疆域完全确定 D. 朝贡体系瓦解
16. 利玛窦初入中国时身着“僧袍”,以“西僧”自居。后来,利玛窦则开始易僧袍为儒服,行秀才礼,跟儒士交往,研读中国经籍,把掌握汉语、熟悉中国经籍作为传教的必备条件。据此可知利玛窦( )
A. 致力于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 B. 主动适应中国主流文化氛围
C. 促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合 D. 被儒学吸引放弃基督教信仰
17.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禁烟的主要方式是要求烟商完全把鸦片交出来,烟商不听令就撤退十三行的仆役,断绝接济,派兵封围十三行,广东几百年来“驭夷”的方法就是这样。清政府的禁烟举措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海禁政策持续影响中国社会变革 B. 传统思维影响晚清官员行为模式
C. 清朝政府大力支持国内禁烟运动 D. 天朝上国观念持续影响国人思想
18.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步接受了西方设定的国际秩序,认识到自身权益是条约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是由“天下共主”单方面施恩,而是“恩怨报施,各有其分,不相凌越”。清政府的这一观念
A. 以反击列强侵略为核心 B. 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
C. 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D. 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强化
19. 有学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14年,将战乱的触角伸展到18个省,这为身系军务的大吏挣来了调职官供差委的权力。当内战过去之后,用惯了这种权力的疆吏便常常要与朝廷的法度相摩擦。材料可用来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 导致国家权力重心的下移
C. 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D. 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20. 有外国传教士认为,洋务运动“譬之于人,一手欲取新器,而一手仍紧握旧物,则心必纷而不能安。故有时敦聘西人,使教华人以制造之业,及至绘图列说,铸炼成器,即曰:吾事毕矣。问其既得此器,能行与否,则日久而仍未见其行也。”这揭示出洋务运动( )
A. 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 B. 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C. 培养出大量新式人才 D. 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21. 如表是1895~1898年11月西方列强在华修筑铁路的情况(单位:公里)。这一现象反映了西方列强(  )
英国 沙俄 德国 比利时 法国 美国
2800 1 530 720 650 420 300
A. 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深化 B. 联合对华进行经济投资
C. 已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 使中国沦为殖民地国家
22.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这表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缺乏社会基础 B. 改革者急于求成 C. 守旧势力强大 D. 维新派缺乏经验
23. 学者张海鹏曾说到:“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宪观念,成立了共和国即中华民国,共和国的执政者只能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这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最大的遗产。从此以后,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该学者肯定辛亥革命的视角是
A.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有助于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
C. 形成了中国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 D. 扫除了落后腐朽的生活方式
24. 下图是民国六年,马星驰在《新闻报》发表的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人》,漫画中身着各式服装的人员,在来自四方的手臂推动下,全部挤在一张座椅上。这幅漫画反映了
A. 北洋政府内部的权力之争 B. 各阶层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
C. 张勋利用各种力量进行复辟 D. 列强趁军阀混战进行分而治之
25. 五四运动后大批青年和知识分子脱掉长衫,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众疾苦,到工人中间去举办各种讲习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如在陈独秀等人的指导下,上海各业5000多名工人于1920年5月1日举行集会,喊出了“劳工万岁”的口号。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A.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条件
C.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D.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26. 中共一大召开时,与会代表在讨论如何对待其他党派时发生了激烈争论。董必武主张“行动上与其他党派合作,反对共同的敌人”;为了打倒共同敌人,应该“对其他革命党派一面在思想上进行批判,一面在行动上实行联合”。这一主张( )
A. 体现了共产党人早期统一战线思想 B. 成为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理论基础
C. 当时在中共党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D. 说明共产国际对中共革命影响消除
27. 1935年冬,国民政府开始大规模构筑国防工事。1936年,军政部重新拟定兵役法规,设立师团管区掌管征兵事宜。1936年7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前后,南京国民政府以整编军队为核加快推进备战建设,与此同时,许多重要的铁路和公路建设也在这几年内完工。这些举措
A. 为全国抗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B. 体现了国民党誓死抗战的决心
C. 直接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D. 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
28.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进一步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强调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明确指出党的组织建设“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的重要性,强调要重视党支部的作用等。这些规定( )
A. 体现了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原则 B. 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C. 推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 D. 强调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
29. 1937年7月10日,救国会呼吁全国同胞团结起来,支援二十九军抗战。11月,宋庆龄发表声明,支持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许多民主党派和团体通过积极创办抗日刊物,出版抗战读物等方式,大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育活动。这些史实所展现出的民族团结意识,可概括为
A. 兄弟民族,携手卫国 B. 全国同胞,持久抗战
C. 民主人士,协力御侮 D. 国共两党,相互配合
30. 1947年5月,南京的大学生发起增加一倍公费补贴的请愿,因远超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而被拒绝。请愿遂演变为示威,在中共的领导和动员下迅速发展为全国性的抗争运动,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这说明( )
A. 国统区通货膨胀十分严重
B. 国民党政府潜伏失败危机
C. 解放战争已具备反攻条件
D. 共产党赢得社会各界支持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不仅对促进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作为中国同中亚、西亚以及欧、非地区各国商业联系和友好往来的交通要津,载誉于世界文明史册。
——摘编自郭洪纪孙立霞《再说“重开丝绸之路”》
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后,西北边防空虚,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趁机侵占西域土地,丝绸之路沿线混战连连,唐朝因国力衰退,更无力夺回对西域的控制权,路上丝绸之路严重受阻。而日本等国不断派遣唐使,开辟海上新线路,中国商人往来于东海航路,在此背景之下,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发达。
——摘编自周得京《中国丝绸之路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2.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危机,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真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作者认为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指出“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 ……(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2)材料中的“运动”指什么?作者认为此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
材料三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
(3)据材料指出戊戌维新运动有怎样的局限性?
新疆昌吉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在对三星堆遗址考古研究中,既发现大量与中原地区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众多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其独特的祭祀行为,包括“燔烧”、器物分层等也十分罕见。这反映出( )
A.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 古蜀文明已超越中原文明
C. 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 D. 早期国家深受神权政治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与中原地区文明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又保留了其独特性,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古蜀文明比中原文明更先进,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与“其独特的祭祀行为”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神权政治对早期国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 有学者说:“商人所谓‘上帝’(卜辞多称“帝”),既是至上神,也是宗祖神。按照上古的宗教政治理论,‘王’正是由于它是上帝的嫡系后代,所以才有统治天下的权力。”据此可知,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家国一体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等级森严 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商人所谓‘上帝’(卜辞多称‘帝’),既是至上神,也是宗祖神。”可知王的权力被神化,体现了商朝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政治特色,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家国一体,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未涉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等级森严,排除C项。故选D项。
3. 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轻视教化”“轻罪重罚”“监禁庶民”等措施,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 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 B. 废除井田,破坏传统体制
C. 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 D. 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期间,对内推行严刑峻法,压迫人民,对外进行扩张和兼并战争,造成一些消极影响,成为他后来被杀的重要原因,可见商鞅变法峻法少恩,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废除井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严令分家,排除D项。故选C项。
4. 秦统一后,诏书发至桂林,当地人均不认识。后来李斯等人创造新文字“小篆”通行全国。文字统一后,尽管各地方言差别极大,政令依旧能畅通。由此可知,秦统一文字(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利于加强民族认同感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加强了思想领域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文字统一后,尽管各地方言差别极大,政令依旧能畅通。”可知,统一文字后,政令畅通,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效率高低,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统一文字后,政令畅通,未体现出民族认同感的增强,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统一文字后,政令畅通,未体现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5. 董仲舒将天塑造为一个具有人格神色彩的宇宙最高主宰,主张天人合一,天的喜怒哀乐会通过人世间很多自然现象体现出来。君主受命于天,统治百姓,百姓如违抗君主,即是违逆天意。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
A. 继承了先秦的民本思想 B. 宗教迷信色彩十分浓厚
C. 无法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D. 借助自然强化专制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君主受命于天,统治百姓,百姓如违抗君主,即是违逆天意”可分析得出,董仲舒这一思想体现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观念,适应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借助自然强化专制主义,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统治者借助“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统治,而未体现民本思想或宗教色彩,排除AB项;董仲舒这一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的现实政治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庶族的阶级划分森严。《文苑英华》记载:“今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为之伍。”《宋书》中又载:“士庶之际,实自天隔。”与之相关的是,当时( )
A. 阶级矛盾不断被激化 B. 统治阶级内部严重分化
C. 政权长期被门阀把持 D. 皇权受士族支持而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庶族的阶级划分森严……”,“士庶之际,实自天隔。”,可以看出当时士族与庶族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形成士族专权现象,门阀士族长期把持着政权,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两者之间有着森严的等级,未涉及矛盾激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统治阶级内部的状况,排除B项;此时的皇权受士族的支持而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
7. 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 )
A.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 B. 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C. 消除了王朝边疆的安全隐患 D. 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隋朝大运河的政治作用,排除B项;“消除隐患”,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其对统治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8.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职责明确、组织完整,三省六部既分别有独立的官署,又有明确的统隶关系,这改变了长期存在的“三公”“九卿”职权笼统、施政混乱的现象。这表明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
A. 规范了国家行政 B. 促进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形成
C. 保障了吏治清明 D. 否定了三公九卿制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各个机构的职责,改变了之前职权笼统、施政混乱的现象,所以三省六部制的实行规范了国家行政,A项正确;郡县制的实行促进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形成,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不一定能保障吏治的清明,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并不是否定三公九卿制的合理性,排除D项。故选A项。
9. 张老师为《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宗教密码:三教相激”、“文化密码:时代意气”、“交流密码:异域同天”。下列史实属于第三个学习活动的是( )
A. 道教提出贵儒、尊道的主张 B. 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
C. 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 D.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交流密码:异域同天”并结合所学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到东亚地区,对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D项正确;“道教提出贵儒、尊道的主张”不属于异域文化交流,属于“宗教密码:三教相激”,排除A项;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不属于异域文化交流,属于“文化密码:时代意气”,排除B项;唐代学者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不属于异域文化交流,属于“文化密码:时代意气”,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至是,虽两河之雄,并起于世,亦将束手听命,求制于文墨之吏,而无所容辞”。这些措施虽有效防止了内乱,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但给北宋的政治带来了很大的隐患,那就是( )
A. 边疆危机不断,军队战斗力低下 B. 制度过于僵化,削弱了中央集权
C. 地方权利受限,限制了地方的发展 D. 文官高于武将,导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朝崇文抑武的措施。北宋崇文抑武的措施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但由于武将地位较低,加上军队更换戍地,导致将帅不识,军队战斗力低下,力量弱,难以抵抗北方辽、西夏这些少数民族的入侵,A项正确;B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崇文抑武措施与限制地方发展没有联系,排除C项;D崇文抑武的措施会导致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但两者矛盾不可调和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元代政区层级多,且采取复式统辖关系,因而形成了一套复杂烦琐的行政区划体系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这一制度设计( )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降低了行政效率 D. 导致了冗官现象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代行政层级越多而复杂,上传下达的效果越差,影响地方的发展。因此降低了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权的加强,排除B项;冗官现象是设置过多的机构导致的,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宋代出现了以财衡人之风,时人所谓“东家富财,车马接踵;西家富德,风雪闭门”。对此,洪迈感叹到“天下俗薄,而朋友道绝”。宋代这一风气的出现是由于( )
A. 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 B. 儒家正统观念受到冲击
C. 社会重商思想的盛行 D. 科举制的教化功能弱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东家富财,车马接踵;西家富德,风雪闭门”可知这一时期在社会交往上,财富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标尺,宋代这一风气的出现由于社会重商思想的盛行,C项正确;阶层的自由流动与社会重视财富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儒家正统观念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科举制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如表是唐朝部分诗歌摘录。这些诗歌( )
摘录 来源
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 陈子昂《座右铭》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 白居易《续座右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
A. 充满奋发向上精神 B. 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C. 具有兼收并蓄特征 D. 蕴含经世致用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强调的是为官清廉,谨言慎行,“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强调的是免贵财富淡然处之,主张的是一种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强调勤俭和以史为鉴,贤能治国,表明当时的诗歌注重对人的精神教化,能够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中的诗歌没有强调奋发向上的内容,主要强调的是修身治国和良好的品行,排除A项;兼收并蓄主张的是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互相促进,材料反映的是唐代诗歌内容的共性,排除C项;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唐朝时期还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辅严嵩把持朝政,肆意铲除异己;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主持军政大事,力推“一条鞭法”;明熹宗时,大太监魏忠贤祸乱朝纲,甚至自称“九千岁”。上述现象反映出( )
A. 权臣宦官干政导致朝政黑暗 B. 君权强化导致决策过程异变
C.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一定冲击 D. 皇帝权力在特定时期受制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明朝内阁权力膨胀和宦官专权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是皇权受到制约,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彻底改变了王朝国家长期存在以中原为中心,由内而外划定边疆的传统做法……此后,自康熙到乾隆年间,中俄多次签订条约划定边界,逐步明晰了中俄双方的疆界和相关权益,同时也划定了与藩属国朝鲜的边界。这反映出清朝前期( )
A. 被迫对外妥协 B. 主权国家观念的萌发
C. 疆域完全确定 D. 朝贡体系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此后,自康熙到乾隆年间,中俄多次签订条约划定边界,逐步明晰了中俄双方的疆界和相关权益,同时也划定了与藩属国朝鲜的边界。”可知《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传统的外交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藩属外交,开始转向主权国家之间的外交,同时,清初与藩属国之间的国界也开始划定,这都体现了主权国家观念的萌发,B项正确;《尼布楚条约》是在清政府战胜俄军的前提下签订的,不是被迫妥协,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康熙时期,西北地区还处在战争状态,清朝疆域并未完全确定,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朝贡体系是清朝末年,伴随着外国势力侵略,清政府统治力量衰落而逐步瓦解的,材料只体现清朝与藩属国划定边界,无法说明朝贡体系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利玛窦初入中国时身着“僧袍”,以“西僧”自居。后来,利玛窦则开始易僧袍为儒服,行秀才礼,跟儒士交往,研读中国经籍,把掌握汉语、熟悉中国经籍作为传教的必备条件。据此可知利玛窦( )
A. 致力于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B. 主动适应中国主流文化氛围
C. 促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合 D. 被儒学吸引放弃基督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利玛窦要在中国传教,就必须在传教方式上作出改变,与中国儒家社会在某些方面妥协,所以他“易僧袍为儒服,行秀才礼,跟儒士交往,研读中国经籍,把掌握汉语、熟悉中国经籍作为传教的必备条件”,这体现了他主动适应中国主流文化氛围,B项正确;材料“作为传教的必备条件”反映了利玛窦的改变目的是为了向中国传教,而不是致力于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他适应中国主流文化来方便他传教,没有促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合,排除C项;根据材料“作为传教的必备条件”可知利玛窦目的是传教,没有放弃基督教信仰,排除D项。故选B项。
17.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禁烟的主要方式是要求烟商完全把鸦片交出来,烟商不听令就撤退十三行的仆役,断绝接济,派兵封围十三行,广东几百年来“驭夷”的方法就是这样。清政府的禁烟举措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海禁政策持续影响中国社会变革 B. 传统思维影响晚清官员行为模式
C. 清朝政府大力支持国内禁烟运动 D. 天朝上国观念持续影响国人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清政府禁烟的主要方式是要求烟商完全把鸦片交出来,烟商不听令就撤退十三行的仆役,断绝接济,派兵封围十三行,广东几百年来“驭夷”的方法就是这样”说明官员的禁烟方式仍受传统思想影响,B项正确;题干不涉及海禁政策,排除A项;从题干无法得出清政府大力支持,排除C项;与天朝上国观念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8.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步接受了西方设定的国际秩序,认识到自身权益是条约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是由“天下共主”单方面施恩,而是“恩怨报施,各有其分,不相凌越”。清政府的这一观念
A. 以反击列强侵略为核心 B. 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瓦解
C. 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D. 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步接受了西方设定的国际秩序,认识到自身权益是条约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恩怨报施,各有其分,不相凌越”,这说明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D项正确;依据材料“恩怨报施,各有其分,不相凌越”可知,清政府不是以反击列强侵略为核心,排除A项;当时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瓦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的主权意识,没有涉及国人的民族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9. 有学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14年,将战乱的触角伸展到18个省,这为身系军务的大吏挣来了调职官供差委的权力。当内战过去之后,用惯了这种权力的疆吏便常常要与朝廷的法度相摩擦。材料可用来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 导致国家权力重心的下移
C. 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D. 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用惯了这种权力的疆吏便常常要与朝廷的法度相摩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地方督抚在镇压农民运动过程中掌握了实际权力,从而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权力结构的变化,而不是政府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排除A项;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0. 有外国传教士认为,洋务运动“譬之于人,一手欲取新器,而一手仍紧握旧物,则心必纷而不能安。故有时敦聘西人,使教华人以制造之业,及至绘图列说,铸炼成器,即曰:吾事毕矣。问其既得此器,能行与否,则日久而仍未见其行也。”这揭示出洋务运动( )
A. 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 B. 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C. 培养出大量新式人才 D. 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手欲取新器,而一手仍紧握旧物,则心必纷而不能安。”可知,洋务运动由于“一手欲取新器,而一手仍紧握旧物”即主张“中体西用”,使其“心必纷而不能安”“日久而仍未见其行”,揭示出洋务运动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D项正确;洋务运动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培养出大量新式人才,在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不足,排除C项。故选D项。
21. 如表是1895~1898年11月西方列强在华修筑铁路的情况(单位:公里)。这一现象反映了西方列强(  )
英国 沙俄 德国 比利时 法国 美国
2800 1 530 720 650 420 300
A. 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深化 B. 联合对华进行经济投资
C. 已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 使中国沦为殖民地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公里数,修建铁路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突出表现,材料反映出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深,故选A;材料看不出列强的联合,排除B;材料中体现不出列强已经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排除C;中国近代没有沦为殖民地国家,排除D。
22.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这表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缺乏社会基础 B. 改革者急于求成 C. 守旧势力强大 D. 维新派缺乏经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可知这反映了在推行维新变法时遭受到守旧大臣的阻挠,守旧势力强大,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如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改革者的急于求成,浮躁冒进,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维新派缺乏经验,排除D项。故选C项。
23. 学者张海鹏曾说到:“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宪观念,成立了共和国即中华民国,共和国的执政者只能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这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最大的遗产。从此以后,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该学者肯定辛亥革命的视角是
A. 结束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 B. 有助于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
C. 形成了中国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 D. 扫除了落后腐朽的生活方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从此以后,中国形成了一个新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体现的是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视角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变革,非民族凝聚力、依法治国理念及扫除落后腐朽的生活方式,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24. 下图是民国六年,马星驰在《新闻报》发表的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人》,漫画中身着各式服装的人员,在来自四方的手臂推动下,全部挤在一张座椅上。这幅漫画反映了
A. 北洋政府内部的权力之争 B. 各阶层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
C. 张勋利用各种力量进行复辟 D. 列强趁军阀混战进行分而治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各种政治力量都想争夺统治权,A项正确;材料中的民国六年即1917年,袁世凯已死,排除B项;漫画中这些人都想争夺政权,不是各派力量支持张勋复辟,排除C项;漫画中并没有提及帝国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25. 五四运动后大批青年和知识分子脱掉长衫,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众疾苦,到工人中间去举办各种讲习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如在陈独秀等人的指导下,上海各业5000多名工人于1920年5月1日举行集会,喊出了“劳工万岁”的口号。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A.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条件
C.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D.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青年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A项;材料与反帝反封建无关,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间是1924-192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6. 中共一大召开时,与会代表在讨论如何对待其他党派时发生了激烈争论。董必武主张“行动上与其他党派合作,反对共同的敌人”;为了打倒共同敌人,应该“对其他革命党派一面在思想上进行批判,一面在行动上实行联合”。这一主张( )
A. 体现了共产党人早期统一战线思想 B. 成为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理论基础
C. 当时在中共党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D. 说明共产国际对中共革命影响消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一大召开时提出“行动上与其他党派合作,反对共同的敌人”“为了打倒共同敌人”“一面在行动上实行联合”,这体现了共产党人早期统一战线思想,A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B项;“普遍的认同”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此时共产国际对中共革命有很大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7. 1935年冬,国民政府开始大规模构筑国防工事。1936年,军政部重新拟定兵役法规,设立师团管区掌管征兵事宜。1936年7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前后,南京国民政府以整编军队为核加快推进备战建设,与此同时,许多重要的铁路和公路建设也在这几年内完工。这些举措
A. 为全国抗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B. 体现了国民党誓死抗战的决心
C. 直接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D. 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5年冬,国民政府构筑国防工事”、“1936年, 设立师团管区掌管征兵事宜”、“南京国民政府以整编军队为核加快推进备战建设,与此同时,许多重要的铁路和公路建设也在这几年内完工”,可知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正积极的去进行备战建设,这些举措为全国抗战提供了有利条件,A项正确;国民党誓死抗战的决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些举措与国共第二次合作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8.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进一步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强调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明确指出党的组织建设“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的重要性,强调要重视党支部的作用等。这些规定( )
A. 体现了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原则 B. 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C. 推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 D. 强调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即“古田会议”。会议进一步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强调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明确指出党的组织建设“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的重要性,强调要重视党支部的作用等。这些规定体现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A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排除B项;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排除D项。故选A项。
29. 1937年7月10日,救国会呼吁全国同胞团结起来,支援二十九军抗战。11月,宋庆龄发表声明,支持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许多民主党派和团体通过积极创办抗日刊物,出版抗战读物等方式,大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育活动。这些史实所展现出的民族团结意识,可概括为
A. 兄弟民族,携手卫国 B. 全国同胞,持久抗战
C. 民主人士,协力御侮 D. 国共两党,相互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由材料中“救国会呼吁”“宋庆龄发表声明”“许多民主党派和团体……大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育活动”等信息可知,材料史实着重表现的是民主人士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纷纷抛弃前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民族团结意识,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主人士而非民族、全国同胞和国共两党,排除ABD项。故选C项。
30. 1947年5月,南京的大学生发起增加一倍公费补贴的请愿,因远超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而被拒绝。请愿遂演变为示威,在中共的领导和动员下迅速发展为全国性的抗争运动,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这说明( )
A. 国统区通货膨胀十分严重
B. 国民党政府潜伏失败危机
C. 解放战争已具备反攻条件
D. 共产党赢得社会各界支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请愿遂演变为示威,在中共领导和动员下迅速发展为全国性的抗争运动”可知,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说明国民党统治面临危机,B项正确;国统区的通货膨胀只是国民党腐败,统治危机的表现之一,排除A项;解放战争具备反攻条件是指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与“在中共的领导和动员下迅速发展为全国性的抗争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共产党赢得社会各界支持”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而非要说明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不仅对促进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作为中国同中亚、西亚以及欧、非地区各国商业联系和友好往来的交通要津,载誉于世界文明史册。
——摘编自郭洪纪孙立霞《再说“重开丝绸之路”》
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后,西北边防空虚,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趁机侵占西域土地,丝绸之路沿线混战连连,唐朝因国力衰退,更无力夺回对西域的控制权,路上丝绸之路严重受阻。而日本等国不断派遣唐使,开辟海上新线路,中国商人往来于东海航路,在此背景之下,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发达。
——摘编自周得京《中国丝绸之路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意义:推动了古代中国西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2)变化:从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到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原因:安史之乱后,唐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日本等国遣使来唐,开辟了海上新航线。
【解析】
【详解】(1)意义根据“不仅对促进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作为中国同中亚、西亚以及欧、非地区各国商业联系和友好往来的交通要津,载誉于世界文明史册”可知是推动了古代中国西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2)变化根据“陆上丝绸之路严重受阻。而日本等国不断派遣唐使,开辟海上新线路”可知是从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到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原因根据“安史之乱以后,西北边防空虚,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趁机侵占西域土地,丝绸之路沿线混战连连,唐朝因国力衰退,更无力夺回对西域的控制权”、“日本等国不断派遣唐使,开辟海上新线路”可知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日本等国遣使来唐,开辟了海上新航线。
32.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危机,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真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作者认为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指出“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 ……(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2)材料中的“运动”指什么?作者认为此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
材料三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
(3)据材料指出戊戌维新运动有怎样的局限性?
【答案】(1)原因:落后生产力对决先进生产力。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
(2)运动:洋务运动。
局限性:只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制度。
(3)局限性:缺乏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以圣贤义理之学为根本,西学为辅,未摆脱“中体西用”的桎梏。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可知,落后生产力对决先进生产力。
主要内容:根据材料“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一些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晚清军事变革先行者,通过对西方的了解和对中国军事落后的反思,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运动:根据材料“(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可知,清政府只是关注表面的科学技术,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索,这是洋务运动的表现。
局限性:根据材料“(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制度。
(3)局限性:根据材料“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可知,缺乏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根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可知,以圣贤义理之学为根本,西学为辅,维新运动未摆脱“中体西用”的桎梏。
同课章节目录